列傳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關燈
小
中
大
屋之士以十萬數,而文墨小異,已足以稱雄于其間矣。
陛下據錢塘已耗之氣,用閩、浙日衰之士,而欲鼓東南習安脆弱之衆,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難也。
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
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争帝。
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于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
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複存于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
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于東南,而東南往往倚以為強,梁竟以此代齊。
及其氣發洩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
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
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産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
況至于建炎、紹興之際,群盜出沒于其間,而被禍尤極,以迄于今,雖南北分畫交據,往往又置于不足用,民食無所從出,而兵不可由此而進。
議者或以為憂,而不知其勢之足用也。
其地雖要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氣五六百年而不發洩者,況其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皆足以為進取之機。
今誠能開墾其地,洗濯其人,以發洩其氣而用之,使足以接關洛之氣,則可以争衡于中國矣,是亦形勢消長之常數也。
陛下慨然移都建業,百司庶府皆從草創,軍國之儀皆從簡略,又作行宮于武昌,以示不敢甯居之意。
常以江、淮之師為金人侵轶之備,而精擇一人之沈鸷有謀、開豁無他者,委以荊、襄之任,寬其文法,聽其廢置,撫摩振厲于三數年之間,則國家之勢成矣。
石晉失盧龍一道,以成開運之禍,蓋丙午、丁未歲也。
明年,藝祖皇帝始從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
其後契丹以甲辰敗于澶淵,而丁未、戊申之間,真宗皇帝東封西祀,以告太平,蓋本朝極盛之時也。
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實以丁未歲即位,國家之事于此一變矣。
又六十年丙午、丁未,遂為靖康之禍。
天獨啟陛下于是年,而又啟陛下以北向複仇之志。
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間矣。
天道六十年一變,陛下不可不有以應其變乎?此誠今日大有為之機,不可苟安以玩歲月也。
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嘗數至行都,人物如林,其論皆不足以起人意,臣是以知陛下大有為之志孤矣。
辛卯、壬辰之間,始退而窮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變,以推極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漢、魏、晉、唐長短之由,天人之際昭昭然可考而知也。
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舉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陛下接之而不任以事,臣于是服陛下之仁。
又悟今世之才臣自以為得富國強兵之術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
不以暇時謀究立國之本末,而方揚眉伸氣以論富強,不知何者謂之富強乎?陛下察之而不敢盡用,臣于是服陛下之明。
陛下厲志複仇足以對天命,笃于仁愛足以結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臨群臣一偏之論,此百代之英主也。
今乃委任庸人,籠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為之歲月,臣不勝憤悱,是以忘其賤而獻其愚。
陛下誠令臣畢陳于前,豈惟臣區區之願,将天地之神、祖宗之靈,實與聞之。
書奏,孝宗赫然震動,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種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左右大臣莫知所為,惟曾觌知之,将見亮,亮恥之,逾垣而逃。
觌以其不詣己,不悅。
大臣尤惡其直言無諱,交沮之,乃有都堂審察之命。
宰相臨以上旨,問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貶,又不合。
待命十日,再詣阙上書曰: 恭惟皇帝陛下厲志複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
然坐錢塘浮侈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用東南習安之衆以行進取,則非其人。
财止于府庫,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有無;兵止于尺籍,則不足以兼天下之勇怯。
是以遷延之計遂行,而陛下大有為之志乖矣。
此臣所以不勝忠憤,齋沐裁書,獻之阙下,願得望見顔色,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大有為之機,務合于藝祖經畫天下之本旨。
然待命八日,未有聞焉。
臣恐天下豪傑有以測陛下之意向,而雲合響應之勢不得而成矣。
又上書曰: 臣妄意國家維持之具,至今日而窮,而藝祖皇帝經畫天下之大指,猶可恃以長久,苟推原其意而變通之,則恢複不足為矣。
然而變通之道有三:有可以遷延數十年之策,有可以為百五六十年之計,有可以複開數百年之基。
事勢昭然而效見殊絕,非陛下聰明度越百代,決不能一一以聽之。
臣不敢洩之大臣之前,而大臣拱手稱旨以問,臣亦姑取其大體之可言者三事以答之。
其一曰: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
五十年之餘,雖天下之氣銷铄頹堕,不複知仇恥之
陛下據錢塘已耗之氣,用閩、浙日衰之士,而欲鼓東南習安脆弱之衆,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難也。
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
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争帝。
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于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
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複存于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
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于東南,而東南往往倚以為強,梁竟以此代齊。
及其氣發洩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
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
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産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
況至于建炎、紹興之際,群盜出沒于其間,而被禍尤極,以迄于今,雖南北分畫交據,往往又置于不足用,民食無所從出,而兵不可由此而進。
議者或以為憂,而不知其勢之足用也。
其地雖要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氣五六百年而不發洩者,況其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皆足以為進取之機。
今誠能開墾其地,洗濯其人,以發洩其氣而用之,使足以接關洛之氣,則可以争衡于中國矣,是亦形勢消長之常數也。
陛下慨然移都建業,百司庶府皆從草創,軍國之儀皆從簡略,又作行宮于武昌,以示不敢甯居之意。
常以江、淮之師為金人侵轶之備,而精擇一人之沈鸷有謀、開豁無他者,委以荊、襄之任,寬其文法,聽其廢置,撫摩振厲于三數年之間,則國家之勢成矣。
石晉失盧龍一道,以成開運之禍,蓋丙午、丁未歲也。
明年,藝祖皇帝始從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
其後契丹以甲辰敗于澶淵,而丁未、戊申之間,真宗皇帝東封西祀,以告太平,蓋本朝極盛之時也。
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實以丁未歲即位,國家之事于此一變矣。
又六十年丙午、丁未,遂為靖康之禍。
天獨啟陛下于是年,而又啟陛下以北向複仇之志。
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間矣。
天道六十年一變,陛下不可不有以應其變乎?此誠今日大有為之機,不可苟安以玩歲月也。
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嘗數至行都,人物如林,其論皆不足以起人意,臣是以知陛下大有為之志孤矣。
辛卯、壬辰之間,始退而窮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變,以推極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漢、魏、晉、唐長短之由,天人之際昭昭然可考而知也。
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舉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陛下接之而不任以事,臣于是服陛下之仁。
又悟今世之才臣自以為得富國強兵之術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
不以暇時謀究立國之本末,而方揚眉伸氣以論富強,不知何者謂之富強乎?陛下察之而不敢盡用,臣于是服陛下之明。
陛下厲志複仇足以對天命,笃于仁愛足以結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臨群臣一偏之論,此百代之英主也。
今乃委任庸人,籠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為之歲月,臣不勝憤悱,是以忘其賤而獻其愚。
陛下誠令臣畢陳于前,豈惟臣區區之願,将天地之神、祖宗之靈,實與聞之。
書奏,孝宗赫然震動,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種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左右大臣莫知所為,惟曾觌知之,将見亮,亮恥之,逾垣而逃。
觌以其不詣己,不悅。
大臣尤惡其直言無諱,交沮之,乃有都堂審察之命。
宰相臨以上旨,問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貶,又不合。
待命十日,再詣阙上書曰: 恭惟皇帝陛下厲志複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
然坐錢塘浮侈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用東南習安之衆以行進取,則非其人。
财止于府庫,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有無;兵止于尺籍,則不足以兼天下之勇怯。
是以遷延之計遂行,而陛下大有為之志乖矣。
此臣所以不勝忠憤,齋沐裁書,獻之阙下,願得望見顔色,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大有為之機,務合于藝祖經畫天下之本旨。
然待命八日,未有聞焉。
臣恐天下豪傑有以測陛下之意向,而雲合響應之勢不得而成矣。
又上書曰: 臣妄意國家維持之具,至今日而窮,而藝祖皇帝經畫天下之大指,猶可恃以長久,苟推原其意而變通之,則恢複不足為矣。
然而變通之道有三:有可以遷延數十年之策,有可以為百五六十年之計,有可以複開數百年之基。
事勢昭然而效見殊絕,非陛下聰明度越百代,決不能一一以聽之。
臣不敢洩之大臣之前,而大臣拱手稱旨以問,臣亦姑取其大體之可言者三事以答之。
其一曰: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
五十年之餘,雖天下之氣銷铄頹堕,不複知仇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