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關燈
小
中
大
振天下之氣,以動中原之心,雖未出兵,而人心不敢惰矣。
東西馳騁,而人才出矣。
盈虛相補,而兵食見矣。
狂妄之辭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卻而自退縮矣。
當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
是雲合響應之勢,而非可安坐所緻也。
臣請為陛下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惟陛下幸聽之。
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
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于京師。
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财歸于漕司,而兵各歸于郡。
朝廷以一紙下郡國,如臂之使指,無有留難。
自筦庫微職,必命于朝廷,而天下之勢一矣。
故京師嘗宿重兵以為固,而郡國亦各有禁軍,無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
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紀綱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專也。
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資格而進,不求度外之奇才,不慕絕世之隽功。
天子蚤夜憂勤于其上,以義理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由于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而立。
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睢,與中國抗衡,俨然為南北兩朝,而頭目手足渾然無别。
微澶淵一戰,則中國之勢浸微,根本雖厚而不可立矣。
故慶曆增币之事,富弼以為朝廷之大恥,而終身不敢自論其勞。
蓋契丹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供貢,是臣下之禮也。
契丹之所以卒勝中國者,其積有漸也。
立國之初,其勢固必至此。
故我祖宗常嚴廟堂而尊大臣,寬郡縣而重守令。
于文法之内,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于格律之外,有以容獎天下之英偉奇傑,皆所以助立國之勢,而為不虞之備也。
慶曆諸臣亦嘗憤中國之勢不振矣,而其大要,則使群臣争進其說,更法易令,而廟堂輕矣;嚴按察之權,邀功生事,而郡縣又輕矣。
豈惟于立國之勢無所助,又從而朘削之,雖微章得象、陳執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獨其破去舊例,以不次用人,而勸農桑,務寬大,為有合于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
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視中國之恥,而卒發神宗皇帝之大憤也。
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說,首合聖意,而其實則欲籍天下之兵盡歸于朝廷,别行教閱以為強也;括郡縣之利盡入于朝廷,别行封樁以為富也。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輸之法,惟恐商賈之不折也。
罪無大小,動辄興獄,而士大夫緘口畏罪矣。
西、北兩邊緻使内臣經畫,而豪傑恥于為役矣。
徒使神宗皇帝見兵财之數既多,銳然南北征伐,卒乖聖意,而天下之勢實未嘗振也。
彼蓋不知朝廷立國之勢,正患文為之太密,事權之太分,郡縣太輕于下而委瑣不足恃,兵财太關于上而重遲不易舉。
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勢,而安石竭之不遺餘力,不知立國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謀國也。
元祐、紹聖一反一複,而卒為金人侵侮之資,尚何望其振中國以威四裔哉? 南渡以來,大抵遵祖宗之舊,雖微有因革增損,不足為輕重有無。
如趙鼎諸臣,固已不究變通之理,況秦桧盡取而沮毀之,忍恥事仇,飾太平于一隅以為欺,其罪可勝誅哉!陛下憤王業之屈于一隅,勵志複仇,不免籍天下之兵以為強,括郡縣之利以為富。
加惠百姓,而富人無五年之積;不重征稅,而大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
臣恐尺籍之兵,府庫之财,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
陛下蚤朝晏罷,冀中興日月之功,而以繩墨取人,以文法涖事;聖斷裁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而百司逃責,人才日以阘茸。
臣恐程文之士,資格之官,不足當度外之用也。
藝祖經畫天下之大略,太宗已不能盡用,今其遺意,豈無望于陛下也!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開社稷數百年之基,而況于複故物乎!不然,維持之具既窮,臣恐祖宗之積累亦不足恃也。
陛下試令臣畢陳于前,則今日大有為之略必知所處矣。
夫吳、蜀天地之偏氣,錢塘又吳之一隅。
當唐之衰,錢镠以闾巷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獨立,常朝事中國以為重。
及我宋受命,禘盡以其家入京師,而自獻其土。
故錢塘終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間,人物日以繁盛,遂甲于東南。
及建炎、紹興之間,為嶽飛所駐之地,當時論者,固已疑其不足以張形勢而事恢複矣。
秦桧又從而備百司庶府,以講禮樂于其中,其風俗固已華靡,士大夫又從而治園囿台榭,以樂其生于幹戈之餘,上下晏安,而錢塘為樂國矣。
一隙之地,本不足以容萬乘,而鎮壓且五十年,山川之氣蓋亦發洩而無餘矣。
故谷粟、桑麻、絲枲之利,歲耗于一歲,禽獸、魚鼈、草木之生,日微于一日,而上下不以為異也。
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場
東西馳騁,而人才出矣。
盈虛相補,而兵食見矣。
狂妄之辭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卻而自退縮矣。
當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
是雲合響應之勢,而非可安坐所緻也。
臣請為陛下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惟陛下幸聽之。
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
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于京師。
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财歸于漕司,而兵各歸于郡。
朝廷以一紙下郡國,如臂之使指,無有留難。
自筦庫微職,必命于朝廷,而天下之勢一矣。
故京師嘗宿重兵以為固,而郡國亦各有禁軍,無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
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紀綱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專也。
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資格而進,不求度外之奇才,不慕絕世之隽功。
天子蚤夜憂勤于其上,以義理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由于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而立。
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睢,與中國抗衡,俨然為南北兩朝,而頭目手足渾然無别。
微澶淵一戰,則中國之勢浸微,根本雖厚而不可立矣。
故慶曆增币之事,富弼以為朝廷之大恥,而終身不敢自論其勞。
蓋契丹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供貢,是臣下之禮也。
契丹之所以卒勝中國者,其積有漸也。
立國之初,其勢固必至此。
故我祖宗常嚴廟堂而尊大臣,寬郡縣而重守令。
于文法之内,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于格律之外,有以容獎天下之英偉奇傑,皆所以助立國之勢,而為不虞之備也。
慶曆諸臣亦嘗憤中國之勢不振矣,而其大要,則使群臣争進其說,更法易令,而廟堂輕矣;嚴按察之權,邀功生事,而郡縣又輕矣。
豈惟于立國之勢無所助,又從而朘削之,雖微章得象、陳執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獨其破去舊例,以不次用人,而勸農桑,務寬大,為有合于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
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視中國之恥,而卒發神宗皇帝之大憤也。
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說,首合聖意,而其實則欲籍天下之兵盡歸于朝廷,别行教閱以為強也;括郡縣之利盡入于朝廷,别行封樁以為富也。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輸之法,惟恐商賈之不折也。
罪無大小,動辄興獄,而士大夫緘口畏罪矣。
西、北兩邊緻使内臣經畫,而豪傑恥于為役矣。
徒使神宗皇帝見兵财之數既多,銳然南北征伐,卒乖聖意,而天下之勢實未嘗振也。
彼蓋不知朝廷立國之勢,正患文為之太密,事權之太分,郡縣太輕于下而委瑣不足恃,兵财太關于上而重遲不易舉。
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勢,而安石竭之不遺餘力,不知立國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謀國也。
元祐、紹聖一反一複,而卒為金人侵侮之資,尚何望其振中國以威四裔哉? 南渡以來,大抵遵祖宗之舊,雖微有因革增損,不足為輕重有無。
如趙鼎諸臣,固已不究變通之理,況秦桧盡取而沮毀之,忍恥事仇,飾太平于一隅以為欺,其罪可勝誅哉!陛下憤王業之屈于一隅,勵志複仇,不免籍天下之兵以為強,括郡縣之利以為富。
加惠百姓,而富人無五年之積;不重征稅,而大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
臣恐尺籍之兵,府庫之财,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
陛下蚤朝晏罷,冀中興日月之功,而以繩墨取人,以文法涖事;聖斷裁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而百司逃責,人才日以阘茸。
臣恐程文之士,資格之官,不足當度外之用也。
藝祖經畫天下之大略,太宗已不能盡用,今其遺意,豈無望于陛下也!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開社稷數百年之基,而況于複故物乎!不然,維持之具既窮,臣恐祖宗之積累亦不足恃也。
陛下試令臣畢陳于前,則今日大有為之略必知所處矣。
夫吳、蜀天地之偏氣,錢塘又吳之一隅。
當唐之衰,錢镠以闾巷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獨立,常朝事中國以為重。
及我宋受命,禘盡以其家入京師,而自獻其土。
故錢塘終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間,人物日以繁盛,遂甲于東南。
及建炎、紹興之間,為嶽飛所駐之地,當時論者,固已疑其不足以張形勢而事恢複矣。
秦桧又從而備百司庶府,以講禮樂于其中,其風俗固已華靡,士大夫又從而治園囿台榭,以樂其生于幹戈之餘,上下晏安,而錢塘為樂國矣。
一隙之地,本不足以容萬乘,而鎮壓且五十年,山川之氣蓋亦發洩而無餘矣。
故谷粟、桑麻、絲枲之利,歲耗于一歲,禽獸、魚鼈、草木之生,日微于一日,而上下不以為異也。
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