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
關燈
小
中
大
,坐與李光書譏讪朝政落職。
右正言章複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谏通鄰好不忠,責授果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
桧死,诏自便,尋複其官。
紹興二十一年卒,年五十九。
寅志節豪邁,初擢第,中書侍郎張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許。
始,安國頗重秦桧之大節,及桧擅國,寅遂與之絕。
新州谪命下,即日就道。
在谪所著《讀史管見》數十萬言,及《論語詳說》,皆行于世。
其為文根著義理,有《斐然集》三十卷。
宏字仁仲,幼事楊時、侯仲良,而卒傳其父之學。
優遊衡山下餘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晝夜。
張栻師事之。
紹興間上書,其略曰: 治天下有本,仁也。
何謂仁?心也。
心官茫茫,莫知其鄉,若為知其體乎?有所不察則不知矣。
有所顧慮,有所畏懼,則雖有能知能察之良心,亦浸消亡而不自知,此臣之所大憂也。
夫敵國據形勝之地,逆臣僭位于中原,牧馬骎骎,欲争天下。
臣不是懼,而以良心為大憂者,蓋良心充于一身,通于天地,宰制萬事,統攝億兆之本也。
察天理莫如屏欲,存良心莫如立志。
陛下亦有朝廷政事不幹于慮,便嬖智巧不陳于前,妃嫔佳麗不幸于左右時矣。
陛下試于此時沉思靜慮,方今之世,當陛下之身,事孰為大乎?孰為急乎?必有歉然而餒,恻然而痛,坐起彷徨不能自安者,則良心可察,而臣言可信矣。
昔舜以匹夫為天子,瞽叟以匹夫為天子父,受天下之養,豈不足于窮約哉?而瞽叟猶不悅。
自常情觀之,舜可以免矣,而舜蹙然有憂之,舉天下之大無足以解憂者。
徽宗皇帝身享天下之奉幾三十年。
欽宗皇帝生于深宮,享乘輿之次,以至為帝。
一旦劫于仇敵,遠适窮荒,衣裘失司服之制,飲食失膳夫之味,居處失宮殿之安、妃嫔之好,動無威嚴,辛苦墊隘。
其願陛下加兵敵國,心目睽睽,猶饑渴之于飲食。
庶幾一得生還,父子兄弟相持而泣,歡若平生。
引領東望,九年于此矣。
夫以疏賤,念此痛心,當食則嗌,未嘗不投箸而起,思欲有為,況陛下當其任乎?而在廷之臣,不能對揚天心,充陛下仁孝之志,反以天子之尊,北面仇敵。
陛下自念,以此事親,于舜何如也? 且群臣智謀淺短,自度不足以任大事,故欲偷安江左,貪圖寵榮,皆為身謀爾。
陛下乃信之,以為必持是可以進撫中原,展省陵廟,來歸兩宮,亦何誤耶! 萬世不磨之辱,臣子必報之仇,子孫之所以寝苫枕戈,弗與共天下者也;而陛下顧慮畏懼,忘之不敢以為仇。
臣下僭逆,有明目張膽顯為負叛者,有協贊亂賊為之羽翰者,有依随兩端欲以中立自免者,而陛下顧慮畏懼,寬之不敢以為讨。
守此不改,是祖宗之靈,終天暴露,無與複存也;父兄之身,終天困辱,而求歸之望絕也;中原士民,沒身塗炭,無所赴訴也。
陛下念亦及此乎? 五安石輕用己私,紛更法令,棄誠而懷詐,興利而忘義,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廢祖宗法令,不知其并與祖宗之道廢之也。
邪說既行,正論屏棄,故奸谀敢挾紹述之義以逞其私,下誣君父,上欺祖宗,誣謗宣仁,廢遷隆祐。
使我國家君臣父子之間,頓生疵疠,三綱廢壞,神化之道泯然将滅。
遂使敵國外橫,盜賊内讧,王師傷敗,中原陷沒,二聖遠栖于沙漠,皇輿僻寄于東吳,嚣嚣萬姓,未知攸底,禍至酷也。
若猶習于因循,憚于更變,亡三綱之本性,昧神化之良能,上以利勢誘下,下以智術幹上。
是非由此不公,名實由此不核,賞罰由此失當,亂臣賊子由此得志,人紀由此不修,天下萬事倒行逆施,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将何以異于先朝,求救禍亂而緻升平乎? 末言: 陛下即位以來,中正邪佞,更進更退,無堅定不易之誠。
然陳東以直谏死于前,馬伸以正論死于後,而未聞誅一奸邪,黜一谀佞,何摧中正之力,而去奸邪之難也?此雖當時輔相之罪,然中正之士乃陛下腹心耳目,奈何以天子之威,握億兆之命,乃不能保全二三腹心耳目之臣以自輔助,而令奸邪得而殺之,于誰責而可乎?臣竊痛心,傷陛下威權之不在己也。
高闶為國子司業,請幸太學,宏見其表,作書責之曰: 太學,明人倫之所在也。
昔楚懷王不返,楚人憐之,如悲親戚。
蓋忿秦之以強力詐其君,使不得其死,其慘勝于加之以刃也。
太上皇帝劫制于強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嘗膽,宜思所以必報也。
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仇為大恩乎? 昔宋公為楚所執,及楚子釋之,孔子筆削《春秋》,乃曰:“許侯盟于薄,釋宋公。
”不許楚人制中國之命也。
太母,天下之母,其縱釋乃在金人,此中華之大辱,臣子所不忍言也。
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辱為大恩乎? 晉朝廢太後,董養遊太學,升堂歎曰:“天下之理既滅,大亂将作矣。
”則引遠而去。
今閣下自睹忘仇滅理,北面敵國,以苟宴安之事,猶偃然為天下師儒之首。
既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以正君心;乃阿谀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又為之詞雲雲,欺天罔人孰甚焉! 宏初以蔭補右承務郎,不調。
秦桧當國,贻書其兄寅,問二弟何不通書,意欲用之。
甯作書止叙契好而已。
宏書辭甚厲,人問之,宏曰:“政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
”桧死,宏被召,竟以疾辭,卒于家。
著書曰《知言》。
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學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
有詩文五卷、《皇王大紀》八十卷。
甯字和仲,以蔭補官。
秦桧當國,召試館職,除敕令所删定官。
秦熺知樞密院事,桧問甯曰:“熺近除,外議雲何?”甯曰:“外議以為相公必不為蔡京之所為也。
”遷太常丞、祠部郎官。
初,以甯父兄故召用,及寅與桧忤,乃出甯為夔路安撫司參議官。
除知澧州,不赴。
主管台州崇道觀,卒。
安國之傳《春秋》也,修纂檢讨盡出甯手。
甯又著《春秋通旨》,以羽翼其書雲。
右正言章複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谏通鄰好不忠,責授果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
桧死,诏自便,尋複其官。
紹興二十一年卒,年五十九。
寅志節豪邁,初擢第,中書侍郎張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許。
始,安國頗重秦桧之大節,及桧擅國,寅遂與之絕。
新州谪命下,即日就道。
在谪所著《讀史管見》數十萬言,及《論語詳說》,皆行于世。
其為文根著義理,有《斐然集》三十卷。
宏字仁仲,幼事楊時、侯仲良,而卒傳其父之學。
優遊衡山下餘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晝夜。
張栻師事之。
紹興間上書,其略曰: 治天下有本,仁也。
何謂仁?心也。
心官茫茫,莫知其鄉,若為知其體乎?有所不察則不知矣。
有所顧慮,有所畏懼,則雖有能知能察之良心,亦浸消亡而不自知,此臣之所大憂也。
夫敵國據形勝之地,逆臣僭位于中原,牧馬骎骎,欲争天下。
臣不是懼,而以良心為大憂者,蓋良心充于一身,通于天地,宰制萬事,統攝億兆之本也。
察天理莫如屏欲,存良心莫如立志。
陛下亦有朝廷政事不幹于慮,便嬖智巧不陳于前,妃嫔佳麗不幸于左右時矣。
陛下試于此時沉思靜慮,方今之世,當陛下之身,事孰為大乎?孰為急乎?必有歉然而餒,恻然而痛,坐起彷徨不能自安者,則良心可察,而臣言可信矣。
昔舜以匹夫為天子,瞽叟以匹夫為天子父,受天下之養,豈不足于窮約哉?而瞽叟猶不悅。
自常情觀之,舜可以免矣,而舜蹙然有憂之,舉天下之大無足以解憂者。
徽宗皇帝身享天下之奉幾三十年。
欽宗皇帝生于深宮,享乘輿之次,以至為帝。
一旦劫于仇敵,遠适窮荒,衣裘失司服之制,飲食失膳夫之味,居處失宮殿之安、妃嫔之好,動無威嚴,辛苦墊隘。
其願陛下加兵敵國,心目睽睽,猶饑渴之于飲食。
庶幾一得生還,父子兄弟相持而泣,歡若平生。
引領東望,九年于此矣。
夫以疏賤,念此痛心,當食則嗌,未嘗不投箸而起,思欲有為,況陛下當其任乎?而在廷之臣,不能對揚天心,充陛下仁孝之志,反以天子之尊,北面仇敵。
陛下自念,以此事親,于舜何如也? 且群臣智謀淺短,自度不足以任大事,故欲偷安江左,貪圖寵榮,皆為身謀爾。
陛下乃信之,以為必持是可以進撫中原,展省陵廟,來歸兩宮,亦何誤耶! 萬世不磨之辱,臣子必報之仇,子孫之所以寝苫枕戈,弗與共天下者也;而陛下顧慮畏懼,忘之不敢以為仇。
臣下僭逆,有明目張膽顯為負叛者,有協贊亂賊為之羽翰者,有依随兩端欲以中立自免者,而陛下顧慮畏懼,寬之不敢以為讨。
守此不改,是祖宗之靈,終天暴露,無與複存也;父兄之身,終天困辱,而求歸之望絕也;中原士民,沒身塗炭,無所赴訴也。
陛下念亦及此乎? 五安石輕用己私,紛更法令,棄誠而懷詐,興利而忘義,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廢祖宗法令,不知其并與祖宗之道廢之也。
邪說既行,正論屏棄,故奸谀敢挾紹述之義以逞其私,下誣君父,上欺祖宗,誣謗宣仁,廢遷隆祐。
使我國家君臣父子之間,頓生疵疠,三綱廢壞,神化之道泯然将滅。
遂使敵國外橫,盜賊内讧,王師傷敗,中原陷沒,二聖遠栖于沙漠,皇輿僻寄于東吳,嚣嚣萬姓,未知攸底,禍至酷也。
若猶習于因循,憚于更變,亡三綱之本性,昧神化之良能,上以利勢誘下,下以智術幹上。
是非由此不公,名實由此不核,賞罰由此失當,亂臣賊子由此得志,人紀由此不修,天下萬事倒行逆施,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将何以異于先朝,求救禍亂而緻升平乎? 末言: 陛下即位以來,中正邪佞,更進更退,無堅定不易之誠。
然陳東以直谏死于前,馬伸以正論死于後,而未聞誅一奸邪,黜一谀佞,何摧中正之力,而去奸邪之難也?此雖當時輔相之罪,然中正之士乃陛下腹心耳目,奈何以天子之威,握億兆之命,乃不能保全二三腹心耳目之臣以自輔助,而令奸邪得而殺之,于誰責而可乎?臣竊痛心,傷陛下威權之不在己也。
高闶為國子司業,請幸太學,宏見其表,作書責之曰: 太學,明人倫之所在也。
昔楚懷王不返,楚人憐之,如悲親戚。
蓋忿秦之以強力詐其君,使不得其死,其慘勝于加之以刃也。
太上皇帝劫制于強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嘗膽,宜思所以必報也。
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仇為大恩乎? 昔宋公為楚所執,及楚子釋之,孔子筆削《春秋》,乃曰:“許侯盟于薄,釋宋公。
”不許楚人制中國之命也。
太母,天下之母,其縱釋乃在金人,此中華之大辱,臣子所不忍言也。
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辱為大恩乎? 晉朝廢太後,董養遊太學,升堂歎曰:“天下之理既滅,大亂将作矣。
”則引遠而去。
今閣下自睹忘仇滅理,北面敵國,以苟宴安之事,猶偃然為天下師儒之首。
既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以正君心;乃阿谀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又為之詞雲雲,欺天罔人孰甚焉! 宏初以蔭補右承務郎,不調。
秦桧當國,贻書其兄寅,問二弟何不通書,意欲用之。
甯作書止叙契好而已。
宏書辭甚厲,人問之,宏曰:“政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
”桧死,宏被召,竟以疾辭,卒于家。
著書曰《知言》。
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學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
有詩文五卷、《皇王大紀》八十卷。
甯字和仲,以蔭補官。
秦桧當國,召試館職,除敕令所删定官。
秦熺知樞密院事,桧問甯曰:“熺近除,外議雲何?”甯曰:“外議以為相公必不為蔡京之所為也。
”遷太常丞、祠部郎官。
初,以甯父兄故召用,及寅與桧忤,乃出甯為夔路安撫司參議官。
除知澧州,不赴。
主管台州崇道觀,卒。
安國之傳《春秋》也,修纂檢讨盡出甯手。
甯又著《春秋通旨》,以羽翼其書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