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

關燈
援例乞各專一經。

    高宗曰:“他人通經,豈胡安國比。

    ”不許。

      會除故相朱勝非同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安國奏:“勝非與黃潛善、汪伯彥同在政府,緘默附會,循緻渡江。

    尊用張邦昌結好金國,淪滅三綱,天下憤郁。

    及正位冢司,苗、劉肆逆,貪生苟容,辱逮君父。

    今強敵憑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系國安危,深恐勝非上誤大計。

    ”勝非改除侍讀,安國持錄黃不下,左相呂頤浩特令檢正黃龜年書行。

    安國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

    臣今待罪無補,既失其職,當去甚明。

    況勝非系臣論列之人,今朝廷乃稱勝非處苗、劉之變,能調護聖躬。

    昔公羊氏言祭仲廢君為行權,先儒力排其說。

    蓋權宜廢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謹于此。

    建炎之失節者,今雖特釋而不問,又加選擢,習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

    臣以《春秋》入侍,而與勝非為列,有違經訓。

    ”遂卧家不出。

      初,頤浩都督江上還朝,欲去異己者,未得其策。

    或教之指為朋黨,且曰:“黨魁在瑣闱,當先去之。

    ”頤浩大喜,即引勝非為助,而降旨曰:“胡安國屢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數有請。

    初言勝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經筵,又以為非,豈不以時艱不肯盡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為謀則善,如國計何?”落職,提舉仙都觀。

    是夕,彗出東南。

    右相秦桧三上章乞留之,不報,即解相印去。

    侍禦史江跻上疏,極言勝非不可用,安國不當責。

    右司谏吳表臣亦言安國扶病見君,欲行所學,今無故罪去,恐非所以示天下。

    不報。

    頤浩即黜給事中程瑀、起居舍人張焘及跻等二十餘人,雲應天變除舊布新之象。

    台省一空,勝非遂相,安國竟歸。

     五年,除徽猷閣待制、知永州,安國辭。

    诏以經筵舊臣,重闵勞之,特從其請,提舉江州太平觀,令纂修所著《春秋傳》。

    書成,高宗謂深得聖人之旨,除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未行,谏官陳公輔上疏诋假托程頤之學者。

    安國奏曰:“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知其可學而至。

    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戶。

    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頤,關中有張載,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欽慕而師尊之。

    會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

    望下禮官讨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比于荀、楊、韓氏,仍诏館閣裒其遺書,校正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

    ”奏入,公輔與中丞周秘、侍禦史石公揆承望宰相風旨,交章論安國學術頗僻。

    除知永州,辭,複提舉太平觀,進寶文閣直學士,卒,年六十五。

    诏贈四官,又降诏加赙,賜田十頃恤其孤,谥曰文定,蓋非常格也。

     安國強學力行,以聖人為标的,志于康濟時艱,見中原淪沒,遺黎塗炭,常若痛切于其身。

    雖數以罪去,其愛君憂國之心遠而彌笃,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問。

    然風度凝遠,蕭然塵表,視天下萬物無一足以嬰其心。

    自登第迄謝事,四十年在官,實曆不及六載。

     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安國曰:“子發學《易》二十年,此事當素定矣。

    世間惟講學論政,不可不切切詢究,至于行己大緻,去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其饑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決諸人,亦非人所能決也。

    吾平生出處皆内斷于心,浮世利名如蠛蠓過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來,儒者進退合義,以安國、尹焞為稱首。

    侯仲良言必稱二程先生,他無所許可。

    後見安國,歎曰:“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真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複有斯人也。

    ” 安國所與遊者,遊酢、謝良佐、楊時皆程門高弟。

    良佐嘗語人曰:“胡康侯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者也。

    ”安國之使湖北也,時方為府教授,良佐為應城宰,安國質疑訪道,禮之甚恭,每來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

      自王安石廢《春秋》不列于學官,安國謂:“先聖手所筆削之書,乃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士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理,用夏變夷,殆由乎此。

    ”故潛心是書二十餘年,以為天下事物無不備于此。

    每歎曰:“此傳心要典也。

    ” 安國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學道,乃不複措意。

    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鑒舉要補遺》一百卷。

    三子,寅、宏、甯。

     寅字明仲,安國弟之子也。

    寅将生,弟婦以多男欲不舉,安國妻夢大魚躍盆水中,急往取而子之。

    少桀黠難制,父閉之空閣,其上有雜木,寅盡刻為人形。

    安國曰:“當有以移其心。

    ”别置書數千卷于其上,年餘,寅悉成誦,不遺一卷。

    遊辟雍,中宣和進士甲科。

     靖康初,以禦史中丞何?薦,召除秘書省校書郎。

    楊時為祭酒,寅從之受學。

    遷司門員外郎。

    金人陷京師,議立異姓,寅與張浚、趙鼎逃太學中,不書議狀。

    張邦昌僞立,寅棄官歸,言者劾其離次,降一官。

     建炎三年,高宗幸金陵,樞密使張浚薦為駕部郎官,尋擢起居郎。

    金人南侵,诏議移跸之所,寅上書曰: 昨陛下以親王、介弟出師河北,二聖既遷,則當糾合義師,北向迎請。

    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斬戮直臣,以杜言路。

    南巡淮海,偷安歲月,敵入關陝,漫不捍禦。

    盜賊橫潰,莫敢誰何,元元無辜,百萬塗地。

    方且制造文物,講行郊報,自謂中興。

    金人乘虛直搗行在,匹馬南渡,淮甸流血。

    迨及返正寶位,移跸建康,不為久圖,一向畏縮遠避。

    此皆失人心之大者也。

     自古中興之主所以能克複舊物者,莫不本于憤恥恨怒,不能報怨,終不苟已。

    未有乘衰微阙絕之後,固陋以為榮,苟且以為安,而能久長無禍者也。

    黃潛善與汪伯彥方以乳妪護赤子之術待陛下,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存惟聖體,不可不自重愛。

    ”曾不思宗廟則草莽湮之,陵阙則畚锸驚之,堂堂中華戎馬生之,潛善、伯彥所以誤陛下、陷陵廟、蹙土宇、喪生靈者,可勝罪乎!本初嗣服,既不為迎二聖之策,因循遠狩,又不為守中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