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曰:“吾家即汝家,即有急,吾與汝偕死。
”民亦自奮。
縣多盜,季宣患之,會有伍民之令,乃行保伍法,五家為保,二保為甲,六甲為隊,因地形便合為總,不以鄉為限,總首、副總首領之。
官族、士族、富族皆附保,蠲其身,俾輸财供總之小用。
諸總必有圃以習射,禁蒱博雜戲,而許以武事角勝負,五日更至庭閱之,而賞其尤者;不幸死者予棺,複其家三年。
鄉置樓,盜發,伐鼓舉烽,瞬息遍百裡。
縣治、白鹿矶、安樂口皆置戍。
複請于宣谕司,得戰艦十,甲三百,羅落之。
守計定,訖兵退,人心不搖。
樞密使王炎薦于朝,召為大理寺主簿,未至,為書謝炎曰:“主上天資英特,群臣無将順緝熙之具,幸得遭時,不能格心正始,以建中興之業,徒僥幸功利,誇言以眩俗,雖複中夏,猶無益也。
為今之計,莫若以仁義紀綱為本。
至于用兵,請俟十年之後可也。
” 時江、湖大旱,流民北渡江,邊吏複奏淮北民多款塞者,宰相虞允文白遣季宣行淮西,收以實邊。
季宣為表廢田,相原隰,複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莊于黃州故治東北,以戶授屋,以丁授田,頒牛及田器谷種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
凡為戶六百八十有五,分處合肥、黃州間,并邊歸正者振業之。
季宣謂人曰:“吾非為今日利也。
合肥之圩,邊有警,因以斷栅江,保巢湖。
黃州地直蔡沖,諸莊輯則西道有屏蔽矣。
”光州守宋端友招集北歸者止五戶,而雜舊戶為一百七十,奏以幸賞,季宣按得其實而劾之。
時端友為環列附托難撼,季宣奏上,孝宗怒,屬大理治,端友以憂死。
季宣還,言于孝宗曰:“左右之人進言者,其情不可不察也。
托正以行邪,僞直以售佞,薦退人物,曾非誦言,遊揚中傷,乃自不意。
一旦号令雖自中出,而其權已歸私門矣。
故齊威之霸,不在阿、即墨之誅賞,而在毀譽者之刑。
臣觀近政,非無阿、即墨之誅賞,奈何毀譽之人自若乎?”帝曰:“朕方圖之。
” 季宣又進言曰:“日城淮郡,以臣所見,合肥闆幹方立,中使督視,卒卒成之。
臣行過郡,一夕風雨,堕樓五堵。
曆陽南壁阙,而居巢庳陋如故,乃聞有靡錢钜萬而成城四十餘丈者。
陛下安取此!然外事無足道,咎根未除,臣所深憂。
左右近侍,陰擠正士而陽稱道之,陛下傥因貌言而聽之,臣恐石顯、王鳳、鄭注之智中也。
”又言:“近或以好名棄士大夫,夫好特為臣子學問之累。
人主為社稷計,唯恐士不好名,誠人人好名畏義,何鄉不立?”帝稱善,恨得季宣晚,遂進兩官,除大理正。
自是,凡奏請論薦皆報可。
以虞允文諱阙失,不樂之。
居七日,出知湖州,會戶部以曆付場務,锱铢皆分隸經總制,諸郡束手無策,季宣言于朝曰:“自經總制立額,州縣鑿空以取赢,雖有奉法吏思寬弛而不得騁。
若複額外征其強半,郡調度顧安所出?殆複巧取之民,民何以勝!”戶部谯責愈急,季宣争之愈強,台谏交疏助之,乃收前令。
改知常州,未上,卒,年四十。
季宣于《詩》、《書》、《春秋》、《中庸》、《大學》、《論語》皆有訓義,藏于家。
其雜著曰《浪語集》。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
初患科舉程文之弊,思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傳誦,從者雲合,由是其文擅當世。
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制治法,讨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
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
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于栻為多。
自是四方受業者愈衆。
登進士甲科,教授泰州。
參知政事龔茂良才之,薦于朝,改太學錄。
出通判福州。
丞相梁克家領帥事,委成于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義。
強禦者不得售其私,陰結言官論罷之。
後五年,起知桂陽軍。
光宗立,稍遷提舉常平茶鹽、轉運判官。
湖湘民無後,以異姓以嗣者,官利其赀,辄沒入之。
傅良曰:“絕人嗣,非政也。
”複之幾二千家。
轉浙西提點刑獄。
除吏部員外郎,去朝十四年,至是而歸,須鬓無黑者,都人聚觀嗟歎,号“老陳郎中”。
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後已。
而于太祖開創本原,尤為潛心。
及是,因輪對,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後人,以愛惜民力為本。
熙甯以來,用事者始取太祖約束,一切紛更之。
諸路上供歲額,增于祥符一倍。
崇甯重修上供格,頒之天下,率增至十數倍。
其它雜斂,則熙甯以常平寬剩、禁軍阙額之類别項封樁,而無額上供起于元豐,經制起于宣和,總制、月樁起于紹興,皆迄今為額,折帛、和買之類又不與焉。
茶引盡歸于都茶場,鹽鈔盡歸于榷貨務,秋苗鬥斛十八九歸于綱運,皆不在州縣。
州縣無以供,則豪奪于民,于是取之斛面、折變、科敷、抑配、贓罰,而民困極矣。
方今之患,何但四夷?蓋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寬不寬耳,豈不甚可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窮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澤,以為萬世無疆之休。
” 且言:“今天下之力竭于養兵,而莫甚于江上之軍。
都統司謂之禦前軍馬,雖朝廷不得知;總領所謂之大軍錢糧,雖版曹不得與。
于是中外之勢分,而事權不一,施行不專,雖欲寬民,其道無由。
誠使都統司之兵與向者在制置司時無異,總領所之财與向者在轉運司時無異,則内外為一體。
内外一體,則寬民力可得而議矣。
”帝從容嘉納,且勞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見久矣。
其以所著書示朕。
”退,以《周禮說》十三篇上之,遷秘書少監兼實錄院檢讨官、嘉王府贊讀。
紹熙三年,除起居舍人。
明年,兼權中書舍人。
初,光宗之妃黃氏有寵,李皇後妒而殺之。
光宗既聞之,而複因郊祀大風雨,遂震懼得心疾,自是視章疏不時。
于是傅良奏曰:“一國之勢猶身也,壅底則緻疾。
今日遷延某事,明日阻節某人,即有奸險乘時為利,則内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極至于天變不告,邊警不聞,禍且不測矣!”帝悟,會疾亦稍平,過重華宮。
而明年重明節,複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學諸生皆力谏,不聽,而方召内侍陳源為内侍省押班,傅良不草詞,且上疏曰:“陛下之不過宮者,特誤有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
臣嘗即陛下之心反覆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
未幾中變,以誤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之疾。
是陛下自贻禍也。
”書奏,帝将從之。
百官班立,以俟帝出。
至禦屏,皇後挽帝回,傅良遂趨上引裾,後叱之。
傅良哭于庭,後益怒,傅良下殿徑行。
诏改秘閣修撰仍兼贊讀,不受。
甯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
會诏朱熹與在外宮觀,傅良言:“熹難進易退,内批之下,舉朝驚愕,臣不敢書行。
”熹于是進寶文閣待制,與郡。
禦史中丞謝深甫論傅良言不顧行,出提舉興國宮。
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罷。
嘉泰二年複官,起知泉州,辭。
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谟閣待制,終于家,年六十七。
谥文節。
傅良著述有《詩解诂》、《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于世。
葉适,字正則,溫州永嘉人。
為文藻思英發。
擢淳熙五年進士第二人,授平江節度推官。
丁母憂。
改武昌軍節度判官。
少保史浩薦于朝,召之不至,改浙西提刑司幹辦公事,士多從之遊。
參知政事龔茂良複薦之,召為太學正。
遷博士,因輪對,奏曰:“人臣之義,當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
二陵之仇未報,故疆之半未複,而言者以為當乘其機,當待其時。
然機自我發,何彼之乘?時自我為,何彼之待?非真難真不可也,正以我自為難,自為不可耳。
于是力屈氣索,甘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
積今之所謂難者陰沮之,所謂不可者默制之也。
蓋其難有四,其不可有五。
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廣兼愛之義,自為虛弱,此國是之難一也。
國之所是既然,士大夫之論亦然。
為奇謀秘畫者止于乘機待時,忠義決策者止于親征遷都,深沉慮遠者止于固本自治,此議論之難二也。
環視諸臣,疊進疊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論議者誰乎?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此人才之難三也。
論者徒鑒五代之緻亂,而不思靖康之得禍。
今循守舊模,而欲驅一世之人以報君仇,則形勢乖阻,誠無展足之地。
若順時增損,則其所更張動搖,關系至重,此法度之難四也。
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
”民亦自奮。
縣多盜,季宣患之,會有伍民之令,乃行保伍法,五家為保,二保為甲,六甲為隊,因地形便合為總,不以鄉為限,總首、副總首領之。
官族、士族、富族皆附保,蠲其身,俾輸财供總之小用。
諸總必有圃以習射,禁蒱博雜戲,而許以武事角勝負,五日更至庭閱之,而賞其尤者;不幸死者予棺,複其家三年。
鄉置樓,盜發,伐鼓舉烽,瞬息遍百裡。
縣治、白鹿矶、安樂口皆置戍。
複請于宣谕司,得戰艦十,甲三百,羅落之。
守計定,訖兵退,人心不搖。
樞密使王炎薦于朝,召為大理寺主簿,未至,為書謝炎曰:“主上天資英特,群臣無将順緝熙之具,幸得遭時,不能格心正始,以建中興之業,徒僥幸功利,誇言以眩俗,雖複中夏,猶無益也。
為今之計,莫若以仁義紀綱為本。
至于用兵,請俟十年之後可也。
” 時江、湖大旱,流民北渡江,邊吏複奏淮北民多款塞者,宰相虞允文白遣季宣行淮西,收以實邊。
季宣為表廢田,相原隰,複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莊于黃州故治東北,以戶授屋,以丁授田,頒牛及田器谷種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
凡為戶六百八十有五,分處合肥、黃州間,并邊歸正者振業之。
季宣謂人曰:“吾非為今日利也。
合肥之圩,邊有警,因以斷栅江,保巢湖。
黃州地直蔡沖,諸莊輯則西道有屏蔽矣。
”光州守宋端友招集北歸者止五戶,而雜舊戶為一百七十,奏以幸賞,季宣按得其實而劾之。
時端友為環列附托難撼,季宣奏上,孝宗怒,屬大理治,端友以憂死。
季宣還,言于孝宗曰:“左右之人進言者,其情不可不察也。
托正以行邪,僞直以售佞,薦退人物,曾非誦言,遊揚中傷,乃自不意。
一旦号令雖自中出,而其權已歸私門矣。
故齊威之霸,不在阿、即墨之誅賞,而在毀譽者之刑。
臣觀近政,非無阿、即墨之誅賞,奈何毀譽之人自若乎?”帝曰:“朕方圖之。
” 季宣又進言曰:“日城淮郡,以臣所見,合肥闆幹方立,中使督視,卒卒成之。
臣行過郡,一夕風雨,堕樓五堵。
曆陽南壁阙,而居巢庳陋如故,乃聞有靡錢钜萬而成城四十餘丈者。
陛下安取此!然外事無足道,咎根未除,臣所深憂。
左右近侍,陰擠正士而陽稱道之,陛下傥因貌言而聽之,臣恐石顯、王鳳、鄭注之智中也。
”又言:“近或以好名棄士大夫,夫好特為臣子學問之累。
人主為社稷計,唯恐士不好名,誠人人好名畏義,何鄉不立?”帝稱善,恨得季宣晚,遂進兩官,除大理正。
自是,凡奏請論薦皆報可。
以虞允文諱阙失,不樂之。
居七日,出知湖州,會戶部以曆付場務,锱铢皆分隸經總制,諸郡束手無策,季宣言于朝曰:“自經總制立額,州縣鑿空以取赢,雖有奉法吏思寬弛而不得騁。
若複額外征其強半,郡調度顧安所出?殆複巧取之民,民何以勝!”戶部谯責愈急,季宣争之愈強,台谏交疏助之,乃收前令。
改知常州,未上,卒,年四十。
季宣于《詩》、《書》、《春秋》、《中庸》、《大學》、《論語》皆有訓義,藏于家。
其雜著曰《浪語集》。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
初患科舉程文之弊,思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傳誦,從者雲合,由是其文擅當世。
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制治法,讨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
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
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于栻為多。
自是四方受業者愈衆。
登進士甲科,教授泰州。
參知政事龔茂良才之,薦于朝,改太學錄。
出通判福州。
丞相梁克家領帥事,委成于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義。
強禦者不得售其私,陰結言官論罷之。
後五年,起知桂陽軍。
光宗立,稍遷提舉常平茶鹽、轉運判官。
湖湘民無後,以異姓以嗣者,官利其赀,辄沒入之。
傅良曰:“絕人嗣,非政也。
”複之幾二千家。
轉浙西提點刑獄。
除吏部員外郎,去朝十四年,至是而歸,須鬓無黑者,都人聚觀嗟歎,号“老陳郎中”。
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後已。
而于太祖開創本原,尤為潛心。
及是,因輪對,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後人,以愛惜民力為本。
熙甯以來,用事者始取太祖約束,一切紛更之。
諸路上供歲額,增于祥符一倍。
崇甯重修上供格,頒之天下,率增至十數倍。
其它雜斂,則熙甯以常平寬剩、禁軍阙額之類别項封樁,而無額上供起于元豐,經制起于宣和,總制、月樁起于紹興,皆迄今為額,折帛、和買之類又不與焉。
茶引盡歸于都茶場,鹽鈔盡歸于榷貨務,秋苗鬥斛十八九歸于綱運,皆不在州縣。
州縣無以供,則豪奪于民,于是取之斛面、折變、科敷、抑配、贓罰,而民困極矣。
方今之患,何但四夷?蓋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寬不寬耳,豈不甚可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窮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澤,以為萬世無疆之休。
” 且言:“今天下之力竭于養兵,而莫甚于江上之軍。
都統司謂之禦前軍馬,雖朝廷不得知;總領所謂之大軍錢糧,雖版曹不得與。
于是中外之勢分,而事權不一,施行不專,雖欲寬民,其道無由。
誠使都統司之兵與向者在制置司時無異,總領所之财與向者在轉運司時無異,則内外為一體。
内外一體,則寬民力可得而議矣。
”帝從容嘉納,且勞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見久矣。
其以所著書示朕。
”退,以《周禮說》十三篇上之,遷秘書少監兼實錄院檢讨官、嘉王府贊讀。
紹熙三年,除起居舍人。
明年,兼權中書舍人。
初,光宗之妃黃氏有寵,李皇後妒而殺之。
光宗既聞之,而複因郊祀大風雨,遂震懼得心疾,自是視章疏不時。
于是傅良奏曰:“一國之勢猶身也,壅底則緻疾。
今日遷延某事,明日阻節某人,即有奸險乘時為利,則内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極至于天變不告,邊警不聞,禍且不測矣!”帝悟,會疾亦稍平,過重華宮。
而明年重明節,複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學諸生皆力谏,不聽,而方召内侍陳源為内侍省押班,傅良不草詞,且上疏曰:“陛下之不過宮者,特誤有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
臣嘗即陛下之心反覆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
未幾中變,以誤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之疾。
是陛下自贻禍也。
”書奏,帝将從之。
百官班立,以俟帝出。
至禦屏,皇後挽帝回,傅良遂趨上引裾,後叱之。
傅良哭于庭,後益怒,傅良下殿徑行。
诏改秘閣修撰仍兼贊讀,不受。
甯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
會诏朱熹與在外宮觀,傅良言:“熹難進易退,内批之下,舉朝驚愕,臣不敢書行。
”熹于是進寶文閣待制,與郡。
禦史中丞謝深甫論傅良言不顧行,出提舉興國宮。
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罷。
嘉泰二年複官,起知泉州,辭。
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谟閣待制,終于家,年六十七。
谥文節。
傅良著述有《詩解诂》、《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于世。
葉适,字正則,溫州永嘉人。
為文藻思英發。
擢淳熙五年進士第二人,授平江節度推官。
丁母憂。
改武昌軍節度判官。
少保史浩薦于朝,召之不至,改浙西提刑司幹辦公事,士多從之遊。
參知政事龔茂良複薦之,召為太學正。
遷博士,因輪對,奏曰:“人臣之義,當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
二陵之仇未報,故疆之半未複,而言者以為當乘其機,當待其時。
然機自我發,何彼之乘?時自我為,何彼之待?非真難真不可也,正以我自為難,自為不可耳。
于是力屈氣索,甘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
積今之所謂難者陰沮之,所謂不可者默制之也。
蓋其難有四,其不可有五。
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廣兼愛之義,自為虛弱,此國是之難一也。
國之所是既然,士大夫之論亦然。
為奇謀秘畫者止于乘機待時,忠義決策者止于親征遷都,深沉慮遠者止于固本自治,此議論之難二也。
環視諸臣,疊進疊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論議者誰乎?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此人才之難三也。
論者徒鑒五代之緻亂,而不思靖康之得禍。
今循守舊模,而欲驅一世之人以報君仇,則形勢乖阻,誠無展足之地。
若順時增損,則其所更張動搖,關系至重,此法度之難四也。
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