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
關燈
小
中
大
○邵伯溫喻樗洪興祖高闶程大昌林之奇林光朝楊萬裡 邵伯溫,字子文,洛陽人,康節處士雍之子也。
雍名重一時,如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弟皆交其門。
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再世交,故所聞日博,而尤熟當世之務。
光入相,嘗欲薦伯溫,未果而薨。
後以河南尹與部使者薦,特授大名府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陽,詣确謀造定策事。
及司馬光子康詣阙,恕召康詣河陽,伯溫謂康曰:“公休除喪未見君,不宜枉道先見朋友。
”康曰:“已諾之。
”伯溫曰:“恕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從之,必為異日之悔。
”康竟往。
恕果勸康作書稱确,以為他日全身保家計。
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門下,康遂作書如恕言。
恕蓋以康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見信。
既而梁焘以谏議召,恕亦要焘至河陽,連日夜論确功不休,且以康書為證,焘不悅。
會吳處厚奏确詩謗朝政,焘與劉安世共請誅确,且論恕罪,亦命康分折,康始悔之。
康卒,子植幼。
宣仁後憫之。
呂大防謂康素以伯溫可托,請以伯溫為西京教授以教植。
伯溫既至官,則誨植曰:“溫公之孫,大谏之子,賢愚在天下,可畏也。
”植聞之,力學不懈,卒有立。
紹聖初,章惇為相。
惇嘗事康節,欲用伯溫,伯溫不往。
會法當赴吏部铨,程頤為伯溫曰:“吾危子之行也。
”伯溫曰:“豈不欲見先公于地下耶?”至則先就部拟官,而後見宰相。
惇論及康節之學,曰:“嗟乎,吾于先生不能卒業也。
”伯溫曰:“先君先天之學,論天地萬物未有不盡者。
其信也,則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
”時惇方興黨獄,故以是動之。
惇悚然。
猶薦之于朝,而伯溫願補郡縣吏,惇不悅,遂得監永興軍鑄錢監。
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
伯溫見範祖禹于鹹平,見範純仁于颍昌,或為之恐,不顧也。
會西邊用兵,複夏人故地,從軍者得累數階,伯溫當行,辄推同列。
秩滿,惇猶在相位。
伯溫義不至京師,從外台辟環慶路帥幕,實避惇也。
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
伯溫上書累數千言,大要欲複祖宗制度,辨宣仁誣謗,解元祐黨锢,分君子小人,戒勞民用兵,語極懇至。
宣仁太後之謗,伯溫既辨之,又著書名《辨誣》。
後崇甯、大觀間,以元符上書人分邪正等,伯溫在邪等中,以此書也。
出監華州西嶽廟,久之,知陝州靈寶縣,徙芮城縣。
丁母憂,服除,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
童貫為宣撫使,士大夫争出其門,伯溫聞其來,出他州避之。
除知果州,請罷歲輸泸南諸州绫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
除知興元府、遂甯府、邠州,皆不赴。
擢提點成都路刑獄,賊史斌破武休,入漢、利,窺劍門,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法原合謀守劍門,賊竟不能入,蜀人德之。
除利路轉運副使,提舉太平觀。
紹興四年,卒,年七十八。
初,邵雍嘗曰:“世行亂,蜀安,可避居。
”及宣和末,伯溫載家使蜀,故免于難。
伯溫嘗論元祐、紹聖之政曰:“公卿大夫,當知國體,以蔡确奸邪,投之死地,何足惜!然嘗為宰相,當以宰相待之。
範忠宣有文正餘風,知國體者也,故欲薄确之罪,言既不用,退而行确詞命,然後求去,君子長者仁人用心也。
确死南荒,豈獨有傷國體哉!劉摯、梁焘、王岩叟、劉安世忠直有餘,然疾惡已甚,不知國體,以贻後日缙紳之禍,不能無過也。
” 趙鼎少從伯溫遊,及當相,乞行追錄,始贈秘閣修撰。
嘗表伯溫之墓曰:“以學行起元祐,以名節居紹聖,以言廢于崇甯。
”世以此三語盡伯溫出處雲。
著書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辨誣》、《辨惑》、《皇極經世序》、《觀物内外篇解》近百卷。
三子:溥、博、傅。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
初,俞藥仕梁,位至安州刺史,武帝賜姓喻,後徙嚴,樗其十六世孫也。
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為人質直好議論。
趙鼎去樞筦,居常山,樗往谒,因諷之曰:“公之事上,當使啟沃多而施行少。
啟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
”鼎奇之,引為上客。
鼎都督川陝、荊襄,辟樗為屬。
紹興初,高宗親征,樗見鼎曰:“六龍臨江,兵氣百倍,然公自度此舉,果出萬全乎?或姑試一擲也?”鼎曰:“中國累年退避不振,敵情益驕,義不可更屈,故贊上行耳。
若事之濟否,則非鼎所知也。
”樗曰:“然則當思歸路,毋以賊遺君父憂。
”鼎曰:“策安出?”樗曰:“張德遠有重望,居閩。
今莫若使其為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俾以諸道兵赴阙,命下之日,府庫軍旅錢谷皆得專之。
宣撫來路,即朝廷歸路也。
”鼎曰:“諾。
”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經畫大計略定,非得大臣相應援不可。
如張浚人才,陛下終棄之乎?”帝曰:“朕用之。
”遂起浚知樞密院事。
浚至,執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
”鼎笑曰:“子才之功也。
”樗于是往來鼎、浚間,多所裨益。
頃之,以鼎薦,授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
初,金既退師,鼎、浚相得歡甚。
人知其将并相,樗獨言:“二人宜且同
雍名重一時,如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弟皆交其門。
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再世交,故所聞日博,而尤熟當世之務。
光入相,嘗欲薦伯溫,未果而薨。
後以河南尹與部使者薦,特授大名府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陽,詣确謀造定策事。
及司馬光子康詣阙,恕召康詣河陽,伯溫謂康曰:“公休除喪未見君,不宜枉道先見朋友。
”康曰:“已諾之。
”伯溫曰:“恕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從之,必為異日之悔。
”康竟往。
恕果勸康作書稱确,以為他日全身保家計。
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門下,康遂作書如恕言。
恕蓋以康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見信。
既而梁焘以谏議召,恕亦要焘至河陽,連日夜論确功不休,且以康書為證,焘不悅。
會吳處厚奏确詩謗朝政,焘與劉安世共請誅确,且論恕罪,亦命康分折,康始悔之。
康卒,子植幼。
宣仁後憫之。
呂大防謂康素以伯溫可托,請以伯溫為西京教授以教植。
伯溫既至官,則誨植曰:“溫公之孫,大谏之子,賢愚在天下,可畏也。
”植聞之,力學不懈,卒有立。
紹聖初,章惇為相。
惇嘗事康節,欲用伯溫,伯溫不往。
會法當赴吏部铨,程頤為伯溫曰:“吾危子之行也。
”伯溫曰:“豈不欲見先公于地下耶?”至則先就部拟官,而後見宰相。
惇論及康節之學,曰:“嗟乎,吾于先生不能卒業也。
”伯溫曰:“先君先天之學,論天地萬物未有不盡者。
其信也,則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
”時惇方興黨獄,故以是動之。
惇悚然。
猶薦之于朝,而伯溫願補郡縣吏,惇不悅,遂得監永興軍鑄錢監。
時元祐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
伯溫見範祖禹于鹹平,見範純仁于颍昌,或為之恐,不顧也。
會西邊用兵,複夏人故地,從軍者得累數階,伯溫當行,辄推同列。
秩滿,惇猶在相位。
伯溫義不至京師,從外台辟環慶路帥幕,實避惇也。
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
伯溫上書累數千言,大要欲複祖宗制度,辨宣仁誣謗,解元祐黨锢,分君子小人,戒勞民用兵,語極懇至。
宣仁太後之謗,伯溫既辨之,又著書名《辨誣》。
後崇甯、大觀間,以元符上書人分邪正等,伯溫在邪等中,以此書也。
出監華州西嶽廟,久之,知陝州靈寶縣,徙芮城縣。
丁母憂,服除,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
童貫為宣撫使,士大夫争出其門,伯溫聞其來,出他州避之。
除知果州,請罷歲輸泸南諸州绫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
除知興元府、遂甯府、邠州,皆不赴。
擢提點成都路刑獄,賊史斌破武休,入漢、利,窺劍門,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法原合謀守劍門,賊竟不能入,蜀人德之。
除利路轉運副使,提舉太平觀。
紹興四年,卒,年七十八。
初,邵雍嘗曰:“世行亂,蜀安,可避居。
”及宣和末,伯溫載家使蜀,故免于難。
伯溫嘗論元祐、紹聖之政曰:“公卿大夫,當知國體,以蔡确奸邪,投之死地,何足惜!然嘗為宰相,當以宰相待之。
範忠宣有文正餘風,知國體者也,故欲薄确之罪,言既不用,退而行确詞命,然後求去,君子長者仁人用心也。
确死南荒,豈獨有傷國體哉!劉摯、梁焘、王岩叟、劉安世忠直有餘,然疾惡已甚,不知國體,以贻後日缙紳之禍,不能無過也。
” 趙鼎少從伯溫遊,及當相,乞行追錄,始贈秘閣修撰。
嘗表伯溫之墓曰:“以學行起元祐,以名節居紹聖,以言廢于崇甯。
”世以此三語盡伯溫出處雲。
著書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辨誣》、《辨惑》、《皇極經世序》、《觀物内外篇解》近百卷。
三子:溥、博、傅。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
初,俞藥仕梁,位至安州刺史,武帝賜姓喻,後徙嚴,樗其十六世孫也。
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為人質直好議論。
趙鼎去樞筦,居常山,樗往谒,因諷之曰:“公之事上,當使啟沃多而施行少。
啟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
”鼎奇之,引為上客。
鼎都督川陝、荊襄,辟樗為屬。
紹興初,高宗親征,樗見鼎曰:“六龍臨江,兵氣百倍,然公自度此舉,果出萬全乎?或姑試一擲也?”鼎曰:“中國累年退避不振,敵情益驕,義不可更屈,故贊上行耳。
若事之濟否,則非鼎所知也。
”樗曰:“然則當思歸路,毋以賊遺君父憂。
”鼎曰:“策安出?”樗曰:“張德遠有重望,居閩。
今莫若使其為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俾以諸道兵赴阙,命下之日,府庫軍旅錢谷皆得專之。
宣撫來路,即朝廷歸路也。
”鼎曰:“諾。
”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經畫大計略定,非得大臣相應援不可。
如張浚人才,陛下終棄之乎?”帝曰:“朕用之。
”遂起浚知樞密院事。
浚至,執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
”鼎笑曰:“子才之功也。
”樗于是往來鼎、浚間,多所裨益。
頃之,以鼎薦,授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
初,金既退師,鼎、浚相得歡甚。
人知其将并相,樗獨言:“二人宜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