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
關燈
小
中
大
貴去,古之辟世、辟地、辟色、辟言是也。
吾行年三十,立節循名,被服先王,究窮《六經》。
頑鈍晚成,所得無幾。
張羅大綱,漏略零細。
校其所見,未為完人。
豈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厭苦,正謂不容。
予行世間,波混流同。
予譽不至,予毀日隆。
小人鑿空,造事形迹;侵排萬端,地隘天側。
《詩》不雲乎,‘讒人罔極’。
主人明恕,故未見疑。
不幸去我,來者謂誰?讒一日效,我終颠危。
智者利身,遠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異國。
” 語已,任意對曰:“先生無言也。
意輩弟子嘗竊論先生樂取怨憎,為人所難,不知不樂也。
今定不樂,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聰明才能,過人遠甚,而刺口論世事,立是立非,其間不容毫發。
又以公議名,此人之怨府也。
《傳》曰:‘議人者不得其死’,先生憂之是也,其去未是。
意有三事為先生計,先生幸聽意,不必行;不聽,先生雖去絕海,未見先生安也。
” 公議先生強舌不語,下視任意,目不轉移時,卒問任意,對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視,高出重泉,險不足比。
聞善于彼,陽譽陰非,反背複憎,诋笑縱橫。
得其細過,聲張口播,緣飾百端,得敗行破。
自然是人,賤彼善我。
意策之三,此為最上者也。
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曰:“不能,爾試言其次者。
”對曰:“捐棄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複顧忌。
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曰:“不能,爾試言其又次者。
”對曰:“先生之行己,視世人所不逮何等也!曾未得稱高世,而诋诃鋒起,幾不得與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禍也。
先生能不好議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喟然歎曰:“籲,吾為爾用下策也。
” 任意乃大笑,顧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
”弟子陽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
”與其徒謝意,更因意請,去公議為公默先生。
弟同,字容季。
性純笃,亦善序事。
皆早卒。
仕止于縣主簿。
周堯卿,字子俞,道州永明人。
警悟強記,以學行知名。
天聖二年舉進士,曆連、衡二州司理參軍、桂州司錄。
知高安、甯化二縣,提點刑獄纮入境,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我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縣,以所聞薦之。
後通判饒州,積官至太常博士。
範仲淹薦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以慶曆五年卒,年五十一。
始,堯卿年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
母知而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矣。
”卒能如母之言。
及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
既葬,慈烏百數銜土集隴上,人以為孝感所緻。
其于昆弟尤笃友愛。
又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
居官祿雖薄,必以周宗族朋友,罄而後已。
為學不專于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
長于毛、鄭《詩》及《左氏春秋》。
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
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也。
鄭之箋欲詳,或遠于性情,非以意逆志也。
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由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
曰:“聖人之意豈二緻耶?”讀莊周、孟子之書,曰:“周善言理,未至于窮理。
窮理,則好惡不缪于聖人,孟轲是已。
孟善言性,未至于盡己之性。
能盡己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而可與天地參,其唯聖人乎。
天何言哉?性與天道,子貢所以不可得而聞也。
昔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闵子、顔淵善言德行,孔子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
’惟不言,故曰不能而已,蓋言生于不足者也。
”其講解議論皆若是。
有《詩》、《春秋說》各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七子:谕,鼎州司理參軍;诜,湖州歸安主簿;谥、諷、諲、說、誼。
王當,字子思,眉州眉山人。
幼好學,博覽古今,所取惟王佐大略。
嘗謂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填撫四方,親附百姓,皆出于一道,其言之雖大,其行之甚易。
嘗舉進士不中,退居田野,歎曰:“士之居世,苟不見其用,必見其言。
”遂著《春秋列國名臣傳》五十卷,人競傳之。
元祐中,蘇轍以賢良方正薦。
廷對慷慨,不避權貴,策入四等。
調龍遊縣尉。
蔡京知成都,舉為學官,當不就。
其後京相,當遂不複仕,卒,年七十二。
當于經學尤邃《易》與《春秋》,皆為之傳,得聖人之旨居多。
又有《經旨》三卷,《史論》十二卷,《兵書》十二篇。
陳旸字晉之,福州人。
中紹聖制科,授順昌軍節度推官。
徽宗初,進《迓衡集》以勸導紹述,得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
禮部侍郎趙挺之言,旸所著《樂書》二十卷貫穿明備,乞援其兄祥道進《禮書》故事給劄。
既上,遷太常丞,進駕部員外郎,為講議司參詳禮樂官。
魏漢津議樂,用京房二變四清。
旸曰:“五聲十二律,樂之正也。
二變四清,樂之蠹也。
二變以變宮為君,四清以黃鐘清為君。
事以時作,固可變也,而君不可變。
太簇、大呂、夾鐘,或可分也,而黃鐘不可分。
豈古人所謂尊無二上之旨哉?”時論方右漢津,绌旸議。
進鴻胪太常少卿、禮部侍郎,以顯谟閣待制提舉醴泉觀。
嘗坐事奪,已而複之。
卒,年六十八。
祥道字用之。
元祐中,為太常博士,終秘書省正字。
所著《禮書》一百五十卷,與旸《樂書》并行于世。
吾行年三十,立節循名,被服先王,究窮《六經》。
頑鈍晚成,所得無幾。
張羅大綱,漏略零細。
校其所見,未為完人。
豈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厭苦,正謂不容。
予行世間,波混流同。
予譽不至,予毀日隆。
小人鑿空,造事形迹;侵排萬端,地隘天側。
《詩》不雲乎,‘讒人罔極’。
主人明恕,故未見疑。
不幸去我,來者謂誰?讒一日效,我終颠危。
智者利身,遠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異國。
” 語已,任意對曰:“先生無言也。
意輩弟子嘗竊論先生樂取怨憎,為人所難,不知不樂也。
今定不樂,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聰明才能,過人遠甚,而刺口論世事,立是立非,其間不容毫發。
又以公議名,此人之怨府也。
《傳》曰:‘議人者不得其死’,先生憂之是也,其去未是。
意有三事為先生計,先生幸聽意,不必行;不聽,先生雖去絕海,未見先生安也。
” 公議先生強舌不語,下視任意,目不轉移時,卒問任意,對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視,高出重泉,險不足比。
聞善于彼,陽譽陰非,反背複憎,诋笑縱橫。
得其細過,聲張口播,緣飾百端,得敗行破。
自然是人,賤彼善我。
意策之三,此為最上者也。
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曰:“不能,爾試言其次者。
”對曰:“捐棄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複顧忌。
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曰:“不能,爾試言其又次者。
”對曰:“先生之行己,視世人所不逮何等也!曾未得稱高世,而诋诃鋒起,幾不得與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禍也。
先生能不好議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議先生喟然歎曰:“籲,吾為爾用下策也。
” 任意乃大笑,顧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
”弟子陽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
”與其徒謝意,更因意請,去公議為公默先生。
弟同,字容季。
性純笃,亦善序事。
皆早卒。
仕止于縣主簿。
周堯卿,字子俞,道州永明人。
警悟強記,以學行知名。
天聖二年舉進士,曆連、衡二州司理參軍、桂州司錄。
知高安、甯化二縣,提點刑獄纮入境,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我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縣,以所聞薦之。
後通判饒州,積官至太常博士。
範仲淹薦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以慶曆五年卒,年五十一。
始,堯卿年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
母知而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矣。
”卒能如母之言。
及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
既葬,慈烏百數銜土集隴上,人以為孝感所緻。
其于昆弟尤笃友愛。
又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
居官祿雖薄,必以周宗族朋友,罄而後已。
為學不專于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
長于毛、鄭《詩》及《左氏春秋》。
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
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也。
鄭之箋欲詳,或遠于性情,非以意逆志也。
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由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
曰:“聖人之意豈二緻耶?”讀莊周、孟子之書,曰:“周善言理,未至于窮理。
窮理,則好惡不缪于聖人,孟轲是已。
孟善言性,未至于盡己之性。
能盡己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而可與天地參,其唯聖人乎。
天何言哉?性與天道,子貢所以不可得而聞也。
昔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闵子、顔淵善言德行,孔子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
’惟不言,故曰不能而已,蓋言生于不足者也。
”其講解議論皆若是。
有《詩》、《春秋說》各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七子:谕,鼎州司理參軍;诜,湖州歸安主簿;谥、諷、諲、說、誼。
王當,字子思,眉州眉山人。
幼好學,博覽古今,所取惟王佐大略。
嘗謂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填撫四方,親附百姓,皆出于一道,其言之雖大,其行之甚易。
嘗舉進士不中,退居田野,歎曰:“士之居世,苟不見其用,必見其言。
”遂著《春秋列國名臣傳》五十卷,人競傳之。
元祐中,蘇轍以賢良方正薦。
廷對慷慨,不避權貴,策入四等。
調龍遊縣尉。
蔡京知成都,舉為學官,當不就。
其後京相,當遂不複仕,卒,年七十二。
當于經學尤邃《易》與《春秋》,皆為之傳,得聖人之旨居多。
又有《經旨》三卷,《史論》十二卷,《兵書》十二篇。
陳旸字晉之,福州人。
中紹聖制科,授順昌軍節度推官。
徽宗初,進《迓衡集》以勸導紹述,得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
禮部侍郎趙挺之言,旸所著《樂書》二十卷貫穿明備,乞援其兄祥道進《禮書》故事給劄。
既上,遷太常丞,進駕部員外郎,為講議司參詳禮樂官。
魏漢津議樂,用京房二變四清。
旸曰:“五聲十二律,樂之正也。
二變四清,樂之蠹也。
二變以變宮為君,四清以黃鐘清為君。
事以時作,固可變也,而君不可變。
太簇、大呂、夾鐘,或可分也,而黃鐘不可分。
豈古人所謂尊無二上之旨哉?”時論方右漢津,绌旸議。
進鴻胪太常少卿、禮部侍郎,以顯谟閣待制提舉醴泉觀。
嘗坐事奪,已而複之。
卒,年六十八。
祥道字用之。
元祐中,為太常博士,終秘書省正字。
所著《禮書》一百五十卷,與旸《樂書》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