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
關燈
小
中
大
改《尚書》博士,賜绯。
滿歲,為國子博士。
上言請四郊置齋宮,不報。
秩滿,轉屯田員外郎,以詳明典禮兼太常博士。
建議請依《春秋》每歲藏冰薦宗廟,頒公卿,如古禮。
奉诏與太常卿劉嶽、博士段颙、路航、李居浣、陳觀等删定唐鄭餘慶《書儀》,又诏與馬鎬等同校《九經》。
改戶部員外郎,賜金紫。
清泰初,遷國子司業。
晉天福四年授祭酒,仍檢校工部尚書,俄兼戶部侍郎。
開運初,遷兵部侍郎,充弘文館學士、判館事。
議者以敏止可任學官,宰相桑維翰聞之,即改授檢校右仆射,複為祭酒。
漢乾祐中,拜尚書右丞,判國子監。
周廣順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歲賂錢十萬貫,止其侵剽,契丹不許。
周祖将親郊,命權判太常卿事。
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檢校左仆射,加司空。
顯德五年,上章請老,賜诏曰:“卿詳明禮樂,博涉典墳,為儒學之宗師,乃薦紳之儀表。
朕方資舊德,以訪話言,遽覽封章,願緻官政。
引年之制難著舊文,尊賢之心方深虛伫,所請宜不允。
”遷工部尚書。
俄再上表願歸故鄉,以遂首丘之志,改太子少保緻仕,歸淄州别墅。
恭帝即位,加少傅。
開寶四年,卒,年九十二。
敏解官歸鄉,有良田數十頃,多釀美酒待賓客。
體強少疾,徒步往來闾巷間,不以杖。
每日親授諸子經。
自作父墓碑,辭甚質。
敏嘗使湖南,路出荊渚,以印本經書遺高從誨,從誨謝曰:“祭酒所遺經書,仆但能識《孝經》耳。
”敏曰:“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
如《諸侯章》雲‘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
”時從誨兵敗于郢,故敏以此諷之,從誨大慚。
敏雖笃于經學,亦好為穿鑿,所校《九經》,頗以獨見自任,如改《尚書。
盤庚》“若網在綱”為“若綱在綱”,重言“綱”字。
又《爾雅》“椴,木槿”注曰:“日及”,改為“白及”。
如此之類甚衆,世頗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悅者,不知何許人。
以《五經》教授,太祖幼時從其肄業。
周顯德中,太祖曆禁衛為殿前都點檢,節制方面。
文悅久不獲接見,一日,夢邀車駕請見,既拜,乃太祖也。
太祖亦夢其來谒,因令左右尋訪,文悅果自至,太祖異之。
及登位,召見,授太子中允,判太府事。
開寶三年,出知房州。
時周鄭王出居是州,上以文悅長者,故命焉。
文悅後累遷至員外郎。
又有張遁、張文旦者,嘗與太宗同學校,太平興國中,詣阙自言,各起家為主簿。
李覺,字仲明,本京兆長安人。
曾祖鼎,唐國子祭酒、蘇州刺史,唐末避亂,徙家青州益都。
鼎生瑜,本州推官。
瑜生成,字鹹熙,性曠蕩,嗜酒,喜吟詩,善琴奕,畫山水尤工,人多傳秘其迹。
周樞密使王樸将薦其能,會樸卒,郁郁不得志。
乾德中,司農卿衛融知陳州,聞其名,召之,成因挈族而往,日以酣飲為事,醉死于客舍。
子覺,太平興國五年舉《九經》,起家将作監丞、通判建州,秩将滿,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遷左贊善大夫、知泗州,轉秘書丞。
太宗以孔穎達《五經正義》刊闆诏孔維與覺等校定。
王師征燕、薊,命覺部京東諸州刍糧赴幽州。
維薦覺有學,遷《禮記》博士,賜绯魚。
雍熙三年,與右補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謂曰:“此土山川之險,中朝人乍曆之,豈不倦乎?”覺曰:“國家提封萬裡,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險固,此一方何足雲哉!”桓默然色沮。
使還,久之,遷國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學官講說,覺首預焉。
太宗幸國子監谒文宣王畢,升辇将出西門,顧見講坐,左右言覺方聚徒講書,上即召覺,令對禦講。
覺曰:“陛下六龍在禦,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張帟幕,設别坐,诏覺講《周易》之《泰卦》,從臣皆列坐。
覺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應之旨,上甚悅,特賜帛百匹。
俄獻時務策,上頗嘉獎。
是冬,以本官直史館。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覺但能通經,不當辄居史職。
”覺仿韓愈《毛穎傳》作《竹穎傳》以獻,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經書闆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數字,命覺與孔維詳定。
二年,詳校《春秋正義》成,改水部員外郎、判國子監。
四年,遷司門員外郎,被病。
假滿,诏不絕奉,卒。
覺累上書言時務,述養馬、漕運、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詳備,令送史館,語見本志。
覺性強毅而聰敏,嘗與秘閣校理吳淑等同考試開封府秋賦舉人,語及算雉兔首足法,覺曰:“此頗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簡。
淑意其宿制,即試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歎伏。
子宥,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為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
崔頤正,開封封丘人。
與弟偓佺并舉進士,明經術。
頤正雍熙中為高密尉,秩滿,國子祭酒孔維薦之,以為國學直講,遷殿中丞。
太宗召見,令說《莊子》一篇,賜錢五萬。
判監李至上言:“本監先校定諸經音疏,其間文字訛謬尚多,深慮未副仁君好古誨人之意也。
蓋前所遣官多專經之士,或通《春秋》者未習《禮記》,或習《周易》者不通《尚書》,至于旁引經史,皆非素所傳習,以是之故,未得周詳。
伏見國子博士杜鎬、直講崔頤正、孫奭皆苦心強學,博貫《九經》,問義質疑,有所依據。
望令重加刊正,冀除舛謬。
”從之。
鹹平初,又有學究劉可名言諸經版本多舛誤,真宗命擇官詳正,因訪達經義者,至方參知政事,以頤正對。
曰:“朕宮中無事,樂聞講誦。
”翌日,召頤正于苑中,說《尚書。
大禹谟》,賜以牙绯。
自是日令赴禦書院待對,說《尚書》至十卷。
頤正年老步趨艱蹇,表求緻仕,上命坐,問恤甚至,賜器币,聽以本官緻仕,仍充直講,改國子博士。
三年,卒,年七十九。
偓佺,淳化中曆福州連江尉,判國子監李至奏為直講,引對便坐,太宗顧謂曰:“李覺嘗奏朕雲,‘四皓’中一先生,或言姓‘用’字加撇,或雲加點。
爾知否?”偓牷曰:“昔秦時程邈撰隸書,訓如仆隸之易使也。
今字與古或異。
臣聞刀用為角音榷,兩點為Z。
音鹿,用上一撇一點俱不成字。
” 鹹平二年,真宗幸國學,召偓佺說《尚書》,即特賜绯。
景德後,令講《道德經》,日于崇文院候對。
終篇,賜以白金缯彩。
三年,卒,年七十九。
嘗撰《帝王手鑒》十卷,并注曹唐《大遊仙詩》十五卷。
其子世安上之,特賜出身。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也。
天聖八年同進士出身,為人樸且率,自信,無少矯厲。
師河南穆修,修性莊嚴寡合,雖之才亦頻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謹,卒能受《易》。
時蘇舜欽輩亦從修學《易》,其專授受者惟之才爾。
脩之《易》受之種放,放受之陳抟,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變通之妙,秦、漢以來鮮有知者。
之才初為衛州獲嘉主簿、權共城令。
時邵雍居母憂于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養父。
之才叩門來谒,勞苦之曰:“好學笃志果何似?”雍曰:“簡策之外,未有迹也。
”之才曰:“君非迹簡策者,其如物理之學何?”他日,則又曰:“物理之學學矣,不有性命之學乎?”雍再拜,願受業,于是先示之以陸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儀《五經》,既可語《五經》大旨,則授《易》而終焉。
其後雍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難乎識者,栖遲久不調。
或惜之,則曰:“宜少貶以圖榮進。
”石延年獨曰:“時不足以容君,盍不棄之隐去。
”再調孟州司法參軍。
時範雍守孟,亦莫之知也。
雍初自洛建節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獨别近郊。
或病之,謝曰:“故事也。
”頃之,雍谪安陸,之才沿檄見之洛陽,前日遠送之人無一來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書薦于中書舍人葉道卿,因石延年緻之,曰:“孟州司法參軍李之才,年三十九,能為古文章,語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輩,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無仕進意,人罕知之。
其才又達世務,使少用于世,必過人遠甚,恨其貧不能決其歸心,知之者當共成之。
”延年複書曰:“今業文好古之士至鮮且不張,苟遺若人,其學益衰矣。
”延年素不喜谒貴仕,凡四五至道卿門,通其書乃已。
道卿薦之,遂得應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為缑氏令。
未行,會延年與龍圖閣直學士吳遵路調兵河東,辟之才澤州簽署判官。
澤人劉羲叟從受曆法,世稱“羲叟曆法”,遠出古今上,有楊雄、張衡所未喻者,實之才授之。
在澤轉殿中丞,丁母憂,甫除喪,暴卒于懷州官舍,慶曆五年二月也。
時尹洙兄漸守懷,哭之才過哀,感疾,不逾月亦卒。
之才歸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聞道之君子李公以師焉。
”
滿歲,為國子博士。
上言請四郊置齋宮,不報。
秩滿,轉屯田員外郎,以詳明典禮兼太常博士。
建議請依《春秋》每歲藏冰薦宗廟,頒公卿,如古禮。
奉诏與太常卿劉嶽、博士段颙、路航、李居浣、陳觀等删定唐鄭餘慶《書儀》,又诏與馬鎬等同校《九經》。
改戶部員外郎,賜金紫。
清泰初,遷國子司業。
晉天福四年授祭酒,仍檢校工部尚書,俄兼戶部侍郎。
開運初,遷兵部侍郎,充弘文館學士、判館事。
議者以敏止可任學官,宰相桑維翰聞之,即改授檢校右仆射,複為祭酒。
漢乾祐中,拜尚書右丞,判國子監。
周廣順初,改左丞,遣使契丹,将歲賂錢十萬貫,止其侵剽,契丹不許。
周祖将親郊,命權判太常卿事。
世宗即位,真拜太常卿、檢校左仆射,加司空。
顯德五年,上章請老,賜诏曰:“卿詳明禮樂,博涉典墳,為儒學之宗師,乃薦紳之儀表。
朕方資舊德,以訪話言,遽覽封章,願緻官政。
引年之制難著舊文,尊賢之心方深虛伫,所請宜不允。
”遷工部尚書。
俄再上表願歸故鄉,以遂首丘之志,改太子少保緻仕,歸淄州别墅。
恭帝即位,加少傅。
開寶四年,卒,年九十二。
敏解官歸鄉,有良田數十頃,多釀美酒待賓客。
體強少疾,徒步往來闾巷間,不以杖。
每日親授諸子經。
自作父墓碑,辭甚質。
敏嘗使湖南,路出荊渚,以印本經書遺高從誨,從誨謝曰:“祭酒所遺經書,仆但能識《孝經》耳。
”敏曰:“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
如《諸侯章》雲‘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
”時從誨兵敗于郢,故敏以此諷之,從誨大慚。
敏雖笃于經學,亦好為穿鑿,所校《九經》,頗以獨見自任,如改《尚書。
盤庚》“若網在綱”為“若綱在綱”,重言“綱”字。
又《爾雅》“椴,木槿”注曰:“日及”,改為“白及”。
如此之類甚衆,世頗非之。
子章,至殿中丞。
辛文悅者,不知何許人。
以《五經》教授,太祖幼時從其肄業。
周顯德中,太祖曆禁衛為殿前都點檢,節制方面。
文悅久不獲接見,一日,夢邀車駕請見,既拜,乃太祖也。
太祖亦夢其來谒,因令左右尋訪,文悅果自至,太祖異之。
及登位,召見,授太子中允,判太府事。
開寶三年,出知房州。
時周鄭王出居是州,上以文悅長者,故命焉。
文悅後累遷至員外郎。
又有張遁、張文旦者,嘗與太宗同學校,太平興國中,詣阙自言,各起家為主簿。
李覺,字仲明,本京兆長安人。
曾祖鼎,唐國子祭酒、蘇州刺史,唐末避亂,徙家青州益都。
鼎生瑜,本州推官。
瑜生成,字鹹熙,性曠蕩,嗜酒,喜吟詩,善琴奕,畫山水尤工,人多傳秘其迹。
周樞密使王樸将薦其能,會樸卒,郁郁不得志。
乾德中,司農卿衛融知陳州,聞其名,召之,成因挈族而往,日以酣飲為事,醉死于客舍。
子覺,太平興國五年舉《九經》,起家将作監丞、通判建州,秩将滿,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遷左贊善大夫、知泗州,轉秘書丞。
太宗以孔穎達《五經正義》刊闆诏孔維與覺等校定。
王師征燕、薊,命覺部京東諸州刍糧赴幽州。
維薦覺有學,遷《禮記》博士,賜绯魚。
雍熙三年,與右補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謂曰:“此土山川之險,中朝人乍曆之,豈不倦乎?”覺曰:“國家提封萬裡,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險固,此一方何足雲哉!”桓默然色沮。
使還,久之,遷國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學官講說,覺首預焉。
太宗幸國子監谒文宣王畢,升辇将出西門,顧見講坐,左右言覺方聚徒講書,上即召覺,令對禦講。
覺曰:“陛下六龍在禦,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張帟幕,設别坐,诏覺講《周易》之《泰卦》,從臣皆列坐。
覺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應之旨,上甚悅,特賜帛百匹。
俄獻時務策,上頗嘉獎。
是冬,以本官直史館。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覺但能通經,不當辄居史職。
”覺仿韓愈《毛穎傳》作《竹穎傳》以獻,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經書闆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數字,命覺與孔維詳定。
二年,詳校《春秋正義》成,改水部員外郎、判國子監。
四年,遷司門員外郎,被病。
假滿,诏不絕奉,卒。
覺累上書言時務,述養馬、漕運、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詳備,令送史館,語見本志。
覺性強毅而聰敏,嘗與秘閣校理吳淑等同考試開封府秋賦舉人,語及算雉兔首足法,覺曰:“此頗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簡。
淑意其宿制,即試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歎伏。
子宥,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為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
崔頤正,開封封丘人。
與弟偓佺并舉進士,明經術。
頤正雍熙中為高密尉,秩滿,國子祭酒孔維薦之,以為國學直講,遷殿中丞。
太宗召見,令說《莊子》一篇,賜錢五萬。
判監李至上言:“本監先校定諸經音疏,其間文字訛謬尚多,深慮未副仁君好古誨人之意也。
蓋前所遣官多專經之士,或通《春秋》者未習《禮記》,或習《周易》者不通《尚書》,至于旁引經史,皆非素所傳習,以是之故,未得周詳。
伏見國子博士杜鎬、直講崔頤正、孫奭皆苦心強學,博貫《九經》,問義質疑,有所依據。
望令重加刊正,冀除舛謬。
”從之。
鹹平初,又有學究劉可名言諸經版本多舛誤,真宗命擇官詳正,因訪達經義者,至方參知政事,以頤正對。
曰:“朕宮中無事,樂聞講誦。
”翌日,召頤正于苑中,說《尚書。
大禹谟》,賜以牙绯。
自是日令赴禦書院待對,說《尚書》至十卷。
頤正年老步趨艱蹇,表求緻仕,上命坐,問恤甚至,賜器币,聽以本官緻仕,仍充直講,改國子博士。
三年,卒,年七十九。
偓佺,淳化中曆福州連江尉,判國子監李至奏為直講,引對便坐,太宗顧謂曰:“李覺嘗奏朕雲,‘四皓’中一先生,或言姓‘用’字加撇,或雲加點。
爾知否?”偓牷曰:“昔秦時程邈撰隸書,訓如仆隸之易使也。
今字與古或異。
臣聞刀用為角音榷,兩點為Z。
音鹿,用上一撇一點俱不成字。
” 鹹平二年,真宗幸國學,召偓佺說《尚書》,即特賜绯。
景德後,令講《道德經》,日于崇文院候對。
終篇,賜以白金缯彩。
三年,卒,年七十九。
嘗撰《帝王手鑒》十卷,并注曹唐《大遊仙詩》十五卷。
其子世安上之,特賜出身。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也。
天聖八年同進士出身,為人樸且率,自信,無少矯厲。
師河南穆修,修性莊嚴寡合,雖之才亦頻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謹,卒能受《易》。
時蘇舜欽輩亦從修學《易》,其專授受者惟之才爾。
脩之《易》受之種放,放受之陳抟,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變通之妙,秦、漢以來鮮有知者。
之才初為衛州獲嘉主簿、權共城令。
時邵雍居母憂于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養父。
之才叩門來谒,勞苦之曰:“好學笃志果何似?”雍曰:“簡策之外,未有迹也。
”之才曰:“君非迹簡策者,其如物理之學何?”他日,則又曰:“物理之學學矣,不有性命之學乎?”雍再拜,願受業,于是先示之以陸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儀《五經》,既可語《五經》大旨,則授《易》而終焉。
其後雍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難乎識者,栖遲久不調。
或惜之,則曰:“宜少貶以圖榮進。
”石延年獨曰:“時不足以容君,盍不棄之隐去。
”再調孟州司法參軍。
時範雍守孟,亦莫之知也。
雍初自洛建節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獨别近郊。
或病之,謝曰:“故事也。
”頃之,雍谪安陸,之才沿檄見之洛陽,前日遠送之人無一來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書薦于中書舍人葉道卿,因石延年緻之,曰:“孟州司法參軍李之才,年三十九,能為古文章,語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輩,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無仕進意,人罕知之。
其才又達世務,使少用于世,必過人遠甚,恨其貧不能決其歸心,知之者當共成之。
”延年複書曰:“今業文好古之士至鮮且不張,苟遺若人,其學益衰矣。
”延年素不喜谒貴仕,凡四五至道卿門,通其書乃已。
道卿薦之,遂得應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為缑氏令。
未行,會延年與龍圖閣直學士吳遵路調兵河東,辟之才澤州簽署判官。
澤人劉羲叟從受曆法,世稱“羲叟曆法”,遠出古今上,有楊雄、張衡所未喻者,實之才授之。
在澤轉殿中丞,丁母憂,甫除喪,暴卒于懷州官舍,慶曆五年二月也。
時尹洙兄漸守懷,哭之才過哀,感疾,不逾月亦卒。
之才歸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聞道之君子李公以師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