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

關燈
維私用印書錢三十餘萬,為掌事黃門所發,維憂懼,遽以家财賞之,疾遂亟,上赦而不問。

    維将終,召其婿鄭革口授遺表,以《五經疏》未畢為恨。

     景德四年,錄其孫禹圭同學究出身。

     孔宜,字不疑,兖州曲阜人,孔子四十四世孫。

    孔子生鯉,字伯魚。

    鯉生伋,字子思。

    伋生白,字子上。

    白生求,字子家。

    求生箕,字子京。

    箕生穿,字子高。

    穿生謙,字子慎。

    謙生鲋,字子魚,以弟子騰為嗣。

    騰字子襄,值秦難,藏其家書于屋壁。

    騰生正,字季忠。

    忠生武。

    武生延年及安國。

    延年生霸,字次孺,漢昭帝時為博士,宣帝時為太中大夫,授皇太子經。

    元帝即位,賜爵關内侯,号褒成君。

    霸生福。

    福生房。

    房生均,字長平,好學有才,為尚書郎,平帝元始元年,封均為褒成侯,食邑二千戶,追谥夫子為褒成宣尼公。

    王莽以均為太尉,三以疾辭,得還,莽敗,失國。

    後漢世祖建武十四年,複封均子志為褒成侯,谥元成。

    志生損,襲爵,和帝永元四年,徙封損為褒亭侯。

    損卒,子曜嗣侯、邑千戶。

    子完嗣,邑百戶。

    完早卒無子,以弟子羨襲爵。

     羨仕魏為議郎,黃初二年,封宗聖侯、邑百戶。

    羨生震,晉武帝泰始三年,徙封奉聖亭侯,邑二百戶,曆太常、黃門侍郎。

    震生嶷。

    嶷生撫,舉孝廉,辟太尉掾,曆豫章太守。

    撫生懿。

    懿生鮮,有度量,好學,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襲封奉聖侯。

    鮮生乘,博學有才藝,後魏孝文延興初舉孝廉三年,封乘為崇聖大夫,複十戶,以供灑掃。

    乘生靈珍,襲爵,曆秘書郎,太和十九年,改封崇聖侯,邑百戶。

    靈珍生文泰。

    文泰生渠,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恭聖侯。

    後周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為鄒國公,以渠襲爵,邑百戶。

     渠生長孫,隋文帝複封長孫為鄒國公。

    長孫生嗣哲,應制舉,曆泾州司兵參軍、太子通事舍人,大業四年,改封紹聖侯、邑百戶。

    嗣哲生德倫,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封褒聖侯,邑百戶,朝會位同三品,複其子孫。

    則天天授二年,賜德倫玺書、衣服。

    德化生崇基,襲侯,中宗神龍元年,授朝散大夫。

    崇基生璲之,玄宗開元中,曆國子四門博士、邠王府文學、蔡州長史。

    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為文宣王,改封褒聖侯禘之為襲文宣公,兼兖州長史。

    璲之生萱,襲封,曆兖州泗水令。

    萱生齊卿,德宗建中三年,诏以齊卿為兖州司馬,陷于東平,卒。

    至憲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師道,其子惟晊歸魯,诏以惟晊為兖州參軍,奉夫子祀,複五十戶,以供灑掃。

    惟晊生策,會昌元年,曆國子監丞、尚書博士。

    大中元年,宰相白敏中奏歲給封戶絹百匹,充春秋奉祀。

    自璲之至策,五世并襲封文宣公。

    策生振,懿宗鹹通四年,舉進士甲科,曆兖州觀察判官,至刑部員外郎。

    振生昭儉,曆衮州司馬、曲阜令。

    自策至昭儉,三世歲給封絹,以供享祀。

    昭儉生光嗣,哀帝天祐中,為泗水主簿,奉孔子祀。

     光嗣生仁玉,九歲通《春秋》,姿貌雄偉。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以為曲阜主簿,三年,遷龔丘令,襲文宣公,晉高祖天福五年,改曲阜令。

    周高祖廣順二年,平慕容彥超,幸曲阜,拜孔子廟及墓,召仁玉,賜五品服,複以為本縣令。

     仁玉四子,長曰宜,舉進士不第,乾德中詣阙上書,述其家世,诏以為曲阜主簿,曆黃州軍事推官,遷司農寺丞,掌星子鎮市征。

    宜上言:“星子當江湖之會,商賈所集,請建為軍。

    ”诏以為縣,就命宜知縣事,後以為南康軍。

     宜代還,獻文賦數十篇,太宗覽而嘉之,召見,問以孔子世嗣,因下诏曰:“素王之道,百代所崇,傳祚襲封,抑存典制。

    文宣王四十四代孫、司農寺丞宜服勤素業,砥砺廉隅,亟曆官聯,洽聞政績,聖人之後,世德不衰,俾登朝倫,以光儒胄。

    可太子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複其家。

    ”未幾,通判密州。

    太平興國八年,诏修曲阜孔子廟,宜貢方物為謝,诏褒之,遷殿中丞。

    雍熙三年,王師北征,受诏督軍糧,涉拒馬河溺死,年四十六。

     子延世字茂先,以父死事,賜學究出身,為曲阜主簿,曆閩、長葛二令。

    真宗至道三年十一月,召赴阙,以為曲阜令,襲封文宣公,賜白金、束帛及太宗禦書印《九經》。

    鹹平三年,诏本道轉運使、本州長吏待以賓禮,仍留三年,卒官,年三十八。

    次曰憲,太平興國二年進士及第,至工部員外郎、知浚儀縣。

    次曰冕,應城主簿。

    次曰勖,雍熙中進士及第。

     延世子聖祐,景德初,始九歲,特賜同學究出身。

    大中祥符元年,東封泰山,特聽聖祐衣綠陪位,綴京官班後。

    及還至兖州,十一月朔,幸曲阜,谒孔子廟,行酌獻之禮,孔氏宗屬并令倍位。

    又幸孔林,觀其墓久之。

    又禦北亭,召從臣觀古碑,加谥孔子為玄聖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纥齊國公,母顔氏魯國太夫人。

    擢聖祐為太常寺奉禮郎,又錄其近屬進士謂同《三傳》出身,習進士延祐、習學究延渥、延魯、延齡并同學究出身,共賜銀二百兩、絹三百匹,以充奉祠廟。

    時勖為殿中丞、通判廣州,王欽若言其有聲于鄉曲,召赴阙,改太常博士,賜绯,令知曲阜縣,專主祠廟。

    二年三月,又遣使賜太宗禦書及《九經》書疏、《三史》藏于廟,令本州選儒生講說。

    聖祐後改大理評事。

    天禧五年,授光祿寺丞,襲封文宣公、知仙源縣事。

    後改名佑,遷太子中舍,卒,年三十。

     勖為司封郎中。

    延魯,大中祥符五年複舉進士及第,後改名道輔,為左司谏、龍圖閣待制,自有傳。

     崔頌,字敦美,河南偃師人。

    父協,後唐門下侍郎、平章事。

    頌幼喪母,為外祖母所鞠養。

    以蔭補河南府巡官,曆開封主簿、鄧州錄事參軍,以疾去官。

    未幾,詣阙上書言事,宰相桑維翰覽而奇之,擢為左拾遺,選右補阙。

     漢初,加朝散階,副右散騎常侍張煦冊錢俶為吳越王。

    梁末,協嘗使兩浙,至是,越人美之,贈賄甚厚。

    及還,值周祖入京師,為軍士剽奪悉盡。

    世宗鎮澶淵,擇僚佐,頌與王樸、王敏中皆中其選,以頌為觀察判官,贈金紫。

    世宗尹京,拜司封員外郎、充判官,以斷獄誤失罷職,守本官。

    即位,拜駕部郎中,遷吏部,複副尹日就使兩浙。

    世宗讀唐元稹《均田疏》,命寫為圖賜近臣,遣使均諸道租賦,頌使兖州,頗增舊額。

    恭帝嗣位,改左谏議大夫。

     宋初,判國子監。

    會重修國學及武成王廟,命頌總領其事。

    建隆三年夏,始會生徒講說,太祖遣中使以酒果賜之。

    每臨幸國學,召頌與語。

    因及經義,頌應答無滞。

    及郊祀,以頌攝太仆,升車執綏,上問以一時典禮,頌占對閑雅,上甚重之。

    未幾,坐請托有司為所親求便官,出為保大軍行軍司馬。

    乾德六年,暴得疾卒,年五十。

      頌好诙諧,善筆劄,受命書世宗谥冊文,當時稱其遒麗。

    笃信釋氏,睹佛像必拜。

    性多疑,在鄜州官舍,嘗召圬墁者治堂室,以帛蒙其目,人皆笑之。

     子曉,至太子右贊善大夫。

     ?盧字文炳,雍熙二年進士,淹雅有士行,累為屯田員外郎、開封三司戶部判官。

    景德中,雍王元份薨,府官皆坐黜。

    時戚維為曹國公元俨府翊善,上謂宰相曰:“元俨年少,尤資贊導,維迂懦循默,不能規戒,聞崔?盧性純謹,以之代維,庶有裨益。

    ”因召對,遷都官員外郎,充記室參軍,賜金紫。

    遷兵部郎中,出知河中府,轉太常少卿、将作監,卒。

     尹拙,颍州汝陰人。

    梁貞明五年舉《三史》,調補下邑主簿,攝本鎮館驿巡官。

    後唐長興中,召為著作佐郎、直史館,遷左拾遺,依前直史館,加朝散大夫。

    應順初,出為宣武軍掌書記、檢校虞部員外郎兼殿中侍禦史。

    清泰初,加檢校駕部員外郎兼禦史大夫。

    二年,改檢校虞部郎中、忠武軍掌書記。

     晉天福四年,入為右補阙。

    明年,轉侍禦史。

    會诏拙與張昭、呂琦等同修《唐史》,改倉部員外郎,賜金紫。

    八年,遷左司員外郎。

    契丹入寇,趙延壽鎮常山。

    以拙為掌書記。

    漢初,召為司馬郎中、弘文館直學士。

     周廣順初,遷庫部郎中兼太常博士,仍充直學士。

    奉使荊南還,改兵部郎中。

    顯德初,拜檢校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通判太常禮院事,與張昭同修唐應順、清泰及周《祖實錄》,又與昭及田敏同詳定《經典釋文》。

    丁憂,免。

    宋初,改檢校工部尚書、太子詹事、判太府寺,遷秘書監、判大理寺。

    乾德六年告老,以本官緻事。

     拙性純謹,博通經史。

    周世宗北征,命翰林學士為文祭白馬祠,學士不知所出,遂訪于拙,拙曆舉郡國祠白馬者以十數,當時伏其該博。

    開寶四年卒,年八十一。

      子季通,至國子博士。

     田敏,淄州鄒平人。

    少通《春秋》之學。

    梁貞明中登科,調補淄州主簿,不令之任,留為國子四門博士。

    後唐天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