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即超拜工部尚書、知曹州、職如故。
入辭日,賜襲衣、金帶。
是日,特開龍圖閣,召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言詩二首賜之,預宴者皆賦。
昺視壁間《尚書》、《禮記圖》,指《中庸》篇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因陳其大義,上嘉納之。
及行,又令近臣祖送,設會于宜春苑。
大中祥符初,上東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請車駕經由本州,仍令濟陰令王範部送父老詣阙,優诏答之。
俄召還。
車駕進發,命判留司禦史台。
禮畢,進位禮部尚書。
上勤政憫農,每雨雪不時,憂形于色,以昺素習田事,多委曲訪之。
初,田家察陰晴豐兇,皆有狀候,老農之相傳者率有驗,昺多采其說為對。
又言:“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
災歲必有其一,但或輕或重耳。
四事之害,旱?為甚,蓋田無畎浍,悉不可救,所損必盡。
《傳》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
’此之謂也。
” 三年,被病請告,诏太醫診視。
六月,上親臨問疾,賜名藥一奁、白金器千兩、缯彩千匹。
國朝故事,非宗戚将相,無省疾臨喪之禮,特有加于昺與郭贽者,以恩舊故也。
未幾,有旨命中書召其子太常博士知東明縣仲寶、國子博士知信陽軍若思還侍疾。
逾月卒,年七十九,則左仆射,三子并進秩。
初,雍熙中,昺撰《禮選》二十卷獻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觀之甚悅,因問衛紹欽曰:“昺為諸王講說,曾及此乎?”紹欽曰:“諸王常時訪昺經義,昺每至發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複陳之。
”太宗益喜。
上嘗因内閣暴書,覽而稱善,召昺同觀,作《禮選贊》賜之。
昺言:“家無遺稿,願得副本。
”上許之。
繕錄未畢而昺卒,亟诏寫二本,一本賜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昺在東宮及内庭,侍上講《孝經》、《禮記》、《論語》、《書》、《易》、《詩》、《左氏傳》。
據傳疏敷引之外,多引時事為喻,深被嘉獎。
上嘗問:“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糾,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乃歸齊相桓公。
豈非召忽以忠死,而管仲不能固其節,為臣之道當若是乎?又鄭注《禮記。
世子篇》雲:‘文王以勤憂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
’朕以為本經旨意必不然也。
且夏禹焦勞,有玄圭之賜,而享國永年。
若文王能憂人之心,不自暇逸,縱無感應,豈至虧損壽命耶?”各随其事理以對。
先是,鹹平中,王欽若知貢舉,有告其受舉人賄賂者,下禦史台鞫得狀,欽若自訴,诏昺與邊肅、毋賓古、閻承翰就太常寺覆推。
昺力辨欽若,而洪湛抵罪,欽若以是德之。
昺之厚被寵顧,欽若與有功焉。
仲寶貪猥不才,舉止率易,士大夫多鄙笑之。
欽若在中書,用為三司判官,後至祠部郎中,坐贓黜官,卒。
若思終于駕部郎中。
孫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
幼與諸生師裡中王徹,徹死,有從奭問經者,奭為解析微指,人人驚服,于是門人數百皆從奭。
後徙居須城。
《九經》及第,為莒縣主簿,上書願試講說,遷大理評事,為國子監直講。
太宗幸國子監,召奭講《書》,至“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帝曰:“此至言也。
商宗乃得賢相如此耶!”因咨嗟久之。
賜五品服。
真宗以為諸王府侍讀。
會诏百官轉對,奭上十事。
判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寺,累遷工部郎中,擢龍圖閣待制。
奭以經術進,守道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
大中祥符初,得天書于左承天門,帝将奉迎,召宰相對崇政殿西庑。
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實盛德之應。
”皆再拜稱萬歲。
又召問奭,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帝既奉迎天書,大赦改元,布告其事于天下,築玉清昭應宮。
是歲,天書複降泰山,帝以親受符命,遂議封禅,作禮樂。
王欽若、陳堯叟、丁謂、杜鎬、陳彭年皆以經義左右附和,由是天下争言符瑞矣。
四年,又将祀汾陰,是時大旱,京師近郡谷踴貴,奭上疏谏曰:“先王蔔征,五年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蔔。
陛下始畢東封,更議西幸,殆非先王蔔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
夫汾陰後土,事不經見。
昔漢武帝将封禅,故先封中嶽,祠汾陰,始巡幸郡縣,遂有事于泰山。
今陛下既已登封,複欲幸汾陰,其不可二也。
古者圜丘方澤,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
漢初承秦,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後土無祀,故武帝立祠于汾陰。
自元、成以來,從公卿之議,遂徙汾陰後土于北郊,後之王者多不祀汾陰。
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遠祀汾陰,其不可三也。
西漢都雍,去汾陰至近。
今陛下經重關,越險阻,輕棄京師根本,而慕西漢之虛名,其不可四也。
河東,唐王業之所起也。
唐又都雍,故明皇間幸河東,因祠後土。
聖朝之興,事與唐異,而陛下無故欲祀汾陰,其不可五也。
昔者周宣王遇災而懼,故詩人美其中興,以為賢主。
比年以來,水旱相繼,陛下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豈宜下徇奸回,遠勞民庶,盤遊不已,忘社稷之大計?其不可六也。
夫雷以二月啟蟄,八月收聲,育養萬物,失時則為異。
今震雷在冬,為異尤甚。
此天意丁甯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今國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幾沴,饑馑居多,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
陛下必欲為此者,不過效漢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頌功,以崇虛名,誇示後世爾。
陛下天資聖明,當慕二帝、三王,何為下襲漢、唐之虛名,其不可九也。
唐明皇以嬖寵奸邪,内外交害,身播國屯,兵交關下,亡亂之迹如此,由狃于承平,肆行非義,稔緻禍敗。
今議者引開元故事以為盛烈,乃欲倡導陛下而為之,臣切為陛下不取,此其不可十也。
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為可取,願少賜清問,以畢臣說。
” 帝遣内侍皇甫繼明就問,又上疏曰: 陛下将幸汾陰,而京師民心弗甯,江、淮之衆困于調發,理須鎮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奪攘之盜公行,外國治兵,不遠邊境,使者雖至,甯可保其心乎?昔陳勝起于徭戍,黃巢出于兇饑,隋炀帝勤遠略而唐高祖興于晉陽,晉少主惑小人而耶律德光長驅中國。
陛下俯從奸佞,遠棄京師,涉仍歲薦饑之墟,修違經久廢之祠,不念民疲,不恤邊患。
安知今日戍卒無陳勝,饑民無黃巢,英雄将無窺伺于肘腋,外敵将無觀釁于邊陲乎? 先帝嘗議封禅,寅畏天種,尋诏停寝。
今奸臣乃贊陛下力行東封,以為繼成先志。
先帝嘗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大勳未集,用付陛下,則群臣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繼先帝之志者,反務卑辭重币,求和于契丹,蹙國縻爵,姑息于繼遷,曾不思主辱臣死為可戒,誣下罔上為可羞。
撰造祥瑞,假托鬼神,才畢東封,便議西幸,輕勞車駕,虐害饑民,冀其無事往還,便謂成大勳績。
是陛下以祖宗艱難之業,為奸邪僥幸之資,臣所以長歎而痛哭也。
夫天地神祇,聰明正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聞專事笾豆簠簋,可邀福祥。
《春秋傳》曰:“國之将興,聽于民;将亡,聽于神。
”愚臣非敢妄議,惟陛下終賜裁擇。
後天下數有災變,又言:“古者五載巡守,有國之事爾,非必有紫氣黃雲,然後登封,嘉禾異草,然後省方也。
今野雕山鹿,郡國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賀,退而腹非竊笑者比比皆是。
孰謂上天為可罔,下民為可愚,後世為可欺乎?人情如此,所損不細,惟陛下深鑒其妄。
” 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陰,躬谒陵寝,今又将祠于太清宮,外議籍籍,以謂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豈以明皇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
明皇禍曹之迹有足為深戒者,非獨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懷奸以事陛下也。
明皇之無道,亦無敢言者,及奔至馬嵬,軍士已誅楊國忠,請矯诏之罪,乃始谕以識理不明,寄任失所。
當時雖有罪己之言,覺寤已晚,何所及也。
臣願陛下早自覺寤,抑損虛華,斥遠邪佞,罷興土木,不襲危亂之迹,無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
”帝以為“封泰山,祠汾陰,上陵,祀老子,非始于明皇。
《開元禮》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寶之亂,舉謂為非也。
秦為無道甚矣,今官名、诏妙、郡縣猶襲秦舊,豈以人而廢言乎?”作《解疑論》以示群臣。
然知奭樸忠,雖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
久之,以父老請歸田裡,不許,以知密州。
居二年,遷左谏議大夫,罷待制。
還,糾察在京刑獄。
是時初置天慶、天祺、天贶、先天、降聖節,天下設齋醮張燕,費甚廣。
奭又請裁省浮用,不報。
複出知河陽,又求解官就養,遷給事中,徙垧州。
天禧中,朱能獻《乾祐天
入辭日,賜襲衣、金帶。
是日,特開龍圖閣,召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言詩二首賜之,預宴者皆賦。
昺視壁間《尚書》、《禮記圖》,指《中庸》篇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因陳其大義,上嘉納之。
及行,又令近臣祖送,設會于宜春苑。
大中祥符初,上東封泰山,昺表曹州民請車駕經由本州,仍令濟陰令王範部送父老詣阙,優诏答之。
俄召還。
車駕進發,命判留司禦史台。
禮畢,進位禮部尚書。
上勤政憫農,每雨雪不時,憂形于色,以昺素習田事,多委曲訪之。
初,田家察陰晴豐兇,皆有狀候,老農之相傳者率有驗,昺多采其說為對。
又言:“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
災歲必有其一,但或輕或重耳。
四事之害,旱?為甚,蓋田無畎浍,悉不可救,所損必盡。
《傳》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
’此之謂也。
” 三年,被病請告,诏太醫診視。
六月,上親臨問疾,賜名藥一奁、白金器千兩、缯彩千匹。
國朝故事,非宗戚将相,無省疾臨喪之禮,特有加于昺與郭贽者,以恩舊故也。
未幾,有旨命中書召其子太常博士知東明縣仲寶、國子博士知信陽軍若思還侍疾。
逾月卒,年七十九,則左仆射,三子并進秩。
初,雍熙中,昺撰《禮選》二十卷獻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觀之甚悅,因問衛紹欽曰:“昺為諸王講說,曾及此乎?”紹欽曰:“諸王常時訪昺經義,昺每至發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複陳之。
”太宗益喜。
上嘗因内閣暴書,覽而稱善,召昺同觀,作《禮選贊》賜之。
昺言:“家無遺稿,願得副本。
”上許之。
繕錄未畢而昺卒,亟诏寫二本,一本賜其家,一本俾置冢中。
昺在東宮及内庭,侍上講《孝經》、《禮記》、《論語》、《書》、《易》、《詩》、《左氏傳》。
據傳疏敷引之外,多引時事為喻,深被嘉獎。
上嘗問:“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糾,小白之入,召忽死之,管仲乃歸齊相桓公。
豈非召忽以忠死,而管仲不能固其節,為臣之道當若是乎?又鄭注《禮記。
世子篇》雲:‘文王以勤憂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
’朕以為本經旨意必不然也。
且夏禹焦勞,有玄圭之賜,而享國永年。
若文王能憂人之心,不自暇逸,縱無感應,豈至虧損壽命耶?”各随其事理以對。
先是,鹹平中,王欽若知貢舉,有告其受舉人賄賂者,下禦史台鞫得狀,欽若自訴,诏昺與邊肅、毋賓古、閻承翰就太常寺覆推。
昺力辨欽若,而洪湛抵罪,欽若以是德之。
昺之厚被寵顧,欽若與有功焉。
仲寶貪猥不才,舉止率易,士大夫多鄙笑之。
欽若在中書,用為三司判官,後至祠部郎中,坐贓黜官,卒。
若思終于駕部郎中。
孫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
幼與諸生師裡中王徹,徹死,有從奭問經者,奭為解析微指,人人驚服,于是門人數百皆從奭。
後徙居須城。
《九經》及第,為莒縣主簿,上書願試講說,遷大理評事,為國子監直講。
太宗幸國子監,召奭講《書》,至“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帝曰:“此至言也。
商宗乃得賢相如此耶!”因咨嗟久之。
賜五品服。
真宗以為諸王府侍讀。
會诏百官轉對,奭上十事。
判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寺,累遷工部郎中,擢龍圖閣待制。
奭以經術進,守道自處,即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
大中祥符初,得天書于左承天門,帝将奉迎,召宰相對崇政殿西庑。
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實盛德之應。
”皆再拜稱萬歲。
又召問奭,奭對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帝既奉迎天書,大赦改元,布告其事于天下,築玉清昭應宮。
是歲,天書複降泰山,帝以親受符命,遂議封禅,作禮樂。
王欽若、陳堯叟、丁謂、杜鎬、陳彭年皆以經義左右附和,由是天下争言符瑞矣。
四年,又将祀汾陰,是時大旱,京師近郡谷踴貴,奭上疏谏曰:“先王蔔征,五年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蔔。
陛下始畢東封,更議西幸,殆非先王蔔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
夫汾陰後土,事不經見。
昔漢武帝将封禅,故先封中嶽,祠汾陰,始巡幸郡縣,遂有事于泰山。
今陛下既已登封,複欲幸汾陰,其不可二也。
古者圜丘方澤,所以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
漢初承秦,唯立五畤以祀天,而後土無祀,故武帝立祠于汾陰。
自元、成以來,從公卿之議,遂徙汾陰後土于北郊,後之王者多不祀汾陰。
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遠祀汾陰,其不可三也。
西漢都雍,去汾陰至近。
今陛下經重關,越險阻,輕棄京師根本,而慕西漢之虛名,其不可四也。
河東,唐王業之所起也。
唐又都雍,故明皇間幸河東,因祠後土。
聖朝之興,事與唐異,而陛下無故欲祀汾陰,其不可五也。
昔者周宣王遇災而懼,故詩人美其中興,以為賢主。
比年以來,水旱相繼,陛下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豈宜下徇奸回,遠勞民庶,盤遊不已,忘社稷之大計?其不可六也。
夫雷以二月啟蟄,八月收聲,育養萬物,失時則為異。
今震雷在冬,為異尤甚。
此天意丁甯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今國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幾沴,饑馑居多,乃欲勞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
陛下必欲為此者,不過效漢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頌功,以崇虛名,誇示後世爾。
陛下天資聖明,當慕二帝、三王,何為下襲漢、唐之虛名,其不可九也。
唐明皇以嬖寵奸邪,内外交害,身播國屯,兵交關下,亡亂之迹如此,由狃于承平,肆行非義,稔緻禍敗。
今議者引開元故事以為盛烈,乃欲倡導陛下而為之,臣切為陛下不取,此其不可十也。
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為可取,願少賜清問,以畢臣說。
” 帝遣内侍皇甫繼明就問,又上疏曰: 陛下将幸汾陰,而京師民心弗甯,江、淮之衆困于調發,理須鎮安而矜存之。
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奪攘之盜公行,外國治兵,不遠邊境,使者雖至,甯可保其心乎?昔陳勝起于徭戍,黃巢出于兇饑,隋炀帝勤遠略而唐高祖興于晉陽,晉少主惑小人而耶律德光長驅中國。
陛下俯從奸佞,遠棄京師,涉仍歲薦饑之墟,修違經久廢之祠,不念民疲,不恤邊患。
安知今日戍卒無陳勝,饑民無黃巢,英雄将無窺伺于肘腋,外敵将無觀釁于邊陲乎? 先帝嘗議封禅,寅畏天種,尋诏停寝。
今奸臣乃贊陛下力行東封,以為繼成先志。
先帝嘗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大勳未集,用付陛下,則群臣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繼先帝之志者,反務卑辭重币,求和于契丹,蹙國縻爵,姑息于繼遷,曾不思主辱臣死為可戒,誣下罔上為可羞。
撰造祥瑞,假托鬼神,才畢東封,便議西幸,輕勞車駕,虐害饑民,冀其無事往還,便謂成大勳績。
是陛下以祖宗艱難之業,為奸邪僥幸之資,臣所以長歎而痛哭也。
夫天地神祇,聰明正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聞專事笾豆簠簋,可邀福祥。
《春秋傳》曰:“國之将興,聽于民;将亡,聽于神。
”愚臣非敢妄議,惟陛下終賜裁擇。
後天下數有災變,又言:“古者五載巡守,有國之事爾,非必有紫氣黃雲,然後登封,嘉禾異草,然後省方也。
今野雕山鹿,郡國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賀,退而腹非竊笑者比比皆是。
孰謂上天為可罔,下民為可愚,後世為可欺乎?人情如此,所損不細,惟陛下深鑒其妄。
” 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陰,躬谒陵寝,今又将祠于太清宮,外議籍籍,以謂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豈以明皇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
明皇禍曹之迹有足為深戒者,非獨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懷奸以事陛下也。
明皇之無道,亦無敢言者,及奔至馬嵬,軍士已誅楊國忠,請矯诏之罪,乃始谕以識理不明,寄任失所。
當時雖有罪己之言,覺寤已晚,何所及也。
臣願陛下早自覺寤,抑損虛華,斥遠邪佞,罷興土木,不襲危亂之迹,無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
”帝以為“封泰山,祠汾陰,上陵,祀老子,非始于明皇。
《開元禮》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寶之亂,舉謂為非也。
秦為無道甚矣,今官名、诏妙、郡縣猶襲秦舊,豈以人而廢言乎?”作《解疑論》以示群臣。
然知奭樸忠,雖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
久之,以父老請歸田裡,不許,以知密州。
居二年,遷左谏議大夫,罷待制。
還,糾察在京刑獄。
是時初置天慶、天祺、天贶、先天、降聖節,天下設齋醮張燕,費甚廣。
奭又請裁省浮用,不報。
複出知河陽,又求解官就養,遷給事中,徙垧州。
天禧中,朱能獻《乾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