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九道學四(朱氏門人)
關燈
小
中
大
所關,自是不複出矣。
真德秀及右史魏了翁薦之,差權通判隆興府,江西帥魏大有辟充參議官,皆辭,乃以直秘閣主管慶元至道宮。
燔自惟居閑無以報國,乃薦崔與之、魏了翁、真德秀、陳宓、鄭寅、楊長孺、丁黼、棄宰、龔維藩、徐僑、劉宰、洪咨夔于朝。
紹定五年,帝論及當時高士累召不起者,史臣李心傳以燔對,且曰:“燔乃朱熹高弟,經術行義亞黃幹,當今海内一人而已。
”帝問今安在,心傳對曰:“燔,南康人,先帝以大理司直召,不起,比乞緻仕。
陛下誠能強起之,以置講筵,其裨聖學豈淺淺哉。
”帝然其言,終不召也。
九江蔡念成稱燔心事有如秋月。
燔卒,年七十,贈直華文閣,谥文定,補其子舉下州文學。
燔嘗曰:“凡人不必待仕宦有位為職事,方為功業,但随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矣。
”又嘗曰:“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體。
夫子無入不自得者,正以磨挫驕奢,不至居移氣、養移體。
”因誦古語曰:“分之所在,一毫跻攀不上,善處者退一步耳。
”故燔處貧賤患難若平素,不為動,被服布素,雖貴不易。
入仕凡四十二年,而曆官不過七考。
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黃幹并稱曰“黃、李。
”孫镳,登進士第。
張洽字元德,臨江之清江人。
父绂,第進士。
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至于諸子百家、山經地志、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
嘗取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之語,以為窮理之要。
熹嘉其笃志,謂黃幹曰:“所望以永斯道之傳,如二三君者不數人也。
” 時行社倉法,洽請于縣,貸常平米三百石,建倉裡中,六年而歸其本于官,鄉人利之。
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
湖右經界不正,弊日甚,洽請行推排法,令以委洽。
洽于是令民自實其土地疆界産業之數投于匮,乃籌核而次第之,吏奸無所匿。
其後十餘年,訟者猶援以為證雲。
改袁州司理參軍。
有大囚,訊之則服,尋複變異,且力能動搖官吏,累年不決,而逮系者甚衆。
洽以白提點刑獄,殺之。
有盜黠甚,辭不能折。
會獄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訟于官,祗為胥吏之地,且冒法以求勝,孰與各守分以全手足之愛乎?”辭氣懇切,訟者感悟。
盜聞之,自伏。
民有殺人,賄其子焚之,居數年,事敗,洽治其獄無狀,憂之,且白郡委官體訪。
俄夢有人拜于庭,示以傷痕在脅。
翌日,委官上其事,果然。
郡守以倉禀虛,籍倉吏二十餘家,命洽鞫之,洽廉知為都吏所賣。
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嘗幹于倉不獲,故以此中之。
洽度守意銳未可嬰,姑系之,而密令計倉庾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
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于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
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若以罪胥吏,過乃可免。
”守悟,為罷都吏,而免所籍之家。
知永新縣。
一日谒告,聞獄中榜笞聲,蓋獄吏受赇,乘間訊囚使誣服也。
洽大怒,亟執付獄,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湖南酃寇作亂,與縣接壤,民大恐。
洽單車以往,邑佐、寓士交谏,弗聽。
至則寇未嘗至,乃延見隅官,訪利害而犒之,因行安福境上,結約土豪,得其歡心。
未幾,南安舒寇将犯境,聞有備,乃去。
以江東提舉常平薦,通判池州。
獄有張德修者,誤?就人以死,獄吏誣以故殺,洽訊而疑之,請再鞫,守不聽。
會提點常平袁甫至,時方大旱,禱不應,洽言于甫曰:“漢、晉以來,濫刑而緻旱,伸冤而得雨,載于方冊可考也。
今天大旱,焉知非由德修事乎?”甫為閱款狀于獄,德修遂從徒罪。
複白郡請蠲征稅,寬催科,以召和氣,守為寬稅。
三日果大雨,民甚悅。
洽數以病請祠,至是主管建昌仙都觀,以慶壽恩賜绯衣、銀魚。
時袁甫提點江東刑獄,甫以白鹿書院廢弛,招洽為長。
洽曰:“嘻,是先師之迹也,其可辭!”至則選好學之士日與講說,而汰其不率教者。
凡養士之田乾沒于豪右者複之。
學興,即謝病去。
端平初,大臣多薦洽,召赴都堂審察,洽以疾不赴,乃除秘書郎,尋遷著作佐郎。
度正、葉味道在經幄,帝數問張洽何時可到,将以說書待洽,洽固辭,遂除直秘閣,主管建康崇禧觀。
嘉熙元年,以疾乞緻仕,十月卒,年七十七。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齋。
平居不異常人,至義所當為,則勇不可奪。
居閑不言朝廷事,或因災異變故,辄颦蹙不樂,及聞一君子進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則喜見顔色。
所交皆名士,如呂祖儉、黃幹、趙崇憲、蔡淵、吳必大、輔廣、李道傳、李燔、葉味道、李闳祖、李方子、柴中行、真德秀、魏了翁、李?、趙汝谠、陳貴誼、杜孝嚴、度正、張嗣古,皆敬慕之。
卒後一日,有旨除直寶章閣。
所著書有《春秋集注》、《春秋集傳》、《左氏蒙求》、《續通鑒長編事略》、《曆代郡縣地理沿革表》、文集。
子?路、柽,賜同進士出身。
陳淳字安卿,漳州龍溪人。
少習舉子業,
真德秀及右史魏了翁薦之,差權通判隆興府,江西帥魏大有辟充參議官,皆辭,乃以直秘閣主管慶元至道宮。
燔自惟居閑無以報國,乃薦崔與之、魏了翁、真德秀、陳宓、鄭寅、楊長孺、丁黼、棄宰、龔維藩、徐僑、劉宰、洪咨夔于朝。
紹定五年,帝論及當時高士累召不起者,史臣李心傳以燔對,且曰:“燔乃朱熹高弟,經術行義亞黃幹,當今海内一人而已。
”帝問今安在,心傳對曰:“燔,南康人,先帝以大理司直召,不起,比乞緻仕。
陛下誠能強起之,以置講筵,其裨聖學豈淺淺哉。
”帝然其言,終不召也。
九江蔡念成稱燔心事有如秋月。
燔卒,年七十,贈直華文閣,谥文定,補其子舉下州文學。
燔嘗曰:“凡人不必待仕宦有位為職事,方為功業,但随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矣。
”又嘗曰:“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體。
夫子無入不自得者,正以磨挫驕奢,不至居移氣、養移體。
”因誦古語曰:“分之所在,一毫跻攀不上,善處者退一步耳。
”故燔處貧賤患難若平素,不為動,被服布素,雖貴不易。
入仕凡四十二年,而曆官不過七考。
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黃幹并稱曰“黃、李。
”孫镳,登進士第。
張洽字元德,臨江之清江人。
父绂,第進士。
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至于諸子百家、山經地志、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
嘗取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之語,以為窮理之要。
熹嘉其笃志,謂黃幹曰:“所望以永斯道之傳,如二三君者不數人也。
” 時行社倉法,洽請于縣,貸常平米三百石,建倉裡中,六年而歸其本于官,鄉人利之。
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
湖右經界不正,弊日甚,洽請行推排法,令以委洽。
洽于是令民自實其土地疆界産業之數投于匮,乃籌核而次第之,吏奸無所匿。
其後十餘年,訟者猶援以為證雲。
改袁州司理參軍。
有大囚,訊之則服,尋複變異,且力能動搖官吏,累年不決,而逮系者甚衆。
洽以白提點刑獄,殺之。
有盜黠甚,辭不能折。
會獄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訟于官,祗為胥吏之地,且冒法以求勝,孰與各守分以全手足之愛乎?”辭氣懇切,訟者感悟。
盜聞之,自伏。
民有殺人,賄其子焚之,居數年,事敗,洽治其獄無狀,憂之,且白郡委官體訪。
俄夢有人拜于庭,示以傷痕在脅。
翌日,委官上其事,果然。
郡守以倉禀虛,籍倉吏二十餘家,命洽鞫之,洽廉知為都吏所賣。
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嘗幹于倉不獲,故以此中之。
洽度守意銳未可嬰,姑系之,而密令計倉庾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
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于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
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若以罪胥吏,過乃可免。
”守悟,為罷都吏,而免所籍之家。
知永新縣。
一日谒告,聞獄中榜笞聲,蓋獄吏受赇,乘間訊囚使誣服也。
洽大怒,亟執付獄,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湖南酃寇作亂,與縣接壤,民大恐。
洽單車以往,邑佐、寓士交谏,弗聽。
至則寇未嘗至,乃延見隅官,訪利害而犒之,因行安福境上,結約土豪,得其歡心。
未幾,南安舒寇将犯境,聞有備,乃去。
以江東提舉常平薦,通判池州。
獄有張德修者,誤?就人以死,獄吏誣以故殺,洽訊而疑之,請再鞫,守不聽。
會提點常平袁甫至,時方大旱,禱不應,洽言于甫曰:“漢、晉以來,濫刑而緻旱,伸冤而得雨,載于方冊可考也。
今天大旱,焉知非由德修事乎?”甫為閱款狀于獄,德修遂從徒罪。
複白郡請蠲征稅,寬催科,以召和氣,守為寬稅。
三日果大雨,民甚悅。
洽數以病請祠,至是主管建昌仙都觀,以慶壽恩賜绯衣、銀魚。
時袁甫提點江東刑獄,甫以白鹿書院廢弛,招洽為長。
洽曰:“嘻,是先師之迹也,其可辭!”至則選好學之士日與講說,而汰其不率教者。
凡養士之田乾沒于豪右者複之。
學興,即謝病去。
端平初,大臣多薦洽,召赴都堂審察,洽以疾不赴,乃除秘書郎,尋遷著作佐郎。
度正、葉味道在經幄,帝數問張洽何時可到,将以說書待洽,洽固辭,遂除直秘閣,主管建康崇禧觀。
嘉熙元年,以疾乞緻仕,十月卒,年七十七。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齋。
平居不異常人,至義所當為,則勇不可奪。
居閑不言朝廷事,或因災異變故,辄颦蹙不樂,及聞一君子進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則喜見顔色。
所交皆名士,如呂祖儉、黃幹、趙崇憲、蔡淵、吳必大、輔廣、李道傳、李燔、葉味道、李闳祖、李方子、柴中行、真德秀、魏了翁、李?、趙汝谠、陳貴誼、杜孝嚴、度正、張嗣古,皆敬慕之。
卒後一日,有旨除直寶章閣。
所著書有《春秋集注》、《春秋集傳》、《左氏蒙求》、《續通鑒長編事略》、《曆代郡縣地理沿革表》、文集。
子?路、柽,賜同進士出身。
陳淳字安卿,漳州龍溪人。
少習舉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