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八道學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甸,中外大震,廟堂猶主和議,至敕諸将無得辄稱兵。
時浚已沒,栻營葬甫畢,即拜疏言:“吾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異時朝廷雖嘗興缟素之師,然旋遣玉帛之使,是以講和之念未忘于胸中,而至忱恻怛之心無以感格于天人之際,此所以事屢敗而功不成也。
今雖重為群邪所誤,以蹙國而召寇,然亦安知非天欲以是開聖心哉。
謂宜深察此理,使吾胸中了然無纖芥之惑,然後明诏中外,公行賞罰,以快軍民之憤,則人心悅,士氣充,而敵不難卻矣。
繼今以往,益堅此志,誓不言和,專務自強,雖折不撓,使此心純一,貫徹上下,則遲以歲月,亦何功之不濟哉?”疏入,不報。
久之,劉珙薦于上,除知撫州,未上,改嚴州。
時宰相虞允文以恢複自任,然所以求者類非其道,意栻素論當與己合,數遣人緻殷勤,栻不答。
入奏,首言:“先王所以建事立功無不如志者,以其胸中之誠有以感格天人之心,而與之無間也。
今規畫雖勞,而事功不立,陛下誠深察之日用之間,念慮雲為之際,亦有私意之發以害吾之誠者乎?有則克而去之,使吾中局洞然無所間雜,則見義必精,守義必固,而天人之應将不待求而得矣。
夫欲複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
求所以得吾民之心者,豈有他哉?不盡其力,不傷其财而已矣。
今日之事,固當以明大義、正人心為本。
然其所施有先後,則其緩急不可以不詳;所務有名實,則其取舍不可以不審,此又明主所宜深察也。
” 明年,召為吏部侍郎,兼權起居郎侍立官。
時宰方謂敵勢衰弱可圖,建議遣泛使往責陵寝之故,士大夫有憂其無備而召兵者,辄斥去之。
栻見上,上曰:“卿知敵國事乎?”栻對曰:“不知也。
”上曰:“金國饑馑連年,盜賊四起。
”栻曰:“金人之事,臣雖不知,境中之事,則知之矣。
”上曰:“何也?”栻曰:“臣切見比年諸道多水旱,民貧日甚,而國家兵弱财匮,官吏誕謾,不足倚賴。
正使彼實可圖,臣懼我之未足以圖彼也。
”上為默然久之。
栻因出所奏疏讀之曰:“臣竊謂陵寝隔絕,誠臣子不忍言之至痛,然今未能奉辭以讨之,又不能正名以絕之,乃欲卑祠厚禮以求于彼,則于大義已為未盡。
而異論者猶以為憂,則其淺陋畏怯,固益甚矣。
然臣竊揆其心意,或者亦有以見我未有必勝之形,而不能不憂也欤。
蓋必勝之形,當在于早正素定之時,而不在于兩陣決機之日。
”上為竦聽改容。
栻複讀曰:“今日但當下哀痛之诏,明複仇之義,顯絕金人,不與通使。
然後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将帥,練甲兵,通内修外攘、進戰退守以為一事,且必治其實而不為虛文,則必勝之形隐然可見,雖有淺陋畏怯之人,亦且奮躍而争先矣。
”上為歎息褒谕,以為前始未聞此論也。
其後因賜對反複前說,上益嘉歎,面谕:“當以卿為講官,冀時得晤語也。
” 會史正志為發運使,名為均輸,實盡奪州縣财賦,遠近騷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為言。
上曰:“正志謂但取之諸郡,非取之于民也。
”栻曰:“今日州郡财賦大抵無餘,若取之不已,而經用有阙,不過巧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發運使以病吾民也。
”旋閱其實,果如栻言,即诏罷之。
兼侍講,除左司員外郎。
講《詩葛覃》,進說:“治生于敬畏,亂起于驕淫。
使為國者每念稼穑之勞,而其後妃不忘織纟任之事,則心不存者寡矣。
”因上陳祖宗自家刑國之懿,下斥今日興利擾民之害。
上歎曰:“此王安石所謂‘人言不足恤’者,所以為誤國也。
” 知閣門事張說除簽書樞密院事,栻夜草疏極谏其不可,旦詣朝堂,質責宰相虞允文曰:“宦官執政,自京、黼始,近習執政,自相公始。
”允文慚憤不堪。
栻複奏:“文武誠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然宰相實陰附說,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說前命,中外喧嘩,說竟以谪死。
栻在朝未期歲,而召對至六七,所言大抵皆修身務學,畏天恤民,抑僥幸,屏讒谀,于是宰相益憚之,而近習尤不悅。
退而家居累年,孝宗念之,诏除舊職,知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
所部荒殘多盜,栻至,簡州兵,汰冗補阙,籍諸州黥卒伉健者為效用,日習月按,申嚴保伍法。
谕溪峒酋豪弭怨睦鄰,毋相殺掠,于是群蠻帖服。
朝廷買馬橫山,歲久弊滋,邊氓告病,而馬不時至。
栻究其利病六十餘條,奏革之,諸蠻感悅,争以善馬至。
孝宗聞栻治行,诏特進秩,直寶文閣,因任。
尋除秘閣修撰、荊湖北路轉運副使。
改知江陵府,安撫本路。
一日去貪吏十四人。
湖北多盜,府縣往往縱釋以病良民,栻首劾大吏之縱賊者,捕斬奸民之舍賊者,令其黨得相捕告以除罪,群盜皆遁去。
郡瀕邊屯,主将與帥守每不相下,栻以禮遇諸将,得其歡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義,隊長有功辄補官,士鹹感奮。
并淮奸民出塞為盜者,捕得數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盜中。
栻曰:“朝廷未能正名讨敵,無使疆場之事其曲在我。
”命斬之以徇于境,而縛其亡奴歸之。
北人歎曰:“南朝有人。
” 信陽守劉大辯怙勢希賞,廣招流民,而奪見戶熟田以與之。
栻劾大辨詐谖,所招流民不滿百,而虛增其數十倍,請論其罪,不報。
章累上,大辯易他郡,栻自以不得其職求去,诏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佑觀。
病且死,猶手疏勸上親君子遠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惡公天下之理。
天下傳誦之。
栻有公輔之望,卒時年四十有八。
孝宗聞之,深為嗟悼,四方賢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靜江之民尤哭之哀。
嘉定間,賜谥曰宣。
淳祐初,诏從祀孔子廟。
栻為人表裡洞然,勇于從義,無毫發滞吝。
每進對,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悅辄有所随順。
孝宗嘗言伏節死義之臣難得,栻對:“當于犯顔敢谏中求之。
若平時不能犯顔敢谏,他日何望其伏節死義?”孝宗又言難得辦事之臣,栻對:“陛下當求曉事之臣,不當求辦事之臣。
若但求辦事之臣,則他日敗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栻自言:前後奏對忤上旨雖多,而上每念之,未嘗加怒者,所謂可以理奪雲爾。
其遠小人尤嚴。
為都司日,肩輿出,遇曾觌,觌舉手欲揖,栻急掩其窗棂,觌慚,手不得下。
所至郡,暇日召諸生告語。
民以事至庭,必随事開曉。
具為條教,大抵以正禮俗、明倫紀為先。
斥異端,毀淫祠,而崇社稷山川古先聖賢之祀,舊典所遺,亦以義起也。
栻聞道甚早,朱熹嘗言:“己之學乃铢積寸累而成,如敬夫,則于大本卓然先有見者也。
”所著《論語孟子說》、《太極圖說》、《洙泗言仁》、《諸葛忠武侯傳》、《經世紀年》,皆行于世。
栻之言曰:“學莫先于義利之辨。
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
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
”此栻講學之要也。
子焯。
時浚已沒,栻營葬甫畢,即拜疏言:“吾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異時朝廷雖嘗興缟素之師,然旋遣玉帛之使,是以講和之念未忘于胸中,而至忱恻怛之心無以感格于天人之際,此所以事屢敗而功不成也。
今雖重為群邪所誤,以蹙國而召寇,然亦安知非天欲以是開聖心哉。
謂宜深察此理,使吾胸中了然無纖芥之惑,然後明诏中外,公行賞罰,以快軍民之憤,則人心悅,士氣充,而敵不難卻矣。
繼今以往,益堅此志,誓不言和,專務自強,雖折不撓,使此心純一,貫徹上下,則遲以歲月,亦何功之不濟哉?”疏入,不報。
久之,劉珙薦于上,除知撫州,未上,改嚴州。
時宰相虞允文以恢複自任,然所以求者類非其道,意栻素論當與己合,數遣人緻殷勤,栻不答。
入奏,首言:“先王所以建事立功無不如志者,以其胸中之誠有以感格天人之心,而與之無間也。
今規畫雖勞,而事功不立,陛下誠深察之日用之間,念慮雲為之際,亦有私意之發以害吾之誠者乎?有則克而去之,使吾中局洞然無所間雜,則見義必精,守義必固,而天人之應将不待求而得矣。
夫欲複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
求所以得吾民之心者,豈有他哉?不盡其力,不傷其财而已矣。
今日之事,固當以明大義、正人心為本。
然其所施有先後,則其緩急不可以不詳;所務有名實,則其取舍不可以不審,此又明主所宜深察也。
” 明年,召為吏部侍郎,兼權起居郎侍立官。
時宰方謂敵勢衰弱可圖,建議遣泛使往責陵寝之故,士大夫有憂其無備而召兵者,辄斥去之。
栻見上,上曰:“卿知敵國事乎?”栻對曰:“不知也。
”上曰:“金國饑馑連年,盜賊四起。
”栻曰:“金人之事,臣雖不知,境中之事,則知之矣。
”上曰:“何也?”栻曰:“臣切見比年諸道多水旱,民貧日甚,而國家兵弱财匮,官吏誕謾,不足倚賴。
正使彼實可圖,臣懼我之未足以圖彼也。
”上為默然久之。
栻因出所奏疏讀之曰:“臣竊謂陵寝隔絕,誠臣子不忍言之至痛,然今未能奉辭以讨之,又不能正名以絕之,乃欲卑祠厚禮以求于彼,則于大義已為未盡。
而異論者猶以為憂,則其淺陋畏怯,固益甚矣。
然臣竊揆其心意,或者亦有以見我未有必勝之形,而不能不憂也欤。
蓋必勝之形,當在于早正素定之時,而不在于兩陣決機之日。
”上為竦聽改容。
栻複讀曰:“今日但當下哀痛之诏,明複仇之義,顯絕金人,不與通使。
然後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将帥,練甲兵,通内修外攘、進戰退守以為一事,且必治其實而不為虛文,則必勝之形隐然可見,雖有淺陋畏怯之人,亦且奮躍而争先矣。
”上為歎息褒谕,以為前始未聞此論也。
其後因賜對反複前說,上益嘉歎,面谕:“當以卿為講官,冀時得晤語也。
” 會史正志為發運使,名為均輸,實盡奪州縣财賦,遠近騷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為言。
上曰:“正志謂但取之諸郡,非取之于民也。
”栻曰:“今日州郡财賦大抵無餘,若取之不已,而經用有阙,不過巧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
”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發運使以病吾民也。
”旋閱其實,果如栻言,即诏罷之。
兼侍講,除左司員外郎。
講《詩葛覃》,進說:“治生于敬畏,亂起于驕淫。
使為國者每念稼穑之勞,而其後妃不忘織纟任之事,則心不存者寡矣。
”因上陳祖宗自家刑國之懿,下斥今日興利擾民之害。
上歎曰:“此王安石所謂‘人言不足恤’者,所以為誤國也。
” 知閣門事張說除簽書樞密院事,栻夜草疏極谏其不可,旦詣朝堂,質責宰相虞允文曰:“宦官執政,自京、黼始,近習執政,自相公始。
”允文慚憤不堪。
栻複奏:“文武誠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然宰相實陰附說,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說前命,中外喧嘩,說竟以谪死。
栻在朝未期歲,而召對至六七,所言大抵皆修身務學,畏天恤民,抑僥幸,屏讒谀,于是宰相益憚之,而近習尤不悅。
退而家居累年,孝宗念之,诏除舊職,知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
所部荒殘多盜,栻至,簡州兵,汰冗補阙,籍諸州黥卒伉健者為效用,日習月按,申嚴保伍法。
谕溪峒酋豪弭怨睦鄰,毋相殺掠,于是群蠻帖服。
朝廷買馬橫山,歲久弊滋,邊氓告病,而馬不時至。
栻究其利病六十餘條,奏革之,諸蠻感悅,争以善馬至。
孝宗聞栻治行,诏特進秩,直寶文閣,因任。
尋除秘閣修撰、荊湖北路轉運副使。
改知江陵府,安撫本路。
一日去貪吏十四人。
湖北多盜,府縣往往縱釋以病良民,栻首劾大吏之縱賊者,捕斬奸民之舍賊者,令其黨得相捕告以除罪,群盜皆遁去。
郡瀕邊屯,主将與帥守每不相下,栻以禮遇諸将,得其歡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義,隊長有功辄補官,士鹹感奮。
并淮奸民出塞為盜者,捕得數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盜中。
栻曰:“朝廷未能正名讨敵,無使疆場之事其曲在我。
”命斬之以徇于境,而縛其亡奴歸之。
北人歎曰:“南朝有人。
” 信陽守劉大辯怙勢希賞,廣招流民,而奪見戶熟田以與之。
栻劾大辨詐谖,所招流民不滿百,而虛增其數十倍,請論其罪,不報。
章累上,大辯易他郡,栻自以不得其職求去,诏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佑觀。
病且死,猶手疏勸上親君子遠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惡公天下之理。
天下傳誦之。
栻有公輔之望,卒時年四十有八。
孝宗聞之,深為嗟悼,四方賢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靜江之民尤哭之哀。
嘉定間,賜谥曰宣。
淳祐初,诏從祀孔子廟。
栻為人表裡洞然,勇于從義,無毫發滞吝。
每進對,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悅辄有所随順。
孝宗嘗言伏節死義之臣難得,栻對:“當于犯顔敢谏中求之。
若平時不能犯顔敢谏,他日何望其伏節死義?”孝宗又言難得辦事之臣,栻對:“陛下當求曉事之臣,不當求辦事之臣。
若但求辦事之臣,則他日敗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栻自言:前後奏對忤上旨雖多,而上每念之,未嘗加怒者,所謂可以理奪雲爾。
其遠小人尤嚴。
為都司日,肩輿出,遇曾觌,觌舉手欲揖,栻急掩其窗棂,觌慚,手不得下。
所至郡,暇日召諸生告語。
民以事至庭,必随事開曉。
具為條教,大抵以正禮俗、明倫紀為先。
斥異端,毀淫祠,而崇社稷山川古先聖賢之祀,舊典所遺,亦以義起也。
栻聞道甚早,朱熹嘗言:“己之學乃铢積寸累而成,如敬夫,則于大本卓然先有見者也。
”所著《論語孟子說》、《太極圖說》、《洙泗言仁》、《諸葛忠武侯傳》、《經世紀年》,皆行于世。
栻之言曰:“學莫先于義利之辨。
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
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
”此栻講學之要也。
子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