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道學二(程氏門人)
關燈
小
中
大
敗,宜引舊德老成置諸左右,庶幾猶可及,時宰是之。
會有使高麗者,國主問龜山安在,使回以聞。
召為秘書郎,遷著作郎。
及面對,奏曰: 堯、舜曰“允執厥中”,孟子曰“湯執中”,《洪範》曰“皇建其有極”,曆世聖人由斯道也。
熙甯之初,大臣文六藝之言以行其私,祖宗之法紛更殆盡。
元祐繼之,盡複祖宗之舊,熙甯之法一切廢革。
至紹聖、崇甯抑又甚焉,凡元祐之政事著在令甲,皆焚之以滅其迹。
自是分為二黨,缙紳之禍至今未殄。
臣願明诏有司,條具祖宗之法,著為綱目,有宜于今者舉而行之,當損益者損益之,元祐、熙、豐姑置勿問,一趨于中而已。
朝廷方圖燕雲,虛内事外,時遂陳時政之弊,且謂:“燕雲之師宜退守内地,以省轉輸之勞,募邊民為弓弩手,以殺常勝軍之勢。
”又言:“都城居四達之衢,無高山巨浸以為阻衛,士人懷異心,緩急不可倚仗。
”執政不能用。
登對,力陳君臣警戒,正在無虞之時,乞為《宣和會計錄》,以周知天下财物出入之數。
徽宗首肯之。
除迩英殿說書。
聞金人入攻,謂執政曰:“今日事勢如積薪已然,當自奮勵,以竦動觀聽。
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則事去矣。
昔汲黯在朝,淮南寝謀。
論黯之才,未必能過公孫弘輩也,特其直氣可以鎮壓奸雄之心爾。
朝廷威望弗振,使奸雄一以弘輩視之,則無複可為也。
要害之地,當嚴為守備,比至都城,尚何及哉?近邊州軍宜堅壁清野,勿與之戰,使之自困。
若攻戰略地,當遣援兵追襲,使之腹背受敵,則可以制勝矣。
”且謂:“今日之事,當以收人心為先。
人心不附,雖有高城深池、堅甲利兵,不足恃也。
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斂,東南花石,其害尤甚。
前此蓋嘗罷之,诏墨未幹,而花石供奉之舟已銜尾矣。
今雖複申前令,而禍根不除,人誰信之?欲緻人和,去此三者,正今日之先務也。
” 金人圍京城,勤王之兵四集,而莫相統一。
時言:“唐九節度之師不立統帥,雖李、郭之善用兵,猶不免敗衄。
今諸路烏合之衆,臣謂當立統帥,一号令,示紀律,而後士卒始用命。
”又言:“童貫為三路大帥,敵人侵疆,棄軍而歸,孥戮之有餘罪,朝廷置之不問,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繼而遁。
當正典刑,以為臣子不忠之戒。
童貫握兵二十餘年,覆軍殺将,馴至今日,比聞防城仍用閹人,覆車之轍,不可複蹈。
”疏上,除右谏議大夫兼侍講。
敵兵初退,議者欲割三鎮以講和,時極言其不可,曰:“河朔為朝廷重地,而三鎮又河朔之要藩也。
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戰而後得之,一旦棄之北庭,使敵騎疾驅,貫吾腹心,不數日可至京城。
今聞三鎮之民以死拒之,三鎮拒其前,吾以重兵蹑其後,尚可為也。
若種師道、劉光世皆一時名将,始至而未用,乞召問方略。
”疏上,欽宗诏出師,而議者多持兩端,時抗疏曰:“聞金人駐磁、相,破大名,劫虜驅掠,無有紀極,誓墨未幹,而背不旋踵,吾雖欲專守和議,不可得也。
夫越數千裡之遠,犯人國都,危道也。
彼見勤王之師四面而集,亦懼而歸,非愛我而不攻。
朝廷割三鎮二十州之地與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
聞肅王初與之約,及河而返,今挾之以往,此敗盟之大者。
臣竊謂朝廷宜以肅王為問,責其敗盟,必得肅王而後已。
”時太原圍閉數月,而姚古擁兵逗留不進,時上疏乞誅古以肅軍政,拔偏裨之可将者代之。
不報。
李綱之罷,太學生伏阙上書,乞留綱與種師道,軍民集者數十萬,朝廷欲防禁之。
吳敏乞用時以靖太學,時得召對,言:“諸生伏阙紛紛,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貳,則将自定。
”欽宗曰:“無逾于卿。
”遂以時兼國子祭酒。
首言:“三省政事所出,六曹分治,各有攸司。
今乃别辟官屬,新進少年,未必賢于六曹長貳。
”又言: 蔡京用事二十餘年,蠹國害民,幾危宗社,人所切齒,而論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
蓋京以繼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配飨孔子廟庭。
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
謹按安石挾管、商之術,饬六藝以文奸言,變亂祖宗法度。
當時司馬光已言其為害當見于數十年之後,今日之事,若合符契。
其著為邪說以塗學者耳目,而敗壞其心術者,不可縷數,姑即一二事明之。
昔神宗嘗稱美漢文惜百金以罷露台,安石乃言:“陛下若能以堯、舜之道治天下,雖竭天下以自奉不為過,守财之言非正理。
”曾不知堯、舜茅茨土階。
禹曰:“克儉于家”,則竭天下以自奉者,必非堯、舜之道。
其後王黼以應奉
會有使高麗者,國主問龜山安在,使回以聞。
召為秘書郎,遷著作郎。
及面對,奏曰: 堯、舜曰“允執厥中”,孟子曰“湯執中”,《洪範》曰“皇建其有極”,曆世聖人由斯道也。
熙甯之初,大臣文六藝之言以行其私,祖宗之法紛更殆盡。
元祐繼之,盡複祖宗之舊,熙甯之法一切廢革。
至紹聖、崇甯抑又甚焉,凡元祐之政事著在令甲,皆焚之以滅其迹。
自是分為二黨,缙紳之禍至今未殄。
臣願明诏有司,條具祖宗之法,著為綱目,有宜于今者舉而行之,當損益者損益之,元祐、熙、豐姑置勿問,一趨于中而已。
朝廷方圖燕雲,虛内事外,時遂陳時政之弊,且謂:“燕雲之師宜退守内地,以省轉輸之勞,募邊民為弓弩手,以殺常勝軍之勢。
”又言:“都城居四達之衢,無高山巨浸以為阻衛,士人懷異心,緩急不可倚仗。
”執政不能用。
登對,力陳君臣警戒,正在無虞之時,乞為《宣和會計錄》,以周知天下财物出入之數。
徽宗首肯之。
除迩英殿說書。
聞金人入攻,謂執政曰:“今日事勢如積薪已然,當自奮勵,以竦動觀聽。
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則事去矣。
昔汲黯在朝,淮南寝謀。
論黯之才,未必能過公孫弘輩也,特其直氣可以鎮壓奸雄之心爾。
朝廷威望弗振,使奸雄一以弘輩視之,則無複可為也。
要害之地,當嚴為守備,比至都城,尚何及哉?近邊州軍宜堅壁清野,勿與之戰,使之自困。
若攻戰略地,當遣援兵追襲,使之腹背受敵,則可以制勝矣。
”且謂:“今日之事,當以收人心為先。
人心不附,雖有高城深池、堅甲利兵,不足恃也。
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斂,東南花石,其害尤甚。
前此蓋嘗罷之,诏墨未幹,而花石供奉之舟已銜尾矣。
今雖複申前令,而禍根不除,人誰信之?欲緻人和,去此三者,正今日之先務也。
” 金人圍京城,勤王之兵四集,而莫相統一。
時言:“唐九節度之師不立統帥,雖李、郭之善用兵,猶不免敗衄。
今諸路烏合之衆,臣謂當立統帥,一号令,示紀律,而後士卒始用命。
”又言:“童貫為三路大帥,敵人侵疆,棄軍而歸,孥戮之有餘罪,朝廷置之不問,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繼而遁。
當正典刑,以為臣子不忠之戒。
童貫握兵二十餘年,覆軍殺将,馴至今日,比聞防城仍用閹人,覆車之轍,不可複蹈。
”疏上,除右谏議大夫兼侍講。
敵兵初退,議者欲割三鎮以講和,時極言其不可,曰:“河朔為朝廷重地,而三鎮又河朔之要藩也。
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戰而後得之,一旦棄之北庭,使敵騎疾驅,貫吾腹心,不數日可至京城。
今聞三鎮之民以死拒之,三鎮拒其前,吾以重兵蹑其後,尚可為也。
若種師道、劉光世皆一時名将,始至而未用,乞召問方略。
”疏上,欽宗诏出師,而議者多持兩端,時抗疏曰:“聞金人駐磁、相,破大名,劫虜驅掠,無有紀極,誓墨未幹,而背不旋踵,吾雖欲專守和議,不可得也。
夫越數千裡之遠,犯人國都,危道也。
彼見勤王之師四面而集,亦懼而歸,非愛我而不攻。
朝廷割三鎮二十州之地與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
聞肅王初與之約,及河而返,今挾之以往,此敗盟之大者。
臣竊謂朝廷宜以肅王為問,責其敗盟,必得肅王而後已。
”時太原圍閉數月,而姚古擁兵逗留不進,時上疏乞誅古以肅軍政,拔偏裨之可将者代之。
不報。
李綱之罷,太學生伏阙上書,乞留綱與種師道,軍民集者數十萬,朝廷欲防禁之。
吳敏乞用時以靖太學,時得召對,言:“諸生伏阙紛紛,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貳,則将自定。
”欽宗曰:“無逾于卿。
”遂以時兼國子祭酒。
首言:“三省政事所出,六曹分治,各有攸司。
今乃别辟官屬,新進少年,未必賢于六曹長貳。
”又言: 蔡京用事二十餘年,蠹國害民,幾危宗社,人所切齒,而論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
蓋京以繼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配飨孔子廟庭。
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
謹按安石挾管、商之術,饬六藝以文奸言,變亂祖宗法度。
當時司馬光已言其為害當見于數十年之後,今日之事,若合符契。
其著為邪說以塗學者耳目,而敗壞其心術者,不可縷數,姑即一二事明之。
昔神宗嘗稱美漢文惜百金以罷露台,安石乃言:“陛下若能以堯、舜之道治天下,雖竭天下以自奉不為過,守财之言非正理。
”曾不知堯、舜茅茨土階。
禹曰:“克儉于家”,則竭天下以自奉者,必非堯、舜之道。
其後王黼以應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