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道學二(程氏門人)
關燈
小
中
大
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國門。
複以疾辭,上曰:“焞可謂恬退矣。
”诏以秘書郎兼說書,趣起之,焞始入見就職。
八年,除秘書少監,未幾,力辭求去。
上語參知政事劉大中曰:“焞未論所學淵源,足為後進矜式,班列得老成人,亦是朝廷氣象。
”乃以焞直徽猷閣,主管萬壽觀,留侍經筵。
資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薦焞自代。
輔臣入奏,上慘然曰:“楊時物故,胡安國與震又亡,朕痛惜之。
”趙鼎曰:“尹焞學問淵源,可以繼震。
”上指奏牍曰:“震亦薦焞代資善之職,但焞微聩,恐教兒費力爾。
”除太常少卿,仍兼說書。
未幾,稱疾在告,除權禮部侍郎兼侍講。
時金人遣張通古、蕭哲來議和,焞上疏曰: 臣伏見本朝有遼、金之禍,亘古未聞,中國無人,緻其猾亂。
昨者城下之戰,詭詐百出,二帝北狩,皇族播遷,宗社之危,已絕而續。
陛下即位以來十有二年,雖中原未複,仇敵未殄,然而賴祖宗德澤之厚,陛下勤撫之至,億兆之心無有離異。
前年徽宗皇帝、甯德皇後崩問遽來,莫究不豫之狀,天下之人痛心疾首,而陛下方且屈意降志,以迎奉梓宮、請問諱日為事。
今又為此議,則人心日去,祖宗積累之業,陛下十二年勤撫之功,當決于此矣。
不識陛下亦嘗深謀而熟慮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禮》曰:“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
”今陛下信仇敵之谲詐,而觊其肯和以纾目前之急,豈不失不共戴天、不反兵之義乎?又況使人之來,以诏谕為名,以割地為要,今以不戴天之仇與之和,臣切為陛下痛惜之。
或以金國内亂,懼我襲己,故為甘言以緩王師。
倘或果然,尤當鼓士卒之心,雪社稷之恥,尚何和之為務? 又移書秦桧言: 今北使在廷,天下憂憤,若和議一成,彼日益強,我日益怠,侵尋朘削,天下有被發左衽之憂。
比者,竊聞主上以父兄未返,降志辱身于九重之中有年矣,然亦自是未聞金人悔過,還二帝于沙漠。
繼之梓宮崩問不詳,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貪噬之性,不言可見。
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豈意為之已。
甚乎。
今之上策,莫如自治。
自治之要,内則進君子而遠小人,外則賞當功而罰當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強,勿以小智孑義而圖大功,不勝幸甚。
疏及書皆不報,于是焞固辭新命。
九年,以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兼侍講,又辭,且奏言: 臣職在勸講,蔑有發明,期月之間,病告相繼,坐竊厚祿,無補聖聰。
先聖有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此當去者一也。
臣起自草茅,誤膺召用,守道之語,形于訓詞,而臣貪戀寵榮,遂移素守,使朝廷非常不次之舉,獲懷利苟得之人。
此當去者二也。
比嘗不量分守,言及國事,識見迂陋,已驗于今,迹其庸愚,豈堪時用。
此當去者三也。
臣自擢春官,未嘗供職,以疾乞去,更獲超遷,有何功勞,得以祗受。
此當去者四也。
國朝典法,揆之禮經,年至七十,皆當緻仕。
今臣年齒已及,加以疾病,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此當去者五也。
臣聞聖君有從欲之仁,匹夫有莫奪之志,今臣有五當去之義,無一可留之理,乞檢會累奏,放歸田裡。
疏上,以焞提舉江州太平觀。
引年告老,轉一官緻仕。
焞自入經筵,即乞休緻,朝廷以禮留之;浚、鼎既去,秦桧當國,見焞議和疏及與桧書已不樂,至是,得求去之疏,遂不複留。
十二年,卒。
當是時,學于程頤之門者固多君子,然求質直弘毅、實體力行若焞者蓋鮮。
頤嘗以“魯”許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其言行見于《涪陵記善錄》為詳,有《論語解》及《門人問答》傳于世。
楊時字中立,南劍将樂人。
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
熙甯九年,中進士第。
時河南程颢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
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颢于颍昌,相得甚歡。
其歸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時聞之,設位哭寝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
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關西張載嘗著《西銘》,二程深推服之,時疑其近于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複,聞理一分殊之說,始豁然無疑。
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曆知浏陽、餘杭、蕭山三縣,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張舜民在谏垣,薦之,得荊州教授。
時安于州縣,未嘗求聞達,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裡從之遊,号曰龜山先生。
時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為事至此必
複以疾辭,上曰:“焞可謂恬退矣。
”诏以秘書郎兼說書,趣起之,焞始入見就職。
八年,除秘書少監,未幾,力辭求去。
上語參知政事劉大中曰:“焞未論所學淵源,足為後進矜式,班列得老成人,亦是朝廷氣象。
”乃以焞直徽猷閣,主管萬壽觀,留侍經筵。
資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薦焞自代。
輔臣入奏,上慘然曰:“楊時物故,胡安國與震又亡,朕痛惜之。
”趙鼎曰:“尹焞學問淵源,可以繼震。
”上指奏牍曰:“震亦薦焞代資善之職,但焞微聩,恐教兒費力爾。
”除太常少卿,仍兼說書。
未幾,稱疾在告,除權禮部侍郎兼侍講。
時金人遣張通古、蕭哲來議和,焞上疏曰: 臣伏見本朝有遼、金之禍,亘古未聞,中國無人,緻其猾亂。
昨者城下之戰,詭詐百出,二帝北狩,皇族播遷,宗社之危,已絕而續。
陛下即位以來十有二年,雖中原未複,仇敵未殄,然而賴祖宗德澤之厚,陛下勤撫之至,億兆之心無有離異。
前年徽宗皇帝、甯德皇後崩問遽來,莫究不豫之狀,天下之人痛心疾首,而陛下方且屈意降志,以迎奉梓宮、請問諱日為事。
今又為此議,則人心日去,祖宗積累之業,陛下十二年勤撫之功,當決于此矣。
不識陛下亦嘗深謀而熟慮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禮》曰:“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
”今陛下信仇敵之谲詐,而觊其肯和以纾目前之急,豈不失不共戴天、不反兵之義乎?又況使人之來,以诏谕為名,以割地為要,今以不戴天之仇與之和,臣切為陛下痛惜之。
或以金國内亂,懼我襲己,故為甘言以緩王師。
倘或果然,尤當鼓士卒之心,雪社稷之恥,尚何和之為務? 又移書秦桧言: 今北使在廷,天下憂憤,若和議一成,彼日益強,我日益怠,侵尋朘削,天下有被發左衽之憂。
比者,竊聞主上以父兄未返,降志辱身于九重之中有年矣,然亦自是未聞金人悔過,還二帝于沙漠。
繼之梓宮崩問不詳,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貪噬之性,不言可見。
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豈意為之已。
甚乎。
今之上策,莫如自治。
自治之要,内則進君子而遠小人,外則賞當功而罰當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強,勿以小智孑義而圖大功,不勝幸甚。
疏及書皆不報,于是焞固辭新命。
九年,以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兼侍講,又辭,且奏言: 臣職在勸講,蔑有發明,期月之間,病告相繼,坐竊厚祿,無補聖聰。
先聖有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此當去者一也。
臣起自草茅,誤膺召用,守道之語,形于訓詞,而臣貪戀寵榮,遂移素守,使朝廷非常不次之舉,獲懷利苟得之人。
此當去者二也。
比嘗不量分守,言及國事,識見迂陋,已驗于今,迹其庸愚,豈堪時用。
此當去者三也。
臣自擢春官,未嘗供職,以疾乞去,更獲超遷,有何功勞,得以祗受。
此當去者四也。
國朝典法,揆之禮經,年至七十,皆當緻仕。
今臣年齒已及,加以疾病,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此當去者五也。
臣聞聖君有從欲之仁,匹夫有莫奪之志,今臣有五當去之義,無一可留之理,乞檢會累奏,放歸田裡。
疏上,以焞提舉江州太平觀。
引年告老,轉一官緻仕。
焞自入經筵,即乞休緻,朝廷以禮留之;浚、鼎既去,秦桧當國,見焞議和疏及與桧書已不樂,至是,得求去之疏,遂不複留。
十二年,卒。
當是時,學于程頤之門者固多君子,然求質直弘毅、實體力行若焞者蓋鮮。
頤嘗以“魯”許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其言行見于《涪陵記善錄》為詳,有《論語解》及《門人問答》傳于世。
楊時字中立,南劍将樂人。
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
熙甯九年,中進士第。
時河南程颢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
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颢于颍昌,相得甚歡。
其歸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時聞之,設位哭寝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
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關西張載嘗著《西銘》,二程深推服之,時疑其近于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複,聞理一分殊之說,始豁然無疑。
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曆知浏陽、餘杭、蕭山三縣,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張舜民在谏垣,薦之,得荊州教授。
時安于州縣,未嘗求聞達,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裡從之遊,号曰龜山先生。
時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為事至此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