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道學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其長,慈孤幼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恂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
“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之子顧養;育英材,颍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順事;殁,吾甯也。
程頤嘗言:“《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前聖所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後蓋未之見。
”學者至今尊其書。
嘉定十三年,賜谥曰明公。
淳祐元年封郿伯,從祀孔子廟庭。
弟戬。
戬,字天祺。
起進士,調阌鄉主簿,知金堂縣。
誠心愛人,養老恤窮,間召父老使教督子弟。
民有小善,皆籍記之。
以奉錢為酒食,月吉,召老者飲勞,使其子孫侍,勸以孝弟。
民化其德,所至獄訟日少。
熙甯初,為監察禦史裡行。
累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
劾曾公亮、陳升之、趙抃依違不能救正,韓绛左右徇從,與為死黨,李定以邪谄竊台谏。
且安石擅國,輔以绛之詭随,台臣又用定輩,繼續而來,芽蘖漸盛。
呂惠卿劾薄辯給,假經術以文奸言,豈宜勸講君側。
書數十上,又詣中書争之,安石舉扇掩面而笑,戬曰:“戬之狂直宜為公笑,然天下之笑公者不少矣。
”趙抃從旁解之,戬曰:“公亦不得為無罪。
”抃有愧色。
遂稱病待罪。
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至舉家不食筍。
常愛用一卒,及将代,自見其人盜筍箨,治之無少貸;罪已正,待之複如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
卒于官,年四十七。
邵雍字堯夫。
其先範陽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
雍年三十,遊河南,葬其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
雍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
于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
已而歎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獨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
”遂不複出。
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義》八卦六十四卦圖像。
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及其學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觀夫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深造曲暢,庶幾所謂不惑,而非依仿象類、億則屢中者。
遂衍宓羲先天之旨,著書十餘萬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鮮矣。
初至洛,蓬荜環堵,不芘風雨,躬樵爨以事父母,雖平居屢空,而怡然有所甚樂,人莫能窺也。
及執親喪,哀毀盡禮。
富弼、司馬光、呂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從遊,為市園宅。
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
名其居曰“安樂窩”,因自号安樂先生。
旦則焚香燕坐,晡時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興至辄哦詩自詠。
春秋時出遊城中,風雨常不出,出則乘小車,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識其車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隸皆歡相謂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複稱其姓字。
或留信宿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窩”。
司馬光兄事雍,而二人純德尤鄉裡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為不善,恐司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氣粹然,望之知其賢,然不事表襮,不設防畛,群居燕笑終日,不為甚異。
與人言,樂道其善而隐其惡。
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
人無貴賤少長,一接以誠,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化。
一時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風聞天下。
熙甯行新法,吏牽迫不可為,或投劾去。
雍門生故友居州縣者,皆贻書訪雍,雍曰:“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遺逸,留守王拱辰以雍應诏,授将作監主簿,複舉逸士,補颍州團練推官,皆固辭乃受命,竟稱疾不之官。
熙甯十年,卒,年六十七,贈秘書省著作郎。
元祐中賜谥康節。
雍高明英邁,迥出千古,而坦夷渾厚,不見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與交久,益尊信之。
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識雍,論議終日,退而歎曰:“堯夫,内聖外王之學也。
” 雍知慮絕人,遇事能前知。
程頤嘗曰:“其心虛明,自能知之。
”當時學者因雍超詣之識,務高雍所為,至謂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謂雍于凡物聲氣之所感觸,辄以其動而推其變焉。
于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言先之,雍蓋未必然也。
雍疾病,司馬光、張載、程颢、程頤晨夕候之,将終,共議喪葬事外庭,雍皆能聞衆人所言,召子伯溫謂曰:“諸君欲葬我近城地,當從先茔爾。
”既葬,颢為銘墓,稱雍之道純一不雜,就其所至,可謂安且成矣。
所著書曰《皇極經世》、《觀物内外篇》、《漁樵問對》,詩曰《伊川擊壤集》。
子伯溫,别有傳。
凡天下疲癃殘疾、恂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
“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之子顧養;育英材,颍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順事;殁,吾甯也。
程頤嘗言:“《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前聖所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後蓋未之見。
”學者至今尊其書。
嘉定十三年,賜谥曰明公。
淳祐元年封郿伯,從祀孔子廟庭。
弟戬。
戬,字天祺。
起進士,調阌鄉主簿,知金堂縣。
誠心愛人,養老恤窮,間召父老使教督子弟。
民有小善,皆籍記之。
以奉錢為酒食,月吉,召老者飲勞,使其子孫侍,勸以孝弟。
民化其德,所至獄訟日少。
熙甯初,為監察禦史裡行。
累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
劾曾公亮、陳升之、趙抃依違不能救正,韓绛左右徇從,與為死黨,李定以邪谄竊台谏。
且安石擅國,輔以绛之詭随,台臣又用定輩,繼續而來,芽蘖漸盛。
呂惠卿劾薄辯給,假經術以文奸言,豈宜勸講君側。
書數十上,又詣中書争之,安石舉扇掩面而笑,戬曰:“戬之狂直宜為公笑,然天下之笑公者不少矣。
”趙抃從旁解之,戬曰:“公亦不得為無罪。
”抃有愧色。
遂稱病待罪。
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至舉家不食筍。
常愛用一卒,及将代,自見其人盜筍箨,治之無少貸;罪已正,待之複如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
卒于官,年四十七。
邵雍字堯夫。
其先範陽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
雍年三十,遊河南,葬其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
雍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
于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
已而歎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獨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
”遂不複出。
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義》八卦六十四卦圖像。
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及其學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觀夫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深造曲暢,庶幾所謂不惑,而非依仿象類、億則屢中者。
遂衍宓羲先天之旨,著書十餘萬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鮮矣。
初至洛,蓬荜環堵,不芘風雨,躬樵爨以事父母,雖平居屢空,而怡然有所甚樂,人莫能窺也。
及執親喪,哀毀盡禮。
富弼、司馬光、呂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從遊,為市園宅。
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
名其居曰“安樂窩”,因自号安樂先生。
旦則焚香燕坐,晡時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興至辄哦詩自詠。
春秋時出遊城中,風雨常不出,出則乘小車,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識其車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隸皆歡相謂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複稱其姓字。
或留信宿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窩”。
司馬光兄事雍,而二人純德尤鄉裡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為不善,恐司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氣粹然,望之知其賢,然不事表襮,不設防畛,群居燕笑終日,不為甚異。
與人言,樂道其善而隐其惡。
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
人無貴賤少長,一接以誠,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化。
一時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風聞天下。
熙甯行新法,吏牽迫不可為,或投劾去。
雍門生故友居州縣者,皆贻書訪雍,雍曰:“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遺逸,留守王拱辰以雍應诏,授将作監主簿,複舉逸士,補颍州團練推官,皆固辭乃受命,竟稱疾不之官。
熙甯十年,卒,年六十七,贈秘書省著作郎。
元祐中賜谥康節。
雍高明英邁,迥出千古,而坦夷渾厚,不見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與交久,益尊信之。
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識雍,論議終日,退而歎曰:“堯夫,内聖外王之學也。
” 雍知慮絕人,遇事能前知。
程頤嘗曰:“其心虛明,自能知之。
”當時學者因雍超詣之識,務高雍所為,至謂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謂雍于凡物聲氣之所感觸,辄以其動而推其變焉。
于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言先之,雍蓋未必然也。
雍疾病,司馬光、張載、程颢、程頤晨夕候之,将終,共議喪葬事外庭,雍皆能聞衆人所言,召子伯溫謂曰:“諸君欲葬我近城地,當從先茔爾。
”既葬,颢為銘墓,稱雍之道純一不雜,就其所至,可謂安且成矣。
所著書曰《皇極經世》、《觀物内外篇》、《漁樵問對》,詩曰《伊川擊壤集》。
子伯溫,别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