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道學一

關燈
之道也。

    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

    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

    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

    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于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于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辭而能通其意者也。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

    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乎人焉。

     《春秋傳序》曰: 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争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随時有作,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

    暨乎三王疊興,三重既備,子、醜、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運周矣。

    聖王既不複作,有天下者雖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為而已。

    事之缪,秦至以建亥為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複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不複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複有也,于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

    所謂“考諸三王而不缪,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先儒之傳,遊、夏不能贊一辭,辭不待贊者也,言不能與于斯爾。

    斯道也,唯顔子嘗聞之矣。

    “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準的也。

    後史以吏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于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

      《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星,乃易見也。

    惟其微辭隐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

    或抑或縱,或予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

    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神,聚衆材然後知作室之用,于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

    故學《春秋》者,必優遊涵泳,默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也。

    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明于後世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意而法其用,則三代可複也。

    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蘊奧,庶幾學者得其門而入矣。

     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

    涪人祠頤于北岩,世稱為伊川先生。

    嘉定十三年,賜谥曰正公。

    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從祀孔子廟庭。

     門人劉絢、李籲、謝良佐、遊酢、張繹、蘇昞皆班班可書,附于左。

    呂大鈞、大臨見《大防傳》。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

    少喜談兵。

    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

    年二十一,以書谒範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

    ”因勸讀《中庸》。

    載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

    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衆。

    一夕,二程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

    ”撤坐辍講。

    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于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舉進士,為祈州司法參軍,雲岩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縣庭,親為勸酬。

    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

     熙甯初,禦史中丞呂公著言其有古學,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謀之,召見問治道,對曰:“為政不法三代者,終苟道也。

    ”帝悅,以為崇文院校書。

    他日見王安石,安石問以新政,載曰:“公與人為善,則人以善歸公;如教玉人琢玉,則宜有不受命者矣。

    ”明州苗振獄起,往治之,末殺其罪。

      還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

    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後已。

    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聖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

    故其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

    其家昏喪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禮。

    又論定井田、宅裡、發斂、學校之法,皆欲條理成書,使可舉而措諸事業。

     呂大防薦之曰:“載之始終,善發明聖人之遺旨,其論政治略可複古。

    宜還其舊職,以備谘訪。

    ”乃诏知太常禮院。

    與有司議禮不合,複以疾歸,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

    貧無以斂,門人共買棺奉其喪還。

    翰林學士許将等言其恬于進取,乞加贈恤,诏賜館職半赙。

     載學古力行,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

    著書号《正蒙》,又作《西銘》曰: 乾稱父而坤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