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道學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
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于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滞,則必入于此。
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妄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濁,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辟之而後可以入道。
” 颢之死,士大夫識與不識,莫不哀傷焉。
文彥博采衆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其弟頤序之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轲死,聖人之學不傳。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
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喘,辟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複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
然學者于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
” 嘉定十三年,賜谥曰純公。
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程頤,字正叔。
年十八,上書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
遊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顔子所好何學,頤因答曰: 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聖人可學而至欤?曰:然。
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
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
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
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
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
故顔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曰:“不遷怒,不貳過。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
”此其好之笃,學之得其道也。
然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顔子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
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
後人不達,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
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
則今之學,與顔子所好異矣。
瑗得其文,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
呂希哲首以師禮事頤。
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起。
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府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法。
年逾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高蹈,聖世之逸民。
望擢以不次,使士類有所矜式。
”诏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
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
即上疏言:“習與智長,化與心成。
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薰陶成性。
況陛下春秋之富,雖睿聖得于天資,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
大率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則氣質變化,自然而成。
願選名儒入侍勸講,講罷留之分直,以備訪問,或有小失,随事獻規,歲月積久,必能養成聖德。
”頤每進講,色甚莊,繼以諷谏。
聞帝在宮中盥而避蟻,問:“有是乎?”曰:“然,誠恐傷之爾。
”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 神宗喪未除,冬至,百官表賀,頤言:“節序變遷,時思方切,乞改賀為慰。
”既除喪,有司請開樂置宴,頤又言:“除喪而用吉禮,尚當因事張樂,今特設宴,是喜之也。
”皆從之。
帝嘗以瘡疹不禦迩英累日,頤詣宰相問安否,且曰:“上不禦殿,太後不當獨坐。
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請問疾。
蘇轼不悅于頤,頤門人賈易、朱光庭不能平,合攻轼。
胡宗愈、顧臨诋頤不宜用,孔文仲極論之,遂出管勾西京國子監。
久之,加直秘閣,再上表辭。
董敦逸複摭其有怨望語,去官。
紹聖中,削籍竄涪州。
李清臣尹洛,即日迫遣之,欲入别叔母亦不許,明日赆以銀百兩,頤不受。
徽宗即位,徙峽州,俄複其官,又奪于崇甯。
卒年七十五。
頤于書無所不讀。
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标指,而達于《六經》。
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
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聖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倡。
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嘗言:“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種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藝,作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被堅執銳,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
無功澤及人,而浪度歲月,晏然為天地間一蠹,唯綴緝聖人遺書,庶幾有補爾。
”于是著《易》、《春秋傳》以傳于世。
《易傳序》曰: 《易》,變易也,随時變易以從道也。
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将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
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于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滞,則必入于此。
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妄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濁,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辟之而後可以入道。
” 颢之死,士大夫識與不識,莫不哀傷焉。
文彥博采衆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其弟頤序之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轲死,聖人之學不傳。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
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喘,辟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複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
然學者于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
” 嘉定十三年,賜谥曰純公。
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程頤,字正叔。
年十八,上書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
遊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顔子所好何學,頤因答曰: 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聖人可學而至欤?曰:然。
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
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
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
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
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
故顔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曰:“不遷怒,不貳過。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
”此其好之笃,學之得其道也。
然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顔子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
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
後人不達,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
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
則今之學,與顔子所好異矣。
瑗得其文,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
呂希哲首以師禮事頤。
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起。
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府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法。
年逾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高蹈,聖世之逸民。
望擢以不次,使士類有所矜式。
”诏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
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
即上疏言:“習與智長,化與心成。
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薰陶成性。
況陛下春秋之富,雖睿聖得于天資,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
大率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則氣質變化,自然而成。
願選名儒入侍勸講,講罷留之分直,以備訪問,或有小失,随事獻規,歲月積久,必能養成聖德。
”頤每進講,色甚莊,繼以諷谏。
聞帝在宮中盥而避蟻,問:“有是乎?”曰:“然,誠恐傷之爾。
”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 神宗喪未除,冬至,百官表賀,頤言:“節序變遷,時思方切,乞改賀為慰。
”既除喪,有司請開樂置宴,頤又言:“除喪而用吉禮,尚當因事張樂,今特設宴,是喜之也。
”皆從之。
帝嘗以瘡疹不禦迩英累日,頤詣宰相問安否,且曰:“上不禦殿,太後不當獨坐。
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請問疾。
蘇轼不悅于頤,頤門人賈易、朱光庭不能平,合攻轼。
胡宗愈、顧臨诋頤不宜用,孔文仲極論之,遂出管勾西京國子監。
久之,加直秘閣,再上表辭。
董敦逸複摭其有怨望語,去官。
紹聖中,削籍竄涪州。
李清臣尹洛,即日迫遣之,欲入别叔母亦不許,明日赆以銀百兩,頤不受。
徽宗即位,徙峽州,俄複其官,又奪于崇甯。
卒年七十五。
頤于書無所不讀。
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标指,而達于《六經》。
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
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聖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倡。
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嘗言:“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種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藝,作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被堅執銳,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
無功澤及人,而浪度歲月,晏然為天地間一蠹,唯綴緝聖人遺書,庶幾有補爾。
”于是著《易》、《春秋傳》以傳于世。
《易傳序》曰: 《易》,變易也,随時變易以從道也。
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将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