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道學一
關燈
小
中
大
“當為我南海立祠”,于是迎其神以往,至龔,珦使诘之,曰:“比過浔,浔守以為妖,投祠具江中,逆流而上,守懼,乃更緻禮。
”珦使複投之,順流去,其妄乃息。
徙知磁州,又徙漢州。
嘗宴客開元僧舍,酒方行,人歡言佛光見,觀者相騰踐,不可禁,珦安坐不動,頃之遂定。
熙甯法行,為守令者奉命唯恐後,珦獨抗議,指其未便。
使者李元瑜怒,即移病歸,旋緻仕,累轉太中大夫。
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珦慈恕而剛斷,平居與幼賤處,唯恐有傷其意,至于犯義理,則不假也。
左右使令之人,無日不察其饑飽寒燠。
前後五得任子,以均諸父之子孫。
嫁遣孤女,必盡其力。
所得奉祿,分贍親戚之貧者。
伯母寡居,奉養甚至。
從女兄既适人而喪其夫,珦迎以歸,教養其子,均于子侄。
時官小祿薄,克己為義,人以為難。
文彥博、蘇頌等九人表其清節,诏賜帛二百,官給其葬。
颢舉進士,調鄮、上元主簿。
鄮民有借兄宅居者,發地得瘗錢,兄之子訴曰:“父所藏。
”颢問:“幾何年?”曰:“四十年。
”彼借居幾時?”曰:“二十年矣。
”遣吏取十千視之,謂訴者曰:“今官所鑄錢,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數十年所鑄,何也?”其人不能答。
茅山有池,産龍如蜥蜴而五色。
祥符中嘗取二龍入都,半塗失其一,中使雲飛空而逝。
民俗嚴奉不懈,颢捕而脯之。
為晉城令,富人張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門曰:“我,汝父也。
”子驚疑莫測,相與詣縣。
叟曰:“身為醫,遠出治疾,而妻生子,貧不能養,以與張。
”颢質其驗。
取懷中一書進,其所記曰:“某年月日,抱兒與張三翁家。
”颢問:“張是時才四十,安得有翁稱?”叟駭謝。
民稅粟多移近邊,載往則道遠,就籴則價高。
颢擇富而可任者,預使貯粟以待,費大省。
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長上。
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僞無所容。
凡孤茕殘廢者,責之親戚鄉黨,使無失所。
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
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
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為易置。
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
鄉民為社會,為立科條,旌别善惡,使有勸有恥。
在縣三歲,民愛之如父母。
熙甯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
神宗素知其名,數召見,每退,必曰:“頻求對,欲常常見卿。
”一日,從容咨訪,報正午,始趨出,庭中人曰:“禦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後進說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為言,務以誠意感悟主上。
嘗勸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輕天下士,帝俯躬曰:“當為卿戒之。
” 王安石執政,議更法令,中外皆不以為便,言者攻之甚力。
颢被旨赴中堂議事,安石方怒言者,厲色待之。
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
”安石為之愧屈。
自安石用事,颢未嘗一語及于功利。
居職八九月,數論時政,最後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舍而之險阻,不足以言智。
自古興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謂不可而能有成者,況于排斥忠良,沮廢公議,用賤陵貴,以邪幹正者乎?正使徼幸有小成,而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
”遂乞去言職。
安石本與之善,及是雖不合,猶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點京西刑獄。
颢固辭,改簽書鎮甯軍判官。
司馬光在長安,上疏求退,稱颢公直,以為己所不如。
程昉治河,取澶卒八百而虐用之,衆逃歸。
群僚畏昉,欲勿納。
颢曰:“彼逃死自歸,弗納必亂。
若昉怒,吾自任之。
”即親往啟門拊勞,約少休三日複役,衆歡踴而入。
具以事上,得不遣。
昉後過州,揚言曰:“澶卒之潰,蓋程中允誘之,吾且訴于上。
”颢聞之,曰:“彼方憚我,何能為。
”果不敢言。
曹村埽決,颢謂郡守劉渙曰:“曹村決,京師可虞。
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當為,盍盡遣廂卒見付。
”渙以鎮印付颢,立走決所,激谕士卒。
議者以為勢不可塞,徒勞人爾。
颢命善泅者度決口,引巨索濟衆,兩岸并進,數日而合。
求監洛河竹木務,曆年不叙伐閱,特遷太常丞。
帝又欲使修《三經義》,執政不可,命知扶溝縣。
廣濟、蔡河在縣境,瀕河惡子無生理,專脅取行舟财貨,歲必焚舟十數以立威。
颢捕得一人,使引其類,贳宿惡,分地處之,令以挽繂為業,且察為奸者,自是境無焚剽患。
内侍王中正按閱保甲,權焰章震,諸邑競侈供張悅之,主吏來請,颢曰:“吾邑貧,安能效他邑。
取于民,法所禁也,獨有令故青帳可用爾。
”除判武學,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論,罷歸故官。
又坐獄逸囚,責監汝州鹽稅。
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颢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于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遇事優為,雖當倉卒,不動聲色。
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
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秦、漢以來,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緻知至于知止,誠意至于平天下,灑掃應對至于窮理盡性,循循有序。
病學者厭卑近而鹜高遠,卒無成焉,故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
”珦使複投之,順流去,其妄乃息。
徙知磁州,又徙漢州。
嘗宴客開元僧舍,酒方行,人歡言佛光見,觀者相騰踐,不可禁,珦安坐不動,頃之遂定。
熙甯法行,為守令者奉命唯恐後,珦獨抗議,指其未便。
使者李元瑜怒,即移病歸,旋緻仕,累轉太中大夫。
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珦慈恕而剛斷,平居與幼賤處,唯恐有傷其意,至于犯義理,則不假也。
左右使令之人,無日不察其饑飽寒燠。
前後五得任子,以均諸父之子孫。
嫁遣孤女,必盡其力。
所得奉祿,分贍親戚之貧者。
伯母寡居,奉養甚至。
從女兄既适人而喪其夫,珦迎以歸,教養其子,均于子侄。
時官小祿薄,克己為義,人以為難。
文彥博、蘇頌等九人表其清節,诏賜帛二百,官給其葬。
颢舉進士,調鄮、上元主簿。
鄮民有借兄宅居者,發地得瘗錢,兄之子訴曰:“父所藏。
”颢問:“幾何年?”曰:“四十年。
”彼借居幾時?”曰:“二十年矣。
”遣吏取十千視之,謂訴者曰:“今官所鑄錢,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數十年所鑄,何也?”其人不能答。
茅山有池,産龍如蜥蜴而五色。
祥符中嘗取二龍入都,半塗失其一,中使雲飛空而逝。
民俗嚴奉不懈,颢捕而脯之。
為晉城令,富人張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門曰:“我,汝父也。
”子驚疑莫測,相與詣縣。
叟曰:“身為醫,遠出治疾,而妻生子,貧不能養,以與張。
”颢質其驗。
取懷中一書進,其所記曰:“某年月日,抱兒與張三翁家。
”颢問:“張是時才四十,安得有翁稱?”叟駭謝。
民稅粟多移近邊,載往則道遠,就籴則價高。
颢擇富而可任者,預使貯粟以待,費大省。
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長上。
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僞無所容。
凡孤茕殘廢者,責之親戚鄉黨,使無失所。
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
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
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為易置。
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
鄉民為社會,為立科條,旌别善惡,使有勸有恥。
在縣三歲,民愛之如父母。
熙甯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裡行。
神宗素知其名,數召見,每退,必曰:“頻求對,欲常常見卿。
”一日,從容咨訪,報正午,始趨出,庭中人曰:“禦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後進說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為言,務以誠意感悟主上。
嘗勸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輕天下士,帝俯躬曰:“當為卿戒之。
” 王安石執政,議更法令,中外皆不以為便,言者攻之甚力。
颢被旨赴中堂議事,安石方怒言者,厲色待之。
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
”安石為之愧屈。
自安石用事,颢未嘗一語及于功利。
居職八九月,數論時政,最後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舍而之險阻,不足以言智。
自古興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謂不可而能有成者,況于排斥忠良,沮廢公議,用賤陵貴,以邪幹正者乎?正使徼幸有小成,而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
”遂乞去言職。
安石本與之善,及是雖不合,猶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點京西刑獄。
颢固辭,改簽書鎮甯軍判官。
司馬光在長安,上疏求退,稱颢公直,以為己所不如。
程昉治河,取澶卒八百而虐用之,衆逃歸。
群僚畏昉,欲勿納。
颢曰:“彼逃死自歸,弗納必亂。
若昉怒,吾自任之。
”即親往啟門拊勞,約少休三日複役,衆歡踴而入。
具以事上,得不遣。
昉後過州,揚言曰:“澶卒之潰,蓋程中允誘之,吾且訴于上。
”颢聞之,曰:“彼方憚我,何能為。
”果不敢言。
曹村埽決,颢謂郡守劉渙曰:“曹村決,京師可虞。
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當為,盍盡遣廂卒見付。
”渙以鎮印付颢,立走決所,激谕士卒。
議者以為勢不可塞,徒勞人爾。
颢命善泅者度決口,引巨索濟衆,兩岸并進,數日而合。
求監洛河竹木務,曆年不叙伐閱,特遷太常丞。
帝又欲使修《三經義》,執政不可,命知扶溝縣。
廣濟、蔡河在縣境,瀕河惡子無生理,專脅取行舟财貨,歲必焚舟十數以立威。
颢捕得一人,使引其類,贳宿惡,分地處之,令以挽繂為業,且察為奸者,自是境無焚剽患。
内侍王中正按閱保甲,權焰章震,諸邑競侈供張悅之,主吏來請,颢曰:“吾邑貧,安能效他邑。
取于民,法所禁也,獨有令故青帳可用爾。
”除判武學,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論,罷歸故官。
又坐獄逸囚,責監汝州鹽稅。
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颢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于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遇事優為,雖當倉卒,不動聲色。
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
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秦、漢以來,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緻知至于知止,誠意至于平天下,灑掃應對至于窮理盡性,循循有序。
病學者厭卑近而鹜高遠,卒無成焉,故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