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黜陟之鹹服,行之力則觀聽之具孚,而課吏之實得矣。
” 進兼侍講。
又言:“民者,邦之命脈,欲壽國脈,必厚民生,欲厚民生,必寬民力。
”且條上厲民四敝。
又言:“願陛下為萬世根本之慮,為一時倉卒之防,必求安節之亨,毋招不節之咎,節之又節,則宮闱之費差省,帑藏之積自充,上用足而下不匮矣。
”又乞“察欣瘁休戚之故,酌利害損益之宜,孰為當因,孰為當革,孰為可罷,孰為可行,則折衷泉貨而遠近便,開通關梁而商賈行。
下修身奉法之诏,而吏得自新;出輸倉助貸之令,而民免貴籴;窒墨敕之門,而無官府黜陟之異;止輸台之議,而無疆界彼此之分,則氣脈蘇醒、意向翕合矣”。
遷起居舍人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尋遷殿中侍禦史、侍禦史。
谏作宗陽宮。
權工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乞緻仕,特轉一官。
昭德在經筵,以《易》、《春秋》、《大學衍義》進講,反覆規正者甚多。
所著《春山文集》。
子徹孫,鹹淳元年進士。
陳垲字子爽,嘉興人。
曆京湖制置使司主管機宜文字,差知德安府,加直寶谟閣、江西提點刑獄,改直敷文閣、提舉千秋鴻禧觀,轉司農寺丞、主管崇道觀、知安慶府。
召赴阙,加直顯谟閣、湖南提點刑獄。
再召為右司郎官,加直寶文閣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改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事。
召為右司郎官,進直龍圖閣、浙西提點刑獄,遷司農少卿,以秘閣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遷大理卿,進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
戶部侍郎趙必願舉垲最,诏特轉一官,遷太府卿、司農卿,權工部侍郎兼同詳定敕令官,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入奏,言:“願陛下轉移世道之樞機,砥砺士大夫之廉恥,使知名義為重,利祿為輕。
久去國以恬退聞者召之,久立朝以更疊請者從之,甘言容悅者必斥,真情丐閑者勿留。
如此,則君臣上下皆以真實相與,四維既張,士大夫難進易退之風,當見于聖世,人才幸甚!”又言:“請以從官仿古昔人從出藩之意,其從臣為諸路憲漕,則以提點刑獄使、轉運使系銜,假之‘使’名,示與庶官别,仍乞除授自臣始。
”自是屢言于帝前,不許。
以言罷。
未幾,進集英殿修撰、知婺州,改知太平州兼江東轉運副使。
請蠲放諸郡災傷。
加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尋提領江、淮茶鹽所兼知太平州。
發公帑代三縣輸折絲帛錢五十萬九千三百六十餘貫。
又作浮淮書堂以處兩淮之民而教之。
進顯谟閣待制、知廣州,權兵部尚書,又進寶章閣直學士、知婺州,遷權戶部尚書,尋為真,時暫兼吏部尚書,以寶文閣學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
召赴阙,以舊職提舉太平興國宮,加龍圖閣學士,依舊宮觀。
久之,加端明殿學士。
鹹淳四年,卒,谥清毅。
垲屢曆麾節,軍民愛戴,幕客盛多,而垲又樂薦士。
所著《可齋瓿稿》二十卷。
楊文仲字時發,眉州彭山人。
七歲而孤。
母胡,年二十有八,守節自誓,教養諸子。
文仲既冠,以《春秋》貢,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經收效矣。
” 淳祐七年,文仲以胄試第一入太學。
九年,又以公試第一升内舍。
時言路頗壅,因季冬雷震,首帥同舍叩阍極言時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
人本無言,雷激之使言。
”一時争傳誦之。
升上舍,為西廊學錄。
丞相謝方叔嘗問文仲曰:“今日何事最急?”對曰:“國本未建,莫大于此。
上意未喻,當以死請可也。
”寶祐元年,登進士第。
丁母憂,釋服,屬從叔父棟守婺州罷歸,寓餘杭,文仲往問伊、洛之學。
調複州學教授。
轉運使印應飛辟入幕。
明嫠婦冤獄,應飛悉從文仲議,且薦之。
荊湖宣撫使趙葵署文仲佐分司幕。
姚希得、江萬裡合薦文仲學為有用。
辟四川宣撫司準備差遣,添差沿海制置司幹辦公事。
召為戶部架閣,遷太學正,升博士。
時棟為祭酒,講學益詣精邃。
遷國子博士。
丐外,添差通判台州。
故事,守貳尚華侈,正月望,取燈民間,吏以白,文仲曰:“為吾然一燈足矣。
”劭農東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馳歸。
添差通判揚州。
牙契舊額歲為錢四萬缗,累政增至十六萬,開告讦以求羨。
文仲曰:“希賞以擾民,吾不為也。
”卒增十八界一而已。
制置使李庭芝檄主管機宜文字。
時有沙田,使者欲舉行之,文仲力争,以為:“事不可妄興,蓋與民之惠有限,不擾之惠無窮。
江北風寒之地,民力竭矣,為利幾何,安忍重擾吾民乎!”事遂不行。
召為宗學博士。
郊祀,攝圜壇子階監察禦史。
近輔兵變水患,輪對,言:“皇天眷命,垂四百年,天命久熟之餘,國脈癃老之候,此豈非一大喜懼之交乎?願陛下一初清明,自作主宰。
”又曰:“春多沈陰,豈但麥秋之憂。
于時為《?》,尤轸苋陸之慮。
天目則洪水發焉,蘇、湖則弄兵興焉。
峨冠于于,而每見大夫之乏使;佩印累累,而常慮貪渎之無厭。
将習黃金橫帶之娛,兵疲赤籍挂虛之穴。
蚩蚩編氓,得以輕統府;瑣瑣警遽,辄以憂朝廷。
設不幸事有大于此者,國何賴焉?”帝竦聽,顧問甚至。
遷太常丞,尋兼權倉部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遷将作少監,又遷将作監。
文仲在講筵,每以積成感動,嘗進讀《春秋》,帝問五霸何以為三王罪人,文仲奏雲:“齊桓公當王霸升降之會,而不能為向上事業,獨能開世變厲階。
臣考諸《春秋》,桓公初年多書‘人’,越二十年,伐楚定世子之功既成,然後書‘侯’之辭疊見,此所以為尊王抑伯之大法。
然王豈徒尊哉?蓋欲周王子孫率修文、武、成、康之法度,以扶持文、武、成、康之德澤,則王迹不熄,西周之美可尋,如此方副《春秋》尊王之意。
”帝曰:“先帝聖訓有曰:‘絲竹之亂耳,紅紫之眩目,良心善性,皆本有之。
’又曰:‘得聖賢心學之指要,本領端正,家傳
” 進兼侍講。
又言:“民者,邦之命脈,欲壽國脈,必厚民生,欲厚民生,必寬民力。
”且條上厲民四敝。
又言:“願陛下為萬世根本之慮,為一時倉卒之防,必求安節之亨,毋招不節之咎,節之又節,則宮闱之費差省,帑藏之積自充,上用足而下不匮矣。
”又乞“察欣瘁休戚之故,酌利害損益之宜,孰為當因,孰為當革,孰為可罷,孰為可行,則折衷泉貨而遠近便,開通關梁而商賈行。
下修身奉法之诏,而吏得自新;出輸倉助貸之令,而民免貴籴;窒墨敕之門,而無官府黜陟之異;止輸台之議,而無疆界彼此之分,則氣脈蘇醒、意向翕合矣”。
遷起居舍人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尋遷殿中侍禦史、侍禦史。
谏作宗陽宮。
權工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乞緻仕,特轉一官。
昭德在經筵,以《易》、《春秋》、《大學衍義》進講,反覆規正者甚多。
所著《春山文集》。
子徹孫,鹹淳元年進士。
陳垲字子爽,嘉興人。
曆京湖制置使司主管機宜文字,差知德安府,加直寶谟閣、江西提點刑獄,改直敷文閣、提舉千秋鴻禧觀,轉司農寺丞、主管崇道觀、知安慶府。
召赴阙,加直顯谟閣、湖南提點刑獄。
再召為右司郎官,加直寶文閣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改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事。
召為右司郎官,進直龍圖閣、浙西提點刑獄,遷司農少卿,以秘閣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遷大理卿,進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
戶部侍郎趙必願舉垲最,诏特轉一官,遷太府卿、司農卿,權工部侍郎兼同詳定敕令官,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入奏,言:“願陛下轉移世道之樞機,砥砺士大夫之廉恥,使知名義為重,利祿為輕。
久去國以恬退聞者召之,久立朝以更疊請者從之,甘言容悅者必斥,真情丐閑者勿留。
如此,則君臣上下皆以真實相與,四維既張,士大夫難進易退之風,當見于聖世,人才幸甚!”又言:“請以從官仿古昔人從出藩之意,其從臣為諸路憲漕,則以提點刑獄使、轉運使系銜,假之‘使’名,示與庶官别,仍乞除授自臣始。
”自是屢言于帝前,不許。
以言罷。
未幾,進集英殿修撰、知婺州,改知太平州兼江東轉運副使。
請蠲放諸郡災傷。
加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尋提領江、淮茶鹽所兼知太平州。
發公帑代三縣輸折絲帛錢五十萬九千三百六十餘貫。
又作浮淮書堂以處兩淮之民而教之。
進顯谟閣待制、知廣州,權兵部尚書,又進寶章閣直學士、知婺州,遷權戶部尚書,尋為真,時暫兼吏部尚書,以寶文閣學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
召赴阙,以舊職提舉太平興國宮,加龍圖閣學士,依舊宮觀。
久之,加端明殿學士。
鹹淳四年,卒,谥清毅。
垲屢曆麾節,軍民愛戴,幕客盛多,而垲又樂薦士。
所著《可齋瓿稿》二十卷。
楊文仲字時發,眉州彭山人。
七歲而孤。
母胡,年二十有八,守節自誓,教養諸子。
文仲既冠,以《春秋》貢,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經收效矣。
” 淳祐七年,文仲以胄試第一入太學。
九年,又以公試第一升内舍。
時言路頗壅,因季冬雷震,首帥同舍叩阍極言時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
人本無言,雷激之使言。
”一時争傳誦之。
升上舍,為西廊學錄。
丞相謝方叔嘗問文仲曰:“今日何事最急?”對曰:“國本未建,莫大于此。
上意未喻,當以死請可也。
”寶祐元年,登進士第。
丁母憂,釋服,屬從叔父棟守婺州罷歸,寓餘杭,文仲往問伊、洛之學。
調複州學教授。
轉運使印應飛辟入幕。
明嫠婦冤獄,應飛悉從文仲議,且薦之。
荊湖宣撫使趙葵署文仲佐分司幕。
姚希得、江萬裡合薦文仲學為有用。
辟四川宣撫司準備差遣,添差沿海制置司幹辦公事。
召為戶部架閣,遷太學正,升博士。
時棟為祭酒,講學益詣精邃。
遷國子博士。
丐外,添差通判台州。
故事,守貳尚華侈,正月望,取燈民間,吏以白,文仲曰:“為吾然一燈足矣。
”劭農東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馳歸。
添差通判揚州。
牙契舊額歲為錢四萬缗,累政增至十六萬,開告讦以求羨。
文仲曰:“希賞以擾民,吾不為也。
”卒增十八界一而已。
制置使李庭芝檄主管機宜文字。
時有沙田,使者欲舉行之,文仲力争,以為:“事不可妄興,蓋與民之惠有限,不擾之惠無窮。
江北風寒之地,民力竭矣,為利幾何,安忍重擾吾民乎!”事遂不行。
召為宗學博士。
郊祀,攝圜壇子階監察禦史。
近輔兵變水患,輪對,言:“皇天眷命,垂四百年,天命久熟之餘,國脈癃老之候,此豈非一大喜懼之交乎?願陛下一初清明,自作主宰。
”又曰:“春多沈陰,豈但麥秋之憂。
于時為《?》,尤轸苋陸之慮。
天目則洪水發焉,蘇、湖則弄兵興焉。
峨冠于于,而每見大夫之乏使;佩印累累,而常慮貪渎之無厭。
将習黃金橫帶之娛,兵疲赤籍挂虛之穴。
蚩蚩編氓,得以輕統府;瑣瑣警遽,辄以憂朝廷。
設不幸事有大于此者,國何賴焉?”帝竦聽,顧問甚至。
遷太常丞,尋兼權倉部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遷将作少監,又遷将作監。
文仲在講筵,每以積成感動,嘗進讀《春秋》,帝問五霸何以為三王罪人,文仲奏雲:“齊桓公當王霸升降之會,而不能為向上事業,獨能開世變厲階。
臣考諸《春秋》,桓公初年多書‘人’,越二十年,伐楚定世子之功既成,然後書‘侯’之辭疊見,此所以為尊王抑伯之大法。
然王豈徒尊哉?蓋欲周王子孫率修文、武、成、康之法度,以扶持文、武、成、康之德澤,則王迹不熄,西周之美可尋,如此方副《春秋》尊王之意。
”帝曰:“先帝聖訓有曰:‘絲竹之亂耳,紅紫之眩目,良心善性,皆本有之。
’又曰:‘得聖賢心學之指要,本領端正,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