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間緻大全意,願毋遽歸,少俟收召,誠得尺書以往,成命即下。
去非奮然正色曰:“程丞相、蔡參政牽率老夫至此,今歸吾廬山,不複仕矣,斯言何為至我!”絕之,不複與言。
徐霖字景說,衢州西安人。
年十三,有志聖人之道,取所作文焚之,研精《六經》之奧,控赜先儒心傳之要。
淳祐四年,試禮部第一。
知貢舉官入見,理宗曰:“第一名得人。
”嘉獎再三。
登第,授沅州教授。
時宰相史嵩之挾邊功要君,植黨颛國。
霖上疏曆言其奸深之狀,以為:“其先也奪陛下之心,其次奪士大夫之心,而其甚也奪豪傑之心。
今日之士大夫,嵩之皆變化其心而收攝之矣。
且其變化之術甚深,非章章然号于人使之為小人也。
常于善類擇其質柔氣弱易以奪之者,親任一二,其或稍有異已,則潛棄而擯遠之,以風其餘。
彼以名節之尊不足以易富貴之願,義利之辨亦終暗于妻妾宮室之私,則亦從之而已。
”疏奏,見者吐舌,為霖危之。
未幾,嵩之匿父喪求起複,君子并起而攻之,上大感悟。
丞相範鐘進所召試館職二人,上思霖之忠,親去其一,易霖名。
及試,則曰:“人主無自強之志,大臣有患失之心,故元良未建,兇奸未竄。
”是時,丞相杜範已薨,而鐘雖得位,畏奸人覆出為己禍故也。
擢秘書省正字,霖辭不獲命,遂就職。
會日食,霖應诏上封事曰:“日,陽類也,天理也,君子也。
吾心之天理不能勝乎人欲,朝廷之君子不能勝乎小人。
宮闱之私暱未屏,瑣闼之奸邪未辨,台臣之讨賊不決,精祲感浃,日為之食。
”又數言建立太子。
遷校書郎。
七年夏,大旱,霖應诏言:“谏議大夫不易則不雨,京兆尹不易則不雨。
”不報,去國。
上遣著作郎姚希得留之,不還。
禦筆改合入官,乃改宣教郎。
霖屢辭,曰:“向為身死而不敢欺其君父,今以官高而自眩于平生,失其本心,何以暴其忠志?”又曰:“志貴乎潔,忠尚乎精,即有取,則自蹈于垢污矣。
” 八年夏,添差通判信州,霖皆力辭,竟未拜,改秩之命故也。
尋令守臣勉谕之,特改宣教郎、主管雲台觀,霖乃拜受。
十二年,遷秘書省著作郎,累辭,不許。
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上曰:“今日所當言者,當備陳之。
”霖複以正太子名為言,又奏:“萬化之本在心,存心之法在敬。
”兼權尚左郎官,兼崇政殿說書。
乃上疏言:“葉大有陰柔奸黠,為群憸冠,不宜久長台谏,乞斥去。
”不報。
兼權左司。
霖知無不言,于是讒嫉者思以中傷,而上亦不悅。
乞補外,知撫州。
祠先賢,寬租賦,振饑窮,誅悍将,建營砦,幾一月而政舉化行。
以言去,士民遮道,不得行,及暝,始由徑以出。
寶祐元年,差知衡州。
三年,當之官,遂辭,差知袁州。
五年,丁外艱,哀毀号絕,水漿不入口七日。
明年開慶元年,差主管崇禧觀。
景定二年,知汀州。
明年,卒。
将終,語其長子心亨曰:“有生必有死,自古聖賢皆然,吾複何憾。
”尚書省請加優異,诏與一子恩澤。
度宗賜祭田百畝,以旌直臣。
霖間居衢,守遊鈞築精舍,聘霖為學者講道,是日聽者三千餘人。
徐宗仁字求心,信之永豐人。
淳祐十年進士。
曆官為國子監主簿。
開慶元年,伏阙上書曰: 賞罰者,軍國之綱紀。
賞罰不明,則綱紀不立。
今天下如器之欹而未墜于地,存亡之機,固不容發。
兵虛将惰,而力匮财殚,環亮四境,類不足恃;而所恃以維持人心、奔走豪傑者,惟陛下賞罰之微權在耳。
權在陛下,而陛下不知所以用之,則未墜者安保其終不墜乎?臣為此懼久矣。
陛下當危急之時,出金币賜土田,授節钺,分爵秩,尺寸之功,在所必賞。
故當悉心效力,圖報萬分可也。
而自幹腹之兵越江逾廣以來,凡閱數月,尚未聞有死戰陣、死封疆、死城郭者,豈賞罰不足以勸懲之耶?今通國之所謂佚罰者,不過丁大全、袁玠、沈翥、張鎮、吳衍、翁應弼、石正則、王立愛、高鑄之徒,而首惡則董宋臣也。
是以廷紳抗疏,學校叩阍,至有欲借尚方劍為陛下除惡。
而陛下乃釋而不問,豈真欲愛護此數人而重咈千萬人之心?天下之事勢急矣,朝廷之紀綱壞矣。
若誤國之罪不誅,則用兵之士不勇。
今東南一隅天下,已半壞于此數人之手,而罰不損其豪毛。
彼方擁厚赀,挾聲色,高卧華屋,而使陛下與二三大臣焦心勞思,可乎?三軍之在行者,豈不憤然不平曰:“稔禍者誰欤,而使我捐軀兵革之間?”百姓之罹難者,豈不群然胥怨曰:“召亂者誰欤,而使我流血鋒镝之下?”陛下亦嘗一念及此乎? 又極論邊事,謂惠亵而威不振。
論董宋臣盤固日久,蒙蔽日久。
又請“使有言責者皆得以盡其言,則國論伸而國威振,臣雖屏處山林,亦有生氣”。
遷國子監丞、秘書省著作佐郎,主管崇禧觀。
遷考功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進讀《敬天圖》。
遷太府少卿兼侍講、兼侍立修注官,遷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知甯國府。
監察禦史郭阊論罷。
德祐元年,起授吏部侍郎兼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兼提領豐儲倉所,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侍左待郎。
乞假督府名稱往本州同守臣防拓,不允。
權禮部尚書兼益王府贊讀。
衛益王走海上,厓山兵敗,死焉。
危昭德,邵武人。
寶祐元年進士。
曆官為史館檢閱校勘、武學谕、宗正寺簿兼崇政殿說書,遷秘書郎。
疏言:“國之命在民,民之命在士大夫。
士大夫不廉,朘民膏血,為己甘腴,民不堪命矣。
”又言:“願陛下與二三大臣察利害之實,究安危之本,明诏郡國,申嚴号令,俾急其所急,凡荒政之當舉者,不可一日而置念;緩其可緩,凡苛賦之肆擾者,易為此時之寬征。
固結人心,乃所以延天命也。
”又言:“願陛下舉考課之事,内以責諸彈糾之職,外以責諸監司、郡守之計。
貪濁昏庸,固在必懲。
廉能正直,尤當示勸。
察之精則
去非奮然正色曰:“程丞相、蔡參政牽率老夫至此,今歸吾廬山,不複仕矣,斯言何為至我!”絕之,不複與言。
徐霖字景說,衢州西安人。
年十三,有志聖人之道,取所作文焚之,研精《六經》之奧,控赜先儒心傳之要。
淳祐四年,試禮部第一。
知貢舉官入見,理宗曰:“第一名得人。
”嘉獎再三。
登第,授沅州教授。
時宰相史嵩之挾邊功要君,植黨颛國。
霖上疏曆言其奸深之狀,以為:“其先也奪陛下之心,其次奪士大夫之心,而其甚也奪豪傑之心。
今日之士大夫,嵩之皆變化其心而收攝之矣。
且其變化之術甚深,非章章然号于人使之為小人也。
常于善類擇其質柔氣弱易以奪之者,親任一二,其或稍有異已,則潛棄而擯遠之,以風其餘。
彼以名節之尊不足以易富貴之願,義利之辨亦終暗于妻妾宮室之私,則亦從之而已。
”疏奏,見者吐舌,為霖危之。
未幾,嵩之匿父喪求起複,君子并起而攻之,上大感悟。
丞相範鐘進所召試館職二人,上思霖之忠,親去其一,易霖名。
及試,則曰:“人主無自強之志,大臣有患失之心,故元良未建,兇奸未竄。
”是時,丞相杜範已薨,而鐘雖得位,畏奸人覆出為己禍故也。
擢秘書省正字,霖辭不獲命,遂就職。
會日食,霖應诏上封事曰:“日,陽類也,天理也,君子也。
吾心之天理不能勝乎人欲,朝廷之君子不能勝乎小人。
宮闱之私暱未屏,瑣闼之奸邪未辨,台臣之讨賊不決,精祲感浃,日為之食。
”又數言建立太子。
遷校書郎。
七年夏,大旱,霖應诏言:“谏議大夫不易則不雨,京兆尹不易則不雨。
”不報,去國。
上遣著作郎姚希得留之,不還。
禦筆改合入官,乃改宣教郎。
霖屢辭,曰:“向為身死而不敢欺其君父,今以官高而自眩于平生,失其本心,何以暴其忠志?”又曰:“志貴乎潔,忠尚乎精,即有取,則自蹈于垢污矣。
” 八年夏,添差通判信州,霖皆力辭,竟未拜,改秩之命故也。
尋令守臣勉谕之,特改宣教郎、主管雲台觀,霖乃拜受。
十二年,遷秘書省著作郎,累辭,不許。
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上曰:“今日所當言者,當備陳之。
”霖複以正太子名為言,又奏:“萬化之本在心,存心之法在敬。
”兼權尚左郎官,兼崇政殿說書。
乃上疏言:“葉大有陰柔奸黠,為群憸冠,不宜久長台谏,乞斥去。
”不報。
兼權左司。
霖知無不言,于是讒嫉者思以中傷,而上亦不悅。
乞補外,知撫州。
祠先賢,寬租賦,振饑窮,誅悍将,建營砦,幾一月而政舉化行。
以言去,士民遮道,不得行,及暝,始由徑以出。
寶祐元年,差知衡州。
三年,當之官,遂辭,差知袁州。
五年,丁外艱,哀毀号絕,水漿不入口七日。
明年開慶元年,差主管崇禧觀。
景定二年,知汀州。
明年,卒。
将終,語其長子心亨曰:“有生必有死,自古聖賢皆然,吾複何憾。
”尚書省請加優異,诏與一子恩澤。
度宗賜祭田百畝,以旌直臣。
霖間居衢,守遊鈞築精舍,聘霖為學者講道,是日聽者三千餘人。
徐宗仁字求心,信之永豐人。
淳祐十年進士。
曆官為國子監主簿。
開慶元年,伏阙上書曰: 賞罰者,軍國之綱紀。
賞罰不明,則綱紀不立。
今天下如器之欹而未墜于地,存亡之機,固不容發。
兵虛将惰,而力匮财殚,環亮四境,類不足恃;而所恃以維持人心、奔走豪傑者,惟陛下賞罰之微權在耳。
權在陛下,而陛下不知所以用之,則未墜者安保其終不墜乎?臣為此懼久矣。
陛下當危急之時,出金币賜土田,授節钺,分爵秩,尺寸之功,在所必賞。
故當悉心效力,圖報萬分可也。
而自幹腹之兵越江逾廣以來,凡閱數月,尚未聞有死戰陣、死封疆、死城郭者,豈賞罰不足以勸懲之耶?今通國之所謂佚罰者,不過丁大全、袁玠、沈翥、張鎮、吳衍、翁應弼、石正則、王立愛、高鑄之徒,而首惡則董宋臣也。
是以廷紳抗疏,學校叩阍,至有欲借尚方劍為陛下除惡。
而陛下乃釋而不問,豈真欲愛護此數人而重咈千萬人之心?天下之事勢急矣,朝廷之紀綱壞矣。
若誤國之罪不誅,則用兵之士不勇。
今東南一隅天下,已半壞于此數人之手,而罰不損其豪毛。
彼方擁厚赀,挾聲色,高卧華屋,而使陛下與二三大臣焦心勞思,可乎?三軍之在行者,豈不憤然不平曰:“稔禍者誰欤,而使我捐軀兵革之間?”百姓之罹難者,豈不群然胥怨曰:“召亂者誰欤,而使我流血鋒镝之下?”陛下亦嘗一念及此乎? 又極論邊事,謂惠亵而威不振。
論董宋臣盤固日久,蒙蔽日久。
又請“使有言責者皆得以盡其言,則國論伸而國威振,臣雖屏處山林,亦有生氣”。
遷國子監丞、秘書省著作佐郎,主管崇禧觀。
遷考功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進讀《敬天圖》。
遷太府少卿兼侍講、兼侍立修注官,遷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知甯國府。
監察禦史郭阊論罷。
德祐元年,起授吏部侍郎兼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兼提領豐儲倉所,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侍左待郎。
乞假督府名稱往本州同守臣防拓,不允。
權禮部尚書兼益王府贊讀。
衛益王走海上,厓山兵敗,死焉。
危昭德,邵武人。
寶祐元年進士。
曆官為史館檢閱校勘、武學谕、宗正寺簿兼崇政殿說書,遷秘書郎。
疏言:“國之命在民,民之命在士大夫。
士大夫不廉,朘民膏血,為己甘腴,民不堪命矣。
”又言:“願陛下與二三大臣察利害之實,究安危之本,明诏郡國,申嚴号令,俾急其所急,凡荒政之當舉者,不可一日而置念;緩其可緩,凡苛賦之肆擾者,易為此時之寬征。
固結人心,乃所以延天命也。
”又言:“願陛下舉考課之事,内以責諸彈糾之職,外以責諸監司、郡守之計。
貪濁昏庸,固在必懲。
廉能正直,尤當示勸。
察之精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