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陸持之徐鹿卿趙逢龍趙汝騰孫夢觀洪天錫黃師雍徐元傑孫子秀李伯玉
陸持之,字伯微,知荊門軍九淵之子也。
七歲能為文。
九淵授徒象山之上,學者數百人,有未達,持之為敷繹之。
荊門郡治火,持之倉卒指授中程,九淵器之。
韓侂胄将用兵,持之憂時之怿,乃曆聘時賢,将有以告,見徐誼于九江,時議防江,持之請擇僚吏察地形,孰險而守,孰易而戰,孰隘而伏,毋專為江守。
具言:“自古興事造業,非有學以輔之,往往皆以血氣盛衰為銳惰。
故三國、兩晉諸賢,多以盛年成功名。
公更天下事變多矣,未舉一事,而朝思夕惟,利害先入于中,愚恐其為之難也。
”誼怃然。
又之鄂谒薛叔似、項安世,之荊谒吳獵,争欲留之,尋皆謝歸。
著書十篇,名《戆說》。
嘉定三年,試江西轉運司預選,常平使袁燮薦于朝,謂持之議論不為空言,緩急有可倚仗。
不報。
豫章建東湖書院,連帥以書币強起持之長之。
嘉定十六年,甯宗特诏持之秘書省讀書,固辭,不獲。
既至,又诏以迪功郎入省,乞歸,不許。
理宗即位,轉修職郎,差幹辦浙西安撫司,以疾請緻仕,特命改通直郎。
所著有《易提綱》、《諸經雜說》。
徐鹿卿,字德夫,隆興豐城人。
博通經史,以文學名于鄉,後進争師宗之。
嘉定十六年,廷試進士,有司第其對居二,詳定官以其直抑之,猶置第十。
調南安軍學教授。
張九成嘗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諸學以訓。
先是周惇頤、程颢與其弟頤皆講學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義之學複明。
立養士綱條,學田多在溪峒,異時征之無藝,農病之,鹿卿撫恤,無逋租者。
其後盜作,環城屋皆毀,惟學宮免,曰:“是無撓我者。
” 辟福建安撫司幹辦公事。
會汀、邵寇作,鹿卿贊畫備禦,動中機會。
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濟,全活甚衆。
郡多火災,救護有方。
會都城火,鹿卿應诏上封事,言積陰之極,其征為火,指言惑嬖寵、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
真德秀稱其氣平論正,有憂愛之誠心。
改知尤溪縣。
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養辭。
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憚不來?”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許之。
既至,首罷科斂之無名者,明版籍,革預借,決壅滞,達冤抑,邑以大治。
德秀尋帥閩,疏其政以勸列邑。
歲饑,處之有法,富者樂分,民無死徙。
最聞,令赴都堂審察。
以母喪去。
诏服阕赴樞密禀議,首言邊事、楮币。
主管官告院,幹辦諸司審計司。
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祿,又幫司農少卿米麥,鹿卿曰:“奈何為一人壞成法。
”持不可。
遷國子監主簿。
入對,陳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勸懲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儲實才,重藩輔以蔽都邑,用閩、越舟師以防海,合東南全力以守江。
”上皆嘉納。
改樞密院編修官,權右司,贊畫二府,通而守法。
會右史方大琮、編修劉克莊、正字王邁以言事黜,鹿卿贈以詩,言者并劾之,太學諸生作《四賢詩》。
知建昌軍,未上,而崇教、龍會兩保與建黎原、鐵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馳書谕之,斂手聽命。
既至,則寬賦斂,禁掊克。
汰贓濫,抑強禦,恤寡弱,黥黠吏,訓戍兵,創百丈砦,擇兵官,城屬縣,治行大孚,田裡歌誦。
督府橫取秋苗斛面,建昌為米五千斛。
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
”民恐失鹿卿,請輸之以共命。
鹿卿曰:“民為守計則善矣。
守獨不為民計乎?”卒争以免。
召赴行在,将行,盜發南豐,捕斬渠首二十人,餘不問。
擢度支郎官兼右司。
入對,極陳時敝。
改侍右郎官兼敕令删修官,兼右司。
鹿卿又言當時并相之敝。
宰相以甘言誘鹿卿,退語人曰:“是牢籠也,吾不能為宰相私人。
”言者以他事诋鹿卿,主管雲台觀。
越月,起為江東轉運判官。
歲大饑,人相食,留守别之傑諱不诘,鹿卿命掩捕食人者,屍諸市。
又奏援真德秀為漕時撥錢以助振給,不報。
遂出本司積米三千餘石減半賈以粜,及減抵當庫息,出缗錢萬有七千以予貧民,勸居民收字遺孩,日給錢米,所活數百人。
宴集不用樂。
會嶽珂守當塗,制置茶鹽,自詭興利,橫斂百出,商旅不行,國計反屈于初。
命鹿卿核之,吏争竄匿。
鹿卿寬其期限,躬自鈎考,盡得其實。
珂辟置貪刻吏,開告讦以罔民,沒其财,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歲。
鹿卿悉縱舍而勸以其餘分,皆感泣奉命。
珂罷,以鹿卿兼領太平,仍暫提舉茶鹽事。
弛苛征,蠲米石、蕪湖兩務蘆稅。
江東諸郡飛蝗蔽天,入當塗境,鹿卿露香默禱,忽飄風大起,蝗悉度淮。
之傑密請移鹿卿浙東提點刑獄,加直秘閣兼提舉常平。
鹿卿言罷浮鹽經界鹼地,先撤相家所築,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
”鹿卿曰:“行法必自貴近始。
”卒論如法。
丞相史彌遠之弟通判溫州。
利韓世忠家寶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馮惟說決婺獄,惟說素廉平,至則辨曲直,出淹禁。
大家不快其為,會鄉人居言路,乃屬劾惟說。
州索印紙,惟說笑曰:“是猶可以仕乎?”自題詩印紙而去。
衢州鄭逢辰以缪舉,鹿卿以委使不當,相繼自劾,且共和其詩。
禦史兼二人劾罷之。
及知泉州,改贛州,皆辭。
遷浙西提點刑獄、江淮都大坑冶,皆以病固辭,遂主管玉局觀。
及召還,又辭,改直寶章閣知甯國府,提舉江東常平,又辭。
淳祐三年,以右司召,猶辭。
丞相杜範遺書曰:“直道不容,使人擊節。
君不出,豈以馮惟說故耶?惟說行将有命矣。
”鹿卿乃出。
擢太府少
七歲能為文。
九淵授徒象山之上,學者數百人,有未達,持之為敷繹之。
荊門郡治火,持之倉卒指授中程,九淵器之。
韓侂胄将用兵,持之憂時之怿,乃曆聘時賢,将有以告,見徐誼于九江,時議防江,持之請擇僚吏察地形,孰險而守,孰易而戰,孰隘而伏,毋專為江守。
具言:“自古興事造業,非有學以輔之,往往皆以血氣盛衰為銳惰。
故三國、兩晉諸賢,多以盛年成功名。
公更天下事變多矣,未舉一事,而朝思夕惟,利害先入于中,愚恐其為之難也。
”誼怃然。
又之鄂谒薛叔似、項安世,之荊谒吳獵,争欲留之,尋皆謝歸。
著書十篇,名《戆說》。
嘉定三年,試江西轉運司預選,常平使袁燮薦于朝,謂持之議論不為空言,緩急有可倚仗。
不報。
豫章建東湖書院,連帥以書币強起持之長之。
嘉定十六年,甯宗特诏持之秘書省讀書,固辭,不獲。
既至,又诏以迪功郎入省,乞歸,不許。
理宗即位,轉修職郎,差幹辦浙西安撫司,以疾請緻仕,特命改通直郎。
所著有《易提綱》、《諸經雜說》。
徐鹿卿,字德夫,隆興豐城人。
博通經史,以文學名于鄉,後進争師宗之。
嘉定十六年,廷試進士,有司第其對居二,詳定官以其直抑之,猶置第十。
調南安軍學教授。
張九成嘗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諸學以訓。
先是周惇頤、程颢與其弟頤皆講學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義之學複明。
立養士綱條,學田多在溪峒,異時征之無藝,農病之,鹿卿撫恤,無逋租者。
其後盜作,環城屋皆毀,惟學宮免,曰:“是無撓我者。
” 辟福建安撫司幹辦公事。
會汀、邵寇作,鹿卿贊畫備禦,動中機會。
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濟,全活甚衆。
郡多火災,救護有方。
會都城火,鹿卿應诏上封事,言積陰之極,其征為火,指言惑嬖寵、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
真德秀稱其氣平論正,有憂愛之誠心。
改知尤溪縣。
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養辭。
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憚不來?”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許之。
既至,首罷科斂之無名者,明版籍,革預借,決壅滞,達冤抑,邑以大治。
德秀尋帥閩,疏其政以勸列邑。
歲饑,處之有法,富者樂分,民無死徙。
最聞,令赴都堂審察。
以母喪去。
诏服阕赴樞密禀議,首言邊事、楮币。
主管官告院,幹辦諸司審計司。
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祿,又幫司農少卿米麥,鹿卿曰:“奈何為一人壞成法。
”持不可。
遷國子監主簿。
入對,陳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勸懲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儲實才,重藩輔以蔽都邑,用閩、越舟師以防海,合東南全力以守江。
”上皆嘉納。
改樞密院編修官,權右司,贊畫二府,通而守法。
會右史方大琮、編修劉克莊、正字王邁以言事黜,鹿卿贈以詩,言者并劾之,太學諸生作《四賢詩》。
知建昌軍,未上,而崇教、龍會兩保與建黎原、鐵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馳書谕之,斂手聽命。
既至,則寬賦斂,禁掊克。
汰贓濫,抑強禦,恤寡弱,黥黠吏,訓戍兵,創百丈砦,擇兵官,城屬縣,治行大孚,田裡歌誦。
督府橫取秋苗斛面,建昌為米五千斛。
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
”民恐失鹿卿,請輸之以共命。
鹿卿曰:“民為守計則善矣。
守獨不為民計乎?”卒争以免。
召赴行在,将行,盜發南豐,捕斬渠首二十人,餘不問。
擢度支郎官兼右司。
入對,極陳時敝。
改侍右郎官兼敕令删修官,兼右司。
鹿卿又言當時并相之敝。
宰相以甘言誘鹿卿,退語人曰:“是牢籠也,吾不能為宰相私人。
”言者以他事诋鹿卿,主管雲台觀。
越月,起為江東轉運判官。
歲大饑,人相食,留守别之傑諱不诘,鹿卿命掩捕食人者,屍諸市。
又奏援真德秀為漕時撥錢以助振給,不報。
遂出本司積米三千餘石減半賈以粜,及減抵當庫息,出缗錢萬有七千以予貧民,勸居民收字遺孩,日給錢米,所活數百人。
宴集不用樂。
會嶽珂守當塗,制置茶鹽,自詭興利,橫斂百出,商旅不行,國計反屈于初。
命鹿卿核之,吏争竄匿。
鹿卿寬其期限,躬自鈎考,盡得其實。
珂辟置貪刻吏,開告讦以罔民,沒其财,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歲。
鹿卿悉縱舍而勸以其餘分,皆感泣奉命。
珂罷,以鹿卿兼領太平,仍暫提舉茶鹽事。
弛苛征,蠲米石、蕪湖兩務蘆稅。
江東諸郡飛蝗蔽天,入當塗境,鹿卿露香默禱,忽飄風大起,蝗悉度淮。
之傑密請移鹿卿浙東提點刑獄,加直秘閣兼提舉常平。
鹿卿言罷浮鹽經界鹼地,先撤相家所築,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
”鹿卿曰:“行法必自貴近始。
”卒論如法。
丞相史彌遠之弟通判溫州。
利韓世忠家寶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馮惟說決婺獄,惟說素廉平,至則辨曲直,出淹禁。
大家不快其為,會鄉人居言路,乃屬劾惟說。
州索印紙,惟說笑曰:“是猶可以仕乎?”自題詩印紙而去。
衢州鄭逢辰以缪舉,鹿卿以委使不當,相繼自劾,且共和其詩。
禦史兼二人劾罷之。
及知泉州,改贛州,皆辭。
遷浙西提點刑獄、江淮都大坑冶,皆以病固辭,遂主管玉局觀。
及召還,又辭,改直寶章閣知甯國府,提舉江東常平,又辭。
淳祐三年,以右司召,猶辭。
丞相杜範遺書曰:“直道不容,使人擊節。
君不出,豈以馮惟說故耶?惟說行将有命矣。
”鹿卿乃出。
擢太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