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歲在辛醜,于是一甲矣。
吾死矣夫!” 子蒙,年十八,上書萬言論國事。
吳子良奇之,妻以女。
為太府寺主簿。
入對,極言賈似道為相時國政阙失,文多不錄。
為淮東總領,似道誣以貪污,貶建昌軍簿,錄其家,惟青氈耳。
德祐初,禮部侍郎李珏乞放便,以刑部侍郎召,不赴,卒。
趙與P,字德淵,太祖十世孫。
居湖州。
嘉定十三年進士。
曆官差主管官告院,遷将作監主簿,差知嘉興府,遷知大宗正兼權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尋為都官郎官,加直寶章閣、兩浙轉運判官。
進煥章閣、知慶元府,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拜司農少卿,仍兼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
遷浙西提點刑獄,授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拜司農卿兼知臨安府,主管浙西安撫司公事,權刑部侍郎兼詳定敕令官,權兵部侍郎,遷戶部侍郎,權戶部尚書,時暫兼吏部尚書,尋為真,兼戶部尚書,時暫兼浙西提舉常平,加端明殿學士、提領戶部财用,皆依舊兼知臨安府。
與執政恩澤,加資政殿大學士。
以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知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時暫兼權浙西提點刑獄;授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兼行宮留守,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時暫兼權揚州、兩淮安撫制置使,改兼知揚州,尋兼知鎮江府,兼淮東總領,提舉洞霄宮;複為淮、浙發運使,差知平江府,特轉兩官緻仕。
景定元年八月,卒,特贈少師。
與P所至急于财利,幾于聚斂之臣矣。
李大同,字從仲,婺州東陽人。
嘉定十六年進士。
曆官為秘書丞兼崇政殿說書,拜右正言兼侍講。
疏言:“趙、冀分野,乃有熒惑犯填星之變,則我師之出,豈無當長慮而卻顧者。
故臣願陛下勿以星文為小異而或加忽。
一話一語,一政一事,必求有以格天心而弭災變。
至于進兵攻讨,尤切謹重。
”遷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侍講,兼權侍立修注官,遷起居郎,拜殿中侍禦史,權刑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選吏部侍郎,進工部尚書,以寶谟閣直學士知平江府,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乞緻仕,不許,後卒于家。
黃U,字子耕,隆興分甯人。
嘗從郭雍、朱熹學,熹深期之,而U亦以道自任,反複論辨,必無所疑然後止。
舉太學進士,為瑞昌主簿,監文思院,知盧陽縣,五溪獠犷悍,U為詩谕之,獠感悅,有公事莫敢違。
通判處州,經、總制有額無錢,俗号殿最綱,U會十年中成賦酌取之,閣免逋負,錢額鈞等,獨以最聞。
主管官告院、大理寺簿、軍器監丞,歲餘三遷,U乃不樂。
間行西湖,慨然曰:“我昔在南、北山,一水一石,無不自題品,今無複情味,何邪?” 丐外,知台州。
謝良佐子孫居台者既播越流落,U求之民間,收而教之。
勤苦夙夜,先勸後禁,訟牒銷縮,郡稱平治。
為濟粜倉,為抵當庫,葬民之栖寄暴露者為棺千五百,置養濟院,又創安濟坊以居病囚,皆自有子本錢,使不廢。
故葉适謂U條目建置,憂民如家。
遷袁州,哭從弟哀甚,得疾卒。
所著有《複齋集》。
楊大異,字同伯,唐天平節度使漢公之後,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
祥事親孝,親亡哀毀,泣盡繼以血,廬墓終身,有白芝、白烏、白兔之瑞。
事聞于朝,褒封至孝公,賜名木植墓道,以旌其孝。
大異從胡宏受《春秋》大義。
登嘉定十三年進士第。
授衡陽主簿,有惠政。
經龍泉尉,攝邑令。
适歲饑,提刑司遣吏和籴米二萬石于邑,米價頓增,民乏食,大異即以提刑司所籴者如價發粜,民甚德之。
提刑趙與P大怒,捃其罪弗得,坐以方命,移安遠尉。
邑有峒寇擾民,官兵緻讨,積年弗獲,檄大異往治之。
大異以一仆負告身自随,肩輿入賊峒,傳呼尉至,賊露刃成列以待,徐谕以禍福,皆伏地叩頭,願改過自新。
留告身為質,偕其渠魁數輩出降。
以賞遷吉州戶曹,改廣西經幹,複以弭盜賞,除四川制置司參議官。
北兵入成都,大異從制置使丁黼巷戰,兵敗,身被數創死,阖門皆遇難。
诘旦,其部曲竊往瘗之,大異複蘇,負以逃,獲免。
進朝奉郎,宰石門縣,就除通判溧陽,攝州事,皆有惠政。
去官之日,老弱攀号留之,大異易服潛去。
擢知登聞鼓院,遷大理寺丞,平反冤獄者七。
召對,極言時政得失,迕宰相意,出知澧州。
理宗曰:“是四川死節更生者楊大異耶?論事剀切,有用之材也。
何遽出之?”對曰:“是人尤長于治民。
”命予節兼庾事,進直秘閣、提點廣東刑獄兼庾事。
時常平司逋負山積,械系追索,奸蠹百出。
大異與之約,悉縱遣之,負者如期畢輸,吏無所容其奸。
訪張九齡曲江故宅,建相江書院,以祀九齡。
改提點廣西刑獄兼漕、庾二司,所至奸吏屏息,寇盜絕迹。
凡可以為民興利除害者,必奏行之。
複建宣成書院祀張栻、呂祖謙。
廣海幅員數千裡,道不拾遺,報政為最。
未六十即丐緻仕,不允,章四上,除秘閣修撰、太中大夫,提舉崇禧觀、醴陵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
歸裡第,與居民無異,學者從之,講肄諄諄,相與發明經旨,條析理學。
食祠祿者二十四年,卒,年八十二。
子霆、霖。
霆在《忠義傳》。
論曰:正論之在天下,未嘗亡也。
徐範之于韓侂胄,吳泳、李韶、王邁之于史氏,皆能無所回撓,正色直言。
至于史彌鞏則彌遠之弟,陳埙其甥也,不以私親而廢天下之公論。
抑孟子所謂“寡助之至”者欤?趙與P揚曆最久,甘為聚斂之臣。
李大同以鄉人喬行簡為相,薦起之。
黃U出仕,以恤民尊賢為急,可謂知本。
大異節義如此,宜其善政之著稱于世也。
吾死矣夫!” 子蒙,年十八,上書萬言論國事。
吳子良奇之,妻以女。
為太府寺主簿。
入對,極言賈似道為相時國政阙失,文多不錄。
為淮東總領,似道誣以貪污,貶建昌軍簿,錄其家,惟青氈耳。
德祐初,禮部侍郎李珏乞放便,以刑部侍郎召,不赴,卒。
趙與P,字德淵,太祖十世孫。
居湖州。
嘉定十三年進士。
曆官差主管官告院,遷将作監主簿,差知嘉興府,遷知大宗正兼權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尋為都官郎官,加直寶章閣、兩浙轉運判官。
進煥章閣、知慶元府,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拜司農少卿,仍兼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
遷浙西提點刑獄,授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拜司農卿兼知臨安府,主管浙西安撫司公事,權刑部侍郎兼詳定敕令官,權兵部侍郎,遷戶部侍郎,權戶部尚書,時暫兼吏部尚書,尋為真,兼戶部尚書,時暫兼浙西提舉常平,加端明殿學士、提領戶部财用,皆依舊兼知臨安府。
與執政恩澤,加資政殿大學士。
以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知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時暫兼權浙西提點刑獄;授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兼行宮留守,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時暫兼權揚州、兩淮安撫制置使,改兼知揚州,尋兼知鎮江府,兼淮東總領,提舉洞霄宮;複為淮、浙發運使,差知平江府,特轉兩官緻仕。
景定元年八月,卒,特贈少師。
與P所至急于财利,幾于聚斂之臣矣。
李大同,字從仲,婺州東陽人。
嘉定十六年進士。
曆官為秘書丞兼崇政殿說書,拜右正言兼侍講。
疏言:“趙、冀分野,乃有熒惑犯填星之變,則我師之出,豈無當長慮而卻顧者。
故臣願陛下勿以星文為小異而或加忽。
一話一語,一政一事,必求有以格天心而弭災變。
至于進兵攻讨,尤切謹重。
”遷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侍講,兼權侍立修注官,遷起居郎,拜殿中侍禦史,權刑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選吏部侍郎,進工部尚書,以寶谟閣直學士知平江府,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乞緻仕,不許,後卒于家。
黃U,字子耕,隆興分甯人。
嘗從郭雍、朱熹學,熹深期之,而U亦以道自任,反複論辨,必無所疑然後止。
舉太學進士,為瑞昌主簿,監文思院,知盧陽縣,五溪獠犷悍,U為詩谕之,獠感悅,有公事莫敢違。
通判處州,經、總制有額無錢,俗号殿最綱,U會十年中成賦酌取之,閣免逋負,錢額鈞等,獨以最聞。
主管官告院、大理寺簿、軍器監丞,歲餘三遷,U乃不樂。
間行西湖,慨然曰:“我昔在南、北山,一水一石,無不自題品,今無複情味,何邪?” 丐外,知台州。
謝良佐子孫居台者既播越流落,U求之民間,收而教之。
勤苦夙夜,先勸後禁,訟牒銷縮,郡稱平治。
為濟粜倉,為抵當庫,葬民之栖寄暴露者為棺千五百,置養濟院,又創安濟坊以居病囚,皆自有子本錢,使不廢。
故葉适謂U條目建置,憂民如家。
遷袁州,哭從弟哀甚,得疾卒。
所著有《複齋集》。
楊大異,字同伯,唐天平節度使漢公之後,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
祥事親孝,親亡哀毀,泣盡繼以血,廬墓終身,有白芝、白烏、白兔之瑞。
事聞于朝,褒封至孝公,賜名木植墓道,以旌其孝。
大異從胡宏受《春秋》大義。
登嘉定十三年進士第。
授衡陽主簿,有惠政。
經龍泉尉,攝邑令。
适歲饑,提刑司遣吏和籴米二萬石于邑,米價頓增,民乏食,大異即以提刑司所籴者如價發粜,民甚德之。
提刑趙與P大怒,捃其罪弗得,坐以方命,移安遠尉。
邑有峒寇擾民,官兵緻讨,積年弗獲,檄大異往治之。
大異以一仆負告身自随,肩輿入賊峒,傳呼尉至,賊露刃成列以待,徐谕以禍福,皆伏地叩頭,願改過自新。
留告身為質,偕其渠魁數輩出降。
以賞遷吉州戶曹,改廣西經幹,複以弭盜賞,除四川制置司參議官。
北兵入成都,大異從制置使丁黼巷戰,兵敗,身被數創死,阖門皆遇難。
诘旦,其部曲竊往瘗之,大異複蘇,負以逃,獲免。
進朝奉郎,宰石門縣,就除通判溧陽,攝州事,皆有惠政。
去官之日,老弱攀号留之,大異易服潛去。
擢知登聞鼓院,遷大理寺丞,平反冤獄者七。
召對,極言時政得失,迕宰相意,出知澧州。
理宗曰:“是四川死節更生者楊大異耶?論事剀切,有用之材也。
何遽出之?”對曰:“是人尤長于治民。
”命予節兼庾事,進直秘閣、提點廣東刑獄兼庾事。
時常平司逋負山積,械系追索,奸蠹百出。
大異與之約,悉縱遣之,負者如期畢輸,吏無所容其奸。
訪張九齡曲江故宅,建相江書院,以祀九齡。
改提點廣西刑獄兼漕、庾二司,所至奸吏屏息,寇盜絕迹。
凡可以為民興利除害者,必奏行之。
複建宣成書院祀張栻、呂祖謙。
廣海幅員數千裡,道不拾遺,報政為最。
未六十即丐緻仕,不允,章四上,除秘閣修撰、太中大夫,提舉崇禧觀、醴陵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
歸裡第,與居民無異,學者從之,講肄諄諄,相與發明經旨,條析理學。
食祠祿者二十四年,卒,年八十二。
子霆、霖。
霆在《忠義傳》。
論曰:正論之在天下,未嘗亡也。
徐範之于韓侂胄,吳泳、李韶、王邁之于史氏,皆能無所回撓,正色直言。
至于史彌鞏則彌遠之弟,陳埙其甥也,不以私親而廢天下之公論。
抑孟子所謂“寡助之至”者欤?趙與P揚曆最久,甘為聚斂之臣。
李大同以鄉人喬行簡為相,薦起之。
黃U出仕,以恤民尊賢為急,可謂知本。
大異節義如此,宜其善政之著稱于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