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關燈
○王伯大鄭寀應亻繇徐清叟李曾伯王野蔡抗張磻馬天骥朱熠饒虎臣戴慶炣皮龍榮沈炎 王伯大,字幼學,福州人。

    嘉定七年進士。

    曆官主管戶部架閣,遷國子正、知臨江軍,歲饑,振荒有法。

    遷國子監丞、知信陽軍,改知池州兼權江東提舉常平。

    久之,依舊直秘閣、江東提舉常平,仍兼知池州。

    端平三年,召至阙下,遷尚右郎官,尋兼權左司郎官,遷右司郎官、試将作監兼右司郎中,兼提領鎮江、建甯府轉般倉,兼提領平江府百萬倉,兼提領措置官田。

    進直寶谟閣、樞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

    進對,言: 今天下大勢如江河之決,日趨日下而不可挽。

    其始也,搢紳之論,莫不交口誦詠,謂太平之期可矯足而待也;未幾,則以治亂安危之制為言矣;又未幾,則置治安不言而直以危亂言矣;又未幾,則置危亂不言而直以亡言矣。

    嗚呼,以亡為言,猶知有亡矣,今也置亡而不言矣。

    人主之患,莫大乎處危亡而不知;人臣之罪,莫大乎知危亡而不言。

      陛下親政,五年于茲,盛德大業未能著見于天下,而招天下之謗議者何其籍籍而未已也?議逸欲之害德,則天下将以陛下為商纣、周幽之人主;議戚宦近習之撓政,則天下将以朝廷為恭、顯、許、史、武、韋、仇、魚之朝廷;議奸俦佞朋之誤國,則天下又将為漢黨锢、元祐黨籍之君子。

    數者皆犯前古危亡之轍迹,忠臣懇恻而言之,志士憤激而和之。

    陛下雖日禦治朝,日親儒者,日修辭飾色,而終莫能弭天下之議。

    言者執之而不肯置,聽者厭之而不憚煩,于是厭轉而為疑,疑增而為忿,忿極而為愎,則罪言黜谏之意藏伏于陛下之胸中,而凡迕己者皆可逐之人矣。

    彼中人之性,利害不出于一身,莫不破厓絕角以阿陛下之所好。

    其稍畏名義者,則包羞闵默而有跋前疐後之憂;若其無所顧戀者,則皆攘袂遠引,不願立于王之朝矣。

     陛下試反于身而自省曰:吾之制行,得無有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者乎?徒見嬖昵之多,選擇未已,排當之聲,時有流聞,則謂精神之内守,血氣之順軌,未可也。

    陛下又試于宮阃之内而加省曰:凡吾之左右近屬,得無有因微而入,緣形而出,意所狎信不複猜覺者乎?徒見内降幹請,數至有司,裡言除臣,每實人口,則謂浸潤之不行,邪迳之已塞,未可也。

    陛下又試于朝廷政事之間而三省曰:凡吾之諸臣,得無有讒說殄行,震驚朕師,惡直醜正,側言改度者乎?徒見剛方峭直之士,昔者所進,今不知其亡,柔佞阘茸之徒,适從何來,而遽集于斯也,則謂舉國皆忠臣,聖朝無阙事,未可也。

     夫以陛下之好惡用舍,無非有招緻人言之道;及人言之來,又複推而不受。

    不知平日之際遇信任者,肯為陛下分此謗乎?無也。

    陛下誠能布所失于天下,而不必曲為之回護,凡人言之所不貸者,一朝赫然而盡去之,務使蠹根悉拔,孽種不留,如日月之更,如風雷之迅,則天下之謗,不改而自息矣。

    陛下何憚何疑而不為此哉!  又極言邊事,曲盡事情。

     以直寶谟閣知婺州。

    遷秘書少監,拜司農卿,複為秘書少監,進太常少卿兼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

    遷起居舍人,升起居郎兼權刑部侍郎。

    臣僚論罷,以集英殿修撰提舉太平興國宮。

    起,再知婺州,辭免,複舊祠。

     淳祐四年,召至阙,授權吏部侍郎兼權中書舍人。

    尋為吏部侍郎仍兼權中書舍人、兼侍讀。

    時暫兼權侍右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權刑部尚書,尋為真。

    七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八年,拜參知政事。

    以監察禦史陳垓論罷,以資政殿學士知建甯府。

    寶祐元年,卒。

     鄭采,不詳何郡人。

    初曆官為秘書省校書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遷著作佐郎兼權侍右郎官,升著作郎兼侍講。

    拜右正言,言:“丞相史嵩之以父憂去,遽欲起之,意甚厚也。

    奈何謗議未息,事關名教,有尼其行。

    ”帝答曰:“卿言雖切事理,進退大臣豈易事也!” 擢殿中侍禦史。

    疏言:“台谏以糾察官邪為職,國之紀綱系焉。

    比劉漢弼劾奏司農卿謝逵,陛下已行其言矣,未及兩月,忽複叙用,何其速也!漢弼雖亡,官不可廢。

    臣非為漢弼惜,為朝廷惜也。

    ”又奏劾王瓒、龔基先、胡清獻,镌秩罷祠,皆從之。

    三人者,不才台谏也。

      遷侍禦史。

    疏言:“比年以來,舊章寝廢。

    外而諸阃,不問勳勞之有無,而爵秩皆得以例遷;内而侍從,不問才業之憂劣,而職位皆可以例進。

    執政之歸休田裡者,與之貼職可也,而凡補外者,皆授之矣。

    故自公侯以至節度,有同序補,自書殿以至秘閣,錯立周行。

    名器之輕,莫此為甚。

    無功者受賞,則何以旌有功之士;有罪者假寵,則何以服無罪之人。

    矧事變無窮,而名器有限,使名器常重于上,則人心不敢輕視于下,非才而罔功者不得觊幸于其間,則負慷慨之氣、懷功名之願者,陛下始可得而鼓舞之矣。

    ”遷左谏議大夫。

     淳祐七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

    以監察禦史陳求魯論罷。

    淳祐九年五月,卒。

    采之居言路,嘗按工部侍郎曹豳、主管吏部架閣文字洪芹,則大傷公論雲。

     應亻繇,字之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