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關燈
,郢州人。

    嘉定二年進士。

    曆官差充京西安撫司參議官,遷太府寺主簿,又遷将作監丞,差知澧州、知德安府。

    親喪,起複,知德安府。

    加直寶谟閣、知江陵府、湖北安撫副使。

    進直煥章閣,言親年八十,乞祠歸養,庶幾君親之義兩全。

    從之。

    以京湖安撫制置使陳晐論罷,以前職主管崇禧觀。

    進直敷文閣、知江陵府、湖北安撫使。

    起複,知真州,改知江甯府、湖北安撫副使,加兵部郎官,差充督視行府參謀官。

    遷軍器監,加直寶文閣、京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

    加秘閣修撰、知江陵兼京湖制置副使。

    進寶章閣待制、知太平州。

    又進寶谟閣學士,依舊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

    加兵部尚書兼淮西制置使,邊事聽便行之。

    加端明殿學士。

    淳祐二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資政殿學士、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

    監察禦史蔡次傳論罷。

    七年,拜參知政事。

    乞歸田裡,依前職知紹興府,複以兩浙轉運判官翁甫論罷。

    寶祐元年卒,特贈少師。

     劉伯正,字直卿,饒州餘幹人。

    父簡,為丞相趙汝愚客,嘗書慶曆四谏奏議授伯正,而伯正以開禧元年舉進士。

    調太平主簿,通判棗陽軍,辟荊湖制置司機宜、兩浙轉運司主管公事。

    曆軍器、将作、太府三監主簿,樞密院編修官,兵部郎官,監察禦史。

    有事于明堂,雷電忽至,執事者鮮不離次,伯正立殿下,紳笏俨然,聲色不動。

    帝遂以大任期之。

     遷左司谏,疏言:“兵籍浸廣,糧饷益艱,請豫備軍食。

    ”又言铨選、财計、刑獄之積敝,“乞以願治之心而急董正治官之圖,以勤政之思而嚴察計吏之法”。

    又言:“所憂非一,而急務之當慮者有三:曰申饬邊備,區處流民,堤防奸盜。

    ”帝皆善其言。

    升右正言。

    以華文閣待制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

    召見,賜金帶鞍馬。

    改轉運使,以寶章閣直學士知太平州。

    召為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遷吏部侍郎兼侍講、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兼給事中,權刑部尚書兼侍讀。

     淳祐四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真拜參知政事。

    以監察禦史孫起予言罷,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監察禦史蔡次傳言之,降一官,尋複舊官緻仕。

    卒,贈正奉大夫,加少保。

    時論謂伯正立朝,以靜重鎮浮,不求名譽,善藏其用雲。

     金淵,字淵叔,臨安府人。

    嘉定七年進士。

    曆官為太學博士,遷太府寺丞、秘書郎。

    升著作佐郎兼權司封郎官。

    遷秘書丞,拜右正言兼工部侍郎。

    遷将作少監兼侍右郎官,兼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崇政殿說書。

    拜監察禦史,論曹豳、項寅孫。

    兼侍講,遷禮部侍郎,尋兼國子祭酒。

    遷吏部侍郎,拜右谏議大夫,改左谏議大夫。

    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

    淳祐四年,知貢舉,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侍禦史劉漢弼論淵屍位妨賢,罷政予祠。

    監察禦史劉應起言,落職罷祠。

    十一年,妻盛氏訴于朝,乞曲加貸宥,少叙官職。

    诏止量移平江府居住。

    卒。

     李性傳,字成之,崇正寺主簿舜臣之子也。

    嘉定四年舉進士。

    曆幹辦行在諸軍審計司。

    進對:“有崇尚道學之名,未遇其實。

    ”帝曰:“實者何在?”性傳對曰:“在陛下格物緻知,以為出治之本。

    ”遷武學博士。

    尋為太常博士兼諸王宮大小學教授。

    升太常寺丞兼權工部郎中,兼權都官郎官,遷起居舍人兼侍講。

      疏言:“東周以後,諸侯卿大夫皆以既葬而除服。

    秦、漢之際,尤為淺促,孝文定為三十六日之制,則視孝惠以前已有加矣。

    東漢以後又損之為二十七日,謂之以日易月,則薄之至也。

    千數百年,惟晉武帝、魏孝文為能複古之制,而群臣沮格,未克盡行。

    惟孝宗通喪三年,近古所獨。

    陛下繼之,至性克盡,前烈有光。

    乞以此疏付之史官,庶幾四海聞風,民德歸厚。

    ”  遷起居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權刑部侍郎,進禮部侍郎。

    以臣僚言罷。

    尋以寶章閣待制知饒州,改知甯國府,再知饒州,複以言罷。

    召為兵部侍郎兼侍講,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

    升兼侍讀,權兵部尚書。

    進讀《仁皇訓典》,乞讀《帝學》,從之。

    權吏部尚書。

    臣僚論舜臣立廟封爵事,落職,提舉太平興國宮。

      淳祐四年,權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

    五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尋同知樞密院事。

    未幾,落職與郡。

    十二年,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寶祐二年,依舊職提舉萬壽觀兼侍讀。

    以觀文殿學士緻仕。

    卒,特贈少保。

      陳韡,字子華,福州候官人。

    父孔碩,為朱熹、呂祖謙門人。

    韡讓父郊恩與弟韔。

    登開禧元年進士第,從葉适學。

    嘉定十四年,賈涉開淮阃,辟京東、河北幹官。

    韡謂:“山東、河北遺民,宜使歸耕其土,給耕牛農具,分配以内郡之貸死者。

    然後三分齊地,張林、李全各處其一,其一以待有功者。

    河南首領以三兩州來歸者,與節度使,一州者守其土,忠義人盡還北。

    然後括淮甸閑田,仿韓琦河北義勇法,募民為兵,給田而薄征之,擇土豪統率;鹽丁又别廪為一軍,此第二重藩籬也。

    ” 十五年,淮西告捷,韡策金人必專向安豐而分兵綴諸郡,使卞整、張惠、李汝舟、範成進各以其兵屯盧州以待之。

    金将盧鼓捶新勝于潼關,乘銳急戰,當持久困之,不過十日必遁,設伏邀擊,必可勝。

    又使時青、夏全候金人深入,以輕兵搗其巢穴,第一策也。

    其後金人果犯安豐,韡如盱眙犒師。

    改淮東制置司幹辦公事。

    再如盱眙見劉琸,調下整、張惠、範成進、夏全諸軍應援搗虛,皆行韡之策,遂有堂門之捷,俘其四驸馬者。

     遷将作監丞,又遷太府寺丞,差知真州、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