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關燈
迩聯。

    時權禮部侍郎曹豳實在谏省,蓋嘗抗疏謂用臣大驟。

    臣與豳父交最久,相知最深,今觀其所論,于君父有陳善之敬,友朋有責善之道。

    而豳遂遷官,臣竟污要路。

    豳以不得其言,累疏丐去。

    夫亟用舊人而遂退二莊士,則将謂之何哉!豳老成之望,直諒多益,置之近班,可以正乃辟,可以儀有位。

    欲望委曲留行,使之釋然無疑,安于就職,則陛下既昭好賢之美,而微臣亦免妨賢之愧。

    ”帝從之。

     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尋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封奉化郡公。

    授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以觀文殿學士緻仕。

    朱氏亦封周、楚國夫人,壽過九十。

    将以生日拜天錫為相,而天錫卒。

    贈少師,尋加太師,谥忠惠。

     弟天任為兵部尚書。

    兄弟友愛,方貧時,率更衣以出,終歲同衾。

    從子晦,曆官尚書,出帥全蜀,嘗置義壯,以贍宗族;然在蜀以違言論知阆州王惟忠死,士論少之。

     許應龍,字恭甫,福州閩縣人。

    五歲通經旨,坐客曰“小兒氣食牛”,應龍應聲“丈夫才吐鳳”為對,四坐嘉歎。

    入太學,嘉定元年舉進士。

    調汀州教授,差浙東宣撫司掾,差戶部架閣。

    遷籍田令、太學博士。

    時李全、時青輩歸附,應龍入對,有“{艹幵}蜂是懲,養虎遺患”之說,後皆如所言。

    遷國子博士、國子丞、宗學博士。

     理宗即位,應龍首陳:“正心為治國平天下之綱領。

    ”遷秘書郎兼權尚右郎官,遷著作郎。

    丐外,知潮州。

    盜陳三槍起贛州,出沒江、閩、廣間,勢熾甚。

    而盜鐘全相挻為亂,樞密陳韡帥江西任招捕,三路調軍,分道追剿。

    盜逼境上,應龍亟調水軍、禁卒、士兵、弓級,分扼要害。

    明間諜,守關隘,斷橋開塹,斬木塞塗。

    點集民兵,激勸隅總,谕以保鄉井、守室廬、全妻子,搜補親兵,日加訓閱。

    既而橫岡、桂嶼相繼以捷聞。

     招捕司遣統領官齊敏率師由漳趨潮,截贛寇餘黨。

    應龍谕敏曰:“兵法攻瑕,今鐘寇将窮,陳寇猖獗,若先破鐘,則陳不戰禽矣。

    ”敏惟命,于是諸寇皆平。

    方未解嚴時,有行旅數人,隅總搜其橐中金銀,指為賊黨。

    應龍辨其非盜,釋之,皆羅拜感泣。

    始,人疑應龍儒者不閑戎事,及見其區畫事宜,分别齊民,靜練雍容,莫不歎服。

    僚屬請上功,應龍曰:“守職捍城保民,何功之雲?”距州六七十裡曰山斜,峒獠所聚,丐耕土田不輸賦。

    禁兵與共,應龍平決之,其首感悅,率父老鳴缶擊筒,踴躍詣郡謝。

    去之日,阖郡遮道攀送。

     端平初,召為禮部郎官。

    入對,帝謂應龍曰:“卿治潮有聲,與李宗勉治台齊名。

    ”應龍頓首曰:“民無不可化,顧牧民者如何耳。

    臣治州幸免曠?,皆陛下德化所暨,臣非曰能之。

    ”兼榮文恭王府教授,力辭,遷國子司業。

    祭酒徐僑議學校差職,欲先譽望。

    應龍以為不若差以資格,資格一定,則僥幸之門杜而造請之風息。

    僑以為然。

    時有憑勢幹職者,力卻之。

     兼權直舍人院,遷國子祭酒。

    攝侍右侍郎兼學士院權直。

    是日,罷鄭清之、喬行簡制,應龍所草也。

    翼日文德殿宣布畢,帝遣中使召應龍谕之曰:“草制甚善。

    ”應龍複謝曰:“臣聞昔人有言,進人若将加諸膝,退人若将墜諸淵。

    今二相乞罷機政,與陛下體貌大臣之意,兩盡其美可也。

    ”帝善之,就令草敕書戒谕諸阃。

    權吏部侍郎兼侍講,兼權直學士院。

    試吏部侍郎,升侍讀,權兵部尚書。

     時楮币虧甚,行簡主行稱提之說,州縣希旨奉承,貧富猜懼。

    應龍奏從民便、節用二說,行簡然之。

    兼吏部尚書,遷兵部兼中書舍人。

    三上章丐外,不允。

    兼給事中,兼吏部尚書。

    請外,诏免兼中書,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累辭,會正言郭磊卿有論疏,以端明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卒年八十有一。

    贈資政殿學士、銀青光祿大夫。

    應龍不躁不競,不激不随,不妄薦士,而亦無傷人害物之事。

    潮州之治,最可紀也。

     林略,字孔英,溫州永嘉人。

    慶元五年,舉進士。

    曆饒州大甯監教授,辟幹辦四川茶馬司公事。

    崔與之帥蜀,目之曰“此台閣之瑞也”,薦之。

    遷武學博士、國子監丞、太常寺丞。

    奉祠,拜宗正少卿兼崇政殿說書。

    遷右司谏,尋遷左司谏兼侍講,告于帝曰:“虛心以為從谏之本,從谏以為求治之本。

    ”拜殿中侍禦史,升侍禦史,試右谏議大夫。

    嘉熙三年,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以言罷,提舉洞霄宮。

    以資政殿學士緻仕。

    淳祐三年八月卒,特贈宣奉大夫。

     徐榮叟,字茂翁,煥章閣學士應龍之子。

    嘉定七年,舉進士。

    曆官通判臨安府,遷太學博士兼崇政殿說書,遷秘書郎,升著作佐郎兼侍左郎官。

    出為江東提點刑獄,直秘閣、知婺州。

    遷著作郎兼禮部郎官,以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

    召為行在司谏,複兼說書兼侍講。

     嘉熙四年,拜右谏議大夫。

    入對,言:“自楮币不通,物價倍長,而民始怨;自米運多阻,粒食孔艱,而民益怨。

    此見之京師者然也。

    外而郡邑,苛征橫斂,無所不有,嚴刑峻罰,靡所不施。

    和籴則科抑以取赢,軍需則并緣而規利,逃亡強令代納,蠲放忍至重催。

    犯私販者不問多寡,概遭黥徒;逋官課者不恤有無,動辄監系。

    囹圄充斥,率是幹連;詞訟追呼,莫非枝蔓。

    如此則民安得而不怨?甚者富家巨室,武斷鄉闾,貴族豪宗,侵牟民庶。

    茹冤者不敢告,負抑者不得伸,怨氣薰蒸,天示之應。

    此亢陽之所以為沴也。

    ” 遷權禮部尚書兼權吏部尚書,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淳祐二年乞歸田裡,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六年,轉一官緻仕。

    卒。

     别之傑,字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