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财結姻蘇師旦之子故也。
尋兼太子谕德,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國子祭酒。
為吏部侍郎,仍兼職兼太子右庶子,兼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
嘉定六年秋,陰雨,乞放系囚。
進對,言“修德政,蓄人材,饬邊備”。
帝善其言。
七年,知貢舉。
疏奏:“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隽,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異時謀王斷國,皆繇此其選。
比來循習成風,文氣不振,學不務根祇,辭不尚體要,涉獵未精,議論疏陋,綴緝雖繁,氣象萎。
願下臣此章,風厲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
”诏從之。
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太子賓客,改參知政事。
疾胡榘憸壬,排沮正論,陳其罪。
榘嗾言者劾罷,以前職提舉洞霄宮。
起知建甯府。
丁内艱,服除,為湖南安撫使。
撫安峒獠,威惠并行,興學養士,湘人紀之石。
改知隆興府,複提舉洞霄宮,改萬壽觀兼侍讀,奉朝請。
端平元年,授資政殿大學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
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時有三京之役,極論南兵輕進易退。
未幾言驗。
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樞密院使督視江淮、荊襄軍馬。
疏言:“邊面遼遠,聲援不接,請并建二阃。
”诏許之,專畀江淮,以荊襄屬魏了翁。
朝論邊用不給,诏從龍、了翁并領督府。
及從龍卒,贈少師。
弟用虎、天麟、治鳳,皆曆顯任。
鄭性之字信之,初名自誠,後改今名,福州人。
嘉定元年,進士第一,曆官知贛州,改知隆興府。
後以寶章閣待制提舉玉隆萬壽宮,進華文閣待制、提舉上清太平宮。
進敷文閣待制、知建甯府。
端平元年,召為吏部侍郎。
入對,言:“陛下大開言路,以通壅蔽,心苟愛君,誰不欲言,言不切直,何能感動?譬如積水,久雍一決,其勢必盛,其聲必激。
故言者多則易于取厭,言之激則難于樂受。
若少有厭倦,動于詞色,則讒谄乘間,或不自知矣。
”又言:“願陛下明诏百辟,滌去舊污,一以清白相師。
權之所在,勢所必趨,恐懼戒謹,尤防其微,以保終譽。
毋招謗議。
則朝綱肅而國體尊矣。
”又曰:“為君者不以堯、舜自期,則無善治;告君者不陳堯、舜之道,則無遠猷。
” 擢左谏議大夫,言:“台臣交章互诋,願陛下監古今天下安危之變,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公以處之,乃得其當。
況夫聽言之道,宜以事觀,若言果有關國體,有補治道,有益主德,則言之過激,夫亦何傷。
彼雖采名,我實有益。
惟虛心納善,若決江河,則激者自平矣。
”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尋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尋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加觀文殿學士,緻仕。
寶祐二年卒。
李鳴複,字成叔,泸州人。
嘉定二年進士。
曆官權發遣金州兼幹辦安撫司公事。
制置使鄭損薦于朝,乞召審察。
授司農寺丞,遷駕部員外郎,遷兵部郎中。
面對,遷軍器少監、大理少卿,拜侍禦史兼侍講。
進對,言:“荊襄制臣有當戒者三:曰去私、禁暴、懲怒。
”權工部尚書兼權吏部尚書。
又權刑部尚書兼給事中、簽書樞密院事。
端平三年,拜參知政事。
以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
嘉熙元年,複為參知政事。
明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加資政殿大學士,賜衣帶、鞍馬。
淳祐四年,複為參知政事。
未幾,出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尋予祠。
監察禦史蔡次傳按劾落職,罷宮觀,後卒于嘉興。
鄒應龍,字景初。
慶元二年進士。
曆官為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權知贛州,遷江西提點刑獄。
尋遷中書舍人兼太子右谕德,複兼太子左庶子、試戶部尚書。
使金還,為太子詹事兼中書舍人。
遷給事中兼太子詹事。
權禮部侍郎兼侍講。
權工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遷刑部尚書。
乞祠,以敷文閣學士提舉安慶府真原萬壽宮。
以徽猷閣學士起知太平州,以臣僚論罷。
以敷文閣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拜禮部尚書兼侍讀。
嘉熙元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進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依舊職提舉洞霄宮。
淳祐四年卒,贈少保。
餘天錫,字純父,慶元府昌國人。
丞相史彌遠延為弟子師,性謹願,絕不預外事,彌遠器重之。
是時彌遠在相位久,皇子疆椓惡之,念欲有廢置。
會沂王宮無後,丞相欲借是陰立為後備。
天錫秋告歸試于鄉,彌遠曰:“今沂王無後,宗子賢厚者幸具以來。
” 天錫絕江與越僧同舟,舟抵西門,天大雨,僧言門左有全保長者,可避雨,如其言過之。
保長知為丞相館客,具雞黍甚肅。
須臾有二子侍立,全曰:“此吾外孫也。
日者嘗言二兒後極貴。
”問其姓,長曰趙與莒,次曰與芮。
天錫憶彌遠所屬,其行亦良是,告于彌遠,命二子來。
保長大喜,鬻田治衣冠,心以為沂邸後可冀也,集姻黨且詫其遇以行。
天錫引見,彌遠善相,大奇之。
計事洩不便,遽複使歸。
保長大慚,其鄉人亦竊笑之。
逾年,彌遠忽謂天錫曰:“二子可複來乎?”保長謝不遣。
彌遠密谕曰:“二子長最貴,宜撫于父家。
”遂載與歸。
天錫母朱為沐浴、教字,禮度益閑習。
未幾,召入嗣沂王,迄即帝位,是為理宗。
天錫,嘉定十六年舉進士,曆監慈利縣稅,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
遷權吏部侍郎兼玉牒所檢讨官,兼崇政殿說書。
遷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試戶部侍郎,權戶部尚書,皆兼知臨安府。
升兼詳定敕令官,以寶文閣學士知婺州,仍舊職奉祠。
起知甯國府,進華文閣學士、知福州。
召為吏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侍讀。
疏奏:“臣荷國恩,起家分阃,旋蒙趣觐,躐玷
尋兼太子谕德,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國子祭酒。
為吏部侍郎,仍兼職兼太子右庶子,兼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
嘉定六年秋,陰雨,乞放系囚。
進對,言“修德政,蓄人材,饬邊備”。
帝善其言。
七年,知貢舉。
疏奏:“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隽,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異時謀王斷國,皆繇此其選。
比來循習成風,文氣不振,學不務根祇,辭不尚體要,涉獵未精,議論疏陋,綴緝雖繁,氣象萎。
願下臣此章,風厲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
”诏從之。
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太子賓客,改參知政事。
疾胡榘憸壬,排沮正論,陳其罪。
榘嗾言者劾罷,以前職提舉洞霄宮。
起知建甯府。
丁内艱,服除,為湖南安撫使。
撫安峒獠,威惠并行,興學養士,湘人紀之石。
改知隆興府,複提舉洞霄宮,改萬壽觀兼侍讀,奉朝請。
端平元年,授資政殿大學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
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時有三京之役,極論南兵輕進易退。
未幾言驗。
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樞密院使督視江淮、荊襄軍馬。
疏言:“邊面遼遠,聲援不接,請并建二阃。
”诏許之,專畀江淮,以荊襄屬魏了翁。
朝論邊用不給,诏從龍、了翁并領督府。
及從龍卒,贈少師。
弟用虎、天麟、治鳳,皆曆顯任。
鄭性之字信之,初名自誠,後改今名,福州人。
嘉定元年,進士第一,曆官知贛州,改知隆興府。
後以寶章閣待制提舉玉隆萬壽宮,進華文閣待制、提舉上清太平宮。
進敷文閣待制、知建甯府。
端平元年,召為吏部侍郎。
入對,言:“陛下大開言路,以通壅蔽,心苟愛君,誰不欲言,言不切直,何能感動?譬如積水,久雍一決,其勢必盛,其聲必激。
故言者多則易于取厭,言之激則難于樂受。
若少有厭倦,動于詞色,則讒谄乘間,或不自知矣。
”又言:“願陛下明诏百辟,滌去舊污,一以清白相師。
權之所在,勢所必趨,恐懼戒謹,尤防其微,以保終譽。
毋招謗議。
則朝綱肅而國體尊矣。
”又曰:“為君者不以堯、舜自期,則無善治;告君者不陳堯、舜之道,則無遠猷。
” 擢左谏議大夫,言:“台臣交章互诋,願陛下監古今天下安危之變,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公以處之,乃得其當。
況夫聽言之道,宜以事觀,若言果有關國體,有補治道,有益主德,則言之過激,夫亦何傷。
彼雖采名,我實有益。
惟虛心納善,若決江河,則激者自平矣。
”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尋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尋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加觀文殿學士,緻仕。
寶祐二年卒。
李鳴複,字成叔,泸州人。
嘉定二年進士。
曆官權發遣金州兼幹辦安撫司公事。
制置使鄭損薦于朝,乞召審察。
授司農寺丞,遷駕部員外郎,遷兵部郎中。
面對,遷軍器少監、大理少卿,拜侍禦史兼侍講。
進對,言:“荊襄制臣有當戒者三:曰去私、禁暴、懲怒。
”權工部尚書兼權吏部尚書。
又權刑部尚書兼給事中、簽書樞密院事。
端平三年,拜參知政事。
以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
嘉熙元年,複為參知政事。
明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加資政殿大學士,賜衣帶、鞍馬。
淳祐四年,複為參知政事。
未幾,出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尋予祠。
監察禦史蔡次傳按劾落職,罷宮觀,後卒于嘉興。
鄒應龍,字景初。
慶元二年進士。
曆官為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權知贛州,遷江西提點刑獄。
尋遷中書舍人兼太子右谕德,複兼太子左庶子、試戶部尚書。
使金還,為太子詹事兼中書舍人。
遷給事中兼太子詹事。
權禮部侍郎兼侍講。
權工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遷刑部尚書。
乞祠,以敷文閣學士提舉安慶府真原萬壽宮。
以徽猷閣學士起知太平州,以臣僚論罷。
以敷文閣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拜禮部尚書兼侍讀。
嘉熙元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進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依舊職提舉洞霄宮。
淳祐四年卒,贈少保。
餘天錫,字純父,慶元府昌國人。
丞相史彌遠延為弟子師,性謹願,絕不預外事,彌遠器重之。
是時彌遠在相位久,皇子疆椓惡之,念欲有廢置。
會沂王宮無後,丞相欲借是陰立為後備。
天錫秋告歸試于鄉,彌遠曰:“今沂王無後,宗子賢厚者幸具以來。
” 天錫絕江與越僧同舟,舟抵西門,天大雨,僧言門左有全保長者,可避雨,如其言過之。
保長知為丞相館客,具雞黍甚肅。
須臾有二子侍立,全曰:“此吾外孫也。
日者嘗言二兒後極貴。
”問其姓,長曰趙與莒,次曰與芮。
天錫憶彌遠所屬,其行亦良是,告于彌遠,命二子來。
保長大喜,鬻田治衣冠,心以為沂邸後可冀也,集姻黨且詫其遇以行。
天錫引見,彌遠善相,大奇之。
計事洩不便,遽複使歸。
保長大慚,其鄉人亦竊笑之。
逾年,彌遠忽謂天錫曰:“二子可複來乎?”保長謝不遣。
彌遠密谕曰:“二子長最貴,宜撫于父家。
”遂載與歸。
天錫母朱為沐浴、教字,禮度益閑習。
未幾,召入嗣沂王,迄即帝位,是為理宗。
天錫,嘉定十六年舉進士,曆監慈利縣稅,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
遷權吏部侍郎兼玉牒所檢讨官,兼崇政殿說書。
遷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試戶部侍郎,權戶部尚書,皆兼知臨安府。
升兼詳定敕令官,以寶文閣學士知婺州,仍舊職奉祠。
起知甯國府,進華文閣學士、知福州。
召為吏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侍讀。
疏奏:“臣荷國恩,起家分阃,旋蒙趣觐,躐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