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仍除天祥樞密使。
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顔抗論臯亭山。
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書樞密院事家铉翁、同簽書樞密院事劉岊,北至鎮江。
天祥與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兩淮兵足以興複,特二阃小隙,不能合從耳。
”天祥問:“計将安出?”再成曰:“今先約淮西兵趨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
指揮東諸将,以通、泰兵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楊子橋,以揚兵攻瓜步,吾以舟師直搗鎮江,同日大舉。
灣頭、楊子橋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師之至,攻之即下。
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
瓜步既舉,以東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歸路,其大帥可坐緻也。
”天祥大稱善,即以書遺二制置,遣使四出約結。
天祥未至時,揚有脫歸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
”庭芝信之,以為天祥來說降也。
使再成亟殺之。
再成不忍,绐天祥出相城壘,以制司文示之,閉之門外。
久之,複遣二路分觇天祥,果說降者即殺之。
二路分與天祥語,見其忠義,亦不忍殺,以兵二十人道之揚,四鼓抵城下,聞候門者談,制置司下令備文丞相甚急,衆相顧吐舌,乃東入海道,遇兵,伏環堵中得免。
然亦饑莫能起,從樵者乞得餘糁羹。
行入闆橋,兵又至,衆走伏叢筱中,兵入索之,執杜浒、金應而去。
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天祥偶不見獲。
浒、應解所懷金與卒,獲免,募二樵者以蒉荷天祥至高郵,泛海至溫州。
聞益王未立,乃上表勸進,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至福,拜右丞相。
尋與宜中等議不合。
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
十月,遣參謀趙時賞、谘議趙孟溁将一軍取甯都,參贊吳浚将一軍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皆自江西起兵來會。
鄒洬以招谕副使聚兵甯都,大元兵攻之,洬兵敗,同起事者劉欽、鞠華叔、顔斯立、顔起岩皆死。
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複永豐縣,已而兵敗被執,死于獄。
天祥聞開禮死,制服哭之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衛。
時賞、孟溁亦提兵歸,獨浚兵不至。
未幾,浚降,來說天祥。
天祥縛浚,缢殺之。
四月,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跋扈,斬以徇。
五月,出江西,入會昌。
六月,入興國縣。
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溁等盛兵薄贛城,鄒洬以贛諸縣兵搗永豐,其副黎貴達以吉諸縣兵攻泰和。
吉八縣複其半,惟贛不下。
臨洪諸郡,皆送款。
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起兵邵、永間,複數縣,撫州何時等皆起兵應天祥。
分甯、武甯、建昌三縣豪傑,皆遣人如軍中受約束。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贛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興國。
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鄒洬于永豐。
洬兵先潰,恒窮追天祥方石嶺。
鞏信拒戰,箭被體,死之。
至空坑,軍士皆潰,天祥妻妾子女皆見執。
時賞坐肩輿,後兵問謂誰,時賞曰“我姓文”,衆以為天祥,禽之而歸,天祥以此得逸去。
孫?、彭震龍、張汴死于兵,缪朝宗自缢死。
吳文炳、林棟、劉洙皆被執歸隆興。
時賞奮罵不屈,有系累至者,辄麾去,雲:“小小簽廳官耳,執此何為?”由是得脫者甚衆。
臨刑,洙頗自辯,時賞?七曰:“死耳,何必然?”于是棟、文炳、蕭敬夫、蕭焘夫皆不免。
天祥收殘兵奔循州,駐南嶺。
黎貴達潛謀降,執而殺之。
至元十五年三月,進屯麗江浦。
六月,入船澳。
益王殂,衛王繼立。
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許。
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國公。
軍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數百人。
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
十一月,進屯潮陽縣。
潮州盜陳懿、劉興數叛附,為潮人害。
天祥攻走懿,執興誅之。
十二月,趨南嶺,鄒洬、劉子俊又自江西起兵來,再攻懿黨,懿乃潛道元帥張弘範兵濟潮陽。
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衆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
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
天祥吞腦子,不死。
鄒洬自頸,衆扶入南嶺死。
官屬士卒得脫空坑者,至是劉子俊、陳龍複、蕭明哲、蕭資皆死,杜浒被執,以憂死。
惟趙孟溁遁,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獲,俱死焉。
唐,廣漢張栻後也。
天祥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
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範笑而置之。
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範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複食。
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寝處,坐達旦。
遂移兵馬司,設卒以守之。
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
”遂遣積翁谕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
傥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
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将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複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
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
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
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
時盜新殺左丞相阿合馬,命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開平,疑丞相者天祥也。
召入谕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然猶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
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
”南鄉拜而死。
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 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
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
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
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
”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岖嶺海,以圖興複,兵敗身執。
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
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
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于進士,進士莫盛于倫魁。
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顔抗論臯亭山。
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書樞密院事家铉翁、同簽書樞密院事劉岊,北至鎮江。
天祥與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兩淮兵足以興複,特二阃小隙,不能合從耳。
”天祥問:“計将安出?”再成曰:“今先約淮西兵趨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
指揮東諸将,以通、泰兵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楊子橋,以揚兵攻瓜步,吾以舟師直搗鎮江,同日大舉。
灣頭、楊子橋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師之至,攻之即下。
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
瓜步既舉,以東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歸路,其大帥可坐緻也。
”天祥大稱善,即以書遺二制置,遣使四出約結。
天祥未至時,揚有脫歸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
”庭芝信之,以為天祥來說降也。
使再成亟殺之。
再成不忍,绐天祥出相城壘,以制司文示之,閉之門外。
久之,複遣二路分觇天祥,果說降者即殺之。
二路分與天祥語,見其忠義,亦不忍殺,以兵二十人道之揚,四鼓抵城下,聞候門者談,制置司下令備文丞相甚急,衆相顧吐舌,乃東入海道,遇兵,伏環堵中得免。
然亦饑莫能起,從樵者乞得餘糁羹。
行入闆橋,兵又至,衆走伏叢筱中,兵入索之,執杜浒、金應而去。
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天祥偶不見獲。
浒、應解所懷金與卒,獲免,募二樵者以蒉荷天祥至高郵,泛海至溫州。
聞益王未立,乃上表勸進,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至福,拜右丞相。
尋與宜中等議不合。
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
十月,遣參謀趙時賞、谘議趙孟溁将一軍取甯都,參贊吳浚将一軍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皆自江西起兵來會。
鄒洬以招谕副使聚兵甯都,大元兵攻之,洬兵敗,同起事者劉欽、鞠華叔、顔斯立、顔起岩皆死。
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複永豐縣,已而兵敗被執,死于獄。
天祥聞開禮死,制服哭之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衛。
時賞、孟溁亦提兵歸,獨浚兵不至。
未幾,浚降,來說天祥。
天祥縛浚,缢殺之。
四月,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跋扈,斬以徇。
五月,出江西,入會昌。
六月,入興國縣。
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溁等盛兵薄贛城,鄒洬以贛諸縣兵搗永豐,其副黎貴達以吉諸縣兵攻泰和。
吉八縣複其半,惟贛不下。
臨洪諸郡,皆送款。
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起兵邵、永間,複數縣,撫州何時等皆起兵應天祥。
分甯、武甯、建昌三縣豪傑,皆遣人如軍中受約束。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贛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興國。
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鄒洬于永豐。
洬兵先潰,恒窮追天祥方石嶺。
鞏信拒戰,箭被體,死之。
至空坑,軍士皆潰,天祥妻妾子女皆見執。
時賞坐肩輿,後兵問謂誰,時賞曰“我姓文”,衆以為天祥,禽之而歸,天祥以此得逸去。
孫?、彭震龍、張汴死于兵,缪朝宗自缢死。
吳文炳、林棟、劉洙皆被執歸隆興。
時賞奮罵不屈,有系累至者,辄麾去,雲:“小小簽廳官耳,執此何為?”由是得脫者甚衆。
臨刑,洙頗自辯,時賞?七曰:“死耳,何必然?”于是棟、文炳、蕭敬夫、蕭焘夫皆不免。
天祥收殘兵奔循州,駐南嶺。
黎貴達潛謀降,執而殺之。
至元十五年三月,進屯麗江浦。
六月,入船澳。
益王殂,衛王繼立。
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許。
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國公。
軍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數百人。
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
十一月,進屯潮陽縣。
潮州盜陳懿、劉興數叛附,為潮人害。
天祥攻走懿,執興誅之。
十二月,趨南嶺,鄒洬、劉子俊又自江西起兵來,再攻懿黨,懿乃潛道元帥張弘範兵濟潮陽。
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衆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
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
天祥吞腦子,不死。
鄒洬自頸,衆扶入南嶺死。
官屬士卒得脫空坑者,至是劉子俊、陳龍複、蕭明哲、蕭資皆死,杜浒被執,以憂死。
惟趙孟溁遁,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獲,俱死焉。
唐,廣漢張栻後也。
天祥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
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範笑而置之。
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範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複食。
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寝處,坐達旦。
遂移兵馬司,設卒以守之。
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
”遂遣積翁谕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
傥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
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将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複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
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
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
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
時盜新殺左丞相阿合馬,命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開平,疑丞相者天祥也。
召入谕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然猶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
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
”南鄉拜而死。
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 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
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
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
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
”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岖嶺海,以圖興複,兵敗身執。
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
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
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于進士,進士莫盛于倫魁。
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