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州守趙崇榞寓居城中,亦死之。
王?龠,字仲潛,一字伯晦,紹興新昌人。
登嘉定十三年進士第,知常熟縣。
紹定四年,江淮制置司辟通判泰州。
五年,差知滁州。
端平元年,知瑞州。
嘉熙元年,提轄左藏東西庫兼提轄封樁下庫。
二年,遷籍田令兼督視幹辦公事。
淳祐二年,改監三省樞密院門,乞免所居官,诏從之。
四年,再任。
五年,遷太府寺丞、秘書丞,戶部郎官、淮西總領,主管右曹。
六年,為尚書左司員外郎。
賜對,乞祠,不許。
七年,遷秘書少監,以侍禦史周坦言,罷為福建提點刑獄,差知溫州。
十年,差知甯國府,遷太府卿。
寶祐元年,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權兵部侍郎,試司農卿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疏奏:“願诏大臣相與憂亂而思治,懼危而圖安,哀恫警省,修德行政,摧抑群陰之氣焰,保護微陽之根本。
批劄畢杜于私蹊,官賞宏辟于正路。
使内治明如天日,外治勁如風霆。
則精神運動,陽彙昭蘇,世道昌明,物情熙洽。
上以迓續天命于譴告之餘,下以固結人心于解紐之際。
其孰能禦之。
”以右文殿修撰提舉太平興國宮。
五年,京湖宣撫大使趙葵辟為判官。
開慶元年,召赴行在,授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權吏部侍郎。
景定元年,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為真侍郎兼太子左庶子。
極言正論,太子聽而說之,帝聞之甚喜。
二年,遷禮部尚書,權吏部尚書,加龍圖閣學士、知平江府、淮浙發運使。
五年,召赴行在,進端明殿學士,提舉佑神觀兼侍讀。
召赴行在。
鹹淳元年二月,拜簽書樞密院事;閏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二年,以疾乞祠,不許。
乞放歸田裡。
帝遣尚醫視之,且賜食,複兩乞歸,皆不許。
二年,拜參知政事。
三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立皇太子,加食邑,三辭免官,不許。
乞奉祠、休假,皆不許。
最後乞祠祿,乃授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四辭免,不許。
七年,台州言:“乞差?龠充上蔡書院山主,”诏從之。
八年,加觀文殿學士提舉萬壽宮兼侍讀,诏遣刑部郎官董樸起之,四上疏辭免,始從之。
十年,乞緻仕,不許。
十一月,以?龠為左丞相,章鑒為右丞相,并兼樞密使。
尋授?龠特進,加食邑。
乞緻仕,兩乞辭免,皆不許。
德祐元年,兩乞改命經筵庶可優閑,再乞以舊職奉京祠侍讀,皆不許。
右丞相章鑒、參知政事陳宜中奏“谕留?龠以鎮人心,以康世道”。
從之。
?龠兩請毋暑省院公椟,不許;又奏:“乞将臣先賜罷斥,臣本志誓死報國,願假臣以宣撫招讨等職,臣當招募忠義,共圖興複。
”鑒、宜中又奏“?龠單車絕江,已至蕭山,乞遣中使趣還治事”。
乃授觀文殿大學士、浙西江東路宣撫招讨大使,置司在京,以備咨訪。
乞解大使職名,不許。
進少保、左丞相兼樞密使,尋加都督諸路軍馬。
累辭,皆不許。
奏言:“今天下所以大壞至此者,正以一私蟠塞,賞罰無章故也。
救之之策,在反其所以壞之之由。
大明賞罰,動合乎天,庶幾人心興起,天下事尚可為也。
”因言賈似道誤國喪師之罪,于是始降诏切責似道不忠不孝。
六月庚子朔,日食,?龠奏:“日食不盡僅一分,白晝晦冥者數刻。
陰盛陽微,災異未有大于此者。
臣待罪首相,上佐天子理陰陽,下遂萬物,外鎮諸侯,皆其職也。
氛祲充塞而未能消,生民塗炭而未能拯,反複思之,咎實在臣,乞罷黜以答天譴。
”答诏不許,第降授金紫光祿大夫而已。
辭降官,乞罷斥,又不許。
尋進平章軍國重事,辭,不許。
或請:“出宜中或夢炎出督吳門,否則臣雖老無能為,若效死封疆,亦不敢辭。
”诏三省集議。
乞罷平章事,不許。
京學生上書诋宜中,宜中亦上疏乞骸骨。
初,宜中在相位,政事多不關白?龠,或謂京學之論,實?龠嗾之。
七月壬辰,诏:“給、舍之奏三入,?龠與宜中必難共處,兼?龠近奏乞免平章侍經筵,辭氣不平,誠有如人言者矣。
”遂罷?龠平章,依前少保、特授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
?龠為人清修剛勁,似道歸天台葬母,過新昌,?龠獨不見之。
後以元老入相位,值國勢危亡之際,天下所屬望也,而卒與宜中不協而去雲。
章鑒,字公秉,分甯人。
以别院省試及第,累官中書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說書,進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遷同知樞密院事。
鹹淳十年,王?龠拜左丞相,鑒拜右丞相,并兼樞密使。
明年,大元兵逼臨安,鑒讬故徑去。
遣使亟召還朝,既至,罷相予祠。
殿帥韓震之死,鑒與曾淵子明震無他。
至是,禦史王應麟繳其錄黃,謂震有逆謀,鑒與淵子曲芘之。
坐是削一官,放歸田裡。
後有告鑒家匿寶玺者,霜晨,鑒方擁敗衾卧,兵士至,大索其室,惟敝箧貯一玉杯,餘無一物,人頗歎其清約。
鑒在朝日,号寬厚,然與人多許可,士大夫目為“滿朝歡”雲。
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人也。
少甚貧,而性特俊拔。
有賈人推其生時,以為當大貴,以女妻之。
既入太學,有文譽。
寶祐中,丁大全以戚裡婢婿事權幸盧允升、董宋臣,困得寵于理宗,擢為殿中侍禦史,在台橫甚。
宜中與黃镛、劉黻、林測祖、陳宗、曾唯六人上書攻之。
大全怒,使監察禦史吳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
司業率十二齋生,冠帶送之橋門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學中,戒諸生亡妄議國政,且令自後有上書者,前廊生看詳以牒報檢院。
由是,士論翕然稱之,号為“六君子”。
宜中谪建昌軍。
大全既竄,丞相吳潛奏還之。
賈似道入相,複為之請,有诏六人皆免省試令赴。
景定三年,廷試,而宜中中第二人。
六人之中,宜中尤達時務。
由紹興府推官、戶部架閣、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數年遷監察禦史。
程元鳳再相,似道恐其侵權,欲去之。
宜中首劾元鳳縱丁大全肆惡,基宗社之禍。
命格,除太府卿。
宜中亦自請外,為江東提舉茶鹽常平公事。
四年,改浙西提刑。
五年,召為崇政殿說書,累遷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
七年,閩阙帥,以敷文閣待制、知福州。
在官得民心,歲餘入為刑部尚書。
十年,拜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德祐元年,升同知樞密院事。
二月,似道喪師蕪湖,乃以宜中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
已而翁應龍自軍中歸,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對。
宜中以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誤國之罪。
似道行時,以所親信韓震總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遷者,宜中召震計事,伏壯士袖鐵椎擊殺之,以示不黨于似道。
時右丞相章鑒宵遁,曾淵子等請命宜中攝丞相事。
诏以王?龠為左丞相,拜宜中特進、右丞相。
四月,?龠還朝論事,即與宜中不合。
台臣孫嵘叟請竄籍潛說友、吳益、李珏,宜中以為“簿錄非盛世事,祖宗忠厚,未嘗輕用之。
珏方召入朝,遽加重刑,恐後無以示信”。
?龠力争,以為當如嵘叟議。
會留夢炎自湖南入朝?龠與宜中俱乞罷政,請以夢炎為相。
太皇太後乃以宜中為左丞相,夢炎為右丞相,?龠進平章軍國重事。
?龠拜命,即日僦民居,以丞相府讓宜中,宜中上疏,以為“一辭一受,何以解天下之譏”,
王?龠,字仲潛,一字伯晦,紹興新昌人。
登嘉定十三年進士第,知常熟縣。
紹定四年,江淮制置司辟通判泰州。
五年,差知滁州。
端平元年,知瑞州。
嘉熙元年,提轄左藏東西庫兼提轄封樁下庫。
二年,遷籍田令兼督視幹辦公事。
淳祐二年,改監三省樞密院門,乞免所居官,诏從之。
四年,再任。
五年,遷太府寺丞、秘書丞,戶部郎官、淮西總領,主管右曹。
六年,為尚書左司員外郎。
賜對,乞祠,不許。
七年,遷秘書少監,以侍禦史周坦言,罷為福建提點刑獄,差知溫州。
十年,差知甯國府,遷太府卿。
寶祐元年,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兼權兵部侍郎,試司農卿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疏奏:“願诏大臣相與憂亂而思治,懼危而圖安,哀恫警省,修德行政,摧抑群陰之氣焰,保護微陽之根本。
批劄畢杜于私蹊,官賞宏辟于正路。
使内治明如天日,外治勁如風霆。
則精神運動,陽彙昭蘇,世道昌明,物情熙洽。
上以迓續天命于譴告之餘,下以固結人心于解紐之際。
其孰能禦之。
”以右文殿修撰提舉太平興國宮。
五年,京湖宣撫大使趙葵辟為判官。
開慶元年,召赴行在,授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權吏部侍郎。
景定元年,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為真侍郎兼太子左庶子。
極言正論,太子聽而說之,帝聞之甚喜。
二年,遷禮部尚書,權吏部尚書,加龍圖閣學士、知平江府、淮浙發運使。
五年,召赴行在,進端明殿學士,提舉佑神觀兼侍讀。
召赴行在。
鹹淳元年二月,拜簽書樞密院事;閏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二年,以疾乞祠,不許。
乞放歸田裡。
帝遣尚醫視之,且賜食,複兩乞歸,皆不許。
二年,拜參知政事。
三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立皇太子,加食邑,三辭免官,不許。
乞奉祠、休假,皆不許。
最後乞祠祿,乃授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四辭免,不許。
七年,台州言:“乞差?龠充上蔡書院山主,”诏從之。
八年,加觀文殿學士提舉萬壽宮兼侍讀,诏遣刑部郎官董樸起之,四上疏辭免,始從之。
十年,乞緻仕,不許。
十一月,以?龠為左丞相,章鑒為右丞相,并兼樞密使。
尋授?龠特進,加食邑。
乞緻仕,兩乞辭免,皆不許。
德祐元年,兩乞改命經筵庶可優閑,再乞以舊職奉京祠侍讀,皆不許。
右丞相章鑒、參知政事陳宜中奏“谕留?龠以鎮人心,以康世道”。
從之。
?龠兩請毋暑省院公椟,不許;又奏:“乞将臣先賜罷斥,臣本志誓死報國,願假臣以宣撫招讨等職,臣當招募忠義,共圖興複。
”鑒、宜中又奏“?龠單車絕江,已至蕭山,乞遣中使趣還治事”。
乃授觀文殿大學士、浙西江東路宣撫招讨大使,置司在京,以備咨訪。
乞解大使職名,不許。
進少保、左丞相兼樞密使,尋加都督諸路軍馬。
累辭,皆不許。
奏言:“今天下所以大壞至此者,正以一私蟠塞,賞罰無章故也。
救之之策,在反其所以壞之之由。
大明賞罰,動合乎天,庶幾人心興起,天下事尚可為也。
”因言賈似道誤國喪師之罪,于是始降诏切責似道不忠不孝。
六月庚子朔,日食,?龠奏:“日食不盡僅一分,白晝晦冥者數刻。
陰盛陽微,災異未有大于此者。
臣待罪首相,上佐天子理陰陽,下遂萬物,外鎮諸侯,皆其職也。
氛祲充塞而未能消,生民塗炭而未能拯,反複思之,咎實在臣,乞罷黜以答天譴。
”答诏不許,第降授金紫光祿大夫而已。
辭降官,乞罷斥,又不許。
尋進平章軍國重事,辭,不許。
或請:“出宜中或夢炎出督吳門,否則臣雖老無能為,若效死封疆,亦不敢辭。
”诏三省集議。
乞罷平章事,不許。
京學生上書诋宜中,宜中亦上疏乞骸骨。
初,宜中在相位,政事多不關白?龠,或謂京學之論,實?龠嗾之。
七月壬辰,诏:“給、舍之奏三入,?龠與宜中必難共處,兼?龠近奏乞免平章侍經筵,辭氣不平,誠有如人言者矣。
”遂罷?龠平章,依前少保、特授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
?龠為人清修剛勁,似道歸天台葬母,過新昌,?龠獨不見之。
後以元老入相位,值國勢危亡之際,天下所屬望也,而卒與宜中不協而去雲。
章鑒,字公秉,分甯人。
以别院省試及第,累官中書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說書,進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遷同知樞密院事。
鹹淳十年,王?龠拜左丞相,鑒拜右丞相,并兼樞密使。
明年,大元兵逼臨安,鑒讬故徑去。
遣使亟召還朝,既至,罷相予祠。
殿帥韓震之死,鑒與曾淵子明震無他。
至是,禦史王應麟繳其錄黃,謂震有逆謀,鑒與淵子曲芘之。
坐是削一官,放歸田裡。
後有告鑒家匿寶玺者,霜晨,鑒方擁敗衾卧,兵士至,大索其室,惟敝箧貯一玉杯,餘無一物,人頗歎其清約。
鑒在朝日,号寬厚,然與人多許可,士大夫目為“滿朝歡”雲。
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人也。
少甚貧,而性特俊拔。
有賈人推其生時,以為當大貴,以女妻之。
既入太學,有文譽。
寶祐中,丁大全以戚裡婢婿事權幸盧允升、董宋臣,困得寵于理宗,擢為殿中侍禦史,在台橫甚。
宜中與黃镛、劉黻、林測祖、陳宗、曾唯六人上書攻之。
大全怒,使監察禦史吳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
司業率十二齋生,冠帶送之橋門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學中,戒諸生亡妄議國政,且令自後有上書者,前廊生看詳以牒報檢院。
由是,士論翕然稱之,号為“六君子”。
宜中谪建昌軍。
大全既竄,丞相吳潛奏還之。
賈似道入相,複為之請,有诏六人皆免省試令赴。
景定三年,廷試,而宜中中第二人。
六人之中,宜中尤達時務。
由紹興府推官、戶部架閣、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數年遷監察禦史。
程元鳳再相,似道恐其侵權,欲去之。
宜中首劾元鳳縱丁大全肆惡,基宗社之禍。
命格,除太府卿。
宜中亦自請外,為江東提舉茶鹽常平公事。
四年,改浙西提刑。
五年,召為崇政殿說書,累遷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
七年,閩阙帥,以敷文閣待制、知福州。
在官得民心,歲餘入為刑部尚書。
十年,拜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德祐元年,升同知樞密院事。
二月,似道喪師蕪湖,乃以宜中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
已而翁應龍自軍中歸,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對。
宜中以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誤國之罪。
似道行時,以所親信韓震總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遷者,宜中召震計事,伏壯士袖鐵椎擊殺之,以示不黨于似道。
時右丞相章鑒宵遁,曾淵子等請命宜中攝丞相事。
诏以王?龠為左丞相,拜宜中特進、右丞相。
四月,?龠還朝論事,即與宜中不合。
台臣孫嵘叟請竄籍潛說友、吳益、李珏,宜中以為“簿錄非盛世事,祖宗忠厚,未嘗輕用之。
珏方召入朝,遽加重刑,恐後無以示信”。
?龠力争,以為當如嵘叟議。
會留夢炎自湖南入朝?龠與宜中俱乞罷政,請以夢炎為相。
太皇太後乃以宜中為左丞相,夢炎為右丞相,?龠進平章軍國重事。
?龠拜命,即日僦民居,以丞相府讓宜中,宜中上疏,以為“一辭一受,何以解天下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