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禮》講榮王府。
旁諷曲谕,随事規正,多所裨益,王亦傾心敬聽。
輪對,極論世運剝複之機及人主所當法天者。
理宗覽之曰:“有古遺直風。
” 六年,進秘書丞兼權刑部郎官。
七年,兼權右司郎官,遷著作郎,仍權右司郎官。
輪對,指陳時病尤激切,當國者以為厲己。
丐外,知饒州。
郡初罹水災,元鳳訪民疾苦,夙夜究心,修城堞,置義阡,寬誅求,察誣證。
進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仍兼知饒州冶司,歲有冬夏帳銀,悉舉以補郡積年諸稅斂之不足者。
芝生治所,衆以治行之緻,元鳳曰:“五谷熟則民蒙惠,此不足異也。
” 召奏事,辭,不允,遷右曹郎官。
疏言實學、實政、國本、人才、吏治、生民、财計、兵威八事。
尋兼右司郎官,拜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
丞相鄭清之久專國柄,老不任事,台官潘凱、吳燧合章論列,清之不悅,改遷之,二人不拜命去。
元鳳上疏斥清之罪,其言明白正大,凱、燧得召還。
有事于明堂,元鳳疏言“祈天以實不以文”。
又言邊備,謂“當申儆軍實,以起積玩之勢。
”及言濫刑之敝。
十二年,拜右正言兼侍講,以祖諱辭。
诏權以右補阙系銜。
上疏論格心之學,謂“革士大夫之風俗,當革士大夫之心術。
”至于文敝、邊儲、人才、民心、儲将帥、救災異,莫不盡言。
餘晦以從父天錫恃恩妄作,三學諸生伏阙上書白其罪狀,司業蔡抗又力言之,元鳳數其罪劾之。
奏上,以晦為大理少卿,抗為宗正少卿。
元鳳又上疏留抗而黜晦,以安士心。
乃命抗仍兼司業,晦予郡。
升殿中侍禦史,仍兼侍講。
京城災,疏言:“辍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濫之恩,以給颠沛之衆。
務行寬大之政,固結億兆之心。
旁招俊乂,而私昵無濫及之恩;屏去奸私,而貪黩無覆出之患。
謹便嬖之防,而不使之弄權;抑恩澤之請,而不至于無節。
”言多剀切。
寶祐元年,兼侍讀,遷侍禦史,言法孝宗八事。
薦名士二十餘人,進尚書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仍兼侍讀。
亟辭,出關,不允。
有事于南郊,元鳳為執綏官,答問多所開陳。
帝因欲幸西太乙宮,力谏止之。
三年,遷權工部尚書,力求補外,特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蜀境與沅、靖交急,朝廷欲擇重臣出鎮上流,用徐敏子易蜀帥及用向士璧為鎮撫。
元鳳請下荊南,調兵援蜀,移呂文德上沅、靖。
進依前職,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參知政事,尋進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新安郡公。
力辭,禦筆勉谕,猶周回累日而後治事。
疏奏正心、待臣、進賢、愛民、備邊、守法、謹微、審令八事。
高、孝、光、甯四朝國史未就,奏轉任尤焴領其事,纂修成之。
會丁大全謀奪相位,元鳳力辭,授觀文殿大學士判福州、福建安撫使。
又力辭,依前職,提舉洞霄宮。
開慶兵興,上手疏收人心、重賞罰、團結民兵數事。
俄起判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
四上章乞免。
三年,禦筆趣行,奏免修明局米五萬石。
拜特進,依前職。
充醴泉觀兼侍讀。
度宗即位,進少保。
三年,拜少傅、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吉國公,以言罷,依舊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
乞緻仕,不許。
四年,罷觀使,以守少保、觀文殿大學士緻仕。
卒,遺表聞,帝震悼辍朝,特贈少師。
元鳳之在政府也,一契家子求貳令,元鳳謝之曰:“除授須由資。
”其人累請不許,乃以先世為言。
元鳳曰:“先公疇昔相薦者,以某粗知恬退故也。
今子所求躐次,豈先大夫意哉?矧以國家官爵報私恩,某所不敢。
”有嘗遭元鳳論列者,其後見其可用,更薦拔之,每曰:“前日之彈劾,成其才也;今日之擢用,盡其才也。
”所著《讷齋文集》若幹卷。
江萬裡,字子遠,都昌人。
自其父烨始業儒。
大父璘,鄉稱善人,其鄰史知縣者誇其能杖嘩健士,璘俯首不答,歸語烨曰:“史祖父故寒士,今居官以杖士人自憙,于我心有不釋然。
審爾,史氏且不昌,汝其戒之。
”是夕烨妻陳夢一貴人入其家,曰:“以汝家長有善言,故來。
”已而有娠,生萬裡。
少神隽,有鋒穎,連舉于鄉。
入太學,有文聲。
理宗在潛邸,嘗書其姓名幾研間。
以舍選出身,曆池州教授沿江制置司準備差遣,兩浙安撫司幹辦公事。
召試館職,累遷著作佐郎、權尚左郎官兼樞密院檢詳文字。
知吉州,創白鹭洲書院,兼提舉江西常平茶鹽。
召為屯田郎官,未行,遷直秘閣、江西轉運判官兼權知隆興府。
創宗濂書院。
遷考功郎官,命旋寝。
久之,以駕部郎官召,遷尚右兼侍講。
史嵩之罷相,拜監察禦史,仍兼侍講。
未幾,遷右正言、殿中侍禦史,又遷侍禦史,未及拜。
萬裡器望清峻,論議風采傾動一時,帝眷注尤厚。
嘗丐祠、省母疾,不許。
屬弟萬頃奉母歸南康,旋以母病聞,萬裡不俟報馳歸,至祁門得訃。
而議者謂萬裡母死,秘不奔喪,反挾妾媵自随,于是側目萬裡者,相與騰謗。
萬裡無以自解,坐是閑廢者十有二年。
後陸德輿嘗辨其非辜于帝前。
賈似道宣撫兩浙,辟參謀官。
及似道同知樞密院,為京湖宣撫大使,以萬裡帶行寶章閣待制,為參謀官。
大元兵圍鄂,似道以右丞兼樞密使移軍漢陽,萬裡遷刑部侍郎。
似道入相,萬裡兼國子祭酒、侍讀。
入對,遷權吏部尚書,又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
随以言者去官。
後以原職知建甯府兼權福建轉運使。
已而,加資政殿學士,依舊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
度宗即位,召同知樞密院事,又兼權參知政事,遷參知政事。
萬裡始雖俯仰容默,為似道用,然性峭直,臨事不能無言。
似道常惡其輕發,故每人不能久在位。
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為師相,至涕泣拜留之。
萬裡以身掖帝雲:“自古無此君臣禮,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複言去。
”似道不知所為,下殿舉笏謝萬裡曰:“微公,似道幾為千古罪人。
”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講筵,每問經史疑義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對,萬裡常從旁代對。
時王夫人頗知書,帝語夫人以為笑。
似道聞之,積慚怒,謀逐之。
萬裡四丐祠,不候報出關。
加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不拜,予祠。
後二年,知太平州兼提領江淮茶鹽兼江東轉運使,召拜參知政事,進封南康郡公,既至,拜左丞相兼樞密使。
丐祠,加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辭,依舊職,提舉洞霄宮。
又授知潭州、湖南安撫大使,加特進,尋予祠。
時鹹淳九年,萬裡年七十有六矣。
明年,大元兵渡江,萬裡隐草野間,為遊騎所執,大诟,欲自戕,既而脫歸。
先是,萬裡聞襄樊失守,鑿池芝山後圃,扁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聞警,執門人陳偉器手,曰:“大勢不可支,餘雖不在位,當與國為存亡。
”及饒州城破,軍士執萬頃,索金銀不得,支解之。
萬裡竟赴止水死。
左右及子鎬相繼投沼中,積屍如疊。
翼日,萬裡屍獨浮出水上,從者草斂之。
萬裡無子,以蜀人王橚子為後,即鎬也。
事聞,贈太傅、益國公,後加贈太師,谥文忠。
萬頃曆守大郡,為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官至正郎。
城破時,郴
旁諷曲谕,随事規正,多所裨益,王亦傾心敬聽。
輪對,極論世運剝複之機及人主所當法天者。
理宗覽之曰:“有古遺直風。
” 六年,進秘書丞兼權刑部郎官。
七年,兼權右司郎官,遷著作郎,仍權右司郎官。
輪對,指陳時病尤激切,當國者以為厲己。
丐外,知饒州。
郡初罹水災,元鳳訪民疾苦,夙夜究心,修城堞,置義阡,寬誅求,察誣證。
進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仍兼知饒州冶司,歲有冬夏帳銀,悉舉以補郡積年諸稅斂之不足者。
芝生治所,衆以治行之緻,元鳳曰:“五谷熟則民蒙惠,此不足異也。
” 召奏事,辭,不允,遷右曹郎官。
疏言實學、實政、國本、人才、吏治、生民、财計、兵威八事。
尋兼右司郎官,拜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
丞相鄭清之久專國柄,老不任事,台官潘凱、吳燧合章論列,清之不悅,改遷之,二人不拜命去。
元鳳上疏斥清之罪,其言明白正大,凱、燧得召還。
有事于明堂,元鳳疏言“祈天以實不以文”。
又言邊備,謂“當申儆軍實,以起積玩之勢。
”及言濫刑之敝。
十二年,拜右正言兼侍講,以祖諱辭。
诏權以右補阙系銜。
上疏論格心之學,謂“革士大夫之風俗,當革士大夫之心術。
”至于文敝、邊儲、人才、民心、儲将帥、救災異,莫不盡言。
餘晦以從父天錫恃恩妄作,三學諸生伏阙上書白其罪狀,司業蔡抗又力言之,元鳳數其罪劾之。
奏上,以晦為大理少卿,抗為宗正少卿。
元鳳又上疏留抗而黜晦,以安士心。
乃命抗仍兼司業,晦予郡。
升殿中侍禦史,仍兼侍講。
京城災,疏言:“辍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濫之恩,以給颠沛之衆。
務行寬大之政,固結億兆之心。
旁招俊乂,而私昵無濫及之恩;屏去奸私,而貪黩無覆出之患。
謹便嬖之防,而不使之弄權;抑恩澤之請,而不至于無節。
”言多剀切。
寶祐元年,兼侍讀,遷侍禦史,言法孝宗八事。
薦名士二十餘人,進尚書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仍兼侍讀。
亟辭,出關,不允。
有事于南郊,元鳳為執綏官,答問多所開陳。
帝因欲幸西太乙宮,力谏止之。
三年,遷權工部尚書,力求補外,特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蜀境與沅、靖交急,朝廷欲擇重臣出鎮上流,用徐敏子易蜀帥及用向士璧為鎮撫。
元鳳請下荊南,調兵援蜀,移呂文德上沅、靖。
進依前職,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參知政事,尋進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新安郡公。
力辭,禦筆勉谕,猶周回累日而後治事。
疏奏正心、待臣、進賢、愛民、備邊、守法、謹微、審令八事。
高、孝、光、甯四朝國史未就,奏轉任尤焴領其事,纂修成之。
會丁大全謀奪相位,元鳳力辭,授觀文殿大學士判福州、福建安撫使。
又力辭,依前職,提舉洞霄宮。
開慶兵興,上手疏收人心、重賞罰、團結民兵數事。
俄起判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
四上章乞免。
三年,禦筆趣行,奏免修明局米五萬石。
拜特進,依前職。
充醴泉觀兼侍讀。
度宗即位,進少保。
三年,拜少傅、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吉國公,以言罷,依舊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
乞緻仕,不許。
四年,罷觀使,以守少保、觀文殿大學士緻仕。
卒,遺表聞,帝震悼辍朝,特贈少師。
元鳳之在政府也,一契家子求貳令,元鳳謝之曰:“除授須由資。
”其人累請不許,乃以先世為言。
元鳳曰:“先公疇昔相薦者,以某粗知恬退故也。
今子所求躐次,豈先大夫意哉?矧以國家官爵報私恩,某所不敢。
”有嘗遭元鳳論列者,其後見其可用,更薦拔之,每曰:“前日之彈劾,成其才也;今日之擢用,盡其才也。
”所著《讷齋文集》若幹卷。
江萬裡,字子遠,都昌人。
自其父烨始業儒。
大父璘,鄉稱善人,其鄰史知縣者誇其能杖嘩健士,璘俯首不答,歸語烨曰:“史祖父故寒士,今居官以杖士人自憙,于我心有不釋然。
審爾,史氏且不昌,汝其戒之。
”是夕烨妻陳夢一貴人入其家,曰:“以汝家長有善言,故來。
”已而有娠,生萬裡。
少神隽,有鋒穎,連舉于鄉。
入太學,有文聲。
理宗在潛邸,嘗書其姓名幾研間。
以舍選出身,曆池州教授沿江制置司準備差遣,兩浙安撫司幹辦公事。
召試館職,累遷著作佐郎、權尚左郎官兼樞密院檢詳文字。
知吉州,創白鹭洲書院,兼提舉江西常平茶鹽。
召為屯田郎官,未行,遷直秘閣、江西轉運判官兼權知隆興府。
創宗濂書院。
遷考功郎官,命旋寝。
久之,以駕部郎官召,遷尚右兼侍講。
史嵩之罷相,拜監察禦史,仍兼侍講。
未幾,遷右正言、殿中侍禦史,又遷侍禦史,未及拜。
萬裡器望清峻,論議風采傾動一時,帝眷注尤厚。
嘗丐祠、省母疾,不許。
屬弟萬頃奉母歸南康,旋以母病聞,萬裡不俟報馳歸,至祁門得訃。
而議者謂萬裡母死,秘不奔喪,反挾妾媵自随,于是側目萬裡者,相與騰謗。
萬裡無以自解,坐是閑廢者十有二年。
後陸德輿嘗辨其非辜于帝前。
賈似道宣撫兩浙,辟參謀官。
及似道同知樞密院,為京湖宣撫大使,以萬裡帶行寶章閣待制,為參謀官。
大元兵圍鄂,似道以右丞兼樞密使移軍漢陽,萬裡遷刑部侍郎。
似道入相,萬裡兼國子祭酒、侍讀。
入對,遷權吏部尚書,又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
随以言者去官。
後以原職知建甯府兼權福建轉運使。
已而,加資政殿學士,依舊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
度宗即位,召同知樞密院事,又兼權參知政事,遷參知政事。
萬裡始雖俯仰容默,為似道用,然性峭直,臨事不能無言。
似道常惡其輕發,故每人不能久在位。
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為師相,至涕泣拜留之。
萬裡以身掖帝雲:“自古無此君臣禮,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複言去。
”似道不知所為,下殿舉笏謝萬裡曰:“微公,似道幾為千古罪人。
”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講筵,每問經史疑義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對,萬裡常從旁代對。
時王夫人頗知書,帝語夫人以為笑。
似道聞之,積慚怒,謀逐之。
萬裡四丐祠,不候報出關。
加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不拜,予祠。
後二年,知太平州兼提領江淮茶鹽兼江東轉運使,召拜參知政事,進封南康郡公,既至,拜左丞相兼樞密使。
丐祠,加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辭,依舊職,提舉洞霄宮。
又授知潭州、湖南安撫大使,加特進,尋予祠。
時鹹淳九年,萬裡年七十有六矣。
明年,大元兵渡江,萬裡隐草野間,為遊騎所執,大诟,欲自戕,既而脫歸。
先是,萬裡聞襄樊失守,鑿池芝山後圃,扁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聞警,執門人陳偉器手,曰:“大勢不可支,餘雖不在位,當與國為存亡。
”及饒州城破,軍士執萬頃,索金銀不得,支解之。
萬裡竟赴止水死。
左右及子鎬相繼投沼中,積屍如疊。
翼日,萬裡屍獨浮出水上,從者草斂之。
萬裡無子,以蜀人王橚子為後,即鎬也。
事聞,贈太傅、益國公,後加贈太師,谥文忠。
萬頃曆守大郡,為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官至正郎。
城破時,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