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關燈
當以五千人為屯,每屯一将、二長,一大将一路,又合一大将而并合于制置為總統。

    淮東可精兵三萬,光、黃可二萬,東西夾擊,而沿江制司會合肥兵共二萬,以牽制其中。

    行則給營陣,止則依城壘;行則赍幹糧,止則就食州縣。

    ”論屯田,則謂:“當于新複州軍,東則海、邳,所依者水之險,西則唐、鄧,所依者山之險,畫此無地無田不耕,則歸附新軍流落餘民亦有固志。

    ”  又謂:“戎司舊分地戍守,殿步兵戍真、揚、六合,鎮江兵戍揚、楚、盱眙,建康馬司兵戍滁、濠、定遠,都統司兵戍廬、和、安豐,以至池司兵戍舒、蕲、巢縣,江司兵戍蕲、黃、浮光,地勢皆順,皆以統制部之出外,而皆常有帥臣居内,以本軍财賦葺營栅,撫士卒,備器械,以故軍事常整辦。

    遇警急則帥臣親統重兵以行。

    比乃有以建康馬帥而知黃州者,都統而知光州者,以池司都統而在楚州,以鎮江都統而在應天者,将不知兵,兵不屬将,往往以本軍之财,資他處之用,以緻營栅壞而莫修,士卒貧而莫給,器械鈍而莫繕,宜與盡還舊制。

    ”及請寬邊民,請團民兵,請援浮光,請邊民之能捍邊者,常厚其賞而小其官,使常得其力。

    其後兵興用窘,履畝之令行,則又言之廟堂曰:“今名更化,可反為故相之所不為乎?”其他敷陳,往往累數萬言,其自任之笃,切于當世如此。

    三年。

    授樞密院編修官。

      嘉熙六年,兼權屯田郎中,因轉對,言:“天命去留原于君心,陛下一一而思之,凡恻然有觸于心而未能安者,皆心之未能同乎天者也。

    天不在天,而在陛下之心,苟能天人合一,永永勿替,天命在我矣。

    ”差知台州,至郡日,惟蔬飯,終日坐廳事,事至立斷,吏無所售,往往改業散去,民亦化之不複訟,上下肅然,郡以大治。

    才五月,乞祠去。

    三年,遷屯田員外郎兼編修,轉對,言:“君臣上下盡克私心,以服人心,以回天心。

    ”遷尚右郎官,尋兼崇政殿說書。

     四年,擢監察禦史。

    首論史宅之,故相之子,曩者弄權,不當複玷從班。

    上命丞相再三谕旨,迄不奉诏。

    上不得已,出宅之知平江府。

    又論之,疏凡五上,史嵩之自江上董師入相,萬又首論之,謂其“事體迫遽,氣象傾搖,太學生欲趣其歸,則賄賂之迹已形。

    近或謂有族人發其私事,肆為醜诋者,以相國大臣而若此,非書之所謂大臣矣”。

    然當時論相之事已決,疏入,遷大理少卿。

    萬即日還常熟寓舍。

    遷太常少卿,辭。

    差知甯國府,辭。

    召赴行在奏事,出為福建提點刑獄,加直煥章閣、四川宣谕司參議官,皆力辭,乞休緻。

    诏特轉朝奉郎,守太常少卿緻仕,卒。

    嵩之罷相,衆方交論其非,上思萬先見,親賜禦劄,謂萬“立朝蹇谔,古之遺直,為郡廉平,古之遺愛。

    聞其母老家貧,朕甚念之,賜新會五千貫,田五百畝,以贍給其家。

    ” 初,萬之學專有得于“時習”之語,謂學莫先于言顧行,言然而行,未然者非言之僞也,習未熟也,熟則言行一矣。

    故終其身,行無不顧其言。

    發于設施論谏,皆根于中心。

    遺文有《時習編》及其他奏劄及論天下事者凡十卷。

     馬光祖,字華父,婺州金華人。

    寶慶二年進士,調新喻主簿,已有能名。

    從真德秀學。

    改知餘幹縣,差知高郵軍,遷軍器監主簿,差充督視行府參議官。

    奉雲台祠。

    差知處州,監登聞鼓院,進太府寺丞兼莊文府教授、右曹郎官。

    出知處州,乞降僧道牒振濟,诏從之。

    加直秘閣,浙東提舉常平。

    移浙西提點刑獄,時暫兼權浙西提舉常平。

    起複軍器監、總領淮東軍馬錢糧兼知鎮江。

    進直徽猷閣、江西轉運副使兼知隆興府。

    以右正言劉漢弼言罷。

    後九年,起直徽猷閣、知太平州、提領江西茶鹽所。

    進直寶文閣,遷太府少卿,仍知太平州、提領江、淮茶鹽所。

    遷司農卿、淮西總領兼權江東轉運使。

     拜戶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帝谕丞相謝方叔趣入觐,乞嚴下海米禁,曆陳京師艱食、和籴增價、海道緻寇三害。

    加寶章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兼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加煥章閣,尋加寶章閣學士。

    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錢二十萬缗支犒軍民,減租稅,養鳏寡孤疾無告之人,招兵置砦,給錢助諸軍昏嫁。

    屬縣稅折收絲綿絹帛,倚閣除免以數萬計。

    興學校,禮賢才,辟召僚屬,皆極一時之選。

     拜端明殿學士、荊湖制置、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

    帝聞,命以資政殿學士、沿江制置大使、江東安撫使再知建康,士女相慶。

    光祖益思寬養民力,興廢起壞,知無不為,蠲除前政逋負錢百餘萬缗,魚利稅課悉罷減予民,修建明道、南軒書院及上元縣學。

    扌尊節費用,建平籴倉,貯米十五萬石,又為庫貯籴本二百餘萬缗,補其折閱,發籴常減于市價,以利小民。

    修饬武備,防拓要害,邊賴以安。

    其為政寬猛适宜,事存大體。

     公田法行,光祖移書賈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東,必欲行之,罷光祖乃可。

    進大學士兼淮西總領。

    召赴行在,遷提領戶部财用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會歲饑,榮王府積粟不發廪,光祖谒王,辭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見焉。

    光祖厲聲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為儲君,大王不于此時收人心乎?”王以無粟辭;光祖探懷中文書曰:“某莊某倉若幹。

    ”王無以辭,得粟活民甚多。

    進同知樞密院事,尋差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以侍禦史陳堯道言罷,以前職提舉洞霄宮。

    再以沿江制置、江東安撫使知建康,郡民為建祠六所。

    乞緻仕,不許。

    鹹淳三年,拜參知政事。

    五年,拜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監察禦史曾淵子言罷。

    給事中盧钺複繳奏新命,以金紫光祿大夫緻仕,卒,谥莊敏。

     光祖之在外,練兵豐财;朝廷以之為京尹,則剸治浩穰,風績凜然。

    三至建康,終始一紀,威惠并行,百廢無不修舉雲。

      論曰:吳淵才具優長,而嚴酷累之。

    餘玠意氣豪雄,而志不克信。

    賈似道不用汪立信之策,殆天奪其魄矣。

    向士璧卒厄于似道,宋之不足圖存,蓋可知也。

    胡穎好毀淫祠,非其中之無慊,不能爾也。

    冷應澄安邊之才。

    曹叔遠、王萬皆正人端士。

    馬光祖治建康,逮今遺愛猶在民心,可謂能臣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