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吳淵餘玠汪立信向士璧胡穎冷應澂曹叔遠從子豳王萬馬光祖 吳淵,字道父,秘閣修撰柔勝之第三子也。
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學。
五歲喪母,哭泣哀慕如成人。
嘉定七年舉進士,調建德縣主簿,丞相史彌遠館留之,語竟日,大悅,謂淵曰:“君,國器也,今開化新置尉,即日可上,欲以此處君。
”淵對曰:“甫得一官,何敢躁進,況家有嚴君,所當禀命。
”彌遠為之改容,不複強。
至官,就辟令。
江東九郡之冤,訟于諸使者,皆乞送淵。
改差浙東制置使司幹辦公事。
丁父憂,诏以前職起複,力辭,弗許,再辭,且贻書政府曰:“人道莫大于事親,事親莫大于送死,苟冒哀求榮,則平生大節已掃地矣,他日何以事君?”時丞相史嵩之方起複,或曰:“得無礙時宰乎?”淵弗顧,诏從之。
服除,差浙東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尋改鎮江府節制司、沿江制置使司幹辦公事。
皆不就。
知武陵縣,改揚子縣兼淮東轉運司幹辦公事,添差通判真州。
入為将作監丞,遷樞密院編修官兼刑部郎官,再遷秘書丞仍兼刑部郎官。
以直煥章閣知平江府兼節制許浦水軍,提點浙西刑獄。
會衢、嚴盜起,警報至,調遣将士招捕之,殲其渠魁,散其支黨,以功為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兼左司。
進右文殿修撰、樞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檢正。
适政府欲用兵中原、以據關守河為說,淵力陳其不可,大要謂“國家力決不能取,縱取之決不能守”,丞相鄭清之不樂而罷。
出知江州,改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都司袁商令禦史王定劾淵,罷。
侍禦史洪咨夔不直之,劾定左遷。
未幾,邊事果如淵言,清之緻書引咎巽謝。
差知鎮江府,定防江軍之擾,兼淮弄清總領,以功遷太府少卿,複以總領兼知鎮江,加集英殿修撰、知鎮江兼總領。
進權工部侍郎,職任如舊。
權兵部侍郎,權戶部侍郎,再為總領兼知鎮江。
時淵造阙下入對,曆陳九事,甫下殿,禦史唐璘擊之,璘蓋淵所薦者也。
遂仍前職,提舉太平興國宮。
久之,加寶章閣待制,再起知鎮江兼總領。
未幾,以戶部侍郎兼知鎮江府,召赴行在。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太平州,尋兼江東轉運使。
時兩淮民流徙入境者四十餘萬,淵亟加慰撫而赒濟之,使之什伍,令土著人無相犯。
旁郡流民焚劫無虛日,獨太平境内肅然無敢嘩者。
以功加華文閣直學士、沿海制置使、知慶元府,不赴;以工部尚書、沿海制置副使知江州,亦不赴。
升華文閣學士、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兼轉運副使。
會歲大侵,講行荒政,全活者七十八萬九千餘人。
徙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不赴,加敷文閣學士,仍知隆興府,安撫、轉運副使如故。
改知鎮江府兼都大提舉浙西沿海諸州軍、許浦、澉浦等處兵船,歲亦大侵,因淵全活者六十五萬八千餘人。
右正言三疏劾淵,奪職。
尋複職,提舉太平興國宮。
未幾,改鴻慶宮。
丁母憂,服除,進龍圖閣學士、江西安撫使兼知江州,尋為沿江制置副使兼提舉南康軍兵甲公事、節制蕲黃州、安慶府屯田使。
湖南峒寇蔓入江右之境,破數縣,袁、洪大震,淵命将調兵,生禽其渠魁,亂遂平。
遷兵部尚書、知平江府兼浙西兩淮發運使。
尋兼知平江府,歲亦大侵,因淵全活者四十二萬三千五百餘人。
兼浙西提點刑獄、知太平州兼提領兩淮茶鹽所,以功進端明殿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兼三郡屯田使。
朝廷付淵以光、豐、蕲、黃之事,凡創司空山燕家山金剛台三大砦、嵯峨山膺山什子山等二十二小砦,團丁壯置軍,分立隊伍,星聯棋布,脈絡貫通,無事則耕,有警則禦。
诏以淵興利除害所列二十有五事,究心軍民,拜資政殿大學士,職任如舊,與執政恩例,封金陵侯,複賜“錦繡堂”、“忠勤樓”大字。
進爵為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改知平江府兼發運使。
禦史劉元龍劾淵,帝寝其奏,改知甯國府。
累具辭免,且丐祠,以本官提舉洞霄宮。
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不赴。
改知太平兼提領江、淮茶鹽所,轉荊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應大使,兼京湖屯田大使,帶行京湖安撫制置大使。
拜觀文殿學士,職任如舊,兼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财賦、湖北京西軍馬錢糧。
淵調兵二萬往援川蜀,其後力戰于白河、沮河、玉泉。
寶祐五年正月朔,以功拜參知政事。
越七日,卒,贈少師,赙銀絹以五百計。
淵有材略,迄濟事功,所至興學養士,然政尚嚴酷,好興羅織之獄,籍入豪橫,故時有“蜈蚣”之謠。
其弟潛亦數谏止之。
所著《易解》及《退庵文集》、奏議。
餘玠,字義夫,蕲州人。
家貧落魄無行,喜功名,好大言。
少為白鹿洞諸生,嘗攜客入茶肆,毆賣茶翁死,脫身走襄淮。
時趙葵為淮東制置使,玠作長短句上谒,葵壯之,留之幕中。
未幾,以功補進義副尉,擢将作監主簿、權發遣招進軍,充制置司參議官,進工部郎官。
嘉熙三年,與大元兵戰于汴城、河陰有功,授直華文閣、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淮安州兼淮東制置司參謀官。
淳祐元年,玠提兵應援安豐,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
進對:“必使國人上下事無不确實,然後華夏率孚,天人感格。
”又言:“今世胄之彥,場屋之士,田裡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為粗人,斥之為哙伍。
願陛下視文武之士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國之福。
”帝曰:“卿人物議論皆不常,可獨當一面,卿宜少留,當有擢用。
”乃授權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帝從容慰遣之。
玠亦自許當手挈全蜀還本朝,其功日月可冀。
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
自寶慶三年至淳祐二年,十六年間,凡授宣撫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或老或暫,或庸或貪,或慘或缪,或遙領而不至,或開隙而各謀,終無成績。
于是東、西川無複統律,遺民鹹不聊生,監司、戎帥各專号令,擅辟守宰,蕩無紀綱,蜀日益壞。
及聞玠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
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築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衆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欲有謀
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學。
五歲喪母,哭泣哀慕如成人。
嘉定七年舉進士,調建德縣主簿,丞相史彌遠館留之,語竟日,大悅,謂淵曰:“君,國器也,今開化新置尉,即日可上,欲以此處君。
”淵對曰:“甫得一官,何敢躁進,況家有嚴君,所當禀命。
”彌遠為之改容,不複強。
至官,就辟令。
江東九郡之冤,訟于諸使者,皆乞送淵。
改差浙東制置使司幹辦公事。
丁父憂,诏以前職起複,力辭,弗許,再辭,且贻書政府曰:“人道莫大于事親,事親莫大于送死,苟冒哀求榮,則平生大節已掃地矣,他日何以事君?”時丞相史嵩之方起複,或曰:“得無礙時宰乎?”淵弗顧,诏從之。
服除,差浙東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尋改鎮江府節制司、沿江制置使司幹辦公事。
皆不就。
知武陵縣,改揚子縣兼淮東轉運司幹辦公事,添差通判真州。
入為将作監丞,遷樞密院編修官兼刑部郎官,再遷秘書丞仍兼刑部郎官。
以直煥章閣知平江府兼節制許浦水軍,提點浙西刑獄。
會衢、嚴盜起,警報至,調遣将士招捕之,殲其渠魁,散其支黨,以功為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兼左司。
進右文殿修撰、樞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檢正。
适政府欲用兵中原、以據關守河為說,淵力陳其不可,大要謂“國家力決不能取,縱取之決不能守”,丞相鄭清之不樂而罷。
出知江州,改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都司袁商令禦史王定劾淵,罷。
侍禦史洪咨夔不直之,劾定左遷。
未幾,邊事果如淵言,清之緻書引咎巽謝。
差知鎮江府,定防江軍之擾,兼淮弄清總領,以功遷太府少卿,複以總領兼知鎮江,加集英殿修撰、知鎮江兼總領。
進權工部侍郎,職任如舊。
權兵部侍郎,權戶部侍郎,再為總領兼知鎮江。
時淵造阙下入對,曆陳九事,甫下殿,禦史唐璘擊之,璘蓋淵所薦者也。
遂仍前職,提舉太平興國宮。
久之,加寶章閣待制,再起知鎮江兼總領。
未幾,以戶部侍郎兼知鎮江府,召赴行在。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太平州,尋兼江東轉運使。
時兩淮民流徙入境者四十餘萬,淵亟加慰撫而赒濟之,使之什伍,令土著人無相犯。
旁郡流民焚劫無虛日,獨太平境内肅然無敢嘩者。
以功加華文閣直學士、沿海制置使、知慶元府,不赴;以工部尚書、沿海制置副使知江州,亦不赴。
升華文閣學士、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兼轉運副使。
會歲大侵,講行荒政,全活者七十八萬九千餘人。
徙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不赴,加敷文閣學士,仍知隆興府,安撫、轉運副使如故。
改知鎮江府兼都大提舉浙西沿海諸州軍、許浦、澉浦等處兵船,歲亦大侵,因淵全活者六十五萬八千餘人。
右正言三疏劾淵,奪職。
尋複職,提舉太平興國宮。
未幾,改鴻慶宮。
丁母憂,服除,進龍圖閣學士、江西安撫使兼知江州,尋為沿江制置副使兼提舉南康軍兵甲公事、節制蕲黃州、安慶府屯田使。
湖南峒寇蔓入江右之境,破數縣,袁、洪大震,淵命将調兵,生禽其渠魁,亂遂平。
遷兵部尚書、知平江府兼浙西兩淮發運使。
尋兼知平江府,歲亦大侵,因淵全活者四十二萬三千五百餘人。
兼浙西提點刑獄、知太平州兼提領兩淮茶鹽所,以功進端明殿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兼三郡屯田使。
朝廷付淵以光、豐、蕲、黃之事,凡創司空山燕家山金剛台三大砦、嵯峨山膺山什子山等二十二小砦,團丁壯置軍,分立隊伍,星聯棋布,脈絡貫通,無事則耕,有警則禦。
诏以淵興利除害所列二十有五事,究心軍民,拜資政殿大學士,職任如舊,與執政恩例,封金陵侯,複賜“錦繡堂”、“忠勤樓”大字。
進爵為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改知平江府兼發運使。
禦史劉元龍劾淵,帝寝其奏,改知甯國府。
累具辭免,且丐祠,以本官提舉洞霄宮。
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不赴。
改知太平兼提領江、淮茶鹽所,轉荊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應大使,兼京湖屯田大使,帶行京湖安撫制置大使。
拜觀文殿學士,職任如舊,兼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财賦、湖北京西軍馬錢糧。
淵調兵二萬往援川蜀,其後力戰于白河、沮河、玉泉。
寶祐五年正月朔,以功拜參知政事。
越七日,卒,贈少師,赙銀絹以五百計。
淵有材略,迄濟事功,所至興學養士,然政尚嚴酷,好興羅織之獄,籍入豪橫,故時有“蜈蚣”之謠。
其弟潛亦數谏止之。
所著《易解》及《退庵文集》、奏議。
餘玠,字義夫,蕲州人。
家貧落魄無行,喜功名,好大言。
少為白鹿洞諸生,嘗攜客入茶肆,毆賣茶翁死,脫身走襄淮。
時趙葵為淮東制置使,玠作長短句上谒,葵壯之,留之幕中。
未幾,以功補進義副尉,擢将作監主簿、權發遣招進軍,充制置司參議官,進工部郎官。
嘉熙三年,與大元兵戰于汴城、河陰有功,授直華文閣、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淮安州兼淮東制置司參謀官。
淳祐元年,玠提兵應援安豐,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
進對:“必使國人上下事無不确實,然後華夏率孚,天人感格。
”又言:“今世胄之彥,場屋之士,田裡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為粗人,斥之為哙伍。
願陛下視文武之士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國之福。
”帝曰:“卿人物議論皆不常,可獨當一面,卿宜少留,當有擢用。
”乃授權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帝從容慰遣之。
玠亦自許當手挈全蜀還本朝,其功日月可冀。
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
自寶慶三年至淳祐二年,十六年間,凡授宣撫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或老或暫,或庸或貪,或慘或缪,或遙領而不至,或開隙而各謀,終無成績。
于是東、西川無複統律,遺民鹹不聊生,監司、戎帥各專号令,擅辟守宰,蕩無紀綱,蜀日益壞。
及聞玠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
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築招賢之館于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衆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欲有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