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傅伯成葛洪曾三複黃疇若袁韶危稹程公許羅必元王遂
傅伯成,字景初,吏部員外郎察之孫。
少從朱熹學。
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調連江尉。
試中教官科,授明州教授。
以年少,嫌以師自居,日與諸生論質往複,後多成才。
改知閩清縣。
丁父艱,服除,知連江縣。
東湖溉田餘二千頃,堤壞。
即下流南港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慶元初,召為将作監,進太府寺丞。
言呂祖儉不當以上書貶。
又言于禦史,朱熹大儒,不可以僞學目之。
又言朋黨之敝,起于人主好惡之偏。
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愛民為本。
推熹遺意而遵行之,創惠民局,濟民病,以革禨鬼之俗。
由郡南門至漳浦,為橋三十五,治道千二百丈。
兩為部使者,遷工部侍郎。
時權臣方開邊,語尚秘。
伯成言:“天下之勢,譬如乘舟,中興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堅緻,歲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猶懼覆敗,乃欲徼幸圖古人之所難,臣則未之知也。
”相府災,同列相率唁丞相,或以為偶然者,伯成正色謂:“天意如此,官師相規時也,以為偶然乎?”丞相色動。
遂陳三事:一曰失民心,二曰隳軍政,三曰啟邊釁。
進右司郎官,權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出為湖、廣總領。
朝議欲納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輕棄信誓,乞戒将帥毋生事。
禦史中丞鄧友龍遂劾伯成,罷之。
嘉定元年,召對,面谕:“前日失于戰,今日失之和。
小使雖返,要求尚多。
陛下不獲己,悉從之。
使和議成,猶可以纾一時之急;否則虛帑藏以資敵人,驅降附以絕來者,非計也。
今之策雖以和為主,宜惜日為戰守之備。
”權戶部侍郎史彌遠初拜相,麻詞有“昆命元龜”之語,閩帥倪思以為不當用,禦史劾罷思。
伯成因對及其事,帝曰“過當”者再。
對曰:“思固過當,但恐摧抑太過,遂塞言路,乞明诏台谏侍從,竭盡底蘊,無以思為戒。
”李壁谪居撫州,伯成言:“侂胄之誅,壁與有功,不酬近功,乃追前罪,他日負罪之臣,不容以功贖過矣。
” 伯成未為谏官也,嘗言:“彌遠謀誅侂胄,事不遂則其家先破,侂胄誅而史代之,勢也。
諸公要相協和,共議國事;若立黨相擠,必有勝負,非國之福。
”又勸丞相錢象祖:“安危大事,以死争之;差除小者,何必乖異?”拜左谏議大夫,抗疏十有三,皆軍國大義。
或緻彌遠意,欲使有所彈劾,謂将引以共政。
謝之曰:“吾豈傾人以為利哉。
”疏乞诏大臣以公滅私。
左遷權吏部侍郎。
以集英殿修撰知建甯府。
蔡元定谪死道州,歸葬建陽,乃雪其冤于朝。
進寶谟閣待制、知鎮江府。
全活饑民,瘗藏野殍,不可勝數。
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軍于圌山石牌,伯成謂:“虛此實彼,利害等耳。
包港在焦、圌之中,不若兩砦之兵疊戍焉。
”圌山砦兵,素與海盜為地,伯成廉知姓名,會郡都試捕而鞫之,無一逸去。
獄具,請貸其死,黥隸諸軍。
嘉定八年,召赴阙,辭不獲,行至莆,拜疏曰:“臣病不能進矣。
”除寶谟閣直學士、通奉大夫,緻仕。
理宗即位,升直學士,落緻仕,予祠,錫金帶。
伯成辭免,乃進“昭明天常、扶持人極”之說,诏進一官。
寶慶元年,與楊簡同召,尋加寶文閣學士,提舉佑神觀,奉朝請。
雖力以老病辭,而愛君憂國之念不少衰。
聞大理評事胡夢昱坐論事貶,蹙然語所親曰:“向呂祖儉之谪,吾為小臣,猶嘗抗論。
今蒙國恩,叨竊至此而不言,誰當言者。
”遂抗疏曰:“臣恐陛下不複聞天下事矣。
方今内無良吏,田裡怨咨,外無名将,邊陲危急,而廉恥道喪,風俗益偷,賄賂流行,公私俱困。
謂宜君臣上下,憂邊恤民,以弭禍亂。
奈何今日某人言某事,未幾而斥,明日某人言某事,未幾而斥,則是上疏者以共工、驩兜之刑加之矣。
昔韓愈論後世人主奉佛,運祚短促,唐憲宗大怒,将抵以死,自崔群、裴度戚裡諸賢皆為愈言,止貶潮州,尋複内徙。
今上疏者非可愈比,然在列之臣,無一為言者,萬一死于瘴疠,陛下與大臣有殺谏者之謗,史冊書之,有累聖治。
臣垂盡之年,與斯人相去,風馬牛之不相及,獨以受恩優異,效其瞽言。
”不報。
明年,加龍圖閣學士,轉一官,提舉鴻慶宮,複辭。
伯成純實無妄,表裡洞達,每稱人善,不啻如己出,語及奸人誤國,邪人害正,詞色俱厲,不少假借,常慕屍谏,疏草畢,亟命繕寫,朝服而逝,年八十有四。
贈開府儀同三司。
端平三年,賜谥忠簡。
葛洪,字容父,婺州東陽人。
從呂祖謙學,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
嘉定間,為樞密院編修官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遷守尚書工部員外郎兼權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
上疏言: 今之将帥,其才與否,臣不得而盡知。
惟忠誠所在,凡為人臣者斯須所不可離,則不可不以是責之耳。
今安居無事,非必奮不顧死,冒水火,蹈白刃,而後謂之忠也。
第職思其憂謂之忠,公爾忘私謂之忠,純實不欺謂之忠。
且拊循士卒,帥之職也,朝廷每嚴掊克之禁,蠲營運之逋,其儆之者至矣。
今乃有别為名色,益肆貪黩,視生理之稍豐者而誣以非辜,動辄估籍,擇廪給之稍優者而強以庫務,取辦刍粟,抑配軍需,于拊循何有哉!訓齊戎旅,亦帥之職也,朝廷每嚴點試之法,申階級之令,其儆之亦切矣。
今顧有教閱視為具文,坐作僅同兒戲,技勇者不與旌賞,拙懦者未嘗勸懲,士日橫驕,類難役使,于訓齊何有哉 況乃有沉酣聲色之奉,溺意田宅之圖,而不恤國事者矣。
又有營營終日,專務納交,書币往來,道路旁午,而妄希升進者矣。
自謂繕治器甲,修造戰艦,究其實,則飾舊為新而已爾。
自謂撙節财用,聲稱羨餘,原其自,則剝下罔上而已爾。
乞嚴饬将帥,上下振厲,申緻軍實,常若有寇至之憂。
磨砺振刷,以求更新,亦庶乎其有用矣
少從朱熹學。
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調連江尉。
試中教官科,授明州教授。
以年少,嫌以師自居,日與諸生論質往複,後多成才。
改知閩清縣。
丁父艱,服除,知連江縣。
東湖溉田餘二千頃,堤壞。
即下流南港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慶元初,召為将作監,進太府寺丞。
言呂祖儉不當以上書貶。
又言于禦史,朱熹大儒,不可以僞學目之。
又言朋黨之敝,起于人主好惡之偏。
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愛民為本。
推熹遺意而遵行之,創惠民局,濟民病,以革禨鬼之俗。
由郡南門至漳浦,為橋三十五,治道千二百丈。
兩為部使者,遷工部侍郎。
時權臣方開邊,語尚秘。
伯成言:“天下之勢,譬如乘舟,中興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堅緻,歲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猶懼覆敗,乃欲徼幸圖古人之所難,臣則未之知也。
”相府災,同列相率唁丞相,或以為偶然者,伯成正色謂:“天意如此,官師相規時也,以為偶然乎?”丞相色動。
遂陳三事:一曰失民心,二曰隳軍政,三曰啟邊釁。
進右司郎官,權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出為湖、廣總領。
朝議欲納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輕棄信誓,乞戒将帥毋生事。
禦史中丞鄧友龍遂劾伯成,罷之。
嘉定元年,召對,面谕:“前日失于戰,今日失之和。
小使雖返,要求尚多。
陛下不獲己,悉從之。
使和議成,猶可以纾一時之急;否則虛帑藏以資敵人,驅降附以絕來者,非計也。
今之策雖以和為主,宜惜日為戰守之備。
”權戶部侍郎史彌遠初拜相,麻詞有“昆命元龜”之語,閩帥倪思以為不當用,禦史劾罷思。
伯成因對及其事,帝曰“過當”者再。
對曰:“思固過當,但恐摧抑太過,遂塞言路,乞明诏台谏侍從,竭盡底蘊,無以思為戒。
”李壁谪居撫州,伯成言:“侂胄之誅,壁與有功,不酬近功,乃追前罪,他日負罪之臣,不容以功贖過矣。
” 伯成未為谏官也,嘗言:“彌遠謀誅侂胄,事不遂則其家先破,侂胄誅而史代之,勢也。
諸公要相協和,共議國事;若立黨相擠,必有勝負,非國之福。
”又勸丞相錢象祖:“安危大事,以死争之;差除小者,何必乖異?”拜左谏議大夫,抗疏十有三,皆軍國大義。
或緻彌遠意,欲使有所彈劾,謂将引以共政。
謝之曰:“吾豈傾人以為利哉。
”疏乞诏大臣以公滅私。
左遷權吏部侍郎。
以集英殿修撰知建甯府。
蔡元定谪死道州,歸葬建陽,乃雪其冤于朝。
進寶谟閣待制、知鎮江府。
全活饑民,瘗藏野殍,不可勝數。
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軍于圌山石牌,伯成謂:“虛此實彼,利害等耳。
包港在焦、圌之中,不若兩砦之兵疊戍焉。
”圌山砦兵,素與海盜為地,伯成廉知姓名,會郡都試捕而鞫之,無一逸去。
獄具,請貸其死,黥隸諸軍。
嘉定八年,召赴阙,辭不獲,行至莆,拜疏曰:“臣病不能進矣。
”除寶谟閣直學士、通奉大夫,緻仕。
理宗即位,升直學士,落緻仕,予祠,錫金帶。
伯成辭免,乃進“昭明天常、扶持人極”之說,诏進一官。
寶慶元年,與楊簡同召,尋加寶文閣學士,提舉佑神觀,奉朝請。
雖力以老病辭,而愛君憂國之念不少衰。
聞大理評事胡夢昱坐論事貶,蹙然語所親曰:“向呂祖儉之谪,吾為小臣,猶嘗抗論。
今蒙國恩,叨竊至此而不言,誰當言者。
”遂抗疏曰:“臣恐陛下不複聞天下事矣。
方今内無良吏,田裡怨咨,外無名将,邊陲危急,而廉恥道喪,風俗益偷,賄賂流行,公私俱困。
謂宜君臣上下,憂邊恤民,以弭禍亂。
奈何今日某人言某事,未幾而斥,明日某人言某事,未幾而斥,則是上疏者以共工、驩兜之刑加之矣。
昔韓愈論後世人主奉佛,運祚短促,唐憲宗大怒,将抵以死,自崔群、裴度戚裡諸賢皆為愈言,止貶潮州,尋複内徙。
今上疏者非可愈比,然在列之臣,無一為言者,萬一死于瘴疠,陛下與大臣有殺谏者之謗,史冊書之,有累聖治。
臣垂盡之年,與斯人相去,風馬牛之不相及,獨以受恩優異,效其瞽言。
”不報。
明年,加龍圖閣學士,轉一官,提舉鴻慶宮,複辭。
伯成純實無妄,表裡洞達,每稱人善,不啻如己出,語及奸人誤國,邪人害正,詞色俱厲,不少假借,常慕屍谏,疏草畢,亟命繕寫,朝服而逝,年八十有四。
贈開府儀同三司。
端平三年,賜谥忠簡。
葛洪,字容父,婺州東陽人。
從呂祖謙學,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
嘉定間,為樞密院編修官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遷守尚書工部員外郎兼權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
上疏言: 今之将帥,其才與否,臣不得而盡知。
惟忠誠所在,凡為人臣者斯須所不可離,則不可不以是責之耳。
今安居無事,非必奮不顧死,冒水火,蹈白刃,而後謂之忠也。
第職思其憂謂之忠,公爾忘私謂之忠,純實不欺謂之忠。
且拊循士卒,帥之職也,朝廷每嚴掊克之禁,蠲營運之逋,其儆之者至矣。
今乃有别為名色,益肆貪黩,視生理之稍豐者而誣以非辜,動辄估籍,擇廪給之稍優者而強以庫務,取辦刍粟,抑配軍需,于拊循何有哉!訓齊戎旅,亦帥之職也,朝廷每嚴點試之法,申階級之令,其儆之亦切矣。
今顧有教閱視為具文,坐作僅同兒戲,技勇者不與旌賞,拙懦者未嘗勸懲,士日橫驕,類難役使,于訓齊何有哉 況乃有沉酣聲色之奉,溺意田宅之圖,而不恤國事者矣。
又有營營終日,專務納交,書币往來,道路旁午,而妄希升進者矣。
自謂繕治器甲,修造戰艦,究其實,則飾舊為新而已爾。
自謂撙節财用,聲稱羨餘,原其自,則剝下罔上而已爾。
乞嚴饬将帥,上下振厲,申緻軍實,常若有寇至之憂。
磨砺振刷,以求更新,亦庶乎其有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