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關燈
阙,泣請于帝,故有是命。

    公許繳奏:“士昌罪重,京都浩穰,奸宄雜糅,恐其積習沉痼,重為清之累;莫若且與甄複,少慰清之,内祠侍養之命宜與收寝。

    ”帝密遣中貴人以公許疏示清之。

    項容孫以罪遣還家,道死,時叙官複職,公許駁奏,命遂格。

      遷中書舍人,進禮部侍郎。

    嵩之免喪,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台谏、給舍交章論奏,公許疏:“乞睿斷亟下明诏,正邦典。

    ”殿中侍禦史章琰、正言李昴英以論執政及府尹,帝怒,出二人,公許力争之。

    公許自繳士昌之命,清之日夜于經筵短公許。

    周坦妻與清之妻善,因拜坦殿中侍禦史。

    坦首疏劾公許,以寶章閣待制知建甯府;谏議大夫鄭寀又劾之,命遂寝。

      清之再相,公許屏居湖州者四年,再提舉玉隆觀、差知婺州,未上;帝欲召為文字官,清之奏已令守婺,帝曰:“朕欲其來。

    ”乃授權刑部尚書,屢辭弗獲。

    入對,上疏貨财,興繕、逐谏臣、開邊釁時弊七事,薦知名士二十九人。

      時罷京學類申,散遣生徒,公許奏:“京學養士,其法本與三學不侔。

    往者立類申之法,重輕得宜,人情便安,近一旦忽以鄉庠教選而更張之,為士亦當自反,未可盡歸咎朝廷也。

    令行之始,臣方還朝,未敢強聒以撓既出之令。

    今士子擾擾道途,經營朝夕,今既未能盡複舊數,莫若權宜以五百為額,仍用類申之法,使遠方遊學者,得以肄習其間。

    京邑四方之極,而庠序一空,弦誦寂寥,遂使逢掖皇皇,市廛昉怨而不敢議,非所以作成士氣、尊崇教化也。

    ”清之益不樂。

    授稿殿中侍禦史陳垓以劾公許,參知政事吳潛奏留之,帝夜半遣小黃門取垓疏入。

    後二日,二府奏公許不宜去,同知樞密院徐清叟上疏論垓。

    太學生劉黻等百餘人、布衣方和卿伏阙上書論垓。

    朝廷尋授寶章閣學士、知隆興府,而公許已死矣。

    遺表上,帝嗟悼,進龍圖閣學士緻仕,贈宣奉大夫,官其後,賜赙如令式。

     公許沖澹寡欲,晚年惟一僮侍,食無重味,一裘至十數年不易。

    家無羨儲,敬愛親戚備至。

    蜀有兵難,族姻奔東南者多依公許以居。

    所著有《塵缶文集》、内外制、奏議、《奏常拟谥》、《掖垣繳奏》、《金革講義》、《進故事》行世。

     羅必元,字亨父,隆興進賢人。

    嘉定十年進士。

    調鹹甯尉,撫州司法參軍,崇仁丞,複攝司法。

    郡士曾極題金陵行宮龍屏,迕丞相史彌遠,谪道州,解吏窘極甚。

    必元釋其縛,使之善達。

    真德秀入參大政,必元移書曰:“老醫嘗雲,傷寒壞證,惟獨參湯可救之,然其活者十無二三。

    先生其今之獨參湯乎?”調福州觀察推官。

    有勢家李遇奪民荔支園,必元直之;遇為言官,以私憾罷之”知餘幹縣。

    趙福王府驕橫,前後宰貳多為擠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為直之,言于州曰:“區區小官,罷去何害?”人益壯其風力。

     淳祐中,通判贛州。

    賈似道總領京湖,克剝至甚。

    必元上疏,以為蠹國脈、傷民命,似道銜之。

    改知汀州,為禦史丁大全按去,後起幹行在糧料院。

    錢塘有海鳅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風。

    必元上疏力止之。

    帝召見曰:“見卿《梅花詩》,足知卿志。

    ”度宗即位,以直寶章閣兼宗學博士緻仕。

    卒,年九十一。

    必元嘗從危稹、包遜學,最為有淵源,見理甚明,風節甚高,至今鄉人猶尊慕之雲。

     王遂字去非,一字穎叔,樞密副使韶之玄孫,後為鎮江府金壇人。

    嘉泰二年進士,調富陽主簿,曆官差幹辦諸司審計司。

    紹定三年,福建寇擾甫定,朝廷選賢能吏,勞來安集,以遂知邵武軍兼福建招捕司參議官。

    遂過江山、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遺金為歸資,從者如市。

    至郡,撫摩創痍,翦平兇孽,民恃以安。

    未幾,言者以遂妄自标緻,邀譽沽名,罷。

     改知安豐軍,遷國子監主簿,又遷太常寺主簿,拜監察禦史。

    疏奏極論進君子,退小人。

    又言正風俗,息奔競。

    又言:“朝廷謂史嵩之小黠為大智,近功為遠略。

    忽臣之言,必欲僥幸嵩之于不敗,非為國至計也。

    欺君誤國,天下知之,而朝廷猶且惑焉,勢甚凜凜也。

    ”入對,言帝知、仁、勇,學有未至。

     遷右正言,尋拜殿中侍禦史。

    疏言:“三十年來兇德參會,未有如李知孝、梁成大、莫澤肆無忌憚者。

    三兇之罪,上通于天,乞重其刑。

    ”又取劉光祖為殿中侍禦史時奏格,擇其關于風化切于時宜者,請頒示中外。

    皆從之。

    又請于并淮置屯田,且條上邊事曰:“當今之急務:在朝廷者五,定規摹,明意向,一心力,謹事權,審号令;在邊阃者六,恤歸附,精間諜,節财用,練士兵,擇将才,計軍實。

    ”又言:“君德必純乎剛。

    ”帝皆善之。

     遷戶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時暫兼權侍左侍郎。

    以寶章閣待制差知遂甯府。

    進煥章閣待制、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知成都府。

    差知平江府。

    進敷文閣待制、知慶元府,改知太平州,以論罷。

    進顯谟閣待制、知泉州。

    改溫州、甯國府。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建甯府。

    以華文閣直學士差知隆興府兼江西轉運副使。

    改知太平州,複知隆興兼江西安撫使。

    召赴阙,授權工部尚書。

     遂與同裡劉宰素同志,宰嘗稱遂為文雅健,無世俗浮靡之氣,足以名世。

    遂守平江,宰贈之言曰:“士友當親,而賢否不可不辨;财利當遠,而會計不可不明。

    折獄以情,毋為私意所牽;薦士以才,毋為權要所奪。

    當言則言,不視時而退縮;可去則去,不計利而遲回。

    庶幾名節之全,不愧簡冊所載。

    ”蓋格言也。

      論曰:“傅伯成晚與楊簡為時蓍龜。

    葛洪守正不阿。

    曾三複澹然無躁競之心。

    黃疇若優于政治。

    袁韶力請讨李全,蓋丞相史彌遠腹心也。

    危稹以通問徐僑獲罪,其人可知,矧治州之政,有循吏之風焉。

    羅必元受學于稹者也。

    程公許、王遂谠論疊見,豈不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