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張可大,竄盧普、李士達,以其棄城也。
二年,黃州圍解,降诏獎谕,拜端明殿學士,職任依舊,恩數視執政,進封奉化郡侯,加食邑。
诏入觐,拜參知政事,督視東西、荊湖南北、江西路軍馬,鄂州置司,兼督視淮南西路軍馬兼督視光、蕲、黃、夔、施州軍馬,加食邑。
城黃州。
十一月,複光州。
十二月,複滁州。
三年,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樞密、都督兩淮四川京西湖北軍馬,進封公,加食邑,兼督江西、湖南軍馬,改都督江、淮、京、湖、四川軍馬。
薦士三十有二人,其後董槐、吳潛皆号賢相。
複信陽,以督府米拯淮民之饑。
六月,複襄陽,嵩之言:“襄陽雖複,未易守。
”自是邊境多以捷聞,降诏獎谕。
四年,乞祠,趣召奏事,轉三官,依前右丞相兼樞密使,眷顧特隆,賜赍無虛日。
久旱,乞解機政。
地震,屢疏乞罷免,皆不許。
淳祐元年,進《玉斧箴》。
安南入貢,不用正朔,嵩之議用範仲淹卻西夏書例,以不敢聞于朝還之。
二年,進高、孝、光、甯帝《紀》,《孝宗經武要略》,《甯宗實錄》、《日曆》,《會要》、《玉牒》,進金紫光祿大夫,加食邑。
是冬,封永國公,加食邑。
四年,遭父喪,起複右丞相兼樞密使。
累賜手诏,遣中使趣行。
于是太學生黃恺伯、金九萬、孫翼鳳等百四十四人,武學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學生劉時舉、王元野、黃道等九十四人,宗學生與寰等三十四人,建昌軍學教授盧钺,皆上書論嵩之不當起複,不報。
将作監徐元傑奏對及劉鎮上封事,帝意頗悟。
初,嵩之從子璟卿嘗以書谏曰: 伯父秉天下之大政,必辦天下之大事;膺天下之大任,必能成天下之大功。
比所行浸不克終,用人之法,不待舉削而改官者有之,譴責未幾而旋蒙叙理者有之,丁難未幾而遽被起複者有之。
借曰有非常之才,有不次之除,醲恩異賞,所以收拾人才,而不知斯人者果能運籌帷幄、獻六奇之策而得之乎?抑亦獻賂幕賓而得之乎?果能馳身鞍馬,效一戰之勇而得之乎?抑亦效颦奴仆而得之乎?徒聞包苴公行,政出多門,便嬖私昵,狼狽萬狀,祖宗格法,壞于今日也。
自開督府,東南民力,困于供需,州縣倉卒,匮于應辦,辇金帛,輓刍粟,絡繹道路,曰一則督府,二則督府,不知所幹者何事,所成者何功!近聞蜀川不守,議者多歸退師于鄂之失。
何者?分戍列屯,備邊禦戎,首尾相援,如常山之蛇。
維揚則有趙葵,廬江則有杜伯虎,金陵則有别之傑。
為督府者,宜據鄂渚形勢之地,西可以援蜀,東可以援淮,北可以鎮荊湖。
不此之圖,盡損藩籬,深入堂奧,伯父謀身自固之計則安,其如天下蒼生何! 是以饑民叛将,乘虛搗危,侵轶于沅、湘,搖蕩于鼎、澧。
為江陵之勢苟孤,則武昌之勢未易守;刑湖之路稍警,則江、浙之諸郡焉得高枕而卧?況殺降失信,則前日徹疆之計不可複用矣;内地失護,則前日清野之策不可複施矣。
此隙一開,東南生靈特幾上之肉耳。
則宋室南渡之疆土,惡能保其金瓯之無阙也。
盍早為之圖,上以寬九重宵旰之憂,下以慰雙親朝夕之望。
不然,師老财殚,績用不成,主憂臣辱,公論不容。
萬一不畏強禦之士,繩以《春秋》之法,聲其讨罪不效之咎,當此之時,雖優遊菽水之養,其可得乎?異日國史載之,不得齒于趙普開國勳臣之列,而乃廁于蔡京誤國亂臣之後,遺臭萬年,果何面目見我祖于地下乎?人謂禍起蕭牆,危如朝露,此愚所痛心疾首為伯父苦口極言。
為今之計,莫若盡去在幕之群小,悉召在野之君子,相與改弦易轍,戮力王事,庶幾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矣。
如其視失而不知救,視非而不知革,薰莸同器,驽骥同枥,天下大勢,骎骎日趨于危亡之域矣。
伯父與璟卿,親猶父子也,伯父無以少年而忽之,則吾族幸甚!天下生靈幸甚!我祖宗社稷幸甚! 居無何,璟卿暴卒,相傳嵩之緻毒雲。
嵩之為公論所不容,居閑十有三年。
寶祐四年春,授觀文殿大學士,加食邑。
八月癸巳卒,遺表上,帝辍朝,贈少師、安德軍範度使,進封魯國公,谥忠簡,以家諱改谥莊肅。
德祐初,以右正言徐直方言奪谥。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遠人。
少喜言兵,陰讀孫武、曹操之書,而曰:“使吾得用,将汛掃中土以還天子。
”槐貌甚偉,廣颡而豐頤,又美髯,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嚴,聞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學,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願也。
”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學于永嘉葉師雍。
聞輔廣者,朱熹之門人,複往從廣,廣歎其善學。
嘉定六年,登進士第,調靖安主簿。
丁父憂去官。
十四年,起為廣德軍錄事參軍,民有誣富人李桷私鑄兵結豪傑以應李全者,郡捕系之獄,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為反者解說,族矣。
”槐曰:“吏明知獄有枉,而擠諸死地以傅于法:顧法豈謂諸被告者無論枉不枉,皆可殺乎?”不聽。
頃之,守以憂去,槐攝通判州事,歎曰:“桷誠枉,今不為出之,生無繇矣。
”乃為翻其辭,明其不反,書上,卒脫桷獄。
紹定二年,遷鎮江觀察推官。
明年春,入為主管刑部架閣文字。
秋,兼權禮兵部架閣,遷籍田令,特差權通判鎮江府。
至州,會全叛,涉淮臨大江,大府急發州兵。
槐即日将兵濟江而西,全遁去,乃還。
五年,丁母憂。
端平三年,差通判蕲州,辭。
嘉熙元年,召赴都堂,遷宗正寺簿、出知常州。
後三日,提點湖北刑獄。
常德軍亂,夜縱火而噪,守尉闖不出。
槐騎從數人于火所,且問亂故。
亂者曰:“将軍馬彥直奪吾歲請,吾屬将責之償,不為亂也。
”槐坐馬上,召彥直斬馬前,亂者還入伍中,明日,乃捕首亂者七人戮諸市,而赙彥直之家。
差充歸、峽、嶽察訪使。
二年,兼權知常德府,尋兼軍器少監,依舊提點刑獄。
三年,以直寶谟閣知江州兼都督府參謀。
秋,流民渡江而來歸者十餘萬,議者皆謂:“方軍興,郡國急儲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發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歸焉。
當是時,宋與金為鄰國,而襄、漢、揚、楚之間,豪傑皆自相結以保其族,無賴者往往去為群盜。
浮光人翟全寓黃陂,有衆三千餘,稍出鹵掠。
槐令客說下全,徙之陽烏洲,使雜耕蕲春間,又享賜之,用為裨将。
于是曹聰、劉清之屬皆來自歸。
四年,進直華文閣、知潭州、主管湖南安撫司公事。
方三邊急于守禦,督府日夜征發,民且困,槐為畫策應之,令民不傷而軍須亦不匮。
淳祐二年,遷左司郎官,進直龍圖閣、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
視其賦則吏侵甚,下教曰:“莅州而吏猶為盜不自悔,吾且誅之!”吏乃震恐,願自新。
槐因除民患害,凡利有宜,弛以利民,惟恐不盡弛。
大計軍實,常若敵且至。
裨将盧淵兇猾不受命,斬以徇師,軍中肅然。
三年,進秘閣修撰。
四年,召入奏
二年,黃州圍解,降诏獎谕,拜端明殿學士,職任依舊,恩數視執政,進封奉化郡侯,加食邑。
诏入觐,拜參知政事,督視東西、荊湖南北、江西路軍馬,鄂州置司,兼督視淮南西路軍馬兼督視光、蕲、黃、夔、施州軍馬,加食邑。
城黃州。
十一月,複光州。
十二月,複滁州。
三年,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樞密、都督兩淮四川京西湖北軍馬,進封公,加食邑,兼督江西、湖南軍馬,改都督江、淮、京、湖、四川軍馬。
薦士三十有二人,其後董槐、吳潛皆号賢相。
複信陽,以督府米拯淮民之饑。
六月,複襄陽,嵩之言:“襄陽雖複,未易守。
”自是邊境多以捷聞,降诏獎谕。
四年,乞祠,趣召奏事,轉三官,依前右丞相兼樞密使,眷顧特隆,賜赍無虛日。
久旱,乞解機政。
地震,屢疏乞罷免,皆不許。
淳祐元年,進《玉斧箴》。
安南入貢,不用正朔,嵩之議用範仲淹卻西夏書例,以不敢聞于朝還之。
二年,進高、孝、光、甯帝《紀》,《孝宗經武要略》,《甯宗實錄》、《日曆》,《會要》、《玉牒》,進金紫光祿大夫,加食邑。
是冬,封永國公,加食邑。
四年,遭父喪,起複右丞相兼樞密使。
累賜手诏,遣中使趣行。
于是太學生黃恺伯、金九萬、孫翼鳳等百四十四人,武學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學生劉時舉、王元野、黃道等九十四人,宗學生與寰等三十四人,建昌軍學教授盧钺,皆上書論嵩之不當起複,不報。
将作監徐元傑奏對及劉鎮上封事,帝意頗悟。
初,嵩之從子璟卿嘗以書谏曰: 伯父秉天下之大政,必辦天下之大事;膺天下之大任,必能成天下之大功。
比所行浸不克終,用人之法,不待舉削而改官者有之,譴責未幾而旋蒙叙理者有之,丁難未幾而遽被起複者有之。
借曰有非常之才,有不次之除,醲恩異賞,所以收拾人才,而不知斯人者果能運籌帷幄、獻六奇之策而得之乎?抑亦獻賂幕賓而得之乎?果能馳身鞍馬,效一戰之勇而得之乎?抑亦效颦奴仆而得之乎?徒聞包苴公行,政出多門,便嬖私昵,狼狽萬狀,祖宗格法,壞于今日也。
自開督府,東南民力,困于供需,州縣倉卒,匮于應辦,辇金帛,輓刍粟,絡繹道路,曰一則督府,二則督府,不知所幹者何事,所成者何功!近聞蜀川不守,議者多歸退師于鄂之失。
何者?分戍列屯,備邊禦戎,首尾相援,如常山之蛇。
維揚則有趙葵,廬江則有杜伯虎,金陵則有别之傑。
為督府者,宜據鄂渚形勢之地,西可以援蜀,東可以援淮,北可以鎮荊湖。
不此之圖,盡損藩籬,深入堂奧,伯父謀身自固之計則安,其如天下蒼生何! 是以饑民叛将,乘虛搗危,侵轶于沅、湘,搖蕩于鼎、澧。
為江陵之勢苟孤,則武昌之勢未易守;刑湖之路稍警,則江、浙之諸郡焉得高枕而卧?況殺降失信,則前日徹疆之計不可複用矣;内地失護,則前日清野之策不可複施矣。
此隙一開,東南生靈特幾上之肉耳。
則宋室南渡之疆土,惡能保其金瓯之無阙也。
盍早為之圖,上以寬九重宵旰之憂,下以慰雙親朝夕之望。
不然,師老财殚,績用不成,主憂臣辱,公論不容。
萬一不畏強禦之士,繩以《春秋》之法,聲其讨罪不效之咎,當此之時,雖優遊菽水之養,其可得乎?異日國史載之,不得齒于趙普開國勳臣之列,而乃廁于蔡京誤國亂臣之後,遺臭萬年,果何面目見我祖于地下乎?人謂禍起蕭牆,危如朝露,此愚所痛心疾首為伯父苦口極言。
為今之計,莫若盡去在幕之群小,悉召在野之君子,相與改弦易轍,戮力王事,庶幾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矣。
如其視失而不知救,視非而不知革,薰莸同器,驽骥同枥,天下大勢,骎骎日趨于危亡之域矣。
伯父與璟卿,親猶父子也,伯父無以少年而忽之,則吾族幸甚!天下生靈幸甚!我祖宗社稷幸甚! 居無何,璟卿暴卒,相傳嵩之緻毒雲。
嵩之為公論所不容,居閑十有三年。
寶祐四年春,授觀文殿大學士,加食邑。
八月癸巳卒,遺表上,帝辍朝,贈少師、安德軍範度使,進封魯國公,谥忠簡,以家諱改谥莊肅。
德祐初,以右正言徐直方言奪谥。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遠人。
少喜言兵,陰讀孫武、曹操之書,而曰:“使吾得用,将汛掃中土以還天子。
”槐貌甚偉,廣颡而豐頤,又美髯,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嚴,聞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學,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願也。
”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學于永嘉葉師雍。
聞輔廣者,朱熹之門人,複往從廣,廣歎其善學。
嘉定六年,登進士第,調靖安主簿。
丁父憂去官。
十四年,起為廣德軍錄事參軍,民有誣富人李桷私鑄兵結豪傑以應李全者,郡捕系之獄,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為反者解說,族矣。
”槐曰:“吏明知獄有枉,而擠諸死地以傅于法:顧法豈謂諸被告者無論枉不枉,皆可殺乎?”不聽。
頃之,守以憂去,槐攝通判州事,歎曰:“桷誠枉,今不為出之,生無繇矣。
”乃為翻其辭,明其不反,書上,卒脫桷獄。
紹定二年,遷鎮江觀察推官。
明年春,入為主管刑部架閣文字。
秋,兼權禮兵部架閣,遷籍田令,特差權通判鎮江府。
至州,會全叛,涉淮臨大江,大府急發州兵。
槐即日将兵濟江而西,全遁去,乃還。
五年,丁母憂。
端平三年,差通判蕲州,辭。
嘉熙元年,召赴都堂,遷宗正寺簿、出知常州。
後三日,提點湖北刑獄。
常德軍亂,夜縱火而噪,守尉闖不出。
槐騎從數人于火所,且問亂故。
亂者曰:“将軍馬彥直奪吾歲請,吾屬将責之償,不為亂也。
”槐坐馬上,召彥直斬馬前,亂者還入伍中,明日,乃捕首亂者七人戮諸市,而赙彥直之家。
差充歸、峽、嶽察訪使。
二年,兼權知常德府,尋兼軍器少監,依舊提點刑獄。
三年,以直寶谟閣知江州兼都督府參謀。
秋,流民渡江而來歸者十餘萬,議者皆謂:“方軍興,郡國急儲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發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歸焉。
當是時,宋與金為鄰國,而襄、漢、揚、楚之間,豪傑皆自相結以保其族,無賴者往往去為群盜。
浮光人翟全寓黃陂,有衆三千餘,稍出鹵掠。
槐令客說下全,徙之陽烏洲,使雜耕蕲春間,又享賜之,用為裨将。
于是曹聰、劉清之屬皆來自歸。
四年,進直華文閣、知潭州、主管湖南安撫司公事。
方三邊急于守禦,督府日夜征發,民且困,槐為畫策應之,令民不傷而軍須亦不匮。
淳祐二年,遷左司郎官,進直龍圖閣、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
視其賦則吏侵甚,下教曰:“莅州而吏猶為盜不自悔,吾且誅之!”吏乃震恐,願自新。
槐因除民患害,凡利有宜,弛以利民,惟恐不盡弛。
大計軍實,常若敵且至。
裨将盧淵兇猾不受命,斬以徇師,軍中肅然。
三年,進秘閣修撰。
四年,召入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