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賜仙花金帶,進封子,加食邑。
紹定元年,以創防江軍、甯淮軍及平楚州畔寇劉慶福等功,皆升其官,進龍圖閣待制,仍任,兼江東轉運副使。
三年,進煥章閣直學士,仍任,進封伯,加食邑。
以李全犯淮東,進煥文閣學士、江淮制置使,乃命專讨,許便宜從事。
四年,進封侯,加食邑。
及戮全,善湘遣使以露布上,乃進兵部尚書,仍兼任。
時善湘見範、葵進取,慰藉殷勤,饋問接踵,有請必應。
遣諸子屯寶應以從,範、葵亦讓功督府,凡得捷,皆汝櫄等握筆草報。
善湘季子汝楳,丞相史彌遠婿也,故奏報無不達。
以平閩寇功,轉江淮安撫制置使。
五年,複泰州淮安州、鹽城淮陰縣四城,及策應京湖功,進端明殿學士,與執政恩例,仍任,升留守,加食邑。
以受金樞密副使納合買住降,複盱眙軍、泗壽二州功,進資政殿學士,加食邑,遣使賜手诏、金器等物。
九疏丐歸,皆不許。
請愈力,進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封天水郡公,加食邑。
監察禦史劾奏善湘,禦筆以善湘有讨逆複城之功,寝其奏。
嘉熙二年,授四川宣撫使兼知成都府,未拜,改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
即丐祠,改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三年,兩請休緻,四乞歸田,複提舉洞霄宮。
淳祐二年,帝手诏求所解《春秋》,進觀文殿學士,守本官緻仕,卒。
遺表聞,帝震悼辍視朝,贈少師,赙贈加等。
所著有《周易約說》八卷,《周易或問》四卷,《周易續問》八卷,《周易指要》四卷,《學易補過》六卷,《洪範統論》一卷,《中庸約說》一卷,《大學解》十卷,《論語大意》十卷,《孟子解》十四卷,《老子解》十卷,《春秋三傳通議》三十卷,詩詞雜著三十五卷。
趙與歡,字悅道,燕懿王八世孫。
嘉定七年進士,調會稽尉,改建甯司戶參軍。
中明法科,攝浦城縣。
丁父憂,作《善慶五規》示子孫。
免喪,授大理評事。
轉對,言天變、民情、國威三事,又言:“死囚以取會駁勘,動涉歲時,類瘐死,而幹證者多斃逆旅,宜精擇憲臣使詳覆,果可疑則親往鞫正,必情法輕重可闵,始許審奏。
” 遷籍田令。
久之,拜宗正寺簿,曆軍器監、司農寺丞,遷宗正丞兼權都官郎官,改倉部,權度支,以直寶章閣知安吉州。
郡計仰榷醋,禁綱峻密,與歡首捐以予民。
設銅钲縣門,欲訴者擊之,冤無不直。
有富民訴幼子,察之非其本心,姑逮其子付獄,徐廉之,乃二兄強其父析業。
與歡曉以法,開以天理,皆忻然感悟。
又嫠媪僅一子,亦以不孝告,留之郡聽,日給馔,俾親饋,晨昏以禮,未周月,母子如初。
二家皆畫像事之。
喪母,朝廷屢起之,不可,議使守邊,授淮西提點刑獄,弗能奪。
再期,以刑部郎官召,乞終禫,奉祠,複半載,乃趨朝。
自恢複退師,又議納使,與歡言:“在朝迎合,政出多門,必得智識氣節之士,布列中外可也。
”兼權檢正,遷宗正少卿兼權戶部侍郎,尋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同詳定,剖決明暢,罪者鹹服。
郊祀之夕,大風雷,與歡言國本未定,又陣弭盜固本之策。
有以刑罰術數言于帝者,與歡言:“導民有本。
如臣待罪天府,豈遽能及民,惟其真實相孚,待以不擾,數月而庭訟彌寡。
人心本善,有感必從。
或謂厲以威、待以術者,非知本之論。
”且言:“朝令夕改,非以示作新;旁蹊曲徑,非以肅紀綱。
”帝為悚然。
又建言:“秦刻頌有‘端平法度’語。
” 明年改元嘉熙,襄、蜀殘破,或望風棄地,召見便殿,言:“韓琦當仁宗朝,猶晝夜泣血。
今主憂臣辱矣。
”因具言防邊之道,其後多見施行。
與歡招刺三千人為忠毅軍,又言:“禁衛虛籍及京口諸郡,悉宜募兵,統以郡将,财先贍軍,餘始上供,乞省不急之費。
”薦文武士四十人。
遷戶部侍郎兼權兵部尚書,論邊事至為深切。
星變,上章請罷。
大火,力言災變之烈,謂:“臣罪擢發莫數,猶欲以去國為言,少悟上聽。
願祗畏天威,思以實德及民,始自上躬,痛加節約,廣推振恤。
”五請竄。
于是中書方大琮言:“與歡素自潔修,疏财輕爵,人所共知,不幸遇此,觀其待罪之章,懇切至到,未嘗不歎其知義也。
乞俞所請,使小大之臣,皆知引咎。
”乃收一階。
尋複之。
與歡請先叙複同降官屬,又言:“艱難不可為之時,當慷慨厲志,深為人才兵力思。
”遷戶部尚書兼權吏部,累丐祠,不許。
論楮币自嘉定以一易二,失信天下,嘗出内帑收換,屢稱提而折閱益甚。
嘗請兩界并展十年勿議造新,責州縣毋以損污抑沮,至是遂請不立界限以絕其疑,所以區畫者甚備。
其後诏宰相遍詢侍從,與歡又以前說陳之。
有欲以端平錢當五行使,與歡謂:“開禧嘗以二當三,何救于楮。
”且曰:“士大夫不清白奉法,恪意扶持,雖日易一法,無救于楮,而國非其國矣。
法削國弱,能獨享富貴乎?”每言“端平以來,竄贓吏,禁包苴,戒奔競,戢橫斂,而風俗沈痼自若。
或口仁義而身市井,率以欺君為常,肥家為樂,遂臨事乏使,而小人得從旁乘間竊取官爵矣。
”疏乞:“别邪正,警偷惰,獎用恬退質直之士,以絕躁競浮靡之習。
内廷有關于除授者必斥,暗室有涉于謗議者必思,清心寡欲,以革酣歌黩貨之風,其機皆自陛下始。
”又言:“軍政弛而尺籍不明,總兵者或緣功賞開嫌隙,内則班行惟求速化,守牧類多貪庸,楮事日非,浮冗不節,指陳無虛日。
” 大風震雷數見,因具陳邊事,且言:“人才國用,民力兵威,願乘此機,加意根本,勿徒困精神于除授,老歲月于
紹定元年,以創防江軍、甯淮軍及平楚州畔寇劉慶福等功,皆升其官,進龍圖閣待制,仍任,兼江東轉運副使。
三年,進煥章閣直學士,仍任,進封伯,加食邑。
以李全犯淮東,進煥文閣學士、江淮制置使,乃命專讨,許便宜從事。
四年,進封侯,加食邑。
及戮全,善湘遣使以露布上,乃進兵部尚書,仍兼任。
時善湘見範、葵進取,慰藉殷勤,饋問接踵,有請必應。
遣諸子屯寶應以從,範、葵亦讓功督府,凡得捷,皆汝櫄等握筆草報。
善湘季子汝楳,丞相史彌遠婿也,故奏報無不達。
以平閩寇功,轉江淮安撫制置使。
五年,複泰州淮安州、鹽城淮陰縣四城,及策應京湖功,進端明殿學士,與執政恩例,仍任,升留守,加食邑。
以受金樞密副使納合買住降,複盱眙軍、泗壽二州功,進資政殿學士,加食邑,遣使賜手诏、金器等物。
九疏丐歸,皆不許。
請愈力,進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封天水郡公,加食邑。
監察禦史劾奏善湘,禦筆以善湘有讨逆複城之功,寝其奏。
嘉熙二年,授四川宣撫使兼知成都府,未拜,改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
即丐祠,改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三年,兩請休緻,四乞歸田,複提舉洞霄宮。
淳祐二年,帝手诏求所解《春秋》,進觀文殿學士,守本官緻仕,卒。
遺表聞,帝震悼辍視朝,贈少師,赙贈加等。
所著有《周易約說》八卷,《周易或問》四卷,《周易續問》八卷,《周易指要》四卷,《學易補過》六卷,《洪範統論》一卷,《中庸約說》一卷,《大學解》十卷,《論語大意》十卷,《孟子解》十四卷,《老子解》十卷,《春秋三傳通議》三十卷,詩詞雜著三十五卷。
趙與歡,字悅道,燕懿王八世孫。
嘉定七年進士,調會稽尉,改建甯司戶參軍。
中明法科,攝浦城縣。
丁父憂,作《善慶五規》示子孫。
免喪,授大理評事。
轉對,言天變、民情、國威三事,又言:“死囚以取會駁勘,動涉歲時,類瘐死,而幹證者多斃逆旅,宜精擇憲臣使詳覆,果可疑則親往鞫正,必情法輕重可闵,始許審奏。
” 遷籍田令。
久之,拜宗正寺簿,曆軍器監、司農寺丞,遷宗正丞兼權都官郎官,改倉部,權度支,以直寶章閣知安吉州。
郡計仰榷醋,禁綱峻密,與歡首捐以予民。
設銅钲縣門,欲訴者擊之,冤無不直。
有富民訴幼子,察之非其本心,姑逮其子付獄,徐廉之,乃二兄強其父析業。
與歡曉以法,開以天理,皆忻然感悟。
又嫠媪僅一子,亦以不孝告,留之郡聽,日給馔,俾親饋,晨昏以禮,未周月,母子如初。
二家皆畫像事之。
喪母,朝廷屢起之,不可,議使守邊,授淮西提點刑獄,弗能奪。
再期,以刑部郎官召,乞終禫,奉祠,複半載,乃趨朝。
自恢複退師,又議納使,與歡言:“在朝迎合,政出多門,必得智識氣節之士,布列中外可也。
”兼權檢正,遷宗正少卿兼權戶部侍郎,尋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同詳定,剖決明暢,罪者鹹服。
郊祀之夕,大風雷,與歡言國本未定,又陣弭盜固本之策。
有以刑罰術數言于帝者,與歡言:“導民有本。
如臣待罪天府,豈遽能及民,惟其真實相孚,待以不擾,數月而庭訟彌寡。
人心本善,有感必從。
或謂厲以威、待以術者,非知本之論。
”且言:“朝令夕改,非以示作新;旁蹊曲徑,非以肅紀綱。
”帝為悚然。
又建言:“秦刻頌有‘端平法度’語。
” 明年改元嘉熙,襄、蜀殘破,或望風棄地,召見便殿,言:“韓琦當仁宗朝,猶晝夜泣血。
今主憂臣辱矣。
”因具言防邊之道,其後多見施行。
與歡招刺三千人為忠毅軍,又言:“禁衛虛籍及京口諸郡,悉宜募兵,統以郡将,财先贍軍,餘始上供,乞省不急之費。
”薦文武士四十人。
遷戶部侍郎兼權兵部尚書,論邊事至為深切。
星變,上章請罷。
大火,力言災變之烈,謂:“臣罪擢發莫數,猶欲以去國為言,少悟上聽。
願祗畏天威,思以實德及民,始自上躬,痛加節約,廣推振恤。
”五請竄。
于是中書方大琮言:“與歡素自潔修,疏财輕爵,人所共知,不幸遇此,觀其待罪之章,懇切至到,未嘗不歎其知義也。
乞俞所請,使小大之臣,皆知引咎。
”乃收一階。
尋複之。
與歡請先叙複同降官屬,又言:“艱難不可為之時,當慷慨厲志,深為人才兵力思。
”遷戶部尚書兼權吏部,累丐祠,不許。
論楮币自嘉定以一易二,失信天下,嘗出内帑收換,屢稱提而折閱益甚。
嘗請兩界并展十年勿議造新,責州縣毋以損污抑沮,至是遂請不立界限以絕其疑,所以區畫者甚備。
其後诏宰相遍詢侍從,與歡又以前說陳之。
有欲以端平錢當五行使,與歡謂:“開禧嘗以二當三,何救于楮。
”且曰:“士大夫不清白奉法,恪意扶持,雖日易一法,無救于楮,而國非其國矣。
法削國弱,能獨享富貴乎?”每言“端平以來,竄贓吏,禁包苴,戒奔競,戢橫斂,而風俗沈痼自若。
或口仁義而身市井,率以欺君為常,肥家為樂,遂臨事乏使,而小人得從旁乘間竊取官爵矣。
”疏乞:“别邪正,警偷惰,獎用恬退質直之士,以絕躁競浮靡之習。
内廷有關于除授者必斥,暗室有涉于謗議者必思,清心寡欲,以革酣歌黩貨之風,其機皆自陛下始。
”又言:“軍政弛而尺籍不明,總兵者或緣功賞開嫌隙,内則班行惟求速化,守牧類多貪庸,楮事日非,浮冗不節,指陳無虛日。
” 大風震雷數見,因具陳邊事,且言:“人才國用,民力兵威,願乘此機,加意根本,勿徒困精神于除授,老歲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