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勸之曰:“名門子安可不學。
”汝谠慚,自是終身不衣短後衣。
折節讀書,與兄汝談齊名,天下稱為“二趙”。
以祖遺恩補承務郎,曆泉州市舶務、利州大軍倉屬。
從臣薦宗室之賢者,監行在右藏西庫。
韓侂胄謀逐趙汝愚,汝谠兄弟昌言非是,且上言訟汝愚冤。
侂胄懼其詞直,使其黨胡纮再攻汝愚,以汝谠兄弟受汝愚厚恩,私屬為之畫策,惑亂天聽為言,斥使去國。
坐廢十年,調華亭浦東鹽場,棄職去。
辟浙西安撫司幕官,調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皆不赴。
以前官改鎮東軍。
登嘉定元年進士第,為太社令,遷将作監簿、大理司農丞。
與史彌遠不合,請外,改湖南提舉常平,易江西,尋提點刑獄。
瑞州大姓幸氏貪徐氏田不可得,強取其禾,終不與,誣以殺婢,置徐獄。
徐訴其冤,汝谠以反坐法黥竄幸氏,籍其家。
幸氏走,告急于中宮,徙汝谠湖南。
既至,則表直臣龔夬墓。
浏陽有豪民羅氏奪民田,汝谠複懲以法。
遷知溫州,卒。
汝谠常言:“宗子不忘君,孝子不辱身,臨難則功業當如朱虛,立身當如子政。
” 趙希錧,字君錫,舊名希哲,登慶元二年進士第,改賜今名。
少扶父喪歸,道遇寇,左右駭散,希錧拊棺恸哭不懾,寇義而去。
學于陳傅良、徐誼,既舉進士,調汀州司戶。
峒寇李元砺方起,汀人震懼,郡會僚佐議守城,希錧下坐無一語,守異之曰:“不言得無有所見乎?”希錧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裡有關曰古城,若悉精銳以扼其沖,賊不足慮矣。
”守以付希錧,人為危之。
希錧至關,審形明間,申令謹候,分畫粗定,賊已遣諜窺關。
希錧得諜诘之,縱其舉火相示,而羸師以誤之。
夜半,賊數百銜枚突至,希錧嚴兵以待。
賊且至,始命矢石俱下,賊無一免,餘黨聞風而遁。
希錧引還,老稚羅拜相屬,希錧繇他道以避之。
事聞,诏升州推官,治疑獄,決滞訟,攝下邑,弭亂卒。
去之日,軍民遮道泣送者數十裡。
調主管夔州路轉運司帳司,疏大甯鹽井利病,使者上諸朝,民便之。
改知玉山縣,未行。
召對,希錧首言民力困于貪吏,軍力困于偾帥,國家之力則外困于歸附之卒,内困于浮冗之費;次論四蜀铨科舉之弊;次論大甯鹽井本末。
甯宗嘉納之。
授大理寺丞,遷大宗正丞,權工部郎官。
宗姓多貧,而始生有訓名,為人後有過禮,吏受赇亡藝,莫敢自陳,希錧白其長推行之。
會朝議,燕邸近屬赴朝參者少,命希錧易班,希錧力辭,弗克。
特換授吉州刺史、提舉佑神觀。
未幾,廷臣言宗姓換班人嘗舉進士,請視朝士,聽輪對。
于是希錧次對時首論:“今日多事之際,而未有辦事之人。
朝紳,清選也,以緘默為清重,以刻薄為舉職,以無所可否為識體。
阃寄,重任也,以大言為有志,以使過為知恩。
臣非敢厚誣天下以為無人,患在選擇未得其道、器使未當其才爾。
”授成州團練使,賜金帶,令服系。
以寶玺推恩,進和州防禦使。
理宗即位,進潭州觀察使,以公族近邸,恩特加厚。
又進安德軍承宣使。
希錧引對,言:“初政急務,莫先于明道,總治統,收人心。
”上為動容。
越明年,論祠祭不蠲,禁衛不肅。
慈明宮上壽,升節度,封信安郡公。
卒,遺奏聞,上震悼辍視朝,賜含斂,贈以金币。
希錧風資凝重,胸抱魁壘,揚人之善,不記人之過,急人之難,不忘人之恩。
居官,祁寒盛暑未嘗谒告,衣食取裁足而已。
追封信安郡王。
趙彥呐,字敏若,彭州人。
登四川類試第。
少以材稱。
吳曦叛,以祿禧僞守夔,彥呐結義士殺之,遂顯名。
嘉定十二年,關外西和州新被兵,制使安丙檄使經理,金人再至,戰卻之。
因請修州北水關,募民耕戰以守;又勸丙盡捐關外四州租,結民兵使各自為守。
皆不行。
在州五年,得軍民心,轉提點刑獄,尋帥沔,時譽甚都。
及崔與之代丙,始察其大言無實,謂他日誤事省必此人,請廟堂毋付以邊藩。
尋奪其節制。
寶慶元年,乃移帥興元。
三年,會鄭損棄四州,退保三關,彥呐力争不勝,罷歸家者五年。
紹定四年,桂如淵代損,起彥呐于副使,更李?、黃伯固,皆彥呐副之。
端平元年,遂升正使,丞相鄭清之趣其出兵,以應入洛之役,不從。
秦、鞏之豪汪世顯久求内附。
至是彥呐為力請數四,清之亦汔不從。
三年,金人大入至三泉,彥呐大敗,眨衡州,其子洸夫用事亦竄嶺南,史嵩之留之江陵兩年,卒。
趙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
父武翼郎不陋,從高宗渡江,聞明州多名儒,徙居焉。
善湘以恩補保義郎,轉成忠郎、監潭州南嶽廟,轉忠翊郎,又轉忠訓郎。
慶元二年舉進士,以近屬轉秉義郎,換承事郎,調金壇縣丞。
五年,知餘姚縣。
開禧元年,添差通判婺州。
嘉定元年,以招茶寇功,赴都堂審察,提轄文思院。
出判無為軍兼淮南轉運判官、淮西提點刑獄。
四年,改知常州。
八年,主管武夷山沖佑觀。
十年,知湖州。
十一年,丁内艱,明年起複,知和州,三辭不獲命。
遷知大宗正丞兼權戶部郎官,改知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兼淮西提舉常平,兼知無為軍。
進直徽猷閣、主管淮南制置司公事,兼知廬州,兼本路安撫,仍兼轉運判官、提舉常平。
十三年,進直寶文閣。
以平固始寇功,賜金帶,許令服系。
十四年,進直龍圖閣、知鎮江府。
十七年,拜大理少卿,進右文殿修撰、知鎮江府,封祥符縣男,賜食邑。
寶慶二年,進集英殿修撰,拜大理卿兼權刑部侍郎,進寶章閣待制、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兼主管行宮留守司公事。
”汝谠慚,自是終身不衣短後衣。
折節讀書,與兄汝談齊名,天下稱為“二趙”。
以祖遺恩補承務郎,曆泉州市舶務、利州大軍倉屬。
從臣薦宗室之賢者,監行在右藏西庫。
韓侂胄謀逐趙汝愚,汝谠兄弟昌言非是,且上言訟汝愚冤。
侂胄懼其詞直,使其黨胡纮再攻汝愚,以汝谠兄弟受汝愚厚恩,私屬為之畫策,惑亂天聽為言,斥使去國。
坐廢十年,調華亭浦東鹽場,棄職去。
辟浙西安撫司幕官,調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皆不赴。
以前官改鎮東軍。
登嘉定元年進士第,為太社令,遷将作監簿、大理司農丞。
與史彌遠不合,請外,改湖南提舉常平,易江西,尋提點刑獄。
瑞州大姓幸氏貪徐氏田不可得,強取其禾,終不與,誣以殺婢,置徐獄。
徐訴其冤,汝谠以反坐法黥竄幸氏,籍其家。
幸氏走,告急于中宮,徙汝谠湖南。
既至,則表直臣龔夬墓。
浏陽有豪民羅氏奪民田,汝谠複懲以法。
遷知溫州,卒。
汝谠常言:“宗子不忘君,孝子不辱身,臨難則功業當如朱虛,立身當如子政。
” 趙希錧,字君錫,舊名希哲,登慶元二年進士第,改賜今名。
少扶父喪歸,道遇寇,左右駭散,希錧拊棺恸哭不懾,寇義而去。
學于陳傅良、徐誼,既舉進士,調汀州司戶。
峒寇李元砺方起,汀人震懼,郡會僚佐議守城,希錧下坐無一語,守異之曰:“不言得無有所見乎?”希錧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裡有關曰古城,若悉精銳以扼其沖,賊不足慮矣。
”守以付希錧,人為危之。
希錧至關,審形明間,申令謹候,分畫粗定,賊已遣諜窺關。
希錧得諜诘之,縱其舉火相示,而羸師以誤之。
夜半,賊數百銜枚突至,希錧嚴兵以待。
賊且至,始命矢石俱下,賊無一免,餘黨聞風而遁。
希錧引還,老稚羅拜相屬,希錧繇他道以避之。
事聞,诏升州推官,治疑獄,決滞訟,攝下邑,弭亂卒。
去之日,軍民遮道泣送者數十裡。
調主管夔州路轉運司帳司,疏大甯鹽井利病,使者上諸朝,民便之。
改知玉山縣,未行。
召對,希錧首言民力困于貪吏,軍力困于偾帥,國家之力則外困于歸附之卒,内困于浮冗之費;次論四蜀铨科舉之弊;次論大甯鹽井本末。
甯宗嘉納之。
授大理寺丞,遷大宗正丞,權工部郎官。
宗姓多貧,而始生有訓名,為人後有過禮,吏受赇亡藝,莫敢自陳,希錧白其長推行之。
會朝議,燕邸近屬赴朝參者少,命希錧易班,希錧力辭,弗克。
特換授吉州刺史、提舉佑神觀。
未幾,廷臣言宗姓換班人嘗舉進士,請視朝士,聽輪對。
于是希錧次對時首論:“今日多事之際,而未有辦事之人。
朝紳,清選也,以緘默為清重,以刻薄為舉職,以無所可否為識體。
阃寄,重任也,以大言為有志,以使過為知恩。
臣非敢厚誣天下以為無人,患在選擇未得其道、器使未當其才爾。
”授成州團練使,賜金帶,令服系。
以寶玺推恩,進和州防禦使。
理宗即位,進潭州觀察使,以公族近邸,恩特加厚。
又進安德軍承宣使。
希錧引對,言:“初政急務,莫先于明道,總治統,收人心。
”上為動容。
越明年,論祠祭不蠲,禁衛不肅。
慈明宮上壽,升節度,封信安郡公。
卒,遺奏聞,上震悼辍視朝,賜含斂,贈以金币。
希錧風資凝重,胸抱魁壘,揚人之善,不記人之過,急人之難,不忘人之恩。
居官,祁寒盛暑未嘗谒告,衣食取裁足而已。
追封信安郡王。
趙彥呐,字敏若,彭州人。
登四川類試第。
少以材稱。
吳曦叛,以祿禧僞守夔,彥呐結義士殺之,遂顯名。
嘉定十二年,關外西和州新被兵,制使安丙檄使經理,金人再至,戰卻之。
因請修州北水關,募民耕戰以守;又勸丙盡捐關外四州租,結民兵使各自為守。
皆不行。
在州五年,得軍民心,轉提點刑獄,尋帥沔,時譽甚都。
及崔與之代丙,始察其大言無實,謂他日誤事省必此人,請廟堂毋付以邊藩。
尋奪其節制。
寶慶元年,乃移帥興元。
三年,會鄭損棄四州,退保三關,彥呐力争不勝,罷歸家者五年。
紹定四年,桂如淵代損,起彥呐于副使,更李?、黃伯固,皆彥呐副之。
端平元年,遂升正使,丞相鄭清之趣其出兵,以應入洛之役,不從。
秦、鞏之豪汪世顯久求内附。
至是彥呐為力請數四,清之亦汔不從。
三年,金人大入至三泉,彥呐大敗,眨衡州,其子洸夫用事亦竄嶺南,史嵩之留之江陵兩年,卒。
趙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
父武翼郎不陋,從高宗渡江,聞明州多名儒,徙居焉。
善湘以恩補保義郎,轉成忠郎、監潭州南嶽廟,轉忠翊郎,又轉忠訓郎。
慶元二年舉進士,以近屬轉秉義郎,換承事郎,調金壇縣丞。
五年,知餘姚縣。
開禧元年,添差通判婺州。
嘉定元年,以招茶寇功,赴都堂審察,提轄文思院。
出判無為軍兼淮南轉運判官、淮西提點刑獄。
四年,改知常州。
八年,主管武夷山沖佑觀。
十年,知湖州。
十一年,丁内艱,明年起複,知和州,三辭不獲命。
遷知大宗正丞兼權戶部郎官,改知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兼淮西提舉常平,兼知無為軍。
進直徽猷閣、主管淮南制置司公事,兼知廬州,兼本路安撫,仍兼轉運判官、提舉常平。
十三年,進直寶文閣。
以平固始寇功,賜金帶,許令服系。
十四年,進直龍圖閣、知鎮江府。
十七年,拜大理少卿,進右文殿修撰、知鎮江府,封祥符縣男,賜食邑。
寶慶二年,進集英殿修撰,拜大理卿兼權刑部侍郎,進寶章閣待制、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兼主管行宮留守司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