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
關燈
小
中
大
淮東制置使賈似道以海州之捷,子才草獎谕诏,第述軍容之盛,不言其功,且語多戒敕,似道不樂。
又言:“全蜀盛時,官軍七八萬人,通忠義為十四萬,今官軍不過五萬而已,宜招新軍三萬,并撫慰田、楊二家,使歲以兵來助。
如此則蜀猶可保,不則不出三年,蜀必亡矣。
”湯漢、黃蛻召試學士院,子才發策,蛻譽嵩之,罷蛻正字去。
遷起居郎,言:“外郡以進奉易富貴,左右以土木蠱上心,小人以嘩競朋比陷君子,此天災所以數見也。
” 明堂禮成,帝将幸西太乙宮款謝,實欲遊西湖爾,子才力谏止。
皇子冠,面谕作樂章,禮部言:“古者适子一醮無樂,庶子三醮有樂,用樂非是。
”子才言:“嫡庶之分,特以所立之地不同,非适專用醴,庶專用醮也。
樂章乃學士院故事,況面谕臣,不敢不作。
”诏從之。
又言:“首蜀尾吳,幾二萬裡。
今兩淮惟賈似道、荊蜀惟李曾伯二人而已,可為寒心。
”謂:“宜于合肥别立淮西制置司、江淮别立荊湖制置司,且于漣、楚、光、黃、均、房、巴、阆、綿、劍要害之郡,或築城、或增戍以守之。
”似道聞之,怒曰:“是欲削吾地也。
”正月望,召妓入禁中,子才言:“此皆董宋臣輩壞陛下素履。
”權兵部侍郎,屢辭,帝不允。
升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禦史洪天錫劾宋臣、文翁及謝堂等,不報,出關。
子才請行其言,文翁别與州郡,堂自請外補,宋臣自請解内轄職,而宋臣錄黃竟不至院,蓋子才複有言也。
吳子聰之姑知古為女冠得幸,子聰因之以進,得知閣門事。
子才繳之曰:“子聰依憑城社,勢焰熏灼,以官爵為市,搢紳之無恥者輻湊其門,公論素所切齒,不可用。
”帝曰:“子聰之除,将一月矣,乃始繳駁,何也?可即為書行。
”子才曰:“文書不過百刻,此舊制也。
今子聰錄黃二十餘日乃至後省,蓋欲俟其供職,使臣不得繳之耳。
給、舍紀綱之地,豈容此輩得以行私于其間。
”于是子聰改知澧州,待次。
子才力辭去,帝遣檢正姚希得挽留之,不可。
以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前是例兼提領江、淮茶鹽,子才以不谙财懇免。
至郡,首教民孝弟,以前人《慈竹》、《義木》二詩刻而頒之,間詣學為諸生講說經義。
修采石戰艦百餘艘,造兵仗以千計。
前政負上供綱及總所綱七十萬缗,悉為補之。
蠲黃、池酒息六十餘萬貫,三縣秋苗畸零萬五千餘石,夏稅畸零綢帛四千五百餘匹、絲七百餘兩、綿一萬三千餘兩、麥二千餘石。
郡有平籴倉,以米五千石益之,又以缗錢二十六萬創抵庫,歲收其息以助籴本。
召入對,權工部侍郎。
時丁大全與宋臣表裡濁亂朝政,子才累疏辭歸。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為記曰:“白之斥,實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報脫靴之憾也。
力士方貴倨,豈甘以奴隸自處者。
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
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其後分提禁旅,蹀血宮庭,雖天子且不得奴隸之矣。
”又寫力士脫靴之狀,為之贊而刻諸石。
屬有拓本遺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訴于帝,乃與大全合謀,嗾禦史交章誣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饋遺過客為入己,降兩官,猶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問安吉守吳子明,子明奏曰:“臣嘗至子才家,四壁蕭然,人鹹知其清貧,陛下毋信讒言。
”帝語經筵宮曰:“牟子才之事,吳子明乃謂無之,何也?”衆莫敢對,戴慶炣曰:“臣憶子才嘗繳子明之兄子聰。
”帝曰:“然。
”事遂解。
蓋公論所在,雖仇雠不可廢也。
未幾,大全敗,宋臣斥,誣劾子才者悉竄嶺海外,乃複子才官職,提舉玉隆萬壽宮。
帝即欲召子才。
會似道入相,素憚子才,又憾草诏事,僅進寶章閣待制、知溫州;又嗾禦史造飛語目子才為潛黨,将中以危禍。
上意不可奪,遂以禮部侍郎召,屢辭,不許。
乃賜禦筆曰:“朕久思見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為我強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見帝乃供職;子才至北關,請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見,大說,慰谕久之。
時似道自謂有再造功,四方無虞皆其力,故肆意逸樂,惡聞谠言。
子才言:“開慶之時,天下岌岌殆矣,今幸複安。
不知天将去疾,遂無複憂耶?抑順适吾意,而基異時不可測之禍也。
奈何懷宴安以鸩毒,而不明閑暇之政刑乎!忠厚者,我朝之家法也。
乃者小人枋國,始用一切以戕其脈,今當反其所為,奈何愈益甚乎!”謂“宜悉取祖宗所
又言:“全蜀盛時,官軍七八萬人,通忠義為十四萬,今官軍不過五萬而已,宜招新軍三萬,并撫慰田、楊二家,使歲以兵來助。
如此則蜀猶可保,不則不出三年,蜀必亡矣。
”湯漢、黃蛻召試學士院,子才發策,蛻譽嵩之,罷蛻正字去。
遷起居郎,言:“外郡以進奉易富貴,左右以土木蠱上心,小人以嘩競朋比陷君子,此天災所以數見也。
” 明堂禮成,帝将幸西太乙宮款謝,實欲遊西湖爾,子才力谏止。
皇子冠,面谕作樂章,禮部言:“古者适子一醮無樂,庶子三醮有樂,用樂非是。
”子才言:“嫡庶之分,特以所立之地不同,非适專用醴,庶專用醮也。
樂章乃學士院故事,況面谕臣,不敢不作。
”诏從之。
又言:“首蜀尾吳,幾二萬裡。
今兩淮惟賈似道、荊蜀惟李曾伯二人而已,可為寒心。
”謂:“宜于合肥别立淮西制置司、江淮别立荊湖制置司,且于漣、楚、光、黃、均、房、巴、阆、綿、劍要害之郡,或築城、或增戍以守之。
”似道聞之,怒曰:“是欲削吾地也。
”正月望,召妓入禁中,子才言:“此皆董宋臣輩壞陛下素履。
”權兵部侍郎,屢辭,帝不允。
升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禦史洪天錫劾宋臣、文翁及謝堂等,不報,出關。
子才請行其言,文翁别與州郡,堂自請外補,宋臣自請解内轄職,而宋臣錄黃竟不至院,蓋子才複有言也。
吳子聰之姑知古為女冠得幸,子聰因之以進,得知閣門事。
子才繳之曰:“子聰依憑城社,勢焰熏灼,以官爵為市,搢紳之無恥者輻湊其門,公論素所切齒,不可用。
”帝曰:“子聰之除,将一月矣,乃始繳駁,何也?可即為書行。
”子才曰:“文書不過百刻,此舊制也。
今子聰錄黃二十餘日乃至後省,蓋欲俟其供職,使臣不得繳之耳。
給、舍紀綱之地,豈容此輩得以行私于其間。
”于是子聰改知澧州,待次。
子才力辭去,帝遣檢正姚希得挽留之,不可。
以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前是例兼提領江、淮茶鹽,子才以不谙财懇免。
至郡,首教民孝弟,以前人《慈竹》、《義木》二詩刻而頒之,間詣學為諸生講說經義。
修采石戰艦百餘艘,造兵仗以千計。
前政負上供綱及總所綱七十萬缗,悉為補之。
蠲黃、池酒息六十餘萬貫,三縣秋苗畸零萬五千餘石,夏稅畸零綢帛四千五百餘匹、絲七百餘兩、綿一萬三千餘兩、麥二千餘石。
郡有平籴倉,以米五千石益之,又以缗錢二十六萬創抵庫,歲收其息以助籴本。
召入對,權工部侍郎。
時丁大全與宋臣表裡濁亂朝政,子才累疏辭歸。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為記曰:“白之斥,實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報脫靴之憾也。
力士方貴倨,豈甘以奴隸自處者。
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
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其後分提禁旅,蹀血宮庭,雖天子且不得奴隸之矣。
”又寫力士脫靴之狀,為之贊而刻諸石。
屬有拓本遺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訴于帝,乃與大全合謀,嗾禦史交章誣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饋遺過客為入己,降兩官,猶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問安吉守吳子明,子明奏曰:“臣嘗至子才家,四壁蕭然,人鹹知其清貧,陛下毋信讒言。
”帝語經筵宮曰:“牟子才之事,吳子明乃謂無之,何也?”衆莫敢對,戴慶炣曰:“臣憶子才嘗繳子明之兄子聰。
”帝曰:“然。
”事遂解。
蓋公論所在,雖仇雠不可廢也。
未幾,大全敗,宋臣斥,誣劾子才者悉竄嶺海外,乃複子才官職,提舉玉隆萬壽宮。
帝即欲召子才。
會似道入相,素憚子才,又憾草诏事,僅進寶章閣待制、知溫州;又嗾禦史造飛語目子才為潛黨,将中以危禍。
上意不可奪,遂以禮部侍郎召,屢辭,不許。
乃賜禦筆曰:“朕久思見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為我強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見帝乃供職;子才至北關,請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見,大說,慰谕久之。
時似道自謂有再造功,四方無虞皆其力,故肆意逸樂,惡聞谠言。
子才言:“開慶之時,天下岌岌殆矣,今幸複安。
不知天将去疾,遂無複憂耶?抑順适吾意,而基異時不可測之禍也。
奈何懷宴安以鸩毒,而不明閑暇之政刑乎!忠厚者,我朝之家法也。
乃者小人枋國,始用一切以戕其脈,今當反其所為,奈何愈益甚乎!”謂“宜悉取祖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