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忠實。
故雖信而用之,又以人參之;雖以事權付之,又從中禦以系維之。
緻使知事者不敢任事,畏事者常至失事,卒有緩急,各持己見,兵權财計,互相歸咎。
昔秦、隴之俗,以知兵善戰聞天下。
自吳氏世襲以來,握兵者志在于怙勢,不在于尊上;用兵者志在于誅貨,不在于息民。
本原一壞,百病間出,至有世将已叛而宣威不覺,四郡已割而諸将不知。
更化之後,逆黨既誅,而土俗人心其實未改。
任軍官而領州事者,易成藩鎮之權;起行伍而立微效者,漸無階級之分。
由皂郊以至宕昌,即隴西天水之地,其忠義民兵利在戰鬥,緩急之際固易鼓率,若其恃勇貪利,犯上作亂,則又不止于大軍而已。
苟不正其本原,磨之以歲月,漸之以禮義,未見其可也。
今日之領帥權者,必當近邊境,必當擁親兵;有兵權者,必當領經費,必當寬用度。
至于忠義之兵,又須有德者以為統率,擇知書者以為教導,如古人所謂教民而後用之也。
今議不出此,乃欲幸勝以為功,苟安以求免,誤天下者必此人也。
時朝論未以為然。
差知甯國府,又改知隆興府、江西安撫。
居亡何,蜀邊被兵,内有張福、莫簡之變,彥約之言無一不驗。
遷大理少卿,又權戶部侍郎,以寶谟閣待制知成都。
彥約乞赴阙奏事,不允,又申省乞入對,不報。
改知福州,又改知潭州,彥約力辭,提舉明道觀,尋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崇福宮。
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國史院同修撰。
寶慶元年入對,勸帝講學,防近習。
次言:“當以慶曆、元祐聽言為法,以紹聖、崇、觀諱言為戒。
比年以來,有以賣直好名之說見于奏對者,願陛下倚忠直如蓍龜,去邪佞若蟊賊,其有沮撓谠言者,必加斥逐。
” 會下诏求言,彥約上封事曰:“陛下謹定省以事長樂,開王社以笃天倫,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于天下。
然兄弟至親,猶誤于狂妄小人之手,道路異說,猶襲于尺布不縫之謠。
臣以為守法者,人臣之職也,施恩者,人主之柄也。
漢淮南王欲危社稷,張蒼、馮敬等請論如法,文帝既赦其罪廢徙,王不幸而死,封其二子于故地。
此往事之明驗,本朝太宗皇帝之所已行也。
今若徇文帝緣情之義,法太宗繼絕之意,明示好惡,無隙可指,雖不止謗而謗息矣。
”又言:“陛下求言之诏,惟恐不逮,然外議緻疑,以為明言文武,似或止于搢紳,泛言小大,恐不及于韋布,引而伸之,特在一命令之間耳。
”又薦隆州布衣李心傳素精史學,乞官以初品,置之史館,從之。
尋兼侍讀,俄遷禮部侍郎。
加寶谟閣直學士,提舉佑神觀兼侍讀。
授兵部尚書,力辭不拜。
改寶章閣學士、知常德府,陛辭,言下情未通,橫斂未革。
帝曰:“其病安在?”對曰:“台谏專言人主,不及時政,下情安得通?包苴公行于都城,則州郡橫斂,無可疑者。
”提舉崇福宮,卒,以華文閣學士轉通議大夫緻仕,贈宣奉大夫。
嘉熙初,賜谥文簡。
範應鈴,字旂叟,豐城人。
方娠,大父夢雙日照庭,應鈴生。
稍長,厲志于學,丞相周必大見其文,嘉賞之。
開禧元年,舉進士,調永新尉。
縣當龍泉、茶陵溪峒之沖,寇甫平,喜亂者詐為驚擾,應鈴廉得主名,捽而治之。
縣十三鄉,寇擾者不時,安撫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鄉民租二年,诏下如章。
既而複催以檢核之數,應鈴力争,不從。
即詣郡自言,反覆數四,帥聲色俱厲,慶鈴從容曰:“某非徒為八鄉貧民,乃深為州家耳!民貧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應之,租不可得而禍未易弭也。
”帥色動,令免下戶。
既出令,複征之,應鈴歎曰:“是使我重失信于民也。
”又力争之,訖得請,民大感悅。
有大姓與轉運使有連,家僮恣橫厲民,應鈴笞而系之獄。
郡吏庭辱令,應鈴執吏囚之,以狀聞。
調衡州錄事,總領聞應鈴名,辟為屬。
改知崇仁縣,始至,明約束,信期會,正紀綱,曉谕吏民,使知所趨避。
然後罷鄉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數月省簿成,即以其簿及苗稅則例上之總領所,自此賦役均矣。
夙興,冠裳聽訟,發擿如神,故事無不依期結正,雖負者亦無不心服。
真德秀扁其堂曰“對越”。
将代,整治如始至。
歲杪,與百姓休息,閣債負,蠲租稅,釋囚系,恤生瘗死,崇孝勸睦,仁民厚俗之事,悉舉以行,形之榜揭,見者嗟歎。
調提轄文思院,幹辦諸軍審計,添差通判撫州,以言者罷,與祠。
丁内艱,服除,通判蕲州。
時江右峒寇為亂,吉州八邑,七被殘毀,差知吉州,應鈴慨然曰:“此豈臣子辭難時耶?”即奉親以行。
下車,首以練兵、足食為先務,然後去冗吏,核軍籍,汰老弱,以次罷行。
應鈴洞究财計本末,每鄙榷酤興利,蕲五邑悉改為戶。
吉,舟車之會,且屯大軍,六萬戶,人勸之榷,應鈴曰:“理财正辭,吾縱不能禁百姓群飲,其可誘之利其赢耶?”永新禾山群盜嘯聚,數日間應
故雖信而用之,又以人參之;雖以事權付之,又從中禦以系維之。
緻使知事者不敢任事,畏事者常至失事,卒有緩急,各持己見,兵權财計,互相歸咎。
昔秦、隴之俗,以知兵善戰聞天下。
自吳氏世襲以來,握兵者志在于怙勢,不在于尊上;用兵者志在于誅貨,不在于息民。
本原一壞,百病間出,至有世将已叛而宣威不覺,四郡已割而諸将不知。
更化之後,逆黨既誅,而土俗人心其實未改。
任軍官而領州事者,易成藩鎮之權;起行伍而立微效者,漸無階級之分。
由皂郊以至宕昌,即隴西天水之地,其忠義民兵利在戰鬥,緩急之際固易鼓率,若其恃勇貪利,犯上作亂,則又不止于大軍而已。
苟不正其本原,磨之以歲月,漸之以禮義,未見其可也。
今日之領帥權者,必當近邊境,必當擁親兵;有兵權者,必當領經費,必當寬用度。
至于忠義之兵,又須有德者以為統率,擇知書者以為教導,如古人所謂教民而後用之也。
今議不出此,乃欲幸勝以為功,苟安以求免,誤天下者必此人也。
時朝論未以為然。
差知甯國府,又改知隆興府、江西安撫。
居亡何,蜀邊被兵,内有張福、莫簡之變,彥約之言無一不驗。
遷大理少卿,又權戶部侍郎,以寶谟閣待制知成都。
彥約乞赴阙奏事,不允,又申省乞入對,不報。
改知福州,又改知潭州,彥約力辭,提舉明道觀,尋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崇福宮。
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國史院同修撰。
寶慶元年入對,勸帝講學,防近習。
次言:“當以慶曆、元祐聽言為法,以紹聖、崇、觀諱言為戒。
比年以來,有以賣直好名之說見于奏對者,願陛下倚忠直如蓍龜,去邪佞若蟊賊,其有沮撓谠言者,必加斥逐。
” 會下诏求言,彥約上封事曰:“陛下謹定省以事長樂,開王社以笃天倫,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于天下。
然兄弟至親,猶誤于狂妄小人之手,道路異說,猶襲于尺布不縫之謠。
臣以為守法者,人臣之職也,施恩者,人主之柄也。
漢淮南王欲危社稷,張蒼、馮敬等請論如法,文帝既赦其罪廢徙,王不幸而死,封其二子于故地。
此往事之明驗,本朝太宗皇帝之所已行也。
今若徇文帝緣情之義,法太宗繼絕之意,明示好惡,無隙可指,雖不止謗而謗息矣。
”又言:“陛下求言之诏,惟恐不逮,然外議緻疑,以為明言文武,似或止于搢紳,泛言小大,恐不及于韋布,引而伸之,特在一命令之間耳。
”又薦隆州布衣李心傳素精史學,乞官以初品,置之史館,從之。
尋兼侍讀,俄遷禮部侍郎。
加寶谟閣直學士,提舉佑神觀兼侍讀。
授兵部尚書,力辭不拜。
改寶章閣學士、知常德府,陛辭,言下情未通,橫斂未革。
帝曰:“其病安在?”對曰:“台谏專言人主,不及時政,下情安得通?包苴公行于都城,則州郡橫斂,無可疑者。
”提舉崇福宮,卒,以華文閣學士轉通議大夫緻仕,贈宣奉大夫。
嘉熙初,賜谥文簡。
範應鈴,字旂叟,豐城人。
方娠,大父夢雙日照庭,應鈴生。
稍長,厲志于學,丞相周必大見其文,嘉賞之。
開禧元年,舉進士,調永新尉。
縣當龍泉、茶陵溪峒之沖,寇甫平,喜亂者詐為驚擾,應鈴廉得主名,捽而治之。
縣十三鄉,寇擾者不時,安撫使移司兼郡,初奏弛八鄉民租二年,诏下如章。
既而複催以檢核之數,應鈴力争,不從。
即詣郡自言,反覆數四,帥聲色俱厲,慶鈴從容曰:“某非徒為八鄉貧民,乃深為州家耳!民貧迫之急,将以不肖之心應之,租不可得而禍未易弭也。
”帥色動,令免下戶。
既出令,複征之,應鈴歎曰:“是使我重失信于民也。
”又力争之,訖得請,民大感悅。
有大姓與轉運使有連,家僮恣橫厲民,應鈴笞而系之獄。
郡吏庭辱令,應鈴執吏囚之,以狀聞。
調衡州錄事,總領聞應鈴名,辟為屬。
改知崇仁縣,始至,明約束,信期會,正紀綱,曉谕吏民,使知所趨避。
然後罷鄉吏之供需,校版籍之欺敝,不數月省簿成,即以其簿及苗稅則例上之總領所,自此賦役均矣。
夙興,冠裳聽訟,發擿如神,故事無不依期結正,雖負者亦無不心服。
真德秀扁其堂曰“對越”。
将代,整治如始至。
歲杪,與百姓休息,閣債負,蠲租稅,釋囚系,恤生瘗死,崇孝勸睦,仁民厚俗之事,悉舉以行,形之榜揭,見者嗟歎。
調提轄文思院,幹辦諸軍審計,添差通判撫州,以言者罷,與祠。
丁内艱,服除,通判蕲州。
時江右峒寇為亂,吉州八邑,七被殘毀,差知吉州,應鈴慨然曰:“此豈臣子辭難時耶?”即奉親以行。
下車,首以練兵、足食為先務,然後去冗吏,核軍籍,汰老弱,以次罷行。
應鈴洞究财計本末,每鄙榷酤興利,蕲五邑悉改為戶。
吉,舟車之會,且屯大軍,六萬戶,人勸之榷,應鈴曰:“理财正辭,吾縱不能禁百姓群飲,其可誘之利其赢耶?”永新禾山群盜嘯聚,數日間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