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臣奉行簿書,獨運密謀之意勝,而虛心咨訪之意微,天下迫切之情無由上聞,可懼也;外患未弭,内患方深,而熙熙然無異平時,自謂雅量足以鎮浮,不知宴安實為鸩毒,可懼也;陛下恭儉有餘,剛斷不足,庸夫憸人,苟求富貴,而未聞大明黜陟,軍帥交結,州郡賄賂,皆自貴近化之,可懼也。
其它禍幾亂萌,不可悉數,将何以答天譴、召和氣哉?”次乞嚴守帥之選,并大軍之權,興屯田之利。
遷校書郎,轉對,言“邊事之病,不在外而在内。
偷安之根不去,規摹終不立;壅蔽之根不去,血脈終不通;忌嫉之根不去,将帥終不可擇;欺誕之根不去,兵财終不可治。
祖宗之禦天下,政事雖委中書,然必擇風采著聞者為台谏,敢于論駁者為給、舍,所以戢官邪、肅朝綱也。
今日誠體是意以行之,豈複有偷安壅蔽者哉?”出通判湖州,考常平敝原以增積貯,核隐産,增附嬰兒局。
遷秘書郎,尋遷著作佐郎、知徽州。
治先教化,崇學校,訪便民事上之:請蠲減婺源綢絹萬七千餘匹,茶租折帛錢萬五千餘貫,月樁錢六千餘貫;請照鹹平、紹興、乾道寬恤指揮,受納徽絹定每匹十兩;請下轉運、常平兩司,豫蓄常平義倉備荒,興修陂塘,創築百梁。
丁父憂,服除,知衢州。
立旬講,務以理義淑士心,歲撥助養士千缗。
西安、龍遊、常山三邑積窘預借,為代輸三萬五千缗,蠲放四萬七千缗。
郡有義莊,買良田二百畝益之。
移提舉江東常平。
适歲旱,亟發庫庾之積,凡州縣窠名隸倉司者,無新舊皆住催,為錢六萬一千缗,米十有三萬七千、麥五千八百石,遣官分行振濟,饑者予粟,病者予藥,尺籍之單弱者,市民之失業者,皆曲轸之。
又告于朝曰:“江東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連月,道殣相望,至有舉家枕藉而死者。
此去麥熟尚賒,事勢益急。
”诏給度牒百道助費。
時江、閩寇迫饒、信,慮民情易動,分榜谕安之。
檄諸郡,關制司,聞于朝,為保境捍患之圖,寇迄不犯。
遂提點本路刑獄兼提舉,移司番陽。
霜殺桑,春夏雨久湖溢,諸郡被水,連請于朝,給度牒二百道赈恤之。
盜起常山,調他州兵千人屯廣信以為備。
都城大火,上封事言:“上下不交,以言為諱,天意人心,實同一機,災變之作,端由于此。
願下哀痛之诏,以回天意。
”诏求直言,複上疏言:“災起都邑,天意蓋欲陛下因其所可見,察其所不可見,行至公無私之心,全保護大臣之體,率屬群工,大明黜陟,與天下更始。
”行部問民疾苦,薦循良,劾奸貪,決滞獄。
所至詣學宮講說,創書院貴溪之南,祠先儒陸九淵。
歲大旱,請于朝,得度牒、缗錢、绫紙以助赈恤。
疫疠大作,創藥院療之。
前後持節江東五年,所活殆不可數計。
轉将作監,領事如故。
繼力辭常平事。
彗星見,诏求直言,上疏言:“皇天所以震怒者,由愁苦之民衆;人民所以愁苦者,由貪冒之風熾。
願一變上下交征之習,為大公至正之歸。
” 帝親政,以直微猷閣知建甯府,明年,兼福建轉運判官。
閩鹽隸漕司,例運兩綱供費,後增至十有二,吏卒并緣為奸,且抑州縣變賣,公私苦之,甫奏複舊例。
丁米錢久為泉、漳、興化民患,會知漳州趙以夫請以廢寺租為民代輸,甫并捐三郡歲解本司錢二萬七千貫助之。
郡屯左翼軍,本備峒寇,招捕司移之江西,甫檄使還營。
俄寇作唐石,即調之以行,而賊悉平。
遷秘書少監。
入見,帝曰:“卿久勞于外,笃意愛民,每覽所陳,備見懇恻。
”甫奏《無逸》之義,言知農夫稼穑艱難,自然逸欲之念不起。
乞力守更化以來求賢如不及之初意。
遷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說書。
于經筵奏:“剛之一字,最切于陛下。
陛下徒有慕漢宜厲精為治之名,而乃堕元帝、文宗柔弱不振之失。
元帝、文宗果斷,不用于斥邪佞,反用于逐賢人,此二君不識剛德之真。
所謂真剛者,當為之事必行,不當為者則斷在勿行。
”又乞“專意經訓,養育精神,務令充實,上與天一,下合人心。
”帝意欲全功臣之世,诏自今中外臣僚奏事,毋得捃摭,以奏:“是消天下谠言之氣,其謂陛下何?”兼中書舍人,繳奏不擿苛小,謂:“監司、郡守非其人,則一道一州之蠹也。
” 時相鄭清之以國用不足,履畝使輸券。
甫奏:“避是虐賤,有力者頑未應令,而追呼迫促,破家蕩産,悲痛無聊者,大抵皆中下之戶。
”嘗講罷,帝問近事,甫奏:“惟履畝事,人心最不悅。
”又嘗讀《資治通鑒》,至漢高祖入關辭秦民牛酒,因奏:“今日無以予人,反橫科之,其心喜乎,怒乎?本朝立國以仁,陛下以為此舉仁乎,否乎?”帝為恻然。
時朝廷以邊事為憂,史嵩之帥江西,力主和議。
甫奏曰:“臣與嵩之居同裡,未嘗相知,而嵩之父彌忠,則與臣有故。
嵩之易于主和,彌忠每戒其輕易。
今朝廷甘心用父子異心之人,臣謂不特嵩之之易于主和,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
”疏入,不報。
遂乞歸,不允。
授起居郎兼中書舍人。
未幾,擢嵩之刑部尚書,複奏疏雲:“臣于嵩之本無仇怨,但國事所系,誼難緘默。
”嵩之诰命,終不與書行,乃出甫知江州。
王遂抗疏力争,帝曰:“本以授其兄袁肅,報行誤耳。
”令遂勉甫無它志。
翼日,乃與肅江州。
而殿中侍禦史徐清叟複論甫守富沙日贓六十萬,湯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
未幾,改知婺州,不拜。
喜熙元年,遷中書舍人。
入見,陳心源之說,帝問邊事,甫奏:“當以上流為急,議和恐誤事。
”時清叟與甫并召,而清叟未至。
甫奏:“台谏風聞言事,初亦何心。
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辭避實惟臣故,乞趣其赴阙。
”又奏備邊四事,曰:固江陵,堰瓦梁,與流民複業。
嵩之移京湖沿江制置使、知鄂州,甫奏曰:“嵩之輕脫難信。
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來,北軍踵之。
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複以誤淮西者誤湖南。
”疏留中不行。
翼日,權吏部侍郎。
引疾至八疏,賜告一月,遂歸。
從臣複合奏留之,尋命兼修玉牒官兼國子祭酒,皆辭不拜。
改知嘉興府,知婺州,皆辭不拜。
遷兵部侍郎,入見,奏:“江潮暴湧,旱魃為虐,楮币蝕其心腹,大敵剝其四支,危亡之禍,近在旦夕,乞秉一德,塞邪徑。
”兼給事中。
嶽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總饷二十年,焚林竭澤,珂竟從外補。
遷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日召諸生叩其問學理義講習之益。
時邊遽日至,甫條十事,至為詳明。
權兵
其它禍幾亂萌,不可悉數,将何以答天譴、召和氣哉?”次乞嚴守帥之選,并大軍之權,興屯田之利。
遷校書郎,轉對,言“邊事之病,不在外而在内。
偷安之根不去,規摹終不立;壅蔽之根不去,血脈終不通;忌嫉之根不去,将帥終不可擇;欺誕之根不去,兵财終不可治。
祖宗之禦天下,政事雖委中書,然必擇風采著聞者為台谏,敢于論駁者為給、舍,所以戢官邪、肅朝綱也。
今日誠體是意以行之,豈複有偷安壅蔽者哉?”出通判湖州,考常平敝原以增積貯,核隐産,增附嬰兒局。
遷秘書郎,尋遷著作佐郎、知徽州。
治先教化,崇學校,訪便民事上之:請蠲減婺源綢絹萬七千餘匹,茶租折帛錢萬五千餘貫,月樁錢六千餘貫;請照鹹平、紹興、乾道寬恤指揮,受納徽絹定每匹十兩;請下轉運、常平兩司,豫蓄常平義倉備荒,興修陂塘,創築百梁。
丁父憂,服除,知衢州。
立旬講,務以理義淑士心,歲撥助養士千缗。
西安、龍遊、常山三邑積窘預借,為代輸三萬五千缗,蠲放四萬七千缗。
郡有義莊,買良田二百畝益之。
移提舉江東常平。
适歲旱,亟發庫庾之積,凡州縣窠名隸倉司者,無新舊皆住催,為錢六萬一千缗,米十有三萬七千、麥五千八百石,遣官分行振濟,饑者予粟,病者予藥,尺籍之單弱者,市民之失業者,皆曲轸之。
又告于朝曰:“江東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連月,道殣相望,至有舉家枕藉而死者。
此去麥熟尚賒,事勢益急。
”诏給度牒百道助費。
時江、閩寇迫饒、信,慮民情易動,分榜谕安之。
檄諸郡,關制司,聞于朝,為保境捍患之圖,寇迄不犯。
遂提點本路刑獄兼提舉,移司番陽。
霜殺桑,春夏雨久湖溢,諸郡被水,連請于朝,給度牒二百道赈恤之。
盜起常山,調他州兵千人屯廣信以為備。
都城大火,上封事言:“上下不交,以言為諱,天意人心,實同一機,災變之作,端由于此。
願下哀痛之诏,以回天意。
”诏求直言,複上疏言:“災起都邑,天意蓋欲陛下因其所可見,察其所不可見,行至公無私之心,全保護大臣之體,率屬群工,大明黜陟,與天下更始。
”行部問民疾苦,薦循良,劾奸貪,決滞獄。
所至詣學宮講說,創書院貴溪之南,祠先儒陸九淵。
歲大旱,請于朝,得度牒、缗錢、绫紙以助赈恤。
疫疠大作,創藥院療之。
前後持節江東五年,所活殆不可數計。
轉将作監,領事如故。
繼力辭常平事。
彗星見,诏求直言,上疏言:“皇天所以震怒者,由愁苦之民衆;人民所以愁苦者,由貪冒之風熾。
願一變上下交征之習,為大公至正之歸。
” 帝親政,以直微猷閣知建甯府,明年,兼福建轉運判官。
閩鹽隸漕司,例運兩綱供費,後增至十有二,吏卒并緣為奸,且抑州縣變賣,公私苦之,甫奏複舊例。
丁米錢久為泉、漳、興化民患,會知漳州趙以夫請以廢寺租為民代輸,甫并捐三郡歲解本司錢二萬七千貫助之。
郡屯左翼軍,本備峒寇,招捕司移之江西,甫檄使還營。
俄寇作唐石,即調之以行,而賊悉平。
遷秘書少監。
入見,帝曰:“卿久勞于外,笃意愛民,每覽所陳,備見懇恻。
”甫奏《無逸》之義,言知農夫稼穑艱難,自然逸欲之念不起。
乞力守更化以來求賢如不及之初意。
遷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說書。
于經筵奏:“剛之一字,最切于陛下。
陛下徒有慕漢宜厲精為治之名,而乃堕元帝、文宗柔弱不振之失。
元帝、文宗果斷,不用于斥邪佞,反用于逐賢人,此二君不識剛德之真。
所謂真剛者,當為之事必行,不當為者則斷在勿行。
”又乞“專意經訓,養育精神,務令充實,上與天一,下合人心。
”帝意欲全功臣之世,诏自今中外臣僚奏事,毋得捃摭,以奏:“是消天下谠言之氣,其謂陛下何?”兼中書舍人,繳奏不擿苛小,謂:“監司、郡守非其人,則一道一州之蠹也。
” 時相鄭清之以國用不足,履畝使輸券。
甫奏:“避是虐賤,有力者頑未應令,而追呼迫促,破家蕩産,悲痛無聊者,大抵皆中下之戶。
”嘗講罷,帝問近事,甫奏:“惟履畝事,人心最不悅。
”又嘗讀《資治通鑒》,至漢高祖入關辭秦民牛酒,因奏:“今日無以予人,反橫科之,其心喜乎,怒乎?本朝立國以仁,陛下以為此舉仁乎,否乎?”帝為恻然。
時朝廷以邊事為憂,史嵩之帥江西,力主和議。
甫奏曰:“臣與嵩之居同裡,未嘗相知,而嵩之父彌忠,則與臣有故。
嵩之易于主和,彌忠每戒其輕易。
今朝廷甘心用父子異心之人,臣謂不特嵩之之易于主和,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
”疏入,不報。
遂乞歸,不允。
授起居郎兼中書舍人。
未幾,擢嵩之刑部尚書,複奏疏雲:“臣于嵩之本無仇怨,但國事所系,誼難緘默。
”嵩之诰命,終不與書行,乃出甫知江州。
王遂抗疏力争,帝曰:“本以授其兄袁肅,報行誤耳。
”令遂勉甫無它志。
翼日,乃與肅江州。
而殿中侍禦史徐清叟複論甫守富沙日贓六十萬,湯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
未幾,改知婺州,不拜。
喜熙元年,遷中書舍人。
入見,陳心源之說,帝問邊事,甫奏:“當以上流為急,議和恐誤事。
”時清叟與甫并召,而清叟未至。
甫奏:“台谏風聞言事,初亦何心。
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辭避實惟臣故,乞趣其赴阙。
”又奏備邊四事,曰:固江陵,堰瓦梁,與流民複業。
嵩之移京湖沿江制置使、知鄂州,甫奏曰:“嵩之輕脫難信。
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來,北軍踵之。
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複以誤淮西者誤湖南。
”疏留中不行。
翼日,權吏部侍郎。
引疾至八疏,賜告一月,遂歸。
從臣複合奏留之,尋命兼修玉牒官兼國子祭酒,皆辭不拜。
改知嘉興府,知婺州,皆辭不拜。
遷兵部侍郎,入見,奏:“江潮暴湧,旱魃為虐,楮币蝕其心腹,大敵剝其四支,危亡之禍,近在旦夕,乞秉一德,塞邪徑。
”兼給事中。
嶽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總饷二十年,焚林竭澤,珂竟從外補。
遷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日召諸生叩其問學理義講習之益。
時邊遽日至,甫條十事,至為詳明。
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