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部尚書,暫兼吏部尚書,卒,贈通奉大夫,谥正肅。
有《孝說》、《孟子解》、《後省封駁》、《信安志》、《江東荒政錄》、《防拓錄》、《樂事錄》及文集行世。
甫少服父馴,謂學者當師聖人,以自得為貴。
又從楊簡問學,自謂“吾觀草木之發生,聽禽鳥之和鳴,與我心契,其樂無涯”雲。
劉黻,字聲伯,樂清人。
早有令聞,讀書雁蕩山中僧寺。
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試入太學,侪輩已翕然稱之。
時丁大全方為台屬,劾奏丞相董槐,迫逐去國,将奪其位。
黻率同舍生伏阙上書,大概言朝廷進退大臣,須當以禮。
書上,忤執政,送南安軍安置,歸别其母解氏。
解氏曰:“為臣死忠,以直被貶,分也。
速行!”黻至南安,盡取濂、洛諸子之書,摘其精切之語,輯成書十卷,名曰《濂洛論語》。
及大全貶,黻還太學。
未幾,侍禦史陳垓誣劾程公許,右正言蔡荥誣劾黃之純,二公罷出,六館相顧失色,黻又率諸生上書言: 黻等蒙被教養,視國家休戚利害若己痛養。
朝廷進一君子,台谏發一公論,則彈冠相慶,喜溢肺膺。
至若君子郁而不獲用,公論沮而不克伸,則憂憤忡結,寝食俱廢。
臣聞扶植宗社在君子,扶植君子在公論。
陛下在位幾三十年,端平間公正萃朝,忠谠接武,天下翕然曰:“此小元祐也。
”淳祐初,大奸屏迹,善類在位,天下又翕然曰:“此又一端平也。
”奈何年來培養保護之初心,不能不為之轉移。
祖宗建置台谏,本以伸君子而折小人,昌公論而杜私說。
乃今老饕自肆,奸種相仍,以谄谀承風旨,以傾險設機阱,以淟涊盜官爵。
陛下非不識拔群賢,彼則忍于空君子之黨;陛下非不容受直言,彼則勇于倒公議之戈。
不知陛下何負此輩,而彼乃負陛下至此耶? 當陛下诏起彙髦之秋,而公許起自家食,正君子觇之,以為進退之機。
乃今坐席未溫,彈章已上,一公許去,若未害也,臣恐草野諸賢,見幾深遁,而君子之脈自此絕矣。
比年朋邪記焰,緘默成風,奏事者不過襲陳言、應故事而已。
幸而之純兩疏,差強人意。
乃今軟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國,一之純去,若未害也,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論之脈自此絕矣。
況今天下可言之事不為少,可攻之惡不為不多。
術窮桑、孔,浸有逼上之嫌;勢挾金、張,濫處牧民之職。
以乳臭騃子而躐登從橐,以光範私人而累典輔藩。
錢神通靈于旁蹊,公器反類于互市。
天下皆知之,豈陛下獨不知之。
正惟為陛下紀綱者知為身謀,不為陛下謀。
陛下明燭事幾,讵可堕此輩蒙蔽術中,何忍以祖宗三百年風憲之司,而壞于一二小人之手耶?臣汝騰,陛下之劉向也,則以忠鲠斥;臣子才、臣棟、臣伯玉,陛下之汲黯也,則以切直罷。
遂使淳祐諸君子日消月磨,至今幾為之一空。
彼誠何心哉? 高宗紹興二十年之诏,有謂“台谏風憲之地,年來用人非據,與大臣為友黨,濟其喜怒,甚非耳目之寄。
”臣竊觀近事,不獨台谏為大臣友黨,内簡相傳,風旨相谕,且甘為鷹犬而聽其指嗾焉。
宰相所不樂者,外若示以優容,而陰實頤指台谏以去之;台谏所彈擊者,外若不相為謀,而陰實奉承宰相以行之。
方公許之召也,天下皆知獨斷于宸衷,及公許之來也,天下亦知嘗得罪于時宰,豈料陛下之恩終不足恃,宰相之嗔竟不可逃耶? 陛下萬機之暇,試以公許、之純與垓、荥等熟思而靜評之,其言論孰正孰邪,孰忠孰佞,雖中智以下之主,猶知判别是非,況以陛下明聖而顧不察此?近見公許奏疏,嘗告陛下揭至公以示天下;垓則以秘密之說惑上聽,公許嘗告陛下以寵賂日章,官邪無警,欲塞幸門,絕曲徑;垓則縱俠客以兜攬關節,持闊扁以脅取舉狀,開賂門以簸弄按章。
至若之純之告陛下,力伸邪正之辯,明斥媚相之非,謇謇谔谔,流出肺肝;荥身居言責,聞其風聲,自當愧死,尚敢妄肆萋菲,略無人心乎? 且陛下擢用台谏,若臣磊卿、臣咨夔、臣應起、臣漢弼、臣凱、臣燧,光明俊偉,卓為天下稱首,然甫入而遽遷,或一鳴而辄斥,獨垓、荥輩貪饕頑忍,久污要津,根據而不拔,劉向所謂“用賢轉石,去佞拔山”者,乃今見之,可不畏哉?矧今國嗣未正,事會方殷,民生膏血,朘削殆盡,所賴以祈天命,系人心,惟君子與公論一脈耳。
小人以不恤之心,為無忌憚之事,其意不過欲爵位日穹,權勢日盛,以富貴遣子孫耳,豈暇為國家計哉。
自昔天下之患,莫大于舉朝無公論,空國無君子。
我朝本無大失德于天下,而乃有宣、靖之禍,夫豈無其故哉?始則邪正交攻,更出疊入,中則朋邪翼僞,陰陷潛诋,終則倒置是非,變亂黑白,不至于黨禍不止。
向使劉安世、陳瓘諸賢尚無恙,楊畏、張商英、周秩輩不久據台綱,其禍豈至此烈。
古語雲:“前車覆,後車戒。
”今朝廷善類無幾,心懷奸險者,則以文藻飾佞舌;志在依違者,則以首鼠持圓機。
宗社大計,孰肯明目張膽為陛下伸一喙者,則其勢必終于空國無君子,舉朝無公論。
無君子,無公論,脫有緩急,彼一二憸人者,陛下獨可倚仗之乎? 若垓之罪,又浮于荥,雖兩觀之誅,四裔之投,猶為輕典,陛下留之一日,則長一日之禍,異時雖借尚方劍以砺其首,尚何救于國事之萬一哉? 又曰:“自昔大奸巨孽,投閑散地,惟觇朝廷意向,以圖進用之機。
元祐間,章惇、呂惠卿皆在貶所。
自呂大防用楊畏為禦史,初意不過信用私人,牢護局面,不知小人得志,搖唇鼓吻,一時正人旋被斥逐,繼而章惇複柄用,雖大防亦不能安其身于朝廷之上。
今右轄久虛,奸臣垂涎有日矣。
聞之道路,饋遺不止于鞭靴,脈絡潛通于禁近,正陛下明察事機之時。
若公論不明,正人引去,則遲回展轉,鈞衡重寄,必歸于章惇等乃止。
今日之天下,乃祖宗艱難積累之天下,豈堪此輩再壞耶?” 又谏遊幸疏曰: 天下有道,人主以憂勤而忘逸樂;天下無道,人主以逸樂而忘憂勤。
自昔國家乂安,四夷賓服,享國日久,侈心漸生,若漢武帝之單于震懾,而有千門萬戶之觀,唐明皇之北邊無事,而有骊山溫泉之幸。
至于隋之炀帝,陳之後主,危亡日迫,遊觀無度,不足效也。
堯、舜、禹、湯、文、武之競業祗懼,終始憂勤,《無逸》言:“遊畋則不敢,日昃則不暇食。
曷嘗借祈禳之說,以事遊觀之逸。
比年以來,以幸為利,以玩為常,未免有輕視世故
有《孝說》、《孟子解》、《後省封駁》、《信安志》、《江東荒政錄》、《防拓錄》、《樂事錄》及文集行世。
甫少服父馴,謂學者當師聖人,以自得為貴。
又從楊簡問學,自謂“吾觀草木之發生,聽禽鳥之和鳴,與我心契,其樂無涯”雲。
劉黻,字聲伯,樂清人。
早有令聞,讀書雁蕩山中僧寺。
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試入太學,侪輩已翕然稱之。
時丁大全方為台屬,劾奏丞相董槐,迫逐去國,将奪其位。
黻率同舍生伏阙上書,大概言朝廷進退大臣,須當以禮。
書上,忤執政,送南安軍安置,歸别其母解氏。
解氏曰:“為臣死忠,以直被貶,分也。
速行!”黻至南安,盡取濂、洛諸子之書,摘其精切之語,輯成書十卷,名曰《濂洛論語》。
及大全貶,黻還太學。
未幾,侍禦史陳垓誣劾程公許,右正言蔡荥誣劾黃之純,二公罷出,六館相顧失色,黻又率諸生上書言: 黻等蒙被教養,視國家休戚利害若己痛養。
朝廷進一君子,台谏發一公論,則彈冠相慶,喜溢肺膺。
至若君子郁而不獲用,公論沮而不克伸,則憂憤忡結,寝食俱廢。
臣聞扶植宗社在君子,扶植君子在公論。
陛下在位幾三十年,端平間公正萃朝,忠谠接武,天下翕然曰:“此小元祐也。
”淳祐初,大奸屏迹,善類在位,天下又翕然曰:“此又一端平也。
”奈何年來培養保護之初心,不能不為之轉移。
祖宗建置台谏,本以伸君子而折小人,昌公論而杜私說。
乃今老饕自肆,奸種相仍,以谄谀承風旨,以傾險設機阱,以淟涊盜官爵。
陛下非不識拔群賢,彼則忍于空君子之黨;陛下非不容受直言,彼則勇于倒公議之戈。
不知陛下何負此輩,而彼乃負陛下至此耶? 當陛下诏起彙髦之秋,而公許起自家食,正君子觇之,以為進退之機。
乃今坐席未溫,彈章已上,一公許去,若未害也,臣恐草野諸賢,見幾深遁,而君子之脈自此絕矣。
比年朋邪記焰,緘默成風,奏事者不過襲陳言、應故事而已。
幸而之純兩疏,差強人意。
乃今軟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國,一之純去,若未害也,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論之脈自此絕矣。
況今天下可言之事不為少,可攻之惡不為不多。
術窮桑、孔,浸有逼上之嫌;勢挾金、張,濫處牧民之職。
以乳臭騃子而躐登從橐,以光範私人而累典輔藩。
錢神通靈于旁蹊,公器反類于互市。
天下皆知之,豈陛下獨不知之。
正惟為陛下紀綱者知為身謀,不為陛下謀。
陛下明燭事幾,讵可堕此輩蒙蔽術中,何忍以祖宗三百年風憲之司,而壞于一二小人之手耶?臣汝騰,陛下之劉向也,則以忠鲠斥;臣子才、臣棟、臣伯玉,陛下之汲黯也,則以切直罷。
遂使淳祐諸君子日消月磨,至今幾為之一空。
彼誠何心哉? 高宗紹興二十年之诏,有謂“台谏風憲之地,年來用人非據,與大臣為友黨,濟其喜怒,甚非耳目之寄。
”臣竊觀近事,不獨台谏為大臣友黨,内簡相傳,風旨相谕,且甘為鷹犬而聽其指嗾焉。
宰相所不樂者,外若示以優容,而陰實頤指台谏以去之;台谏所彈擊者,外若不相為謀,而陰實奉承宰相以行之。
方公許之召也,天下皆知獨斷于宸衷,及公許之來也,天下亦知嘗得罪于時宰,豈料陛下之恩終不足恃,宰相之嗔竟不可逃耶? 陛下萬機之暇,試以公許、之純與垓、荥等熟思而靜評之,其言論孰正孰邪,孰忠孰佞,雖中智以下之主,猶知判别是非,況以陛下明聖而顧不察此?近見公許奏疏,嘗告陛下揭至公以示天下;垓則以秘密之說惑上聽,公許嘗告陛下以寵賂日章,官邪無警,欲塞幸門,絕曲徑;垓則縱俠客以兜攬關節,持闊扁以脅取舉狀,開賂門以簸弄按章。
至若之純之告陛下,力伸邪正之辯,明斥媚相之非,謇謇谔谔,流出肺肝;荥身居言責,聞其風聲,自當愧死,尚敢妄肆萋菲,略無人心乎? 且陛下擢用台谏,若臣磊卿、臣咨夔、臣應起、臣漢弼、臣凱、臣燧,光明俊偉,卓為天下稱首,然甫入而遽遷,或一鳴而辄斥,獨垓、荥輩貪饕頑忍,久污要津,根據而不拔,劉向所謂“用賢轉石,去佞拔山”者,乃今見之,可不畏哉?矧今國嗣未正,事會方殷,民生膏血,朘削殆盡,所賴以祈天命,系人心,惟君子與公論一脈耳。
小人以不恤之心,為無忌憚之事,其意不過欲爵位日穹,權勢日盛,以富貴遣子孫耳,豈暇為國家計哉。
自昔天下之患,莫大于舉朝無公論,空國無君子。
我朝本無大失德于天下,而乃有宣、靖之禍,夫豈無其故哉?始則邪正交攻,更出疊入,中則朋邪翼僞,陰陷潛诋,終則倒置是非,變亂黑白,不至于黨禍不止。
向使劉安世、陳瓘諸賢尚無恙,楊畏、張商英、周秩輩不久據台綱,其禍豈至此烈。
古語雲:“前車覆,後車戒。
”今朝廷善類無幾,心懷奸險者,則以文藻飾佞舌;志在依違者,則以首鼠持圓機。
宗社大計,孰肯明目張膽為陛下伸一喙者,則其勢必終于空國無君子,舉朝無公論。
無君子,無公論,脫有緩急,彼一二憸人者,陛下獨可倚仗之乎? 若垓之罪,又浮于荥,雖兩觀之誅,四裔之投,猶為輕典,陛下留之一日,則長一日之禍,異時雖借尚方劍以砺其首,尚何救于國事之萬一哉? 又曰:“自昔大奸巨孽,投閑散地,惟觇朝廷意向,以圖進用之機。
元祐間,章惇、呂惠卿皆在貶所。
自呂大防用楊畏為禦史,初意不過信用私人,牢護局面,不知小人得志,搖唇鼓吻,一時正人旋被斥逐,繼而章惇複柄用,雖大防亦不能安其身于朝廷之上。
今右轄久虛,奸臣垂涎有日矣。
聞之道路,饋遺不止于鞭靴,脈絡潛通于禁近,正陛下明察事機之時。
若公論不明,正人引去,則遲回展轉,鈞衡重寄,必歸于章惇等乃止。
今日之天下,乃祖宗艱難積累之天下,豈堪此輩再壞耶?” 又谏遊幸疏曰: 天下有道,人主以憂勤而忘逸樂;天下無道,人主以逸樂而忘憂勤。
自昔國家乂安,四夷賓服,享國日久,侈心漸生,若漢武帝之單于震懾,而有千門萬戶之觀,唐明皇之北邊無事,而有骊山溫泉之幸。
至于隋之炀帝,陳之後主,危亡日迫,遊觀無度,不足效也。
堯、舜、禹、湯、文、武之競業祗懼,終始憂勤,《無逸》言:“遊畋則不敢,日昃則不暇食。
曷嘗借祈禳之說,以事遊觀之逸。
比年以來,以幸為利,以玩為常,未免有輕視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