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功錄》二卷。
子心傳、道傳、性傳。
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孫逢吉,字從之,吉州龍泉人也。
隆興元年進士第,授郴州司戶。
乾道七年,太常黃鈞薦于丞相虞允文、梁克家,将處以學官,逢吉竟就常德教授以歸。
李焘、劉珙、鄭伯熊、劉焞相繼薦之,知萍鄉縣,以治最聞。
除諸軍審計司、國子博士。
遷司農寺丞兼實錄院檢讨官。
紹熙元年,遷秘書郎兼皇子嘉王府直講。
二年春二月,雷雪之沴交作,诏求直言,疏八事:去蔽谀,親講讀,伸論駁,崇氣節,省用度,惜名器,拔材武,饬戎備。
擢為右正言,建言:“都城之民,安居憚徙。
宗戚營繕浸廣,每建一第,撤民居數百,咨怨者多。
”時親王方更造樓觀未已,聞之,亟令罷役。
浙漕沈诜見逢吉,謝曰:“非正言,漕計殆不可支。
”初,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潘景珪結貴幸以進,司谏鄧驲屢疏其罪,景珪反以計傾之,除驲匠監。
逢吉曰:“優遷其官而罷言職,後來者且以言為戒。
”兩疏乞收驲新命,不報;并劾景珪脅持台谏,蔑視朝綱,景珪遂罷。
在谏垣七十日,章二十上,詞旨剀切,皆人所難言者。
改國子司業,求去,為湖南提刑。
以秘書監召,兼吏部侍郎。
俄為孝宗攢宮按行事。
朱熹在經筵持論切直,小人共不便,潛激上怒,中批與祠。
劉光祖與逢吉同在講筵,吏請曰:“今日某侍郎輪講,以疾告,孫侍郎居次,請代之。
”逢吉曰:“常所講《論語》,今安得即有講義?”已而問某侍郎講義安在,取觀之,則講《詩權輿篇》刺康公與賢者有始而無終,與逐朱熹事相類,逢吉欣然代之講。
因于上前争論甚苦。
上曰:“朱熹言多不可用用。
”逢吉曰:“熹議祧廟與臣不合,他所言皆正,未見其不可用。
”浸失上意。
會彭龜年論韓侂胄專僭,出補郡。
逢吉入疏曰:“道德崇重,陛下所敬禮者無若朱熹,志節端亮,陛下所委信者無若彭龜年。
熹既以論侂胄去,龜年複以論侂胄绌,臣恐賢者皆無固志。
陛下所用皆庸鄙憸薄之徒,何以立國?”侂胄見而惡之。
丞相趙汝愚既罷,侂胄專國。
一日從臣扈從重華宮,上行禮畢,駕興,扈從者出宮門上馬,忽傳呼侂胄至,扈從者卻入,斂闆甚恭。
逢吉曰:“既出複入揖,臣子事君父之禮當如是耶?”不揖而去。
會部中會食,吏密報優人王喜除閣職。
逢吉即言:“于上前效朱侍講進趨以儒為戲者,豈可令污閣職?”即抗疏力争之。
同列密以告侂胄。
時王喜之命實未出,遂以誣诋,出知太平州。
丐祠,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起知贛州,已屬疾,卒,谥獻簡。
弟逢年、逢辰,皆有文學行義,時稱“孫氏三龍。
” 章穎,字茂獻,臨江軍人。
以兼經中鄉薦。
孝宗嗣服,下诏求言,穎為萬言書附驿以聞,禮部奏名第一,孝宗稱其文似陸贽。
調道州教授,作周敦頤祠。
會宜章寇為亂,郡僚相繼引去,穎獨留。
寇平,郡守以功入為郎,奏穎有協贊之功,可大用。
乃召對,除太學錄。
禮部正奏第一人,初任即召對者自穎始。
時樞密都承旨王抃以言者奉外祠。
穎複言其風金使過求,欲己任調護以為功。
孝宗謂其言太讦,久之不遷。
及奏考試官,孝宗曰:“章穎可。
”乃知上猶記其谠論也。
頃之,遷太學博士。
丁内艱,服阕,添差通判贛州,除太常博士。
禦史中丞何澹聞繼母訃,引不逮事之文,穎定議解官,澹猶未決去,乞下侍從朝列集議。
太學諸生攻之曰:“朝廷專設奉常,議禮之所由出也。
今不從議禮所由出之地,反以議禮不公,而欲侍從朝列集議,豈将啟逢迎希合,而為苟留進身之計乎?”除左司谏,時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當國,穎論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餘疏。
從官議欲超除穎,俾去言職,庶可兩留。
光宗曰:“是好谏官,何以遷之?”邲始出。
穎屢疏請上問安重華宮,悉焚其稿。
甯宗即位,除侍禦史兼侍講,尋權兵部侍郎。
韓侂胄用事,穎侍經帏。
上曰:“谏官有言及趙汝愚者,卿等謂何?”同列謾無可否,穎奏言:“天地變遷,人情危疑,加以敵人嫚侮,國勢未安,未可容易進退大臣,願降诏宣谕汝愚,無聽其去。
”不報。
奏請待罪,與郡;禦史劾穎阿黨,罷。
太學生周端朝等六人伏阙,辨汝愚被誣,且謂章穎言發于忠,首遭斥逐。
端朝等皆被罪,自是黨論遂起矣。
穎家居久之,起知衢州,侍禦史林行可劾罷之。
尋知贛州,禦史王益祥複劾,寝其命,再祠,需次知建甯府。
侂胄誅,除集英殿修撰。
累遷刑部侍郎兼侍講,對延和殿,上歎曰:“卿為權臣沮抑甚久。
”穎乞修改《甲寅龍飛事迹》誣筆。
除吏部侍郎,尋遷禮部尚書,升侍讀。
诏穎以紹熙、慶元谯令憲《玉牒辨誣》,餘端禮、趙彥逾《甲寅龍飛記》及趙汝愚當時所記事,考訂削誣,從實上之。
丐去,奉祠。
以嘉定十一年卒,年七十八。
穎操履端直,生平風節不為窮達所移。
雖仕多偃蹇,而清議與之。
方黨論之興,朱熹遣以書,略曰:“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猶未已,未知終安所至極耶?然宗社有靈,公論未泯,異日必有任是責者,非公吾誰
子心傳、道傳、性傳。
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孫逢吉,字從之,吉州龍泉人也。
隆興元年進士第,授郴州司戶。
乾道七年,太常黃鈞薦于丞相虞允文、梁克家,将處以學官,逢吉竟就常德教授以歸。
李焘、劉珙、鄭伯熊、劉焞相繼薦之,知萍鄉縣,以治最聞。
除諸軍審計司、國子博士。
遷司農寺丞兼實錄院檢讨官。
紹熙元年,遷秘書郎兼皇子嘉王府直講。
二年春二月,雷雪之沴交作,诏求直言,疏八事:去蔽谀,親講讀,伸論駁,崇氣節,省用度,惜名器,拔材武,饬戎備。
擢為右正言,建言:“都城之民,安居憚徙。
宗戚營繕浸廣,每建一第,撤民居數百,咨怨者多。
”時親王方更造樓觀未已,聞之,亟令罷役。
浙漕沈诜見逢吉,謝曰:“非正言,漕計殆不可支。
”初,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潘景珪結貴幸以進,司谏鄧驲屢疏其罪,景珪反以計傾之,除驲匠監。
逢吉曰:“優遷其官而罷言職,後來者且以言為戒。
”兩疏乞收驲新命,不報;并劾景珪脅持台谏,蔑視朝綱,景珪遂罷。
在谏垣七十日,章二十上,詞旨剀切,皆人所難言者。
改國子司業,求去,為湖南提刑。
以秘書監召,兼吏部侍郎。
俄為孝宗攢宮按行事。
朱熹在經筵持論切直,小人共不便,潛激上怒,中批與祠。
劉光祖與逢吉同在講筵,吏請曰:“今日某侍郎輪講,以疾告,孫侍郎居次,請代之。
”逢吉曰:“常所講《論語》,今安得即有講義?”已而問某侍郎講義安在,取觀之,則講《詩權輿篇》刺康公與賢者有始而無終,與逐朱熹事相類,逢吉欣然代之講。
因于上前争論甚苦。
上曰:“朱熹言多不可用用。
”逢吉曰:“熹議祧廟與臣不合,他所言皆正,未見其不可用。
”浸失上意。
會彭龜年論韓侂胄專僭,出補郡。
逢吉入疏曰:“道德崇重,陛下所敬禮者無若朱熹,志節端亮,陛下所委信者無若彭龜年。
熹既以論侂胄去,龜年複以論侂胄绌,臣恐賢者皆無固志。
陛下所用皆庸鄙憸薄之徒,何以立國?”侂胄見而惡之。
丞相趙汝愚既罷,侂胄專國。
一日從臣扈從重華宮,上行禮畢,駕興,扈從者出宮門上馬,忽傳呼侂胄至,扈從者卻入,斂闆甚恭。
逢吉曰:“既出複入揖,臣子事君父之禮當如是耶?”不揖而去。
會部中會食,吏密報優人王喜除閣職。
逢吉即言:“于上前效朱侍講進趨以儒為戲者,豈可令污閣職?”即抗疏力争之。
同列密以告侂胄。
時王喜之命實未出,遂以誣诋,出知太平州。
丐祠,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起知贛州,已屬疾,卒,谥獻簡。
弟逢年、逢辰,皆有文學行義,時稱“孫氏三龍。
” 章穎,字茂獻,臨江軍人。
以兼經中鄉薦。
孝宗嗣服,下诏求言,穎為萬言書附驿以聞,禮部奏名第一,孝宗稱其文似陸贽。
調道州教授,作周敦頤祠。
會宜章寇為亂,郡僚相繼引去,穎獨留。
寇平,郡守以功入為郎,奏穎有協贊之功,可大用。
乃召對,除太學錄。
禮部正奏第一人,初任即召對者自穎始。
時樞密都承旨王抃以言者奉外祠。
穎複言其風金使過求,欲己任調護以為功。
孝宗謂其言太讦,久之不遷。
及奏考試官,孝宗曰:“章穎可。
”乃知上猶記其谠論也。
頃之,遷太學博士。
丁内艱,服阕,添差通判贛州,除太常博士。
禦史中丞何澹聞繼母訃,引不逮事之文,穎定議解官,澹猶未決去,乞下侍從朝列集議。
太學諸生攻之曰:“朝廷專設奉常,議禮之所由出也。
今不從議禮所由出之地,反以議禮不公,而欲侍從朝列集議,豈将啟逢迎希合,而為苟留進身之計乎?”除左司谏,時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當國,穎論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餘疏。
從官議欲超除穎,俾去言職,庶可兩留。
光宗曰:“是好谏官,何以遷之?”邲始出。
穎屢疏請上問安重華宮,悉焚其稿。
甯宗即位,除侍禦史兼侍講,尋權兵部侍郎。
韓侂胄用事,穎侍經帏。
上曰:“谏官有言及趙汝愚者,卿等謂何?”同列謾無可否,穎奏言:“天地變遷,人情危疑,加以敵人嫚侮,國勢未安,未可容易進退大臣,願降诏宣谕汝愚,無聽其去。
”不報。
奏請待罪,與郡;禦史劾穎阿黨,罷。
太學生周端朝等六人伏阙,辨汝愚被誣,且謂章穎言發于忠,首遭斥逐。
端朝等皆被罪,自是黨論遂起矣。
穎家居久之,起知衢州,侍禦史林行可劾罷之。
尋知贛州,禦史王益祥複劾,寝其命,再祠,需次知建甯府。
侂胄誅,除集英殿修撰。
累遷刑部侍郎兼侍講,對延和殿,上歎曰:“卿為權臣沮抑甚久。
”穎乞修改《甲寅龍飛事迹》誣筆。
除吏部侍郎,尋遷禮部尚書,升侍讀。
诏穎以紹熙、慶元谯令憲《玉牒辨誣》,餘端禮、趙彥逾《甲寅龍飛記》及趙汝愚當時所記事,考訂削誣,從實上之。
丐去,奉祠。
以嘉定十一年卒,年七十八。
穎操履端直,生平風節不為窮達所移。
雖仕多偃蹇,而清議與之。
方黨論之興,朱熹遣以書,略曰:“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猶未已,未知終安所至極耶?然宗社有靈,公論未泯,異日必有任是責者,非公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