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多重複牴牾,失于太煩。
諸編置不以赦原、不以蔭論之類,失于太重。
外路刑獄三經翻異,移送大理,刀鋸數施,非所以示遠。
及諸不便。
皆從之。
又請廣儲蓄,興鼓鑄,修屯田,作鄉兵。
亦皆聽納。
兼權戶部侍郎。
時久雨傷蠶麥,及邊報有警,诏侍從台谏陳弭災禦侮之策。
運言:“天災人事,有甚可畏而不足畏者,視吾政之修不修;有甚可憂而不足憂者,視吾自治之善不善。
”及“宜邊淮建三大鎮以守之”。
會金人渝盟,特遷戶部侍郎,以專饋饷。
丞相陳康伯議遣李寶自四明控制海道,衆論紛纭,運直入贊決,以為上策,金人果敗走。
因上疏:“乞降诏撫将士,蠲租賦,遣信使,結豪傑,堅城守,督漢中将士趨關陝以制其後。
置四鎮三帥于兩淮、襄漢之間以為内固,以圖進取。
”以禦營随軍都轉運使從上勞師江上。
及駕還,因入對,固請補外。
乃授集英殿修撰,出知太平州。
當兵饑疾疠之餘,殚勞徕安輯之方,嚴斥堠攻守之備。
理财賦,造戰艦,繕甲兵,申禁令,民賴以安。
孝宗既受禅,運亦請老,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授廣東經略,不赴,乃複祠祿。
乾道七年,鄱大饑,運首發粟二千石以振之,自是民争出粟以濟。
連上章緻政,不許,以疾卒。
贈少師、左光祿大夫,官其後三人。
嘉定六年,贈開府儀同三司。
柳約字元禮,秀州華亭人。
大觀三年上舍進士,試中學官,為霸州教授。
徙睦州,入為辟雍正。
遷博士,改宣議郎,充廣親宅宗子博士。
約深于經學,屬辭粹微,大為學者師慕。
提舉福建鹽事,召對,論内外學政,次乞罷内外官到堂日投牒求官,以厚風俗。
授秘書省校書郎,進著作佐郎、徽州司錄,改通判宿州,召拜監察禦史。
靖康初,兼權殿中侍禦史,論三鎮不可棄。
改尚書工部員外郎,進左司員外郎。
父憂去官,服除,以直顯谟閣充禦營司參謀官,遷太常少卿。
高宗将幸平江,約疏言“兵可進,毋退以示怯于敵。
”乃以直龍圖閣知台州,未赴,徙嚴州,兼浙西兵馬都監、節制管内軍馬。
當是時,金人大入,杜充擁衆北去,列郡震恐,莫有奔問官守者。
約于橫潰中屹保孤城,悉力捍禦。
境内按堵,則慨然上書,請糾合諸郡克複吳會。
上嘉其忠,進右文殿修撰,守郡如故。
诏以軍興費出無藝,吏慢弗虔,柳約獨謹賦輸,率先程督,進秩一等。
又诏:“約郡當兵沖,而能不辭難、不避事,益嚴列栅,保綏一方,朕甚嘉之。
其以約充集英殿修撰。
”召入對,獎勞再三,擢權戶部侍郎。
約于是感激盡言,凡例外宣索,皆執奏不進。
論“吳并等罪未正,非所以厲臣節。
諸大将提兵入觐,各名其家,将有尾大不掉之患”。
皆人不敢言者。
又言:“軍興科需百出,望官戶名田過制者,與編戶均一科敷。
請增諸路酒錢,其半令提刑司樁管,以備軍費。
”皆從之。
會高麗請修貢,議遣使報聘,上顧廷臣無出約右,加試戶部侍郎充其選,且将大用。
當路忌之,諷言者誣以事,罷為提舉太平觀。
居七年,複秘閣修撰。
金人歸侵疆,起知蔡州,被命而往,一無顧避。
既而金人渝平,傳檄河南,守臣皆舉城降,約獨遣使數輩于武昌,得報而後返。
未幾,以敷文閣待制食祠祿。
十有五年,卒。
贈四官。
約天性至孝,母病甚,泣禱于天,願損壽以益親壽。
母尋愈,約竟先母兩月卒。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
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迹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诏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
”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争天下,宜為今日監。
”著《江東勝後之鑒》十篇上之。
中乾道二年進士第。
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
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
考官惡焉,绌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
歲大侵,饑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
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
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
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
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
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缗。
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以稅數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
期年役成,民大便利。
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
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
幹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
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政除免,格不應書。
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
”他所筆削類此。
尤邃于《易》,嘗曰:“《易》起于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
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
”著《本傳》三十三篇。
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
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镂玉餘
諸編置不以赦原、不以蔭論之類,失于太重。
外路刑獄三經翻異,移送大理,刀鋸數施,非所以示遠。
及諸不便。
皆從之。
又請廣儲蓄,興鼓鑄,修屯田,作鄉兵。
亦皆聽納。
兼權戶部侍郎。
時久雨傷蠶麥,及邊報有警,诏侍從台谏陳弭災禦侮之策。
運言:“天災人事,有甚可畏而不足畏者,視吾政之修不修;有甚可憂而不足憂者,視吾自治之善不善。
”及“宜邊淮建三大鎮以守之”。
會金人渝盟,特遷戶部侍郎,以專饋饷。
丞相陳康伯議遣李寶自四明控制海道,衆論紛纭,運直入贊決,以為上策,金人果敗走。
因上疏:“乞降诏撫将士,蠲租賦,遣信使,結豪傑,堅城守,督漢中将士趨關陝以制其後。
置四鎮三帥于兩淮、襄漢之間以為内固,以圖進取。
”以禦營随軍都轉運使從上勞師江上。
及駕還,因入對,固請補外。
乃授集英殿修撰,出知太平州。
當兵饑疾疠之餘,殚勞徕安輯之方,嚴斥堠攻守之備。
理财賦,造戰艦,繕甲兵,申禁令,民賴以安。
孝宗既受禅,運亦請老,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授廣東經略,不赴,乃複祠祿。
乾道七年,鄱大饑,運首發粟二千石以振之,自是民争出粟以濟。
連上章緻政,不許,以疾卒。
贈少師、左光祿大夫,官其後三人。
嘉定六年,贈開府儀同三司。
柳約字元禮,秀州華亭人。
大觀三年上舍進士,試中學官,為霸州教授。
徙睦州,入為辟雍正。
遷博士,改宣議郎,充廣親宅宗子博士。
約深于經學,屬辭粹微,大為學者師慕。
提舉福建鹽事,召對,論内外學政,次乞罷内外官到堂日投牒求官,以厚風俗。
授秘書省校書郎,進著作佐郎、徽州司錄,改通判宿州,召拜監察禦史。
靖康初,兼權殿中侍禦史,論三鎮不可棄。
改尚書工部員外郎,進左司員外郎。
父憂去官,服除,以直顯谟閣充禦營司參謀官,遷太常少卿。
高宗将幸平江,約疏言“兵可進,毋退以示怯于敵。
”乃以直龍圖閣知台州,未赴,徙嚴州,兼浙西兵馬都監、節制管内軍馬。
當是時,金人大入,杜充擁衆北去,列郡震恐,莫有奔問官守者。
約于橫潰中屹保孤城,悉力捍禦。
境内按堵,則慨然上書,請糾合諸郡克複吳會。
上嘉其忠,進右文殿修撰,守郡如故。
诏以軍興費出無藝,吏慢弗虔,柳約獨謹賦輸,率先程督,進秩一等。
又诏:“約郡當兵沖,而能不辭難、不避事,益嚴列栅,保綏一方,朕甚嘉之。
其以約充集英殿修撰。
”召入對,獎勞再三,擢權戶部侍郎。
約于是感激盡言,凡例外宣索,皆執奏不進。
論“吳并等罪未正,非所以厲臣節。
諸大将提兵入觐,各名其家,将有尾大不掉之患”。
皆人不敢言者。
又言:“軍興科需百出,望官戶名田過制者,與編戶均一科敷。
請增諸路酒錢,其半令提刑司樁管,以備軍費。
”皆從之。
會高麗請修貢,議遣使報聘,上顧廷臣無出約右,加試戶部侍郎充其選,且将大用。
當路忌之,諷言者誣以事,罷為提舉太平觀。
居七年,複秘閣修撰。
金人歸侵疆,起知蔡州,被命而往,一無顧避。
既而金人渝平,傳檄河南,守臣皆舉城降,約獨遣使數輩于武昌,得報而後返。
未幾,以敷文閣待制食祠祿。
十有五年,卒。
贈四官。
約天性至孝,母病甚,泣禱于天,願損壽以益親壽。
母尋愈,約竟先母兩月卒。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
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迹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诏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
”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争天下,宜為今日監。
”著《江東勝後之鑒》十篇上之。
中乾道二年進士第。
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
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
考官惡焉,绌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
歲大侵,饑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
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
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
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
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
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缗。
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以稅數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
期年役成,民大便利。
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
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
幹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
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政除免,格不應書。
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
”他所筆削類此。
尤邃于《易》,嘗曰:“《易》起于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
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
”著《本傳》三十三篇。
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
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镂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