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關燈
○汪若海張運柳約李舜臣孫逢吉章穎商飛卿劉穎徐邦憲  汪若海,字東叟,歙人。

    未弱冠,遊京師,入太學。

    靖康元年,金人侵擾,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應诏,未三刻而文成,擢高等。

    時已割河北地。

    其年冬,再犯京師,若海謂:“河北國家重地,當用河北以攬天下之權,不可怯懦以自守,閉關養敵,坐受其敝。

    ”屬康王起兵相州,乃上書樞密曹輔,請立王為大元帥,擁兵鎮撫河北,以掎金人之後,則京城之圍自解。

    輔大喜,即以其書進欽宗,用為參謀,遣如康王所。

    宰相何?執異議,以道梗為辭,不果遣。

     京城失守,若海述麟為書以獻。

    及二帝北行,袖書抗粘罕,請存趙氏。

    缒而出,谒康王于濟州,謂神器久虛,異姓僭竊,宜蚤即位,以圖中興。

    一日間三被顧問,補修職郎,充帳前差使。

    高宗既即位,推恩改承奉郎,遷江南經制使,轉承事郎,監登聞檢院。

    五府交辟,改屬右府。

     朝廷以張浚宣撫川、陝,議未決。

    若海曰:“天下者,常山蛇勢也,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

    今以東南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圖恢複,必在川、陝。

    ”乃往見浚,極談終日,浚大驚,辟以自随,以親老辭。

    繼論軍食,迕執政,通判沅州,以讒奪籍,谪英州。

    道出臨川,時節制江夏軍馬李允文擁衆數十萬,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張俊屯江西,參謀官湯東野與若海故,得若海道中,喜甚。

    謂曰:“李允文懷反側,非君莫能開其自新。

    ”若海即馳往,谕以成敗逆順,示以朝廷威德,複談三策以動之,辭旨明暢。

    允文大感悟,即舉軍東下。

      若海複為書招其徒張用、曹成、李宏、馬友同歸朝廷。

    用一見,以其衆二十萬解甲效順,惟成疑貳有他志,若海移書責之。

    成怒,将殺若海,若海夜宿王林軍帳,以計得林軍印,遂奪其衆五千人。

    翼日,成遂遁。

    若海遺宏書,使刺成以自歸;宏得書圖成而力不勝,複走長沙刺友,群盜解散。

    若海遂以林五千人歸招讨使張俊,俊乃班師凱旋,軍容愈盛。

     時朝廷方出師,若海以為為國家者,當化盜賊為我用,不可失英雄為國患。

    因獻平寇策,朝廷悉用之。

    其後李宏為劉忠所并,死長沙;劉忠為韓世忠所破,走劉豫;曹成走廣而複降,湖湘遂安。

    尋複承務郎、監潭州南嶽廟、通判辰州。

     紹興九年,複三京,祗谒陵寝,事還,以前功,旬月四遷至承議郎、通判順昌府。

    金人奄至,太尉劉锜甫至,衆不滿三萬,遣人丐援于朝,無敢往者。

    若海毅然請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師濟之,必有成功,朝廷從之,金兵果敗去。

    辟淮北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

    拓臯之役,複以勞兩轉至朝散郎、通判洪州,未上,丁内艱。

    服除,添差通判信州。

    秩滿,遷湖北帥司參議。

    知道州,陛辭得對,上曰:“久不見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閣、知江州,丁父憂。

    時方經略中原,朝廷議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達高亮,深沈有度,恥為世俗章句學,為文操紙筆立就,蹈厲風發。

    高宗嘗以片紙書若海名谕張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

    ”會浚去國,不果召。

     張運,字南仲,信之貴溪人,唐宰相文瓘之後。

    父貫,右通直郎,累贈太中大夫。

    運年二十五,以太學生登宣和三年進士第,賜同上舍出身,調桂陽監藍山縣丞。

    縣阙令,運攝縣事。

    縣與諸獠接壤,因俗為治,吏民安之。

    臨武寇與諸獠合,大剽掠,運親帥兵禽之。

    遷潭州攸縣尉。

    高宗南渡,劇賊王在據岐山,潭帥征兵戍嶽,運将二千人先至嶽。

    賊平,改臨江新淦丞。

    縣新被兵,令不能支,沿江撫谕使張彙劾罷之,以運攝縣事。

    運撥煨燼,考版籍,正租賦,數月之間,敝除而民定。

     紹興五年,通判鼎州。

    賊楊麼、黃誠擁衆數萬,殘破城邑,跳梁湖北。

    高宗遣張浚以都督董師,嶽飛以招讨舉兵擊之,賊率輕銳徑趨武溪南興,以臨鼎州,城中大震。

    運與太守程昌宇勒兵登城,控扼上下,以張其勢,賊宵潰。

    澧賊雷德進栅險稱亂,帥檄運讨之。

    運将都統梁吉等率兵直搗其巢,破四二栅,降其衆。

     移貳濡須。

    金人犯廬、壽等州,大将駐兵淮?需以拒之,運給饷未嘗乏絕。

    歲餘,以親老還江東,寓居鄱。

    既而丁母及父憂,服除,起知桂陽監。

    五月而境内稱治,與部使者奏升監為軍。

    大修庠序之教,祠漢以來守令有功德于桂陽者衛飒、唐羌等七人于學,刻《續顔氏家訓》、《四時纂要》等書,散之民間,使之修德而務本。

    召入對,除知達州。

    方大旱,入境而雨。

    奏除病民五事。

     召為度支郎中。

    臨安樓店務錢歲三十餘萬缗,請以十萬歸省額。

    戶部所儲三佛齊國所貢乳香九萬一千五百斤,直可百二十餘萬缗,請分送江、浙、荊湖漕司賣之,以籴軍饷。

    及陳諸路綱運七弊,懲革十術,遠近遞輸以均勞逸。

    事皆施行。

    兼樞密院檢詳,遷軍器監。

    尋改大理少卿,請正兩浙鹽法,以寬私鬻之禁。

    紹興永裕、昭慈二陵官地與民犬牙相入,請縣重價聽民持券獻納,以免誤犯之罪。

    尤明于治獄,獄為之空。

     拜刑部侍郎,言:諸斥逐累赦未還者,宜從湔洗。

    諸申請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