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陳敏張诏畢再遇安丙楊巨源李好義
陳敏,字元功,贛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贛賊李仁功,補官至承信郎。
敏身長六尺餘,精騎射,積官至忠靖郎。
以楊存中薦,擢閣門祗候。
時閩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習水土。
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軍,以敏為統制,漳州駐紮。
敏按諸郡要害,凡十有三處,悉分兵扼之,盜發辄獲。
贛州齊述據城叛,嘯聚數萬,将棄城南寇。
每聞之曰:“贛兵精勁,善走嶮,若朝廷發兵未至,萬一奔沖,江、湖、閩、廣騷動矣。
”不俟命,領所部馳七日,徑抵贛圍其城。
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諸路兵至,破之。
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縣男,領興州刺史。
召赴阙,高宗見其狀貌魁岸,除破敵軍統制。
尋丁母憂,诏起複,以所部駐太平州。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亮來攻,成闵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軍隸之,升馬司統制,軍于荊、漢間。
敏說闵曰:“金人精騎悉在淮,汴都必無守備,若由陳、蔡徑搗大梁,潰其腹心,此救江、淮之術也。
”不聽。
從闵還駐廣陵,時金兵尚未渡淮,敏又說闵邀其歸師,複不聽。
敏遂移疾歸姑孰。
孝宗即位,張浚宣撫江、淮,奏敏為神勁軍統制。
浚視師,改都督府武鋒軍都統制。
朝廷遣李顯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盛夏興師非時,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勝負之勢先形矣。
願少緩。
”浚不聽,令敏屯盱眙。
顯忠至符離,果失律,敏遂入泗州守之。
金人議和,诏敏退守滁陽。
敏請于朝,謂滁非受敵之所,改戍高郵,兼知軍事。
與金人戰射陽湖,敗之,焚其舟,追至沛城,複敗之。
乾道元年,遷宣州觀察使,召除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
居歲餘,敏抗章曰:“久任周廬,無以效鷹犬,況敵情多詐,和不足恃。
今兩淮無備,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郵。
”仍請更築其城。
乃落常階,除光州觀察使,分武鋒為四軍,升敏為都統制兼知高郵軍事,仍賜築城屯田之費。
敏至郡,闆築高厚皆增舊制。
自寶應至高郵,按其舊作石?達十二所,自是運河通洩,無沖突患。
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漣水軍,密款本朝,稱結約山東十二州豪傑起義,以複中原。
上以問敏,敏曰:“旺欲假吾國威以行劫爾,必不能成事,願勿聽。
”适屯田統領官與旺交通,旺敗,金有間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為左骁衛上将軍。
言事者議欲戍守清河口,敏言:“金兵每出清河,必遣人馬先自上流潛渡,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蓋楚州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
長淮二千餘裡,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運河耳。
北人舟艦自五河而下,将謀渡江,非得楚州運河,無緣自達。
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鑿老鹳河,通戰艦以入大江,南唐遂失兩淮之地。
由此言之,楚州實為南朝司命,願朝廷留意。
”及是,再出守高郵,乃诏與楚州守臣左祐同城楚州,祐卒,遂移守楚州。
北使過者觀其雉堞堅新,号“銀鑄城”。
以歸正人二百家逃歸,降授忠州團練使,罷為福建路總管,改江西路總管,贛州駐劄。
月餘,朝廷命往福州揀軍,又命還豫章教閱江西團結諸郡人馬。
俄提舉佑神觀,仍奉朝請,繼複蕲州防禦使,再除武鋒軍都統制兼知楚州,複光州觀察使,以疾卒。
特贈慶遠軍承宣使。
張诏字君卿,成州人。
少隸張俊帳下,積功守和州。
嘗被旨介聘,一日金人持所繪祐、獻二陵像至館中,皆北地服,诏向之再拜。
館者問之,答曰:“诏雖不識其人,但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疑非北朝祖宗也,敢不拜!”孝宗聞而喜之,由是驟用。
紹熙五年,除興州都統制兼知興州,代吳挺。
慶元二年,趙彥逾帥蜀,以關外去興元遠,緩急恐失事機,複請分東西為二帥,诏遂兼西路安撫司公事。
先是,趙汝愚為從官時,每奏吳氏世掌蜀兵,非國家之利,請以張诏代領武興之軍。
蓋汝愚之意欲以吳曦為文臣帥,以杜他日握兵之漸,而未及行也。
汝愚既知樞密院,力辭不拜,白于光宗曰:“若武興朝除帥,則臣夕拜命。
”上許之,乃以诏為成州團練使、興州諸軍都統制。
诏在興州,甚得士心。
六年卒,郭杲代之。
畢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
父進,建炎間從嶽飛護衛八陵,轉戰江、淮間,積階至武義大夫。
再遇以恩補官,隸侍衛馬司,武藝絕人,挽弓至二石七鬥,背挽一石八鬥,步射二石,馬射一石五鬥。
孝宗召見,太悅,賜戰袍、金錢。
開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帥郭倪招撫山東、京東,遣再遇與統制陳孝慶取泗州。
再遇請選新刺敢死軍為前鋒,倪以八十七人付之。
招撫司克日進兵,金人聞之,閉榷場、塞城門為備。
再遇曰:“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
”孝慶從之。
再遇飨士卒,激以忠義,進兵薄泗州。
泗有東西兩城,再遇令陳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從陟山徑趨東城南角,先登,殺敵數百,金人大潰,守城者開北門遁。
西城猶堅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畢将軍在此,爾等中原遺民也,可速降。
”旋有淮平知縣缒城而下乞降,于是兩城皆定。
郭倪來飨士,出禦寶刺史牙牌授再遇,辭曰:“國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且招撫得朝廷幾牙牌來?”固辭不受。
尋除環衛官。
倪調李汝翼、郭倬取宿州,複遣孝慶等繼之。
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騎為先鋒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創旋,問之,則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師不利,統制田俊邁已為敵擒矣。
”再遇督兵疾趨,次靈壁,遇孝慶駐兵于鳳凰山,将引還,再遇曰:“
敏身長六尺餘,精騎射,積官至忠靖郎。
以楊存中薦,擢閣門祗候。
時閩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習水土。
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軍,以敏為統制,漳州駐紮。
敏按諸郡要害,凡十有三處,悉分兵扼之,盜發辄獲。
贛州齊述據城叛,嘯聚數萬,将棄城南寇。
每聞之曰:“贛兵精勁,善走嶮,若朝廷發兵未至,萬一奔沖,江、湖、閩、廣騷動矣。
”不俟命,領所部馳七日,徑抵贛圍其城。
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諸路兵至,破之。
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縣男,領興州刺史。
召赴阙,高宗見其狀貌魁岸,除破敵軍統制。
尋丁母憂,诏起複,以所部駐太平州。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亮來攻,成闵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軍隸之,升馬司統制,軍于荊、漢間。
敏說闵曰:“金人精騎悉在淮,汴都必無守備,若由陳、蔡徑搗大梁,潰其腹心,此救江、淮之術也。
”不聽。
從闵還駐廣陵,時金兵尚未渡淮,敏又說闵邀其歸師,複不聽。
敏遂移疾歸姑孰。
孝宗即位,張浚宣撫江、淮,奏敏為神勁軍統制。
浚視師,改都督府武鋒軍都統制。
朝廷遣李顯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盛夏興師非時,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勝負之勢先形矣。
願少緩。
”浚不聽,令敏屯盱眙。
顯忠至符離,果失律,敏遂入泗州守之。
金人議和,诏敏退守滁陽。
敏請于朝,謂滁非受敵之所,改戍高郵,兼知軍事。
與金人戰射陽湖,敗之,焚其舟,追至沛城,複敗之。
乾道元年,遷宣州觀察使,召除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
居歲餘,敏抗章曰:“久任周廬,無以效鷹犬,況敵情多詐,和不足恃。
今兩淮無備,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郵。
”仍請更築其城。
乃落常階,除光州觀察使,分武鋒為四軍,升敏為都統制兼知高郵軍事,仍賜築城屯田之費。
敏至郡,闆築高厚皆增舊制。
自寶應至高郵,按其舊作石?達十二所,自是運河通洩,無沖突患。
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漣水軍,密款本朝,稱結約山東十二州豪傑起義,以複中原。
上以問敏,敏曰:“旺欲假吾國威以行劫爾,必不能成事,願勿聽。
”适屯田統領官與旺交通,旺敗,金有間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為左骁衛上将軍。
言事者議欲戍守清河口,敏言:“金兵每出清河,必遣人馬先自上流潛渡,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蓋楚州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
長淮二千餘裡,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運河耳。
北人舟艦自五河而下,将謀渡江,非得楚州運河,無緣自達。
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鑿老鹳河,通戰艦以入大江,南唐遂失兩淮之地。
由此言之,楚州實為南朝司命,願朝廷留意。
”及是,再出守高郵,乃诏與楚州守臣左祐同城楚州,祐卒,遂移守楚州。
北使過者觀其雉堞堅新,号“銀鑄城”。
以歸正人二百家逃歸,降授忠州團練使,罷為福建路總管,改江西路總管,贛州駐劄。
月餘,朝廷命往福州揀軍,又命還豫章教閱江西團結諸郡人馬。
俄提舉佑神觀,仍奉朝請,繼複蕲州防禦使,再除武鋒軍都統制兼知楚州,複光州觀察使,以疾卒。
特贈慶遠軍承宣使。
張诏字君卿,成州人。
少隸張俊帳下,積功守和州。
嘗被旨介聘,一日金人持所繪祐、獻二陵像至館中,皆北地服,诏向之再拜。
館者問之,答曰:“诏雖不識其人,但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疑非北朝祖宗也,敢不拜!”孝宗聞而喜之,由是驟用。
紹熙五年,除興州都統制兼知興州,代吳挺。
慶元二年,趙彥逾帥蜀,以關外去興元遠,緩急恐失事機,複請分東西為二帥,诏遂兼西路安撫司公事。
先是,趙汝愚為從官時,每奏吳氏世掌蜀兵,非國家之利,請以張诏代領武興之軍。
蓋汝愚之意欲以吳曦為文臣帥,以杜他日握兵之漸,而未及行也。
汝愚既知樞密院,力辭不拜,白于光宗曰:“若武興朝除帥,則臣夕拜命。
”上許之,乃以诏為成州團練使、興州諸軍都統制。
诏在興州,甚得士心。
六年卒,郭杲代之。
畢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
父進,建炎間從嶽飛護衛八陵,轉戰江、淮間,積階至武義大夫。
再遇以恩補官,隸侍衛馬司,武藝絕人,挽弓至二石七鬥,背挽一石八鬥,步射二石,馬射一石五鬥。
孝宗召見,太悅,賜戰袍、金錢。
開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帥郭倪招撫山東、京東,遣再遇與統制陳孝慶取泗州。
再遇請選新刺敢死軍為前鋒,倪以八十七人付之。
招撫司克日進兵,金人聞之,閉榷場、塞城門為備。
再遇曰:“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
”孝慶從之。
再遇飨士卒,激以忠義,進兵薄泗州。
泗有東西兩城,再遇令陳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從陟山徑趨東城南角,先登,殺敵數百,金人大潰,守城者開北門遁。
西城猶堅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畢将軍在此,爾等中原遺民也,可速降。
”旋有淮平知縣缒城而下乞降,于是兩城皆定。
郭倪來飨士,出禦寶刺史牙牌授再遇,辭曰:“國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且招撫得朝廷幾牙牌來?”固辭不受。
尋除環衛官。
倪調李汝翼、郭倬取宿州,複遣孝慶等繼之。
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騎為先鋒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創旋,問之,則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師不利,統制田俊邁已為敵擒矣。
”再遇督兵疾趨,次靈壁,遇孝慶駐兵于鳳凰山,将引還,再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