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萬缗,榜曰:“備安庫”。
謂閩中土狹民稠,歲儉則籴于廣,今幸連稔,宗室及軍人入倉請米,出即粜之,候秋賈賤,以備安錢籴二萬石,則有備無患矣。
又欲造萬铠,招強壯補軍額,嚴訓練,則盜賊可以無虞。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閩王殿”。
遂丐祠歸。
慶元元年落職,四年,複主管沖佑觀。
久之,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無使,四年,甯宗召見,言鹽法,加寶谟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奉朝請。
尋差知鎮江府,賜金帶。
坐缪舉,降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辭免。
進寶文閣待制,又進龍圖閣、知江陵府。
令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辭免。
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賜對衣、金帶,守龍圖閣待制緻仕,特贈四官。
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嘗跋紹興間诏書曰:“使此诏出于紹興之前,可以無事仇之大恥;使此诏行于隆興之後,可以卒不世之大功。
今此诏與仇敵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
帥長沙時,士人或訴考試官濫取第十七名《春秋》卷,棄疾察之信然,索亞榜《春秋》卷兩易之,啟名則趙鼎也。
棄疾怒曰:“佐國元勳,忠簡一人,胡為又一趙鼎!”擲之地。
次閱《禮記》卷,棄疾曰:“觀其議論,必豪傑士也,此不可失。
”啟之,乃趙方也。
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并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
”故以“稼”名軒。
為大理卿時,同僚吳交如死,無棺斂,棄疾歎曰:“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複言于執政,诏賜銀絹。
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複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
熹殁,僞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
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
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紹定六年,贈光祿大夫。
鹹淳閑,史館校勘謝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嗚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
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德祐初,枋得請于朝,加贈少師,谥忠敏。
何異,字同叔,撫州崇仁人。
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石城主簿,曆兩任,知蘋鄉縣。
丞相周必大、參政留正以院轄拟異,孝宗問有無列薦,正等以萍鄉政績對,乃遷國子監主簿。
遷丞,轉對,所言帝喜之,曰:“君臣一體,初不在事形迹,有所見聞,于銀台司繳奏。
”擢監察禦史。
異奏與丞相留正舊同官,不敢供職,禦劄不許引嫌,遂拜命。
遷右正言。
時光宗愆于定省,異入疏谏,不報。
約台官聯名,言奸人離間父子,當明正典刑,語極峻,又不報。
丐外,授湖南轉運判官。
偶攝帥事,辰蠻侵擾邵陽,異募山丁捕首亂者,蒲來矢以衆來降。
尋為浙西提點刑獄。
以太常少卿召,改秘書監兼實錄院檢讨官,權禮部侍郎、太常寺。
太廟芝草生,韓侂胄率百官觀焉,異謂其色白,慮生兵妖,侂胄不悅。
又以劉光祖于異交密,言者遂以異在言路不彈丞相留正及受趙汝愚薦,劾罷之,久乃予祠。
起知夔州兼本路安撫。
異以夔民土狹食少,同轉運司籴米樁積,立循環通濟倉。
七月丙戌,西北有星白芒墜地,其聲如雷,異曰:“戌日酉時,火土交會,而妖星自東南沖西北,化為天狗,蜀其将有兵乎?”丐祠,以寶谟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
後四年,吳曦果叛。
起知潭州,乞閑予祠者再。
嘉定元年,召為刑部侍郎。
五月不雨,異上封事言:“近日号令或從中出,而執政不得與聞其事,台谏不得盡行其言。
陛下闵念饑民,藥病殡死,遐荒僻峤,安得實惠?多方稱提,不如縮造楮币;阜通商米,不如稍寬關市之征。
”明年,權工部尚書。
告老,抗章言:“近臣求去,類成虛文,中外相觀,指為禮數,無以為風俗廉恥之勸。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泉州,從所乞予祠,進寶章閣學士,轉一官緻仕。
卒,年八十有一。
異高自标緻,有詩名,所著《月湖詩集》行世。
劉宰,字平國,金壇人。
既冠,入鄉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
紹熙元年舉進士,調江甯尉。
江甯巫風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糾察,往往改業為農。
歲旱,帥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有持妖術号“真武法”、“空雲子”、“寶華主”者,皆禁絕之。
書其坐右曰:“毋輕出文引,毋輕事棰楚。
”緣事出郊,與吏卒同疏食水飲。
去官,惟箧藏主簿趙師秀酬倡詩而已。
調真州司法。
诏仕者非僞學,不讀周惇頤、程頤等書,才得考試,宰喟然曰:“平生所學者何?首可斷,此狀不可得。
” 卒弗與。
授泰興令,有殺人獄具,謂:“禱于叢祠,以殺一人,刃忽三躍,乃殺三
謂閩中土狹民稠,歲儉則籴于廣,今幸連稔,宗室及軍人入倉請米,出即粜之,候秋賈賤,以備安錢籴二萬石,則有備無患矣。
又欲造萬铠,招強壯補軍額,嚴訓練,則盜賊可以無虞。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閩王殿”。
遂丐祠歸。
慶元元年落職,四年,複主管沖佑觀。
久之,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無使,四年,甯宗召見,言鹽法,加寶谟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奉朝請。
尋差知鎮江府,賜金帶。
坐缪舉,降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辭免。
進寶文閣待制,又進龍圖閣、知江陵府。
令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辭免。
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賜對衣、金帶,守龍圖閣待制緻仕,特贈四官。
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嘗跋紹興間诏書曰:“使此诏出于紹興之前,可以無事仇之大恥;使此诏行于隆興之後,可以卒不世之大功。
今此诏與仇敵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
帥長沙時,士人或訴考試官濫取第十七名《春秋》卷,棄疾察之信然,索亞榜《春秋》卷兩易之,啟名則趙鼎也。
棄疾怒曰:“佐國元勳,忠簡一人,胡為又一趙鼎!”擲之地。
次閱《禮記》卷,棄疾曰:“觀其議論,必豪傑士也,此不可失。
”啟之,乃趙方也。
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并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
”故以“稼”名軒。
為大理卿時,同僚吳交如死,無棺斂,棄疾歎曰:“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複言于執政,诏賜銀絹。
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複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
熹殁,僞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
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
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紹定六年,贈光祿大夫。
鹹淳閑,史館校勘謝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嗚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
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
德祐初,枋得請于朝,加贈少師,谥忠敏。
何異,字同叔,撫州崇仁人。
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石城主簿,曆兩任,知蘋鄉縣。
丞相周必大、參政留正以院轄拟異,孝宗問有無列薦,正等以萍鄉政績對,乃遷國子監主簿。
遷丞,轉對,所言帝喜之,曰:“君臣一體,初不在事形迹,有所見聞,于銀台司繳奏。
”擢監察禦史。
異奏與丞相留正舊同官,不敢供職,禦劄不許引嫌,遂拜命。
遷右正言。
時光宗愆于定省,異入疏谏,不報。
約台官聯名,言奸人離間父子,當明正典刑,語極峻,又不報。
丐外,授湖南轉運判官。
偶攝帥事,辰蠻侵擾邵陽,異募山丁捕首亂者,蒲來矢以衆來降。
尋為浙西提點刑獄。
以太常少卿召,改秘書監兼實錄院檢讨官,權禮部侍郎、太常寺。
太廟芝草生,韓侂胄率百官觀焉,異謂其色白,慮生兵妖,侂胄不悅。
又以劉光祖于異交密,言者遂以異在言路不彈丞相留正及受趙汝愚薦,劾罷之,久乃予祠。
起知夔州兼本路安撫。
異以夔民土狹食少,同轉運司籴米樁積,立循環通濟倉。
七月丙戌,西北有星白芒墜地,其聲如雷,異曰:“戌日酉時,火土交會,而妖星自東南沖西北,化為天狗,蜀其将有兵乎?”丐祠,以寶谟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
後四年,吳曦果叛。
起知潭州,乞閑予祠者再。
嘉定元年,召為刑部侍郎。
五月不雨,異上封事言:“近日号令或從中出,而執政不得與聞其事,台谏不得盡行其言。
陛下闵念饑民,藥病殡死,遐荒僻峤,安得實惠?多方稱提,不如縮造楮币;阜通商米,不如稍寬關市之征。
”明年,權工部尚書。
告老,抗章言:“近臣求去,類成虛文,中外相觀,指為禮數,無以為風俗廉恥之勸。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泉州,從所乞予祠,進寶章閣學士,轉一官緻仕。
卒,年八十有一。
異高自标緻,有詩名,所著《月湖詩集》行世。
劉宰,字平國,金壇人。
既冠,入鄉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
紹熙元年舉進士,調江甯尉。
江甯巫風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糾察,往往改業為農。
歲旱,帥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有持妖術号“真武法”、“空雲子”、“寶華主”者,皆禁絕之。
書其坐右曰:“毋輕出文引,毋輕事棰楚。
”緣事出郊,與吏卒同疏食水飲。
去官,惟箧藏主簿趙師秀酬倡詩而已。
調真州司法。
诏仕者非僞學,不讀周惇頤、程頤等書,才得考試,宰喟然曰:“平生所學者何?首可斷,此狀不可得。
” 卒弗與。
授泰興令,有殺人獄具,謂:“禱于叢祠,以殺一人,刃忽三躍,乃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