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人,繳駁不避權貴。
張允濟以閣職為州钤,介謂此小事而用權臣例,破祖宗制,不可不封還詞頭。
丞相語介曰:“此中宮意。
”介曰:“宰相而逢宮禁意向,給舍而奉宰相風旨,朝廷紀綱掃地矣。
” 居數日,除起居舍人。
介奏:“宰相以私請不行,而托威福于宮禁,權且下移,誰敢以忠告陛下者。
”乞歸老,不許。
言:“本朝循唐入閣之制,左右史不立前殿,若禦後殿,則立朵殿下,何所聞見而修起居注乎?乞依歐陽修、王存、胡铨所請,分立殿上。
” 吏部侍郎許奕以言事去國,介奏曰:“陛下更化三年,而言事官去者五人,倪思、傅伯成既去,其後蔡幼學、鄒應龍相繼而出,今許奕複蹈前轍。
此五臣者,四為給事,一為谏大夫,兩年之間,盡聽其去。
或謂此皆宰相意,自古未有大臣因給舍論事而去之者,是大臣誤陛下也,将恐成孤立之勢。
”疏奏,乞補外,以右文殿修撰知嘉興府。
歲餘,升集英殿修撰、知襄陽府、京西安撫使。
徙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疾奉祠。
嘉定六年八月卒,年五十六。
端平三年,郡守趙汝談請于朝,特贈中大夫、寶章閣待制,谥忠簡。
子野,自有傳。
宋德之,字正仲,其先京兆人。
隋谏大夫遠谪彭山,子孫散居于蜀,遂為蜀州人。
德之以應舉擢慶元二年外省第一,為山南道掌書記。
召除國子正,遷武學博士。
與諸生論八陣之象本乎八卦,皆動物也,奇正之變,往來相生而不窮,知此然後可以緻勝。
遷編修樞密院。
時兵釁有萌,會赤眚見太陰,犯權星,未浃日,内北門鸱尾災,延及三省、六部,诏求言,德之奏:“離為火,為日,為甲胄;坎為水,為月,為盜,為隐伏。
故火失其性,赤氣見,憂在甲兵;水失其性,太陰失度,憂在隐伏。
” 因疏七事,皆當今至切之患,乃曰:“人火小變不足慮,天象之變,臣竊危之。
” 他日,又對曰:“今敵未動,而輕變祖宗舊制,命武臣帥邊以自遺患。
晉叛将、唐藩鎮之禍基于此矣。
”時吳曦在西陲,皇甫斌在襄漢,郭倪、李爽在兩淮,德之預以為慮。
除太常丞,出知阆州。
會曦變,托跌足以避僞,事平,始赴阆。
擢本路提點刑獄,制帥安丙奏:“德之傲視君命,不俟代者之來,徑用觀察使印領事。
”诏降一官,改潼川路轉運判官、湖南路提刑,改湖北。
召為兵部郎官。
朝論有疑安丙意,丞相史彌遠首以問德之,德之對曰:“蜀無安丙,朝廷無蜀矣,人有大功,實不敢以私嫌廢公議。
”忤時相意,遂罷。
安丙深感德之,嘗謂人曰:“丙不知正仲,正仲知丙;丙負正仲,正仲不負丙。
”請昏于德之,不許。
論者益稱德之之賢。
起知眉州,監特奏名試,得疾而卒。
德之大父耕,性剛介,一朝棄官去,莫知所終。
從父廉語德之曰:“吾昔至臨安府,有人言蜀有宋宣教者過浙江而去,吾适越求之,則入四明矣。
”德之渡浙江尋訪,至雪窦,有蜀僧言:“聞諸耆老雲:山後有爛平山,有二居士焉,其一宋宣教也。
”德之跻攀至爛平,見丹竈,置祠其上而歸。
楊大全,字渾甫,眉之青神人。
乾道八年進士,調溫江尉,攝邑有政聲。
紹熙三年,召除監登聞鼓院。
五年,光宗以疾久,不克省重華宮,廷臣多論谏者。
太學生汪安仁等二百餘人上書,而龔日章等百餘人以投軌上書為緩,必欲伏阙。
大全謂:“院以登聞名,實明目達聰之地也,今乃使人視為具文,吾何顔以屍此職。
”乃為書以谏,力請過宮,書上不報。
大全于是三上疏,其略曰:臣之志于憂君者,不畏義死,不榮幸生,不以言而獲罪為恥,而以言不聽從為恥。
自古谏之不效,其大者身膏斧锧,其次亦流竄四裔,其小者猶罷免終身,未有若今日不勉于聽從,亦不加于黜逐,徒餌之以無所譴呵之恩,使皆饕富貴,甘豢養,以消靡其風節。
平居皆貪祿懷奸之士,則臨難必無仗節死義之人。
陛下自夏秋以來,執政從官之死者皆不信,卒之果然乎?不然乎?建康趙濟死,武興吳挺死,今尚不以為然,則事有幾微于朕兆者,可谏陛下乎?萬一變起蕭牆,禍生肘腋,陛下必将以為不信,坐受其危亡矣。
盜滿山東而高、斯弄權,二世不知也。
蠻寇成都而更奏捷,明皇不知也。
此猶左右聾瞽爾。
今在朝之士瀝忠以告,而陛下不聽,是陛下自壅蔽其聰明也。
今外間傳聞,以為壽皇将幸越,幸吳興,此愛陛下之深,欲泯其迹也。
陛下當亟圖所以解壽皇之憂。
疏入,又不報。
甯宗即位,遷宗正寺主簿。
慶元元年,易太常寺主簿,遷司農寺丞。
修《高宗實錄》,充檢讨官。
先是,韓侂胄用事,私台谏之選為己羽翼,且欲得知名士,借其望以壓群言,一時之好進者,恨不預此選也。
會禦史虛位,有力薦大全者,屬大全一往見,且曰:“公朝見,除目夕下矣。
”大全笑謝,決不往,明日遂丐外。
時《實錄》将上矣,上必推恩,大全去不少待。
于是除知金州,至姑蘇,以病卒。
論曰:王信有文學,通政事。
汪大猷敦厚老成。
袁燮學有所本。
吳柔勝、遊仲鴻名在僞學。
觀李祥訟趙汝愚,公論藉是以立。
王介、楊大全直道而行。
宋德之其知兵者欤?
張允濟以閣職為州钤,介謂此小事而用權臣例,破祖宗制,不可不封還詞頭。
丞相語介曰:“此中宮意。
”介曰:“宰相而逢宮禁意向,給舍而奉宰相風旨,朝廷紀綱掃地矣。
” 居數日,除起居舍人。
介奏:“宰相以私請不行,而托威福于宮禁,權且下移,誰敢以忠告陛下者。
”乞歸老,不許。
言:“本朝循唐入閣之制,左右史不立前殿,若禦後殿,則立朵殿下,何所聞見而修起居注乎?乞依歐陽修、王存、胡铨所請,分立殿上。
” 吏部侍郎許奕以言事去國,介奏曰:“陛下更化三年,而言事官去者五人,倪思、傅伯成既去,其後蔡幼學、鄒應龍相繼而出,今許奕複蹈前轍。
此五臣者,四為給事,一為谏大夫,兩年之間,盡聽其去。
或謂此皆宰相意,自古未有大臣因給舍論事而去之者,是大臣誤陛下也,将恐成孤立之勢。
”疏奏,乞補外,以右文殿修撰知嘉興府。
歲餘,升集英殿修撰、知襄陽府、京西安撫使。
徙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疾奉祠。
嘉定六年八月卒,年五十六。
端平三年,郡守趙汝談請于朝,特贈中大夫、寶章閣待制,谥忠簡。
子野,自有傳。
宋德之,字正仲,其先京兆人。
隋谏大夫遠谪彭山,子孫散居于蜀,遂為蜀州人。
德之以應舉擢慶元二年外省第一,為山南道掌書記。
召除國子正,遷武學博士。
與諸生論八陣之象本乎八卦,皆動物也,奇正之變,往來相生而不窮,知此然後可以緻勝。
遷編修樞密院。
時兵釁有萌,會赤眚見太陰,犯權星,未浃日,内北門鸱尾災,延及三省、六部,诏求言,德之奏:“離為火,為日,為甲胄;坎為水,為月,為盜,為隐伏。
故火失其性,赤氣見,憂在甲兵;水失其性,太陰失度,憂在隐伏。
” 因疏七事,皆當今至切之患,乃曰:“人火小變不足慮,天象之變,臣竊危之。
” 他日,又對曰:“今敵未動,而輕變祖宗舊制,命武臣帥邊以自遺患。
晉叛将、唐藩鎮之禍基于此矣。
”時吳曦在西陲,皇甫斌在襄漢,郭倪、李爽在兩淮,德之預以為慮。
除太常丞,出知阆州。
會曦變,托跌足以避僞,事平,始赴阆。
擢本路提點刑獄,制帥安丙奏:“德之傲視君命,不俟代者之來,徑用觀察使印領事。
”诏降一官,改潼川路轉運判官、湖南路提刑,改湖北。
召為兵部郎官。
朝論有疑安丙意,丞相史彌遠首以問德之,德之對曰:“蜀無安丙,朝廷無蜀矣,人有大功,實不敢以私嫌廢公議。
”忤時相意,遂罷。
安丙深感德之,嘗謂人曰:“丙不知正仲,正仲知丙;丙負正仲,正仲不負丙。
”請昏于德之,不許。
論者益稱德之之賢。
起知眉州,監特奏名試,得疾而卒。
德之大父耕,性剛介,一朝棄官去,莫知所終。
從父廉語德之曰:“吾昔至臨安府,有人言蜀有宋宣教者過浙江而去,吾适越求之,則入四明矣。
”德之渡浙江尋訪,至雪窦,有蜀僧言:“聞諸耆老雲:山後有爛平山,有二居士焉,其一宋宣教也。
”德之跻攀至爛平,見丹竈,置祠其上而歸。
楊大全,字渾甫,眉之青神人。
乾道八年進士,調溫江尉,攝邑有政聲。
紹熙三年,召除監登聞鼓院。
五年,光宗以疾久,不克省重華宮,廷臣多論谏者。
太學生汪安仁等二百餘人上書,而龔日章等百餘人以投軌上書為緩,必欲伏阙。
大全謂:“院以登聞名,實明目達聰之地也,今乃使人視為具文,吾何顔以屍此職。
”乃為書以谏,力請過宮,書上不報。
大全于是三上疏,其略曰:臣之志于憂君者,不畏義死,不榮幸生,不以言而獲罪為恥,而以言不聽從為恥。
自古谏之不效,其大者身膏斧锧,其次亦流竄四裔,其小者猶罷免終身,未有若今日不勉于聽從,亦不加于黜逐,徒餌之以無所譴呵之恩,使皆饕富貴,甘豢養,以消靡其風節。
平居皆貪祿懷奸之士,則臨難必無仗節死義之人。
陛下自夏秋以來,執政從官之死者皆不信,卒之果然乎?不然乎?建康趙濟死,武興吳挺死,今尚不以為然,則事有幾微于朕兆者,可谏陛下乎?萬一變起蕭牆,禍生肘腋,陛下必将以為不信,坐受其危亡矣。
盜滿山東而高、斯弄權,二世不知也。
蠻寇成都而更奏捷,明皇不知也。
此猶左右聾瞽爾。
今在朝之士瀝忠以告,而陛下不聽,是陛下自壅蔽其聰明也。
今外間傳聞,以為壽皇将幸越,幸吳興,此愛陛下之深,欲泯其迹也。
陛下當亟圖所以解壽皇之憂。
疏入,又不報。
甯宗即位,遷宗正寺主簿。
慶元元年,易太常寺主簿,遷司農寺丞。
修《高宗實錄》,充檢讨官。
先是,韓侂胄用事,私台谏之選為己羽翼,且欲得知名士,借其望以壓群言,一時之好進者,恨不預此選也。
會禦史虛位,有力薦大全者,屬大全一往見,且曰:“公朝見,除目夕下矣。
”大全笑謝,決不往,明日遂丐外。
時《實錄》将上矣,上必推恩,大全去不少待。
于是除知金州,至姑蘇,以病卒。
論曰:王信有文學,通政事。
汪大猷敦厚老成。
袁燮學有所本。
吳柔勝、遊仲鴻名在僞學。
觀李祥訟趙汝愚,公論藉是以立。
王介、楊大全直道而行。
宋德之其知兵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