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
”卒不書其名。
慶元元年,汝愚罷相,仲鴻遷軍器監主簿,力丐外,除知洋州。
朱熹聞其出,曰:“信蜀士之多奇也。
”越三年,起知嘉定府。
擢利路轉運判官,數忤宣撫副使吳曦,曦言仲鴻老病,朝命易他部。
未幾,曦叛,宣撫司幕官薛绂訪仲鴻于果山,仲鴻對之泣,指案上一編書示绂曰:“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
”謂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 時宣撫使程松已大棄其師遁,仲鴻以書勸成都帥楊輔讨賊,輔不能用。
至是松至果,仲鴻謂绂曰:“宣威肯留,則吾以積奉二萬缗犒兵,護宣威之成都。
”松不顧而去。
總賦劉崇之繼至,仲鴻遣其子似往見,以告松者告之,崇之複不聽。
未幾,曦誅,參政李壁奏除利路提點刑獄,尋乞休緻,予祠而歸,遷中奉大夫。
嘉定八年卒,年七十八。
劉光祖表其隧道曰:“于乎,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紹定五年,谥曰忠。
子似,淳祐五年為右丞相,自有傳。
李祥,字元德,常州無錫人。
隆興元年進士,為錢塘縣主簿。
時姚憲尹臨安,俾攝錄參。
邏者以巧發為能,每事下有司,必監視鍛煉,囚服乃已。
嘗誣告一武臣子謗朝政,鞫于獄,祥不使邏者入門。
既而所告無實,具以白尹,尹驚曰:“上命無實乎?”祥曰:“即坐譴,自甘。
”憲具論如祥意,上駭曰:“朕幾誤矣,卿吾争臣也。
”遂賜憲出身為谏大夫,祥調濠州錄事參軍。
安豐守臣冒占民田,訟屢改而不決,監司委祥,卒歸之民。
未幾,其人易守濠,以嫌換司理廬州;守出改官奏留之,不可。
主管戶部架閣文字、太學博士、國子博士、司農寺丞、樞密院編脩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軍器少監。
言:“忝朝迹八年,在外賢才不勝衆,願更出疊入由臣始。
”出提舉淮東常平茶鹽、淮西運判。
兩淮鐵錢比不定,祥疏乞官賜錢米銷濫惡者,廢定城、興國、漢陽監,更鑄紹熙新錢,從之,淮人以安。
遷國子司業、宗正少卿、國子祭酒。
丞相趙汝愚以言去國,祥上疏争之,曰:“頃壽皇崩,兩宮隔絕,中外洶洶,留正棄印亡去,國命如發。
汝愚不畏滅族,決策立陛下,風塵不搖,天下複安,社稷之臣也。
奈何無念功至意,忽體貌常典,使精忠巨節怫郁黯暗,何以示後世?” 除直龍圖閣、湖南運副,言者劾罷之。
于是太學諸生楊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書留之,俱得罪。
主沖佑觀,再請老,以直龍圖閣緻仕。
嘉泰元年八月卒,谥肅簡。
王介,字元石,婺州金華人。
從朱熹、呂祖謙遊。
登紹熙元年進士第,廷對陳時弊,大略言:“近者罷拾遺、補阙,有遠谏之意,小人唱為朋黨,有厭薄道學之名。
”上嘉其直,擢居第三人。
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除為國子錄,上疏言:“壽皇親挈神器授之陛下,孝敬豈可久阙乎?”又言:“婦事舅姑如事父母,不可虧宮中之禮。
”不報。
孝宗崩,介又力請上過宮執喪,累疏言辭激切,人歎其忠。
甯宗即位,介上疏言:“陛下即位未三月,策免宰相,遷易台谏,悉出内批,非治世事也。
崇甯、大觀間事出禦批,遂成北狩之禍。
杜衍為相,常積内降十數封還,今宰相不敢封納,台谏不敢彈奏,此豈可久之道。
”遷太學博士。
時韓侂胄居中潛弄威福之柄,猶未肆也,而文墨議論之士陰附之以希進,于是始無所憚矣。
侂胄始疑介前封事诋己,且其弟仰胄嘗以舊識求自通,介拒絕之,侂胄怨益深。
添差通判紹興府,尋知邵武軍。
會學禁起,谏大夫姚愈劾介與袁燮皆僞學之黨,且附會前相汝愚,主管台州崇道觀。
久之,差知廣德軍。
侂胄之隸人蘇師旦忿介不通谒,目為僞黨,并及甲寅廷對之語,以告侂胄。
有勸其自明者,介曰:“吾發已種種,豈為鼠輩所使邪!”侂胄亦畏公議不敢發。
以外艱去。
免喪,知饒州,未赴,召為秘書郎,遷度支郎官。
師旦已建節,介與同列谒政府,遇之于庭,客皆逾階而揖,介不顧。
于是殿中侍禦史徐柟劾介資淺立異,奉祠,除都大坑冶。
侂胄誅,朝廷更化,介召還,除侍左郎官兼右司、太子舍人,改兵部郎官、國子司業、太子侍講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除國子祭酒。
會以不雨,诏百官指陳阙失,時宰相史彌遠以母喪起複,介手疏曆論時政,推本《洪範》僭恒晹若之證,謂:“羅日願為變,是下人謀上也。
修好增币,而金人猶觖望,是夷人亂華也。
内批數出,是左右幹政也。
谏官無故出省,是小人間君子也。
皆謂之僭。
一僭已足以緻天變,而況兼有之哉。
”又言:“漢法天地降災,策免丞相,乞令彌遠終喪,擇公正無私者置左右,王、呂、蔡、秦之覆轍,可以為戒。
” 接送伴金國賀生辰使還,奏:“故事兩國通廟諱、禦名,而本朝止通禦名,高宗至光宗皆傳名而不傳諱,紹熙初,黃裳嘗以為言,而未及厘正。
願正典禮,以尊宗廟。
” 除秘書監,升太子右谕德。
其在春宮,笃意輔導,每遇講讀,因事規谏。
太子嘗欲索館中圖畫,卻而弗與,及張燈設樂,則谏止之;且乞選配故家以正始,絕令旨以杜請谒,宮僚分日上直,以資見聞。
遷宗正少卿兼權中書舍
”卒不書其名。
慶元元年,汝愚罷相,仲鴻遷軍器監主簿,力丐外,除知洋州。
朱熹聞其出,曰:“信蜀士之多奇也。
”越三年,起知嘉定府。
擢利路轉運判官,數忤宣撫副使吳曦,曦言仲鴻老病,朝命易他部。
未幾,曦叛,宣撫司幕官薛绂訪仲鴻于果山,仲鴻對之泣,指案上一編書示绂曰:“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
”謂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 時宣撫使程松已大棄其師遁,仲鴻以書勸成都帥楊輔讨賊,輔不能用。
至是松至果,仲鴻謂绂曰:“宣威肯留,則吾以積奉二萬缗犒兵,護宣威之成都。
”松不顧而去。
總賦劉崇之繼至,仲鴻遣其子似往見,以告松者告之,崇之複不聽。
未幾,曦誅,參政李壁奏除利路提點刑獄,尋乞休緻,予祠而歸,遷中奉大夫。
嘉定八年卒,年七十八。
劉光祖表其隧道曰:“于乎,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紹定五年,谥曰忠。
子似,淳祐五年為右丞相,自有傳。
李祥,字元德,常州無錫人。
隆興元年進士,為錢塘縣主簿。
時姚憲尹臨安,俾攝錄參。
邏者以巧發為能,每事下有司,必監視鍛煉,囚服乃已。
嘗誣告一武臣子謗朝政,鞫于獄,祥不使邏者入門。
既而所告無實,具以白尹,尹驚曰:“上命無實乎?”祥曰:“即坐譴,自甘。
”憲具論如祥意,上駭曰:“朕幾誤矣,卿吾争臣也。
”遂賜憲出身為谏大夫,祥調濠州錄事參軍。
安豐守臣冒占民田,訟屢改而不決,監司委祥,卒歸之民。
未幾,其人易守濠,以嫌換司理廬州;守出改官奏留之,不可。
主管戶部架閣文字、太學博士、國子博士、司農寺丞、樞密院編脩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軍器少監。
言:“忝朝迹八年,在外賢才不勝衆,願更出疊入由臣始。
”出提舉淮東常平茶鹽、淮西運判。
兩淮鐵錢比不定,祥疏乞官賜錢米銷濫惡者,廢定城、興國、漢陽監,更鑄紹熙新錢,從之,淮人以安。
遷國子司業、宗正少卿、國子祭酒。
丞相趙汝愚以言去國,祥上疏争之,曰:“頃壽皇崩,兩宮隔絕,中外洶洶,留正棄印亡去,國命如發。
汝愚不畏滅族,決策立陛下,風塵不搖,天下複安,社稷之臣也。
奈何無念功至意,忽體貌常典,使精忠巨節怫郁黯暗,何以示後世?” 除直龍圖閣、湖南運副,言者劾罷之。
于是太學諸生楊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書留之,俱得罪。
主沖佑觀,再請老,以直龍圖閣緻仕。
嘉泰元年八月卒,谥肅簡。
王介,字元石,婺州金華人。
從朱熹、呂祖謙遊。
登紹熙元年進士第,廷對陳時弊,大略言:“近者罷拾遺、補阙,有遠谏之意,小人唱為朋黨,有厭薄道學之名。
”上嘉其直,擢居第三人。
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除為國子錄,上疏言:“壽皇親挈神器授之陛下,孝敬豈可久阙乎?”又言:“婦事舅姑如事父母,不可虧宮中之禮。
”不報。
孝宗崩,介又力請上過宮執喪,累疏言辭激切,人歎其忠。
甯宗即位,介上疏言:“陛下即位未三月,策免宰相,遷易台谏,悉出内批,非治世事也。
崇甯、大觀間事出禦批,遂成北狩之禍。
杜衍為相,常積内降十數封還,今宰相不敢封納,台谏不敢彈奏,此豈可久之道。
”遷太學博士。
時韓侂胄居中潛弄威福之柄,猶未肆也,而文墨議論之士陰附之以希進,于是始無所憚矣。
侂胄始疑介前封事诋己,且其弟仰胄嘗以舊識求自通,介拒絕之,侂胄怨益深。
添差通判紹興府,尋知邵武軍。
會學禁起,谏大夫姚愈劾介與袁燮皆僞學之黨,且附會前相汝愚,主管台州崇道觀。
久之,差知廣德軍。
侂胄之隸人蘇師旦忿介不通谒,目為僞黨,并及甲寅廷對之語,以告侂胄。
有勸其自明者,介曰:“吾發已種種,豈為鼠輩所使邪!”侂胄亦畏公議不敢發。
以外艱去。
免喪,知饒州,未赴,召為秘書郎,遷度支郎官。
師旦已建節,介與同列谒政府,遇之于庭,客皆逾階而揖,介不顧。
于是殿中侍禦史徐柟劾介資淺立異,奉祠,除都大坑冶。
侂胄誅,朝廷更化,介召還,除侍左郎官兼右司、太子舍人,改兵部郎官、國子司業、太子侍講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除國子祭酒。
會以不雨,诏百官指陳阙失,時宰相史彌遠以母喪起複,介手疏曆論時政,推本《洪範》僭恒晹若之證,謂:“羅日願為變,是下人謀上也。
修好增币,而金人猶觖望,是夷人亂華也。
内批數出,是左右幹政也。
谏官無故出省,是小人間君子也。
皆謂之僭。
一僭已足以緻天變,而況兼有之哉。
”又言:“漢法天地降災,策免丞相,乞令彌遠終喪,擇公正無私者置左右,王、呂、蔡、秦之覆轍,可以為戒。
” 接送伴金國賀生辰使還,奏:“故事兩國通廟諱、禦名,而本朝止通禦名,高宗至光宗皆傳名而不傳諱,紹熙初,黃裳嘗以為言,而未及厘正。
願正典禮,以尊宗廟。
” 除秘書監,升太子右谕德。
其在春宮,笃意輔導,每遇講讀,因事規谏。
太子嘗欲索館中圖畫,卻而弗與,及張燈設樂,則谏止之;且乞選配故家以正始,絕令旨以杜請谒,宮僚分日上直,以資見聞。
遷宗正少卿兼權中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