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位之初,委任賢相,正士鱗集,而竊威權者從旁睨之。
彭龜年逆知其必亂天下,顯言其奸,龜年以罪去,而權臣遂根據,幾危社稷。
陛下追思龜年,蓋嘗臨朝太息曰:‘斯人猶在,必大用之。
’固已深知龜年之忠矣。
今正人端士不乏,願陛下常存此心,急聞剀切,崇獎樸直,一龜年雖沒,衆龜年繼進,天下何憂不治。
”“臣昨勸陛下勤于好問,而聖訓有曰:‘問則明’。
臣退與朝士言之,莫不稱善。
而側聽十旬,陛下之端拱淵默猶昔也,臣竊惑焉。
夫既知如是而明,則當知反是而暗。
明則輝光旁燭,無所不通;暗則是非得失,懵然不辨矣。
” 遷國子司業、秘書少監,進祭酒、秘書監。
延見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實,是為道本。
聞者悚然有得,士氣益振。
兼崇政殿說書,除禮部侍郎兼侍讀。
時史彌遠主和,燮争益力,台論劾燮,罷之,以寶文閣待制提舉鴻慶宮。
起知溫州,進直學士,奉祠以卒。
燮初入太學,陸九齡為學錄,同裡沈煥、楊簡、舒璘亦皆在學,以道義相切磨。
後見,九齡之弟九淵發明本心之指,乃師事焉。
每言人心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與天地相似。
學者稱之曰絜齋先生。
後谥正獻。
子甫自有傳。
吳柔勝,字勝之,宣州人。
幼聽其父講伊、洛書,已知有持敬之學,不妄言笑。
長遊郡泮,人皆憚其方嚴。
登淳熙八年進士第,調都昌簿。
丞相趙汝愚知其賢,差嘉興府學教授,将置之館閣,會汝愚去,禦史湯碩劾柔勝嘗救荒浙右,擅放田租,為汝愚收人心,且主朱熹之學,不可為師儒官,自是閑居十餘年。
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遷國子正。
柔勝始以朱熹《四書》與諸生誦習,講義策問,皆以是為先。
又于生徒中得潘時舉、呂喬年,白于長,擢為職事,使以文行表率,于是士知趨向,伊、洛之學,晦而複明。
遷太學博士,又遷司農寺丞。
出知随州。
時再議和好,尤戒開邊隙,旁塞之民事與北界相涉,不問法輕重皆殺之。
郡民梁臯有馬為北人所盜,追之急,北人以矢拒臯,臯與其徒亦發二矢。
北界以為言,郡下七人于獄,柔勝至,立破械縱之,具始末報北界而已。
收土豪孟宗政、扈再興隸帳下,後宗政、再興皆為名将。
築随州及棗陽城,招四方亡命得千人,立軍曰“忠勇”,廪以總所阙額,營栅器械悉備。
除京西提刑,領州如故。
改湖北運判兼知鄂州。
甫至,值歲歉,即乞籴于湖南,大講荒政,十五州被災之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改知太平州,除直秘閣,主管毫州明道宮。
改直華文閣,除工部郎中,力辭,除秘閣修撰,依舊宮觀以卒,谥正肅。
二子淵、潛,俱登進士,各有傳。
遊仲鴻,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進士第,初調犍為簿。
李昌圖總蜀賦,辟籴買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積年,惟得一士。
”昌圖召入,首薦之,擢四川制置司幹辦公事。
制置使趙汝愚一見即知敬之。
叙州董蠻犯犍為境,憲将合兵讨之,仲鴻請行。
诘其釁端,以州負馬直也,乃使人谕蠻曰:“歸俘則還馬直,不然大兵至矣。
”蠻聽命,仲鴻受其降而歸。
改秩,知中江縣,總領楊輔檄置幕下。
時關外營田凡萬四千頃,畝僅輸七升。
仲鴻建議,請以兵之當汰者授之田,存赤籍,遲以數年,汰者衆,耕者多,則橫斂一切之賦可次第以減。
輔然之,大将吳挺沮而止。
趙汝愚移帥閩,舉仲鴻自代,制置使京镗、轉運劉光祖亦交薦于朝。
紹熙四年,赴召,趙汝愚在樞密,謂仲鴻直諒多聞,訪以蜀中利病。
汝愚欲親出經略西事,仲鴻曰:“宥密之地,斡旋者易,公獨不聞呂申公‘經略西事當在朝廷”之語乎?”汝愚悟而止。
差幹辦諸司糧料院。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華宮,仲鴻遺汝愚書,陳宗社大計,書有“伊、周、霍光” 語,汝愚讀之駭,立焚之,不答。
又遺書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汝愚又不答。
孝宗崩,仲鴻泣謂汝愚曰:“今惟有率百官哭殿庭,以請親臨。
”宰相留正以病去,仲鴻亟簡汝愚曰:“禫日不決,禍必起矣。
” 汝愚又不答。
後三日,嘉王即位于重華宮。
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鴻久遊其門,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閣韓侂胄頗有勞,望節钺,汝愚不與。
侂胄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方益自嚴重,選人求見者例不許。
仲鴻勸以降意容接,觊遏異論,而汝愚以淮東、西總賦積弊,奏遣仲鴻核實。
仲鴻曰:“丞相之勢已孤,不憂此而顧憂彼耶?”改監登聞鼓院以行。
會侍講朱熹以論事去國,仲鴻聞之,即上疏曰:“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
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之不以禮;谏官黃度之去,去之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複去之不以道。
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亟還熹,毋使小人得志,以養成禍亂。
” 監察禦史胡纮希侂胄意,誣汝愚久蓄邪心,嘗語人以乘龍授鼎之夢,又謂朝士中有推其宗派,以為裔出楚王元佐正統所在者,指仲鴻也。
初,欲直書仲鴻名,同台張孝伯見之曰:“書其名則竄矣。
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
彭龜年逆知其必亂天下,顯言其奸,龜年以罪去,而權臣遂根據,幾危社稷。
陛下追思龜年,蓋嘗臨朝太息曰:‘斯人猶在,必大用之。
’固已深知龜年之忠矣。
今正人端士不乏,願陛下常存此心,急聞剀切,崇獎樸直,一龜年雖沒,衆龜年繼進,天下何憂不治。
”“臣昨勸陛下勤于好問,而聖訓有曰:‘問則明’。
臣退與朝士言之,莫不稱善。
而側聽十旬,陛下之端拱淵默猶昔也,臣竊惑焉。
夫既知如是而明,則當知反是而暗。
明則輝光旁燭,無所不通;暗則是非得失,懵然不辨矣。
” 遷國子司業、秘書少監,進祭酒、秘書監。
延見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實,是為道本。
聞者悚然有得,士氣益振。
兼崇政殿說書,除禮部侍郎兼侍讀。
時史彌遠主和,燮争益力,台論劾燮,罷之,以寶文閣待制提舉鴻慶宮。
起知溫州,進直學士,奉祠以卒。
燮初入太學,陸九齡為學錄,同裡沈煥、楊簡、舒璘亦皆在學,以道義相切磨。
後見,九齡之弟九淵發明本心之指,乃師事焉。
每言人心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與天地相似。
學者稱之曰絜齋先生。
後谥正獻。
子甫自有傳。
吳柔勝,字勝之,宣州人。
幼聽其父講伊、洛書,已知有持敬之學,不妄言笑。
長遊郡泮,人皆憚其方嚴。
登淳熙八年進士第,調都昌簿。
丞相趙汝愚知其賢,差嘉興府學教授,将置之館閣,會汝愚去,禦史湯碩劾柔勝嘗救荒浙右,擅放田租,為汝愚收人心,且主朱熹之學,不可為師儒官,自是閑居十餘年。
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遷國子正。
柔勝始以朱熹《四書》與諸生誦習,講義策問,皆以是為先。
又于生徒中得潘時舉、呂喬年,白于長,擢為職事,使以文行表率,于是士知趨向,伊、洛之學,晦而複明。
遷太學博士,又遷司農寺丞。
出知随州。
時再議和好,尤戒開邊隙,旁塞之民事與北界相涉,不問法輕重皆殺之。
郡民梁臯有馬為北人所盜,追之急,北人以矢拒臯,臯與其徒亦發二矢。
北界以為言,郡下七人于獄,柔勝至,立破械縱之,具始末報北界而已。
收土豪孟宗政、扈再興隸帳下,後宗政、再興皆為名将。
築随州及棗陽城,招四方亡命得千人,立軍曰“忠勇”,廪以總所阙額,營栅器械悉備。
除京西提刑,領州如故。
改湖北運判兼知鄂州。
甫至,值歲歉,即乞籴于湖南,大講荒政,十五州被災之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改知太平州,除直秘閣,主管毫州明道宮。
改直華文閣,除工部郎中,力辭,除秘閣修撰,依舊宮觀以卒,谥正肅。
二子淵、潛,俱登進士,各有傳。
遊仲鴻,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進士第,初調犍為簿。
李昌圖總蜀賦,辟籴買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積年,惟得一士。
”昌圖召入,首薦之,擢四川制置司幹辦公事。
制置使趙汝愚一見即知敬之。
叙州董蠻犯犍為境,憲将合兵讨之,仲鴻請行。
诘其釁端,以州負馬直也,乃使人谕蠻曰:“歸俘則還馬直,不然大兵至矣。
”蠻聽命,仲鴻受其降而歸。
改秩,知中江縣,總領楊輔檄置幕下。
時關外營田凡萬四千頃,畝僅輸七升。
仲鴻建議,請以兵之當汰者授之田,存赤籍,遲以數年,汰者衆,耕者多,則橫斂一切之賦可次第以減。
輔然之,大将吳挺沮而止。
趙汝愚移帥閩,舉仲鴻自代,制置使京镗、轉運劉光祖亦交薦于朝。
紹熙四年,赴召,趙汝愚在樞密,謂仲鴻直諒多聞,訪以蜀中利病。
汝愚欲親出經略西事,仲鴻曰:“宥密之地,斡旋者易,公獨不聞呂申公‘經略西事當在朝廷”之語乎?”汝愚悟而止。
差幹辦諸司糧料院。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華宮,仲鴻遺汝愚書,陳宗社大計,書有“伊、周、霍光” 語,汝愚讀之駭,立焚之,不答。
又遺書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汝愚又不答。
孝宗崩,仲鴻泣謂汝愚曰:“今惟有率百官哭殿庭,以請親臨。
”宰相留正以病去,仲鴻亟簡汝愚曰:“禫日不決,禍必起矣。
” 汝愚又不答。
後三日,嘉王即位于重華宮。
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鴻久遊其門,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閣韓侂胄頗有勞,望節钺,汝愚不與。
侂胄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方益自嚴重,選人求見者例不許。
仲鴻勸以降意容接,觊遏異論,而汝愚以淮東、西總賦積弊,奏遣仲鴻核實。
仲鴻曰:“丞相之勢已孤,不憂此而顧憂彼耶?”改監登聞鼓院以行。
會侍講朱熹以論事去國,仲鴻聞之,即上疏曰:“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
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之不以禮;谏官黃度之去,去之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複去之不以道。
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亟還熹,毋使小人得志,以養成禍亂。
” 監察禦史胡纮希侂胄意,誣汝愚久蓄邪心,嘗語人以乘龍授鼎之夢,又謂朝士中有推其宗派,以為裔出楚王元佐正統所在者,指仲鴻也。
初,欲直書仲鴻名,同台張孝伯見之曰:“書其名則竄矣。
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