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國書。
宗弼盛怒,劫而縛之,欲加僇辱。
汝為一無懼色,曰:“死固不辭,然銜命出疆,願達書吐一辭,死未晚。
”宗弼顧汝為不屈,遂解縛延之曰:“此山東忠義之士也。
”命往見豫,汝為曰:“願伏劍為南朝鬼,豈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力拒不行,乃至京師,瀕死者數四。
豫僭号,汝為持頤浩書與之,開陳禍福,勉以忠義,使歸朝廷。
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歸,人誰直我,獨不見張邦昌之事乎?業已至此,夫複何言。
”即拘留汝為。
然以汝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誘之,固辭。
遂連結先陷于北者淩唐佐、李亘、李俦為腹心,以機密歸報朝廷。
唐佐等所遣僧及卒為邏者所獲,汝為所遣王現、邵邦光善達,朝廷皆官之。
紹興十三年,汝為亡歸,作《恢複方略》獻于朝,且曰:“今和好雖定,計必背盟,不可遽馳。
”時秦桧當國,置不複問。
獨禮部尚書蘇符憐之,為言于朝,換宣教郎,添差通判處州。
高宗憶其忠,特轉通直郎。
汝為遂上丞相書,言:“用兵之道,取勝在于得勢,成功在乎投機。
女真乘襲取契丹之銳,枭視狼顧,以窺中原,一旦長驅直搗京阙,升平既久,人不知兵,故彼得投其機而速發,由是猖獗兩河,以成盜據之功。
既而關右、河朔豪傑士民避地轉鬥,從歸聖朝,将士戮力,削平群盜,破逐英雄,百戰之餘,勇氣萬倍。
回思曩昔,痛自慚悔,人人扼腕切齒,願當一戰。
加以金人兵老氣衰,思歸益切,是以去歲順昌孤壘,力挫其鋒。
方其狼狽逃遁之際,此國家乘勝進戰之時也。
惜乎王師遽旋,撫其機而不發,遂未能殄滅醜類,以成恢複之功。
今聞其力圖大舉,轉輸淮北,其設意豈小哉!所慮秋冬複肆猖獗,兀術不死,兵革不休,雖欲各保邊陲,安可得也。
今當乘去歲淮上破賊之勢,特降哀痛之诏,聲言親征,約諸帥長驅直搗,某月日各到東京,協謀并力,以俘馘兀術為急。
” 又言:“兀術好勇妄作,再起兵端,所共謀者,叛亡群盜而已。
去夏諸帥各舉,金人奔命敗北之不暇,兀術深以為慮,故為先發制人之動,所恃者不過自能聚兵合勢,料王師以諸帥分軍爾。
今計其步騎不過十萬,王師雲集,其衆數倍,合勢刻期,并進戮力,何憂乎不勝?若以諸帥難相統屬,宜除川、陝一路,專當撒離喝,權合諸帥為兩節制,公選大臣任觀軍容為宣慰之職,往來調和諸帥,使之上下同心,左右戮力,則勢既合不為賊所料矣。
不然,分軍出陳、蔡,直搗東都,賊必首尾勢分,複以重兵急擊,然後以舟師自淮繇新河入钜野澤,以步兵自洛渡懷、衛入太行山,以襲其内。
舟師入钜野,則齊魯搖,步兵入太行,則三晉應,賊勢雖欲合而不分,亦難乎為計矣。
” 久之,有告汝為于金人以蠟書言其機事者,大索不獲,尋知南歸。
桧将械送金人,汝為變姓名為趙複,徒步入蜀。
汝為身長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
楊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款留之,見其議論英發,洞貫古今,靖康間離亂事曆曆言之,企道益驚,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複有日矣。
”企道勸其理前事,汝為慨然太息曰:“吾結發讀書,奮身一出,志在為國複仇,收還土宇,頗為諸公所知,命缪數奇,軋于權臣,今老矣,新進貴人,無知我者。
”汝為能知死期,嘗祭其先,終日大恸,将終,神氣不亂。
汝為俶傥尚氣節,博物洽聞,飲酒至鬥餘,未嘗見其醉,或歌或哭,涕淚俱下。
其客蜀也,史載之、邵博、宇文亮臣、李焘相得甚歡,趙沂、王京魯、關民先、楊采、惠疇經紀其喪事。
三十二年,其妻錢莫知汝為死,詣登聞鼓院以狀進,诏索之不得。
隆興二年,其子南強以汝為之死哀訴于朝,參知政事虞允文,錢端禮以聞,特官一子。
有《忠嘉集》行世。
論曰:高宗播遷,複有苗、劉之變,此何時也,鄭?、王庭秀正色立朝,以争君臣之義,顧不韪哉!仇悆恺悌君子,遺澤在民。
《易》曰“王臣蹇蹇”,高登有焉。
婁寅亮請立太祖後為太子,能言人臣之所難言,而高宗亦慨然從之,君仁而臣直乎!宋汝為歸自金國,論事切直,與寅亮俱迕秦桧,一則誣以罪譴,一則逃遁以死,于乎悕矣!
宗弼盛怒,劫而縛之,欲加僇辱。
汝為一無懼色,曰:“死固不辭,然銜命出疆,願達書吐一辭,死未晚。
”宗弼顧汝為不屈,遂解縛延之曰:“此山東忠義之士也。
”命往見豫,汝為曰:“願伏劍為南朝鬼,豈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力拒不行,乃至京師,瀕死者數四。
豫僭号,汝為持頤浩書與之,開陳禍福,勉以忠義,使歸朝廷。
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歸,人誰直我,獨不見張邦昌之事乎?業已至此,夫複何言。
”即拘留汝為。
然以汝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誘之,固辭。
遂連結先陷于北者淩唐佐、李亘、李俦為腹心,以機密歸報朝廷。
唐佐等所遣僧及卒為邏者所獲,汝為所遣王現、邵邦光善達,朝廷皆官之。
紹興十三年,汝為亡歸,作《恢複方略》獻于朝,且曰:“今和好雖定,計必背盟,不可遽馳。
”時秦桧當國,置不複問。
獨禮部尚書蘇符憐之,為言于朝,換宣教郎,添差通判處州。
高宗憶其忠,特轉通直郎。
汝為遂上丞相書,言:“用兵之道,取勝在于得勢,成功在乎投機。
女真乘襲取契丹之銳,枭視狼顧,以窺中原,一旦長驅直搗京阙,升平既久,人不知兵,故彼得投其機而速發,由是猖獗兩河,以成盜據之功。
既而關右、河朔豪傑士民避地轉鬥,從歸聖朝,将士戮力,削平群盜,破逐英雄,百戰之餘,勇氣萬倍。
回思曩昔,痛自慚悔,人人扼腕切齒,願當一戰。
加以金人兵老氣衰,思歸益切,是以去歲順昌孤壘,力挫其鋒。
方其狼狽逃遁之際,此國家乘勝進戰之時也。
惜乎王師遽旋,撫其機而不發,遂未能殄滅醜類,以成恢複之功。
今聞其力圖大舉,轉輸淮北,其設意豈小哉!所慮秋冬複肆猖獗,兀術不死,兵革不休,雖欲各保邊陲,安可得也。
今當乘去歲淮上破賊之勢,特降哀痛之诏,聲言親征,約諸帥長驅直搗,某月日各到東京,協謀并力,以俘馘兀術為急。
” 又言:“兀術好勇妄作,再起兵端,所共謀者,叛亡群盜而已。
去夏諸帥各舉,金人奔命敗北之不暇,兀術深以為慮,故為先發制人之動,所恃者不過自能聚兵合勢,料王師以諸帥分軍爾。
今計其步騎不過十萬,王師雲集,其衆數倍,合勢刻期,并進戮力,何憂乎不勝?若以諸帥難相統屬,宜除川、陝一路,專當撒離喝,權合諸帥為兩節制,公選大臣任觀軍容為宣慰之職,往來調和諸帥,使之上下同心,左右戮力,則勢既合不為賊所料矣。
不然,分軍出陳、蔡,直搗東都,賊必首尾勢分,複以重兵急擊,然後以舟師自淮繇新河入钜野澤,以步兵自洛渡懷、衛入太行山,以襲其内。
舟師入钜野,則齊魯搖,步兵入太行,則三晉應,賊勢雖欲合而不分,亦難乎為計矣。
” 久之,有告汝為于金人以蠟書言其機事者,大索不獲,尋知南歸。
桧将械送金人,汝為變姓名為趙複,徒步入蜀。
汝為身長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
楊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款留之,見其議論英發,洞貫古今,靖康間離亂事曆曆言之,企道益驚,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複有日矣。
”企道勸其理前事,汝為慨然太息曰:“吾結發讀書,奮身一出,志在為國複仇,收還土宇,頗為諸公所知,命缪數奇,軋于權臣,今老矣,新進貴人,無知我者。
”汝為能知死期,嘗祭其先,終日大恸,将終,神氣不亂。
汝為俶傥尚氣節,博物洽聞,飲酒至鬥餘,未嘗見其醉,或歌或哭,涕淚俱下。
其客蜀也,史載之、邵博、宇文亮臣、李焘相得甚歡,趙沂、王京魯、關民先、楊采、惠疇經紀其喪事。
三十二年,其妻錢莫知汝為死,詣登聞鼓院以狀進,诏索之不得。
隆興二年,其子南強以汝為之死哀訴于朝,參知政事虞允文,錢端禮以聞,特官一子。
有《忠嘉集》行世。
論曰:高宗播遷,複有苗、劉之變,此何時也,鄭?、王庭秀正色立朝,以争君臣之義,顧不韪哉!仇悆恺悌君子,遺澤在民。
《易》曰“王臣蹇蹇”,高登有焉。
婁寅亮請立太祖後為太子,能言人臣之所難言,而高宗亦慨然從之,君仁而臣直乎!宋汝為歸自金國,論事切直,與寅亮俱迕秦桧,一則誣以罪譴,一則逃遁以死,于乎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