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王信汪大猷袁燮吳柔勝遊仲鴻李祥王介宋德之楊大全
王信,字誠之,處州麗水人。
既冠,入太學,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試中教官,授建康府學教授。
丁父憂,服除,進所著《唐太宗論贊》及《負薪論》,孝宗覽之,嘉歎不已,特循兩資,授太學博士。
時須次者例徙外,添差溫州教授。
郡饑疫,議遣官振救之,父老願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煩信,請益力,信聞之,欣然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勝記。
差敕令所删定官,法令有不合人情,自相牴牾,吏得以傅會出入者,悉厘正之。
轉對,言:“敵情不可測,和議不可恃,今日要當先為自備之策,以待可乘之機。
” 上以為是。
又論:“太學正、錄掌規矩之官而員多,博士掌訓導之官而員少,請以正、錄兩員升為博士。
”從之。
論除官脞冗之敝,乞精選監司而擇籍名,郡将代半歲乃注人。
上親以其章授宰臣行。
權考功郎官。
蜀人張公遷,初八年免铨,至是改秩,吏妄引言,複令柅之,信鈎考其故,吏怖服。
有三蜀士實礙式,吏受赇為地,工部尚書趙雄,蜀人也,以屬信,信持弗聽,已而轉吏部閱審成牍,撫掌愧歎,嗟激不已,以聞于上。
它日,上謂尚書蔡洸曰:“考功得王信,铨曹遂清。
”邏者私相語,指為神明。
武臣給告不書年齒,磨轉蔭薦,肆為奸欺,不可控抟,為擿最者數事告宰相,付之大理獄。
事連三衙,殿帥王友直銳争之,上審知其非,沮之曰:“考功所言,公事也,汝将何為?”獄具,皆伏辜。
因請置籍,以柅後患。
授軍器少監,仍兼考功郎官。
丁母憂,吏裒金殺牲禱神,願信服阕無再為考功。
既起,知永州。
入奏事,留為将作少監,複考功郎官,轉軍器少監兼右司郎官,升員外郎。
四方有以疑獄來上者,信反複披覽,常至夜分。
升左司員外郎,轉對,論士大夫趨向之敝:“居官者逃一時之責,而後之禍患有所不恤;獻言者求一時之合,而行之可否有所不計。
集事者以趣辦為能,而不為根本之慮;謀利者以羨餘為事,而不究源流之實。
持論尚刻薄,而浸失祖宗忠厚之意;革敝預煩碎,而不明國家寬大之體。
因循玩習,恬不為怪。
願酌古之道,當時之宜,示好惡于取舍之間,使天下靡然知鄉,而無複為目前苟且之徇。
”又論:“朝廷有恤民之政,而州縣不能行恤民之實。
近歲不登,陛下轸念元元,凡水旱州郡租賦,或蠲放,或倚閣住催。
然倚閣住催之名可以并緣為擾,願明與減放。
”又論豫備三說:收逃亡之卒,選忠順之官,嚴訓練之職。
又言屯田利害。
上皆納其說。
兼玉牒所檢讨官、提領戶部酒庫。
久之,上谕信曰:“知朕意否?行用卿,慮書生不長于财賦,故以命卿,果能副朕所委。
” 為中書門下檢正諸房文字,遷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
假禮部尚書使于金,肄射都亭,連中其的,金人駴曰:“尚書得非黑王相公子孫耶?”謂王德用也。
信得米芾書法,金人寶之。
歸言金人必衰之兆有四,在我當備之策有二,上首肯之。
太史奏仲秋日月五星會于轸,信言:“休咎之征,史策不同,然五星聚者有之,未聞七政共集也。
分野在楚,願思所以順天而應之。
”因條上七事。
又言:“陛下即位之初,經營中原之志甚銳,然功之所以未立者,正以所用之人不一。
其人不一,故其論不一;其論不一,故其心不一。
願豫求至當之論,使歸于一。
鎖闱封駁,而右府所不下關中書,或斜封捷出,左于公論。
統領官奴事内侍,坐谪遠州,幸蒙赦還而遽複故職。
潛藩恩舊之隸徒,榷酤官而齒朝士。
老禁校僥冀節钺,詭計可得之,而奉稍恩典,與正不異。
閣門多溢額祗候。
妃嫔進封而冒指它姓為甥侄。
既一一塗歸,有雖書讀而徐核其不當者,續争救之。
”上曰:“事有不可不問者,第言之,朕無有不為卿行者。
”于是益抗志不回。
宦者甘昪既逐遠之矣,屬高宗崩,用治喪事,人莫敢言。
昪俄提舉德壽宮,信亟執奏,舉朝皆悚。
翰林學士洪邁适入,上語之曰:“王給事論甘昪事甚當。
朕特白太上皇後,聖訓以為:‘今一宮之事異于向時,非我老人所能任,小黃門空多,類不習事,獨昪可任責,分吾憂。
渠今已歸,居室尚不能有,豈敢蹈故态。
’以是駁疏不欲行。
卿見王給事,可道此意。
”信聞之乃止。
信遇事剛果,論奏不避權要,繇此人多嫉之,信亦力求去,提舉崇福宮。
诏求言,信條十事以獻,其目曰:法戒輕變,令貴必行,寬州郡以養民力,修軍政以待機會,郡當分其緩急,縣當别其劇易嚴銅錢之禁,廣積聚之備,處歸附之人,收逃亡之卒。
起知湖州,信未涉州縣,據桉剖析,敏如流泉。
擢集英殿修撰、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奏免甫官錢十四萬、絹七萬匹、綿十萬五千兩、米二千萬斛。
山陰境有犭英犭茶湖,四環皆田,歲苦潦,信創啟鬥門,導停潴注之海,築十一壩,化彙浸為上腴。
民繪象以祠,更其名曰王公湖。
築漁浦堤,禁民不舉子,買學田,立義冢,衆職修理。
加煥章閣待制,徙知鄂州,改池州。
初,信扶其父喪歸自金陵,草屦徒行,雖疾風甚雨,弗避也,由是得寒濕疾。
既冠,入太學,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試中教官,授建康府學教授。
丁父憂,服除,進所著《唐太宗論贊》及《負薪論》,孝宗覽之,嘉歎不已,特循兩資,授太學博士。
時須次者例徙外,添差溫州教授。
郡饑疫,議遣官振救之,父老願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煩信,請益力,信聞之,欣然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勝記。
差敕令所删定官,法令有不合人情,自相牴牾,吏得以傅會出入者,悉厘正之。
轉對,言:“敵情不可測,和議不可恃,今日要當先為自備之策,以待可乘之機。
” 上以為是。
又論:“太學正、錄掌規矩之官而員多,博士掌訓導之官而員少,請以正、錄兩員升為博士。
”從之。
論除官脞冗之敝,乞精選監司而擇籍名,郡将代半歲乃注人。
上親以其章授宰臣行。
權考功郎官。
蜀人張公遷,初八年免铨,至是改秩,吏妄引言,複令柅之,信鈎考其故,吏怖服。
有三蜀士實礙式,吏受赇為地,工部尚書趙雄,蜀人也,以屬信,信持弗聽,已而轉吏部閱審成牍,撫掌愧歎,嗟激不已,以聞于上。
它日,上謂尚書蔡洸曰:“考功得王信,铨曹遂清。
”邏者私相語,指為神明。
武臣給告不書年齒,磨轉蔭薦,肆為奸欺,不可控抟,為擿最者數事告宰相,付之大理獄。
事連三衙,殿帥王友直銳争之,上審知其非,沮之曰:“考功所言,公事也,汝将何為?”獄具,皆伏辜。
因請置籍,以柅後患。
授軍器少監,仍兼考功郎官。
丁母憂,吏裒金殺牲禱神,願信服阕無再為考功。
既起,知永州。
入奏事,留為将作少監,複考功郎官,轉軍器少監兼右司郎官,升員外郎。
四方有以疑獄來上者,信反複披覽,常至夜分。
升左司員外郎,轉對,論士大夫趨向之敝:“居官者逃一時之責,而後之禍患有所不恤;獻言者求一時之合,而行之可否有所不計。
集事者以趣辦為能,而不為根本之慮;謀利者以羨餘為事,而不究源流之實。
持論尚刻薄,而浸失祖宗忠厚之意;革敝預煩碎,而不明國家寬大之體。
因循玩習,恬不為怪。
願酌古之道,當時之宜,示好惡于取舍之間,使天下靡然知鄉,而無複為目前苟且之徇。
”又論:“朝廷有恤民之政,而州縣不能行恤民之實。
近歲不登,陛下轸念元元,凡水旱州郡租賦,或蠲放,或倚閣住催。
然倚閣住催之名可以并緣為擾,願明與減放。
”又論豫備三說:收逃亡之卒,選忠順之官,嚴訓練之職。
又言屯田利害。
上皆納其說。
兼玉牒所檢讨官、提領戶部酒庫。
久之,上谕信曰:“知朕意否?行用卿,慮書生不長于财賦,故以命卿,果能副朕所委。
” 為中書門下檢正諸房文字,遷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
假禮部尚書使于金,肄射都亭,連中其的,金人駴曰:“尚書得非黑王相公子孫耶?”謂王德用也。
信得米芾書法,金人寶之。
歸言金人必衰之兆有四,在我當備之策有二,上首肯之。
太史奏仲秋日月五星會于轸,信言:“休咎之征,史策不同,然五星聚者有之,未聞七政共集也。
分野在楚,願思所以順天而應之。
”因條上七事。
又言:“陛下即位之初,經營中原之志甚銳,然功之所以未立者,正以所用之人不一。
其人不一,故其論不一;其論不一,故其心不一。
願豫求至當之論,使歸于一。
鎖闱封駁,而右府所不下關中書,或斜封捷出,左于公論。
統領官奴事内侍,坐谪遠州,幸蒙赦還而遽複故職。
潛藩恩舊之隸徒,榷酤官而齒朝士。
老禁校僥冀節钺,詭計可得之,而奉稍恩典,與正不異。
閣門多溢額祗候。
妃嫔進封而冒指它姓為甥侄。
既一一塗歸,有雖書讀而徐核其不當者,續争救之。
”上曰:“事有不可不問者,第言之,朕無有不為卿行者。
”于是益抗志不回。
宦者甘昪既逐遠之矣,屬高宗崩,用治喪事,人莫敢言。
昪俄提舉德壽宮,信亟執奏,舉朝皆悚。
翰林學士洪邁适入,上語之曰:“王給事論甘昪事甚當。
朕特白太上皇後,聖訓以為:‘今一宮之事異于向時,非我老人所能任,小黃門空多,類不習事,獨昪可任責,分吾憂。
渠今已歸,居室尚不能有,豈敢蹈故态。
’以是駁疏不欲行。
卿見王給事,可道此意。
”信聞之乃止。
信遇事剛果,論奏不避權要,繇此人多嫉之,信亦力求去,提舉崇福宮。
诏求言,信條十事以獻,其目曰:法戒輕變,令貴必行,寬州郡以養民力,修軍政以待機會,郡當分其緩急,縣當别其劇易嚴銅錢之禁,廣積聚之備,處歸附之人,收逃亡之卒。
起知湖州,信未涉州縣,據桉剖析,敏如流泉。
擢集英殿修撰、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奏免甫官錢十四萬、絹七萬匹、綿十萬五千兩、米二千萬斛。
山陰境有犭英犭茶湖,四環皆田,歲苦潦,信創啟鬥門,導停潴注之海,築十一壩,化彙浸為上腴。
民繪象以祠,更其名曰王公湖。
築漁浦堤,禁民不舉子,買學田,立義冢,衆職修理。
加煥章閣待制,徙知鄂州,改池州。
初,信扶其父喪歸自金陵,草屦徒行,雖疾風甚雨,弗避也,由是得寒濕疾。